8 我們眼中的宣教士 是稀有群體?是凡人?是超人?是你?是我? 讓我們換一副眼鏡,重新認識宣教士!
目錄contents 編輯 差傳透視 我總以為…… 宣教士的迷思 3 你稱不上是宣教士 8 我總以為,宣教士是遙不可及的聖職。 為主受苦 12 我總以為,宣教士與生俱來百般恩賜。 唱新歌——用民族音樂來宣教 14 我總以為,宣教士是剛強屬靈不倒翁。 福音的優美——泰國基督教舞蹈 16 我總以為,宣教士免不了離鄉又背井。 我總以為,宣教士都住在蠻荒與窮鄉。 消息與代禱 18 我總以為,宣教士有近乎完美的品格。 我總以為,宣教士比任何事奉都優越。 回應表 19 我總以為,宣教士是別人而不會是我。 舉目看田 以上對宣教士的迷思對你而言應該不陌 先知之地——約旦 21 生,也許它們曾在你心裡引起共鳴,也許它 們此刻仍然是你的心聲。 宣路歷程 母語•心語 25 雖為差會同工,筆者也曾有過這樣的錯 覺,以為差傳和宣教是好遙遠的事,是牧師 國際辦事處 >馬來西亞 傳道的事,是別人的事。但是神開闊了筆者 狹隘的眼光,帶領筆者穿越重重看似神秘的 各地區分會 >澳洲、加拿大、 宣教士面紗,讓筆者重新認識祂的工人—— 英聯邦、歐洲、香港、印度、 宣教士。 愛爾蘭、南韓、德國、馬來西亞、 荷蘭、紐西蘭、蘇格蘭、新加坡、 若你對宣教士的印象仍停留在戴德生和 南非、瑞士及美國。 威廉克里的年代與模式,也許你已錯過了普 世宣教在幾個世紀以來持續變幻的時光隧道 馬來西亞分會執委會(董事會) 中適應與蛻變的進程。唯一不變的是莊稼的 主席 >張德志 Philip Chang 主,撒種與收割的策略都已從傳統的框框延 副主席 >黃优瓊 Vicky Ng 伸出極具創意的型態,以回應這世代的需 要。福音只有一種,但傳播的管道與方式在 醫療顧問> 練福源醫生 真理的基石上需要被處境化。 Dr. Lian Fook Nyean 董事 >姚寶花 Yeow Poh Wha 本期通訊將帶你重新思考為主受苦的意 義,認識“另類”的宣教士。期盼我們都能 李國裕 Lee Kok Joo 重新以神的眼光來認識宣教士這一個榮耀的 職分。 辦事處同工 人事主任 >區錦華 Joshua Aw 如欲轉載本刊文章,請先與本會聯絡及註明出處。 財務主管 >葉乃綺 Iak Nai Khee 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文責由作者自負, 中文事工 >羅秀楹 Alison Loh 其論點不一定代表本刊的觀點。 諮詢編輯 >黃穎穎 感謝弟兄姐妹的愛心奉獻,讓本刊得以彩色出版。 編輯 >羅秀楹 校對 >羅秀楹/何依玲 設計 >Impetus Concept 承印 >Thumbprints Utd Sdn Bhd 出版日期 >2011年4月 馬來西亞分會通訊處 INTERSERVE FELLOWSHIP BERHAD P. O. Box 13002, 50769 Kuala Lumpur, Malaysia. Tel 603 7784 8430, 7784 0400 Fax 603 7784 8403 Email [email protected] Website www.interserve.org
作者 朱昌錂 宣教士 的迷思 我遇見許多基督徒,他們很尊重宣教士。 在他們的心目中, 宣教士是偉大的屬靈英雄,肯為神的緣故, 前往荒蕪之地吃苦受罪。 不少青年的信徒問我, 宣教士是一個令人羨慕又懼怕的角色。 這角色要求太高,既要蒙召,接受神學訓練, 擁有牧會經驗,能夠籌募足夠的宣教經費, 學習新語言,適應新環境,要創出一番天地。 因此,青年之輩既羨慕又懼怕,不敢高攀。 讓我來談談『宣教士』。
擁有宣教熱誠 並不是一定成為宣教士 不少人誤會,認為宣教士是某教會某些人的責任。他 們對福音遍傳世界有特別的負擔,神對他們有特別的使 命。所以這些對普世宣教擁有無比熱誠的人,他們自然地 應該成為宣教士,其他人應該專心於教會內的發展,何況 教會永遠有做不完的事工,長期缺乏事奉的人手。 因此,那些心靈被鼓勵,去關心普世宣教需要的信 徒,在參與教會宣教的過程中,忽然產生一個疑惑:我們 為福音未得之民禱告、為宣教工場需要奉獻、短宣……好 像繼續下去,我們便要成為宣教士。如果我們不去,那 麼,我們就不愛主……!? 親愛的弟兄姐妹,請放心。神並沒有呼召所有基督徒 成為宣教士。神也不是要求所有為普世宣教而大發熱心的 信徒成為宣教士。宣教士的人數總是少數。彼得•魏格納 (Peter Wagner)就指出,擁有跨文化宣教恩賜的,不超 過百分之一。 當我們說宣教士總是『少數』,乃是說有些基督徒, 他們蒙主呼召,跨越文化,奉主的名出去,傳揚福音,建 立教會。這樣的人總是少數。 教會內人人都應該參與普世宣教,但不是人人都是宣 教士。人人都是主耶穌的見證,但只有少數人會是宣教 士。正如教會人人都應該事奉,但只有少數是傳道牧師。 宣教熱誠是每個宣教士所擁有的一個記號,但是宣教 熱誠並不是勉強我們,壓迫我們跨文化前往異地傳揚福 音,建立教會,靠福音養生。 神並不勉強我們,壓迫我們。祝福你繼續心裡火熱, 關懷普世福音需要,參與差傳事工。但你不一定要成為宣 教士,雖然我期望有更多人成為宣教士。 宣的迷教思士
