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Announcement
PubHTML5 Scheduled Server Maintenance on (GMT) Sunday, June 26th, 2:00 am - 8:00 am.
PubHTML5 site will be inoperative during the times indicated!

Home Explore 中史F1 第一冊

中史F1 第一冊

Published by Paul TEST, 2020-06-14 23:20:18

Description: 中史F1 第一冊

Search

Read the Text Version

o 「無為而治」的政策 產 初 君 臣 ,為 了 恢 復 和 發 展 經 濟 ,安 定 社 會 民 生 ,實行 「無 為 而 治 」 ,採 取 與 民 休 養 生 息 、培 植 積 蓄 國 力 的 政 策 ,形 成 了 「X 量 之 治 」 。 < 甚 麼 叫 「無為而洽」? 1 . 施行的背景 (丨)社 會 民 生 固 苦 :西 漢 建 立 於 秦 末 動 亂 及 楚 漢 相 爭 之 後 ,社 會 疲 敝 ,人 民 流 離 失 所 ,農 業 生 產 破 壞 嚴 重 ,物 資 缺 乏 ;而 漢 高 祖 和 蕭 何 、曹 參 等 大 臣 烽 火 餘 生 ,又 都 是 平 民 出 身 ① ,對 此 有 深 切 的 了 解 和 體 會 。 資 料 4 . 1 _________________ 漢初君臣出巡意想圖 西 漢 初 年 物 資 缺 乏 ,連皇帝 出巡也找不到四匹顔色相同 的 馬 拉 車 ,大 臣 將 相 有 時 只 能乘坐牛車。 ① 漢 高 祖 屬 下 的 高 級 文 臣 武 將 中 , M M 、曹 參 原 是 沛 縣 小 吏 ,幾 !| ( 麈 音 快 )原 是 殺 狗 的 屠 夫 •整 這 曾 經 以 乞 食 為 生 ,只 有 張 良 是 韓 國 貴 族 子 弟 。史 家 把 劉 邦 所 組 成 的 政 府 稱 為 「平 民 政 府 」 。

第一節西漢初年的統治政y I ( 2 ) 秦 亡 教 訓 深 釗 :秦 代 由 於 興 革 太 驟 、刑法 I-----約2 0 % 太 苛 、勞 役 太 重 ,以 致 速 亡 。產 初 君 臣 吸 取 了 i 亡 秦 末 :五 税 一 約3.3% 的 歷 史 教 訓 ,於 是 崇 尚 「i 圭 無 為 」的 治 術 ® , I 約6.7% 务 之 後 ,惠 帝 、文 帝 和 景 帝 相 繼 奉 行 。在 上 者 4弓行 節 儉 ,寬 刑 薄 赋 ,與 民 休 息 ,目 的 是 恢 復 經 濟 ,安 定社會民生。 2 . 主要的措施 (1) 減 輕 田 租 ®和 徭 役 。 ( 2 ) 裁 減 軍 隊 ,讓 士 兵 回 鄉 務 農 。 ( 3 ) 釋 放 奴 婢 ,編 籍 為 民 。 ( 4 ) 鼓 勵 戰 時 逃 亡 的 百 姓 返 回 家 鄉 ,並 發 還 原 有的田宅。 漢 高 祖 :十 五 税 一 漢 文 帝 :三 十 税 一 (5) 獎勵墾荒和生育。 〇 m \\A2 (6) 廢除摧殘人身的刑罰④。 秦末漢初田租比較圖 3 . 治世的出現 資料4 . 3 _____________ 史 料 速 遞 漢 初 經 高 祖 及 惠 帝 兩 朝 ,國 家 元 氣 已 有 所 恢 無為而治扭轉經濟困局 復 。及 文 帝 、景 帝 時 期 ,社 會 經 濟 得 到 發 展 ,人口 大 幅 增 加 ,百 姓 衣 食 充 足 ,國 庫 亦 儲 積 了 大 批 錢 無 為 政 治 最 大 的 貢 獻 ,是 培 養 國 力 ,使 〇 人 民 各 安 生 業 ,五 十 餘 年 間 ,漢帝國由 糧 ,史 稱 「x | 之 治 」 。 殘 破 凋 弊而 達 於 繁 盛 富 饒 之 境 。 (鄒紀萬 •《秦漢史》 【1】) © 黃 老 是 指 黃 帝 與 老 子 。黃 老 之 學 本 是 戰 國 時 期 的 一 個 學 派 ,是 道 家 思 想 與 法 家 思 想 混 合 的 產 物 。蒦 初 君 臣 崇 尚 的 「童 查 無 為 」思 想 ,其 實 是 一 種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的 治 術 • 與 道 家 的 「清 靜 無 為 」思 想 不 盡 相 同 。 ③ 漢 高 祖 時 定 為 「十 五 税 一 」 ,徵 收 農 穫 十 五 分 之 一 ,文 帝 時 再 調 低 至 「三 十 税 一 」 ' 這是中國歷史上甚低的税率。 © 文 帝 下 詔 廢 除 了 黥 ( 皇 音 鯨 ,在 額 頭 刺 上 記 號 ) 、劓 (皇 音 義 ,割 鼻 ) 、別 (麈 音 月 , 砍 腳 )等 刑 罰 ,改 用 答 刑 代 替 ;景 帝 在 位 時 也 減 輕 了 笞 刑 的 懲 罰 。