宣教士並不是 『超級屬靈英雄』 的世界。每一位宣教士也都面對人生 最容易給人誤會的,是宣教士是 的考驗,並且不會比你高明。 『超級聖人』。他們『聽見』神的呼 召,『看見』主給他們『異象』,對 只是我們在一直學習一個功課: 踏上工場,滿懷信心,十足把握,並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 會攪動天下,改變世界。他們似乎永 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 遠向前走,不會退縮;他們似乎永遠 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 剛強,不會軟弱;他們似乎永遠勝 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 利,不會失敗;他們似乎永遠堅定, 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 不會猶豫。 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 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7-10) 事實上,宣教士只是普通人。歷 代宣教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實的事, 宣教士也會遇見靈性問題,宣教 宣教工作是由許多滿有缺點的人來承 士也產生心理失調問題。不少宣教士 擔的。他們有懼怕的時候,有無助的 在完成第一任期,甚至第一任期還未 日子;他們因無知而犯錯,因軟弱而 完成,便退出工場。一些宣教士身心 跌倒;他們身心絕望,多次差點退縮 耗盡,部分宣教士人際關係緊張,他 回家;他們面對考驗試探,心力交 人受苦,自己受害。 瘁。 宣教士對神學的暸解,對文化的 他們在許多教會的講台上,在許 認識,對歷史的明白,影響我們在宣 多信徒的團契中,顯得剛強圣潔的屬 教工場的待人接物、策略應變。許多 靈大英雄,並不是他們刻意營造的結 時候因為一點的誤會,一點的無知, 果。或許我們真的要想個辦法,讓我 往往在『好心做壞事』的情況下,作 們宣教士在他們的差遣禮、代禱信、 了許多錯誤的決定。 講台、分享、述職、網頁上,能夠 說明這點:我們都是同一樣性情的 你不要誤會我,說我將宣教士寫 人。我們有靈性『高潮』,也有『低 成『醜陋的宣教士』。宣教士有許多 潮』;我們有得勝,也有軟弱的時 可愛的地方。即或世人不覺得他們可 候;我們也會懼怕、灰心、喪志、貪 愛,但神寶貝他們,使用他們,並不 愛舒服、安逸、美食、停滯不前的危 是按他們的成績成就來衡量他們。但 險。信心偉人如摩西、大衛、以利 你不要誤會他們總是『超級屬靈英 亞、彼得、保羅等,他們人生充滿考 雄』。有宣教士忽然說,偶爾他覺得 驗。今天每一位基督徒也都面對真實 只是『狗熊』。這認識,對大家都有 好處,或者可以鼓勵一些人重新考慮 作宣教士。
宣教士 不一定是恩賜才幹非常之輩 在宣教工場上,因著各樣資源的缺乏,所以許多時候宣教士 總得親手作工,也促使宣教士有機會學習多方面的技能,發揮多 姿多彩的才幹,發掘多層多類的恩賜。這個現象,使人產生一個 美麗的誤會,宣教士『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如果真的是懂得『十八般武藝』,秘訣只有一個:努力學 習,常常改進,殷勤作工。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抓住每一個 服事的機會,全心全意去完成。只要肯學習,每個人都會變得多 才多藝。 現實裡真正『十八般武藝』防身的宣教士,並不多見。他們 像你和我普通人一般,懂得三招四式,能夠應付日常生活,可以 處理每天的工作,並且心滿意足的享受、生活和事奉。 許多信徒認為宣教士應該是性情外向,健談好客,奔走往 來,熱愛運動,精於廚藝,樣子圓潤可愛。可是,工場上充滿不 同氣質的宣教士。有外向,有內向;有鋒芒畢露,有內斂寡言; 有能言善辯,有一直為學習本地語言而煩惱的;有溫柔如水,有 剛陽氣重……。這些各式各樣的人,在主的恩召和恩典下,成為 合一的團隊,是神使用愛顧的僕人使女。 他們不需要為自己的有限而煩惱。他們明白,他們不需要用 工作的表現、事奉的成功,來贏取神的喜悅。他們知道,他們不 用獻身宣教工場來得到神的肯定。他們深知他們不需藉離開家園 往外地異鄉『冒險』來獲得心靈的滿足。他們更知道,他們不能 改變別人,不能改變異族,不能改變世界,只有神能。不是他們 去作大事,因為他們不能作大事。不是他們去幫助神作工,因為 神不用人去幫助祂。因此他們心安理得,在主的呼召下,回應主 的愛,遵守神的旨意而已。 如果你認為自己總是技不如人,卻羨慕作宣教士,不用灰 心。抓住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哪怕是聖經研究、神學探討、文化 認識、種花吃茶、廚藝電工、駕駛修車……。抓住每一個事奉的 機會……。有一天,神會給你機會,或本地,或異鄉,作祂要你 宣教士作的工,你只要遵行祂的旨意。 的迷思
宣教士 並不一定要離家往外跑 許多有一顆宣教心的基督徒,因著這個緣故,他們就蹉跎歲月, 一直等那一個離家往外地的時刻。但是心底裡卻又知道,因著種種原 因,他們不能『出去』。 對於這樣處境的信徒,不用一直呆下去。宣教士是跨越文化的福 音使者。離家往外地固然一定跨越文化。但是今天世界已是『地球 村』。因著戰亂、求學、移民、工作等因素,許多福音未得之民已經 散落在世界各處大小城市。他們都來到我們的當中。 短宣體驗不需要每年一次,等候明年再往工場,才可以將福音和 真愛向那個群體分享。只要舉目向我們居住的地區觀看,甚至舉目在 我們的家中觀看,你或會發現,他們天天與我們相近。他們就是我們 的鄰舍。 如果要短宣體驗,為什麼一定要一年一次?為什麼不就在我們的 城市延伸我們的短宣體驗呢?你不一定成為『宣教士』,但你可以『 長期』繼續在本地作跨文化的福音工作。 結論 主耶穌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已經成熟了,可以收割了。求主 差派工人出去。宣教士是回應福音莊稼的主的呼召,超越文化的攔 阻,將福音傳揚,建立教會的工人。 宣教士不是超級屬靈英雄,宣教士不是才高八斗的能者,宣教士 也不一定離開自己的家鄉。 宣教熱誠不足使人成為宣教士。只有神的呼召,讓人成為一個收 主莊稼的『外族人』,引領世人成為神家裡的人,不再成為客旅、寄 居者。 承蒙中華福音使命團允准轉載自《中福通訊》2007年秋季號11-13頁。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提到宣教士的生活,浮現你腦海的是簡陋的茅舍、吃蚱蜢和竹蟲、攀山 越嶺、邋遢衣著、衛生狀況不甚理想的環境、戰亂,還是洋房、美食、 汽車代步、城市生活?雖然這兩面的比較有些極端,但兩者都確實的存 在著。深居叢林的人們需要福音,城市人也需要福音;生活水平不是宣 教的指標,更不應該是宣教士的包袱。如果你認為活得不夠“苦”的福 音使者不配被稱為宣教士,也許《你稱不上是宣教士》和《為主受苦》 這兩篇文章能帶給你一些對宣教士生活水平的再思。
你稱不上是 宣教士 文。C. Holland 譯。羅秀楹 我們其中一位資助者於上星期到訪。我們對她並不熟悉,她 因著到這兒度假而決定順道探訪我們。憑著過去的經驗,我們大 概預料到她會問的問題以及一位資助者所關注的關鍵領域。 由於她原本的住宿地點和我們家有一段距離,於是接待她在 我們這兒留宿一晚。我們和她見面後便帶她到處參觀。首先,我 們帶她到所服事的教會,一間需要維修的歌德式小建築。雖然這 座教堂有需要改善和維修之處, 但被繪有天使和人物仰望天堂的 彩色玻璃窗裝飾著,無損它的美麗。同為美國人,這位資助者感 到甚為震驚,畢竟這樣的教堂在美國已不多。 結束參觀和向她解釋這國家的屬靈需要之後,我們移步到家 裡。就在巡視我們所住的地方時,她微笑著說了這句話:“我無 法稱你們為宣教士!” 我們的家雖小但舒適。我們具備所有在家鄉美國所擁有的生 活設備(冰箱、微波爐、電視、洗澡間等等),而且景觀剛好是 郊區。這實在是很棒,我們很喜歡。 無奈,這一切正在挑戰我們 的資助者對宣教士居住條件的觀點。她並非出於惡意,也沒有氣 憤憤的離開。她甚至沒有說明為什麼這樣的情況使我們沒有當宣 教士的資格,但是我們知道——我們的生活太舒適。不算富裕, 沒有鋪張,也不是對當地人來說反常的生活水準。只是沒有貧乏 者的邋遢。
10 看來不被言明的宣教定義並沒有把我們歸納為宣教士,因為: 一、我們沒有在露天場合或非教堂式建築裡事奉, 二、我們並不住在帳篷、茅舍或第三世界的環境,以及 三、屋外有美好的景觀。 不僅是我們有這樣的經歷,就連一位隨宣教士父母在菲律賓長 大的朋友也曾分享說,他的家人也因著資助者發現他們有一架微波 爐而受到類似待遇。 我們的居住地點是教會所提供。同時,也因著我們是帶職宣 教,籌款只是供應我們生活經費的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來自我們 自己的收入。我們不去電影院、音樂會或劇院,所以沒有娛樂開 銷;到餐廳用餐只限於一些特殊節日如生日。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有 送聖誕或生日禮物給對方。替換的衣著都是在減價時購買的。我們 拒絕尋求此地的事工籌款者,因為他們的籌款方式往往很破費。出 外度假是難得及相隔好久才一次的機會,其中大多數是因為有人慷 慨提供免費住宿。 請別誤會。我喜歡住在這裡,我們的確有一個很舒適的居所。 儘管我們永遠都不配得,上帝仍祝福著我們和我們的事工。然而, 我們並沒有把資助者的錢花費在娛樂上。 我作出這樣的解釋並不是因為那位資助者無法突破她的看法。 可能我們會失去她的支持,即使她無可否認我們是真的在服事,並 沒有欺詐。也許,今天我們需要進行關於成為宣教士的再教育。
C. Holland是一位在西歐服事的美國全時間 宣教士。 1 1 本文得作者同意譯自 http://www.missionaryconfidential. com/i-cant-call-you-a- missionary%E2%80%94ouch Missionary Confidentials是一個福音派基督 徒部落格,表達宣教士生活的所有層面。 此部落格為全球各地的宣教士提供一個空 間,從籌款到在家鄉的聯繫溝通的事上, 讓他們討論他們的低潮、挑戰以及在工場 上所經歷的困難。
為主受苦 文。陳大俊 先談一談一般人對喫苦的誤解: (一)喫苦是超然表現 感覺上能喫苦的人比較超然(或者是信心強)。中國人喜歡說:『喫得苦 中苦,方為人上人』。人上人這個榮耀太吸引啦!有等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能 耐,特意找些苦來喫,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最近報載:某地方有十四 個人嘗試行烘烘『火炭路』,結果通通受傷,無一幸免。何苦來由呢?信徒 應該向神謙卑,求神不要將自己受不了的苦加給自己。約伯因為受苦太大, 最終咒詛自己的生日,其實是變相的埋怨神為什麼把他生在世上受苦。成熟 的信徒要慎思明辨才好。 (二)喫苦是生活體驗 現代城市人太安逸,希望領略一下『苦滋味』。有人覺要明白他人的痛 苦,必須自己嘗試一下。有一些國際『救濟機構』,舉行『捱餓大會』, 希望善長仁翁明白什麼是『饑餓』。然而,不同的人遭遇不同的『苦』,程 度和感受不盡相同。再者,無須經歷妻離子散才知道其中的痛苦;沒有遇過 地震海嘯,也應該明白災民的慘情。有等訪宣隊指明行程安排一定要『受 苦』,然而他們所能夠體會到的極其量是生活環境方面的苦,而且是短短的 一兩週便能『脫苦海』。跟宣教士所受的,長年累月,不同層面的苦有一段 距離。一般來說,訪宣隊員從實地的觀察和推想了解宣教士的所面對的困難 和辛苦,便足夠引發他們對信仰的反思。 (三) 喫苦是信心操練 不怕死,不一定要『找死』才能肯定自己;有喫苦的心志,並非找苦 來喫才算是屬靈。有人想為『受苦』作點準備,免得到時候受不了(好像神 定意要人喫苦一樣)。然而,今天能受『大苦』,明天可能遇到『更大的 苦』;現在你能受A級的苦,幾年後心力體力衰退,恐怕就承受不了。弟兄 們啊!神豈會讓我們遭受超過我們能力可以承擔的苦呢?聖經說:你的日子 如何,你的力量也如何。憑信心去面對罷,無須操練,練了也是徒然。 12
那麼, 13 宣教士究竟為基督 受了什麼苦呢? 說真的,當一個人立定心意要走『宣教路』 的時候,已經面對『被誤解的苦』。香港有一對 醫生夫婦,參加了多次醫療訪宣之後,立志走上 『長宣』路。有同事知道後對他們說:『恭喜你 們有新發展啦!相信洪森(柬埔寨總理)一定會給 你們不錯的職位囉。』 踏上工場那一天,宣教士就要嘗到另一種『 錐心之苦』;離開自己親愛的父母、兄妹、好 友、此後聚少離多,兩地相隔。不是主的保守, 誰能受的了呢? 到了工場之後,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習慣 有異、作息時間不同、重新結交朋友的壓力、兒 女就學的問題、醫療設備貧乏等等……有你受, 夠你苦! 基督徒有受苦的心志(常作準備的意思)非常 好!但不表示要向『苦』裡鑽。為主受苦的意思 是說:當神憑祂的美意把苦難擺在你面前的時, 你就求主給你足夠力量勝過它,然後把自己交託 那位『信實的主』,就是這麼簡單罷了。依我 看,基督徒只須要為兩件事喫苦: (一)為了堅持真實的信仰(作見證); (二)為了達成主交託的任務(傳福音)。 其他都是不必要的苦, 不受也罷。 感謝『神州華傳』駐柬埔寨宣教士陳大俊為本刊撰稿。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 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 歌頌神。”歌羅西書三16 文。Jonathan 譯。羅秀楹 14 唱新歌 用民族音樂來宣教 宣教中的民族音樂如何使上帝的愛被帶到人群 中?民族音樂家寫歌嗎?他們把本身的創作本土 化嗎?他們翻譯聖詩嗎? 我在南亞做了六年的民族音樂工作,但偶爾還是覺 得難以解釋我的工作範圍。別人還是會問我以上問題。 也許我可以幫助你退後一些,好讓你可以重新認識這項 1事工所牽涉的主要範圍。 民族音樂學,在宣教中,首要是關乎敬拜神。我們要各 語言和文化的人能夠自由的以有深度和有意義的方式敬拜神。我經常在 那些只有少數基督徒、基督徒歌曲和敬拜資源的地方工作。有時候外國 人認為當地的音樂不夠多樣化,有時候卻假設所有人都應該喜愛他們所 喜愛的西方聖詩和合唱曲。結果,他們通常把自己鍾愛的聖詩和合唱曲 翻譯成當地語言。有時候他們也把鍵盤帶來。這樣的做法無可避免的導 致膚淺和流於表面的敬拜。除此之外,這樣的做法也傳達了“基督教是 外來的宗教”或“本土音樂不夠好,不能用來敬拜神”的不正確信息。 我很常通過工作坊幫助當地信徒探索自身豐富的歌樂和文化表達傳 承,協助他們為新的敬拜讚美歌樂建立聖經基礎,然後幫助他們發揮創
意以使他們能夠創作與教會和社區需要 徒一同探討各自村莊所面對的重大問 相關的新歌、戲劇、舞蹈、詩或故事。 題。他們繼而開始著手創作歌曲或戲劇 來幫助處理這些需要。 幾個月前,我在印度和四個語言群 體進行了一個工作坊。其中一個群體的 4 民族音樂學關乎以相關的本 年輕弟兄告訴我說他們的群體一直以來 都在使用另一個相近的群體的敬拜歌 土形式傳達神的話。在我所在的地 曲,沒有屬於自己語言和曲風的敬拜歌 曲。非信徒嘲笑他們唱“外人”或另一 區還有許多文盲或閱讀能力不高者。信 個群體的歌。在工作坊當中,該群體的 徒需要文字書寫以外的形式來學習聖經 其中一些信徒創作了八至十首歌。他們 真理,非信徒則需要通過它來聆聽真 為初次有自己群體語言和風格的新歌感 道。雖然現在已經有許多人開始把聖經 到非常受激勵。幾個月後我收到他們的 製作成以母語敘述的故事,民族音樂學 電郵告訴我說該群體的信徒已經創作了 能讓一個外來者以更深和更細緻的層面 約一百首歌,而且已經預備好編輯他們 研究本土歌樂或故事形式。這樣一來, 的第一本詩歌集。 外來者便能讓當地人在創作本土歌曲、 故事或戲劇的過程中有更好的洞察和體 2民族音樂學關乎對人的更深重 貼的鼓勵。 視。它是關係的建立。學習當地語言 也許你還想要問我是否有為別人寫 歌。請容許我強調這一點——我並不親 是向當地人傳達價值的最佳途徑,可是 自寫歌。好的詩人和作曲人,那些對自 學習他們的歌樂、樂器,以及幫他們記 己的語言、詩體和曲調掌握得很好的人 錄或發展這些讓我們更深的傳達愛和關 不容易找。若讓一個外來者去做,那是 懷。這樣做也能為社區帶來對福音的敞 難上加難。 開。也許你也知道,許多人不願意聽以 口頭言語傳達的福音,然而他們可能願 總結來說,這並非太多關 意從本土歌曲中聆聽同樣的信息。 乎音樂,而是文化藝術表現。 這無關把外來的東西處境化, 3 民族音樂學關乎 而是幫助當地人探討和運用他 們已有的。焦點並非在音樂或 通過本地藝術表現滿 藝術,而是鼓勵信徒定睛於神 足社區的需要。我在不 以及對耶穌的認識,好讓他們 如歌羅西書三16所說般,從這 同社區舉辦工作坊,為了創 樣的事工湧流出自己的歌曲和 作處理社區內外在和屬靈問題 本土的表達方式。 的歌曲和戲劇。在其中一個工作坊裡, 來自穆斯林、基督徒、興都教村莊的信 Jonathan是國際主僕差會宣教夥伴,也是一名在孟加拉工作的民族音樂家。 1 5原載Interserve GO Magazine 4th Quarter 2009, Singing a New Song
16 福音的優美 文。L. Allan Eubank 譯。羅秀楹 泰國基督教舞蹈 優雅的美麗、艷麗的色彩、有意思的動作、獨特的音樂以 及崇拜似的姿態都是用以形容泰國基督教舞蹈的詞彙。然而,因 著舞蹈與其他神靈的關聯,基督徒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把舞蹈關在崇拜的大門 外。因為害怕對信仰的妥協,早期宣教士和信徒也助長了這樣的偏見。 因為它的優雅以及不會令人有所聯想的動作,泰國舞蹈特別適合用來進 行崇拜。當中有某些動作象徵神明、愛、悲哀和各樣的情緒。漸漸的,基督 徒接受了以泰國舞蹈來表達他們對耶穌基督的敬拜與了解。 2006年10月,泰國基督教會在其會員大會期間舉 辦了一晚特別的慶祝會,歡慶過去三十年福音以泰國 文化能夠輕易明白的方式被傳揚。泰國基督教會是泰 國最大的改革宗教會,其中包括浸信會、門徒會、長 老會、信義會、門諾派以及其他由泰國本土領袖帶領 的教會。 基督徒與泰國舞蹈 1976年,泰國西北大學(Payap University,屬泰國基督教會)的神學 系開始了一個將敬拜和佈道本土化的計劃。他們以麗歌(Likay)這種泰國舞 蹈和戲劇作為開始。當這個團體第一次到清邁第一教會演出泰國基督教舞蹈 時,舞蹈員不被允許在正台上演出。他們的第一場舞蹈改編自詩篇一百五十 篇,特別召喚以“……角聲……鼓瑟彈琴……擊鼓跳舞……絲弦的樂器和蕭 [的聲音]……大響的鈸讚美他……。”為了幫助觀眾接受這舞蹈,團隊藉 著米利暗在過紅海後的慶賀以及大衛王在神的約櫃前跳舞來解釋其意義。雖 然當時觀眾對這支舞表示欣賞,然而當地教會在敬拜中呈現自己的舞蹈是幾 年後才發生的事。 要用泰國舞蹈、戲劇和音樂,就必須先把這些藝術贖回才能傳達福音。 傳統上,泰國表演者需要膜拜傳承該門藝術的先師之靈。為舞蹈伴奏的樂器 也與魔法氣場有關。每一次演出之前,舞蹈員、演員和樂手必須把手放在一 起作一個禱告的姿勢(泰文稱之為wai),膜拜他們的先師之靈。他們相信 kru(老師)包括所有老師,甚至追溯至那位發起和依舊掌控這門藝術的靈師。
這個儀式被稱為Wai Kru。當被詢問,許多藝人回應說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表達 尊重和感謝;當中有許多人也相信若他們不隨俗便可能遭到懲罰。不少人說 曾目睹藝人在進行該儀式時被靈纏身。 身為基督徒,這群學生和他們的學系想要敬拜和被聖靈保護。每一次演 出前,他們抬起手作祈禱式的wai,如他們從前被訓練般。可是,他們把禱告 改為為老師和這門藝術向上帝獻上感恩。他們的禱告包括祈求恩賜得到充分 發揮、自己和家人的庇護,以及該演出能夠把信息表達清楚。這樣的儀式持 續成為他們演出預備的一部分。 即便如今舞蹈被基督徒廣泛的使用,但仍然只局限於某些特定場合。以 下是其中一些舞蹈: 基督教舞蹈,《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根據路加福音二 9-14。 詩篇第一百篇的山區部落之舞 改編自泰國古典舞Sachatree的祝福之舞,用於介紹節目。 根據以賽亞書四十28-31的《如鷹展翅上騰》 泰國舞蹈和麗歌得到了正面的反應,西北大學甚至在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Institute(CCI) 成立了全時間舞團。CCI打算運用所有可行 的藝術形式去傳福音,無論傳統或現代。至今已製作了超過五十支舞蹈劇, 並已在全國和海外巡迴演出。這些舞蹈劇有助於破除有關基督教是外來宗教 的偏見,也讓觀眾看到其實耶穌基督能夠融入他們的文化。舞蹈劇表現有關 赦免、和好、種族歧視、繼子女、衝突解決、恩典、愛滋病、毒品和賣淫的 主題。 泰國青年文化需要更現代化的風格。CCI發展了現代泰國舞蹈來表達創 造、恩典和試探的主題。 CCI得到泰國政府衛生部的撥款資助製作關於愛滋病的先代舞蹈劇《誰會 想到!》。該撥款資助影片製作費和該劇的巡迴演出。 尤克班(L. Allan Eubank)於1981年創立了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17 Institute (CCI),並擔任了十四年的董事。他及家人在泰國宣教四十五年, 致力於鄉區佈道與植堂。 原載Grace in the Gospel:Thai Christian Dance, July 2006, Lausanne World Pulse http://www.lausanneworldpulse.com/worldreports/400?pg=all
18 述職 離開工場 & 進修 王晶英姐妹於二月從蒙古回國述職,將於 黃競標和余美芳夫婦( 祈榮)將於四月離開吉爾吉 四月回返工場。 斯的事奉,黃競標計劃再進入 求主繼續使用她在當地的事奉,把祂 神學院深造。 的愛帶給更多蒙古人。 求主保守他們回國的行 恭賀 程、幫助他們重新適應 家鄉的生活以及帶領他 本會駐吉爾吉斯宣教士黃賜恩(Timothy)和 們前面的事奉。 Mimoza已經回國,準備在三月迎接第一個 回返工場 孩子。 Hanna和月芬已於26/3偕同 求主看顧Mimoza坐月子休養的過程, 賜給初為人父母的她和Timothy照顧 孩子宣恩、宣樂回返北非。 新生兒的智慧。也為Timothy禱告, 讓他在家鄉的這段時間和本地教會有 感謝主供應他們的需 很好的聯繫和分享,並且幫助吉爾吉 要。求主幫助他們一 斯當地的的延伸課程(TEE)同工能 家能夠很快的重新適 夠在Timothy不在的這段時間繼續有 應和投入當地的生活 很好的服事。 與事奉,並賜給父母 有智慧來照顧宣恩的 腓力和利百加於14/3(利百加生日當天) 眼睛(Lazy Eye),並 求主的醫治臨到她。 迎來第四個孩子。分娩後初期由於嬰兒胎盤 無法排出母體而面臨必須動手術切除子宮的 可能性,但感謝神保守,最終胎盤順利被排 出母體,目前母子皆平安。 求主看顧產後的利百加,讓她的身體 能夠有適當的調養,並加添力量給腓 力和利百加養育這四個孩子。 欲獲知更多最新代禱消息,請訂閱《代禱簡訊》。凡有意訂閱者,將填寫《回應表》, 然後傳真或寄至本會。我們將每兩個月一次郵寄或電郵給訂閱者。
回應表 我的奉獻 您 的 支持宣教伙伴,姓名 回 應 支持辦事處同工,姓名 是 我 支持經常費 支持任何有需要的事工 支持通訊印刷費及郵費 們 最 附上支票RM 支票號碼 大 的 支票抬頭Interserve Fellowship Berhad,請勿寄現金 鼓 勵 我有興趣 成為義工(需到本會位於八打靈的辦事處) 參加短期宣教計划(On Track) 申請成為宣教伙伴,我有負擔的國家是 定期收到in2serve通訊 中文,數量 本(印刷版) 《in2serve》中英文通 英文,數量 訊已提供電子版,與印刷 本(印刷版) 版同步發行,歡欣訂閱! 電郵(email)電子版給我:中文/英文 成為代禱勇士,請把代禱消息 電郵(Email)給我 郵寄給我 邀請國際主僕差會同工或宣教夥伴到我的教會分享宣教事工 我的聯絡 稱謂:博士/牧師/傳道/弟兄/姐妹/ 姓名 (中) (英) (中/英) 地址(英) 聯絡電話 傳真 Email 所屬教會 表》, 註:若您已更換地址或不想繼續收到我們的通訊,請通知我們,幫助我們成為資源的好管家。 歡迎复印,寄至:國際主僕差會(馬來西亞分會)INTERSERVE FELLOWSHIP BERHAD P.O.BOX 13002, 50769 KUALA LUMPUR, MALAYSIA 或傳真至 603-7784 8403
舉目看田 先知之地約旦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首都 安曼 (Amman) 面積 89,300平方公里。 人口 570萬人以上 ;人口中98%是阿拉伯人, 語言 少數索卡西亞人、亞美尼亞人和車臣人。 宗教 阿拉伯語,識字率86%;中上階層普遍懂英文、法語。 92%信仰遜尼派伊斯蘭教;6%基督教。 21 約旦國旗 約旦國旗乃是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爆發的阿拉伯大起義的 旌旗設計。 三道同等的橫條當中,黑色代表阿巴斯王朝,白色代表倭馬亞王朝,綠色 代表法蒂瑪王朝。 紅色三角形代表1916年的阿拉伯大起義。 其內的白色七角星則像徵可蘭經第一章(Al-Fatiha)的首七節。 七個角則代表一神信仰、人道、民族精神、謙卑、社會公義、德行與 抱負。
從巴勒斯坦分割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落幕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瓦解,英國被授權統治大 部分的中東國家。當初英國從巴勒斯坦把半自治外約旦(Transjordan)區域 分割出來,後來該區域於1946年獨立,並於1950年改稱約旦(Jordan)。胡 笙國王(King Hussein)於1953至1999年間統治約旦長達四十六年。這名務 實的國王於1999年駕崩,王子阿卜杜拉國王二世(King Abdullah II)繼位後鞏 固了自己的權力,並展開了積極的經濟改革方案。但債務、貧困和失業仍然 是最大的經濟困境。 先知與早期教會的足跡 約旦是一個帶有遠古文化的現代國家。先知們的腳步曾穿越在這裡的山坡、 幽谷、平原、河流,這些地方的名字也因此成為人類歷史的一部分。約旦不 僅是“先知之地”,世界上其中一些最早期的教會也曾在這片土地被發掘。 該國唯一的港口亞喀巴(Aqaba)有一座第三世紀末或第四世紀初的泥磚建築遺 跡,相信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特建教堂。 22
2 3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難民變成最大群體 鄰國伊拉克的戰爭和動亂驅使大約70萬難民湧入約旦。約旦內政部為此建立 了一個特別部門,專門負責就伊拉克難民事務與包括聯合國難民署在內的國 際組織進行協調與合作。 薩達姆統治時期以及伊拉克戰爭初期遷徙約旦的伊拉克人相對富裕一些,以 後逃亡約旦的伊拉克人越來越貧困,不僅無法對約旦經濟作出貢獻,自身還 需要耗用約旦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資源。署統計,目前大約有400萬伊拉 克人流離失所。由於伊拉克境內仍不時發生暴力襲擊事件,聯合國並不鼓勵 伊拉克難民回國。 約旦自身人口大約550万,除了伊拉克難民,該國也接受了 180万巴勒斯坦人,目前已是該國的最大群體。 失業與自殺率 上千名約旦民眾1月16日在首都安 曼集會示威,抗議物價上漲及政府 官員腐敗和瀆職行為,並要政府下 台。近一年來,約旦物價持續上 漲,失業率不斷攀升。據統計, 約25%的人口處在貧困綫以 下,失業率達到14%。 根據約旦國家統計局數據,2009年 約旦失業率達到12.9%,比上年升 高0.2個百分點。失業率長期居高 不下是困擾約旦社會經濟發展的頑 疾,阻礙居民經濟狀況改善和生活 水平提高。多屆政府將創造就業和減少失業作為工作重點,但成效有限。根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Dominique Strauss-Kahn的分析,該國受高等教育的 青年失業率偏高(25-39歲的失業者佔總失業率約三分之一),乃是因為年輕 人在大學裡學習的不符合私人企業的需求。 除了失業率,近幾年約旦的自殺率也在逐年增加中,頗令人擔憂。大多數輕 生者都是30歲以下面臨經濟困境、貧窮、失業或情緒和社會問 題的青年人。除了上述的生活因素,阿拉伯社會看待自殺的保 守眼光也導致有萌生自殺念頭者不敢尋求幫助、知悉別人有自 殺傾向者也選擇隱瞞實情。結果,有許多可以避免的個案因著沒有人及 時介入而釀成悲劇。
Hashemite Kingdom of Jordan 禱告要項 24 為近來基督教會面臨逼迫,求主堅固祂兒 女的心禱告。 鄰國伊拉克的戰爭和動亂驅使大批難民湧 入約旦,該國經濟和政治亦因此承受壓 力。為難民能聽聞福音、各民族相處和 諧、百姓生活能得改善不缺乏禱告。 為青年人的就業機會禱告,讓他們從學校 畢業後能夠有更多的就業選擇、學以致 用。 為媒體事工禱告能發揮美好的功效和影響 更深廣,全約旦都能收到福音性的節目並 能結出更多的果子,特別是穆斯林的族群 得救。 若您有負擔支持本會駐約旦宣教夥伴的事工, 請與我們接洽。 參考資料 http://en.news.maktoob.com/20090000455306/IMF_chief_urges_Jordan_to_balance_needs_/ Article.htm http://www.al-shorfa.com/cocoon/meii/xhtml/en_GB/features/meii/features/main/2010/05/06/ feature-03 http://www.businesstimes.com.hk/a-20100115-53267/1263540671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mingpao/20110116/16402165007.html http://www.etf.europa.eu/pubmgmt.nsf/%28getAttachment%29/ 4E4904B283AC4CAAC12570E0003D00E7/$File/NOTE6KCEZX.pdf http://www.state.gov/r/pa/ei/bgn/3464.htm http://www.cclc.org.tw/Windows/Jordan/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jo.html
採訪。羅秀楹 受訪者。黎美仙 Anita Loi 翻譯。羅秀楹 剛開始第一期服事的黎美仙(Anita)在柬埔寨的事工 還不算深入,然而她對當地兒童的愛卻遠遠的超 越了對當地文化的新鮮接觸。 學習柬語——通往心門的鑰匙 如其他新宣教士一樣,學習柬語是美仙的首要任務。目 前她正專注一對一的柬語聽、講學習。語言老師在第二課就 已要求她一個高難度作業——用柬語介紹一位朋友、他的姓 名、國籍、年齡、婚姻狀況、職業等等。 小女子難掩興奮的分享她的喜悅:“我從未想過我 能與當地人溝通,更別說在學習柬語的第一個星期 就說出那麼多詞彙!” 目前,美仙在His International Services的流動活動 中心(或稱“巴士事工”)服事,雖然只學了初級的的柬 語,她已開始為說英語的探訪者翻譯。然而,她很謙虛的 說只不過翻譯了別人所表達的15%。無論如何,她珍惜這 樣的小成就。 對這位工場新丁來說,學習柬語不僅是牽涉舌頭、耳朵 和眼睛的語音,而是通往當地人心門的鑰匙。向柬埔寨人的 25
心說話是她最終的目標。她說:“我想要更 深入了解這些孩子的掙扎,和他們建立關 係。我也欽佩當地資深同工的智慧,他們能 夠幫助我更了解這些孩子。” 她渴望了解這些街童的掙扎,想要知道 他們為什麼吸強力膠,為什麼父母身體健全 卻讓孩子出去拾荒,為什麼有些孩子不願意 到流動中心,露宿的家庭在雨天往哪裡躲 雨……因此她相信‘口語’和‘心語’同樣 重要。 蛇與鴿子 美仙很感謝母會、差會、所服事的機 構His International Services、細胞小組以 及所有資助她的個人與教會(大多數都素 未謀面但是已藉著各樣的支持成為她的事 工夥伴)。她在此滿懷感恩的想讓他們知 道:“因著你們的代禱,我在工場的適應和 過渡期都相當平穩。” 主把使徒差遣出去之前曾吩咐他們要靈 巧像蛇、馴良像鴿子,然而我們常常只憑著 一股要救人脫離貧困的衝動就盲目的傾注我 們愛和憐憫。生活在金邊,美仙的四周都有 許多的流離失所、失學、染上惡習或各樣疾 病的街童。這樣的景象不斷激起她心中那股 2 6 助人的衝動,分分秒秒敲打心房。 她說:“最讓我痛心疾首的是看到窮 人被欺壓、生命被輕易的糟蹋。然而我們 都當有智慧的給予恰當的援助,而非任憑 一時的衝動。”願主賜給美仙分辨來者的 真實需要,保守她一顆充滿熱忱的心,讓 那燃燒的宣教火焰不會被一些似乎無可避 免的失望澆熄。
小肩上的重擔 從馬來西亞到柬埔寨,她為了服事這些街童而跨越了地 理和文化的界線,唯一能夠讓她堅持下去的只有神的呼召和 永不止息的愛。她真情流露的說:“能夠服事並且與弱勢兒 童和窮人建立關係是一件美事。有時候只需望著這群孩子, 我就感覺到喜樂和愛彷彿快要從我的心跳出來。” “請你們為我禱告,求主使我永遠不忘祂呼召我要 在更深的層次來愛這些孩子,看他們為會受傷、喜 樂和掙扎的人,而不只是一些統計數字。因為知道 自己很容易會失去焦點而變得以工作為導向,忘了 以溫柔和憐憫去愛他們。” 這些孩子雖然有著稚嫩的年齡,但是艱辛的生活環境已 讓他們嚐到不少人情冷暖。想到這些小肩膀上所背負的那些 本該不屬於這個年齡的重擔,美仙心裡就一陣抽痛。如今, 她帶著一份堅定和希望站在柬埔寨的土地上,相信終有一天 能夠以他們的母語告訴這些孩子:“你們可以到耶穌這裡 來,唯有祂能讓你卸下勞苦重擔。” “我期望教育能夠切斷這個國家的貧窮惡性循環, 並且盼望自己能夠參與其中。”美仙 2 7 黎美仙(Anita)姐妹是本差會駐柬埔寨宣教士, 於2010年5月開始參與His International Services (前身為His Child International Cambodia)的服事。
“如果我在意人的看法,我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宣教士。” 史達德(C.T. Studd)劍橋七傑之一 “神並沒有呼召我要成功,祂要的是忠心。” 特麗莎修女 “大使命是『去』,但我們總是待著原處, 無論是身體、奉獻、禱告、影響力皆然。 祂要我們向地極偏遠之處作見證…… 但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基督徒只是不斷在家鄉閒逛。” 撒維格(Robert Savage) “如果神要你作一個宣教士,我絕不會叫你委屈去當個國王。” 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 「國際主僕差會」是一個福音派國際性差會,于1852年成立至今, 於多個國家成立分會,為要與全球教會攜手合作, 將耶穌基督的名傳給亞洲和阿拉伯世界最困乏的人,叫生命與社區因遇見耶穌基督而轉變! 馬來西亞分會于1993年正式成立,前身為「國際關懷差會」(INTERCARE)。
Search
Read the Text Version
- 1 - 28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