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_技能訓練 「無 為 而 治 」的效果 資 料 :取 材 自 司 馬 遷 《史 記 •平準 書 》 m 由 開 國 初 年 至 武 帝 即 位 數 年 的 七 十 餘 年 間 ,國 家 並 無 發 生 任 何 重 大 的 事 故 。除 水 旱 之 災 外 ’ 百 姓 人 給 家 足 。在 京 師 的 國 庫 ,累 積 了 上 億 的 銅 錢 ,因 為 久 不 使 用 ,串 錢 的 繩 子 都 爛 了 ; 糧 倉 裏 堆 滿 了 毂 子 ,倉 内 放 不 下 的 毅 子 只 能 堆 放 在 倉 外 ’以 至 腐 敗 而 不 能 食 用 。 1 . 按 資 料 的 描 述 推 斷 ,蓮 初 實 施 「無 為 而 治 」政 策 後 ,在下列哪些方面產 生 了 良 好 效 果 ?請 在 正 確 答 案 的 □ 內 加 / 。(可 選擇多於一項)園M 答題策略 □農業生產 □軍事力量 □國庫儲積 □社會民生 題 2 :想想資料所提到的社 會 經 濟 情 況 ,怎樣有利繼任 2 . 蓮 初 實 施 「無 為 而 治 」所 帶 來 的 成 效 ,對 繼 任 的 皇 帝 有 甚 麼 好 處 ?r a r 的皇帝施政。 郡國並行的制度 西 漢 初 年 ,在 地 方 採 取 封 國 與 郡 縣 並 行 的 制 度 。 初的郡國並行制和達_代的郡縣制有甚麼不同 产 的 地方? (丨)郡 縣 封 國 並 存 :西 漢 建 立 時 ,漢 高 祖 已 封 賜 韓 信 、 彭 越 等 七 個 功 臣 為 王 ,史 稱 「異 姓 王 」⑤ ;後 來 ,又 恐 其 勢 力 過 大 ,威 脅 中 央 ,於 是 削 奪 了 這 些 封 國 。然 而 ,高 祖 認 為 秦 廢 除 封 建 ,以 致 皇 室 孤 立 而 亡 ,為 了 屏 藩 皇 室 ,又 改 封 皇 室 子 弟 於 七 王 舊 地 ,是 為 「同 姓 王 」 。至 於 其 餘 地 區 ,則沿用 秦 代 的 郡 縣 制 ,於 是 地 方 上 出 現 了 郡 縣 和 封 國 並 存 的 情 沉 。 _ — ............... ............... .....- -...— --------------------------------------------------------- —------------- — ⑤ 漢高祖分封的七個異姓王是: 莖王整笸、 、淮 南 王 英 布 、 、韓 王 公 孫 信 、燕 王 臧 荼 ( 後 改 封 盧 綰 ) 及 衡 山 王 ( 後 改 稱 長 沙 王 ) 吳 芮 。

第一節西漢初年的統治政策 ( 2 ) 封 國 享 有 特 權 :在 郡 國 並 行 制 度 下 ,郡 縣 直 屬 於 中 為甚麼漢初的諸侯王會對中央 央 ,而 封 國 則 由 諸 侯 統 治 。各 諸 侯 王 封 地 廣 闊 ,享 有 任 免 官 政府構成威脅? 吏 、自 徵 租 税 、鑄 造 錢 幣 等 特 權 ,並 擁 有 軍 隊 ,處 於 相 對 獨 立狀態® 。 〇 資 料 4 . 4 _________________ 西漢初期同姓諸侯王分封圖 (公 元 前 1 9 5 年 ) 4 地 圖 閱言膏 留意同姓諸侯王的數量和分 佈 ,想 想 他 們 對 西 漢 皇 室 會 構成甚麼威脅。 'fiM IE 諸侯王主要分佈在哪些地 區 ?他 們 在 經 濟 上 可 能 有 甚 麼優勢? JuM 辦麟空探究 秦漢立國政策的不同取向 從秦統一到西漢建 立 ,中 間 僅 相 隔 約 二 十 年 ,然而兩朝 所 採 取 的 立 國 政 策 卻 截 然 不 同 。秦 統 一 中 國 後 ,秦始皇便属 行 各 種 統 一 制 度 和 監 控 人 民 的 措 施 ;又 對 外 大 事 用 兵 ,對內 大 興 土 木 ,強 徵 人 民 當 兵 服 勞 役 。結 果 興 革 太 驟 ,折騰了當 時 的 人 民 ,使秦朝維持了僅十五年便滅亡。 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採 取 「董 者 無 為 」的治 〇 漢景帝陵從葬坑發掘現場 術 ,對 內 主 休 養 生 息 ,對 外 採 和 親 政 策 ,社 會 經 濟 逐 漸 復 甦 , 國 力 漸 強 ,開 啟 西 漢 盛 世 。結果西漢的國祚長達二百多年。 從 葬 坑 出 土 的 士 兵 俑 ,每 個 僅 高 6 2 厘 米 ,與 秦 始 皇 兵 馬 俑 形 成 強 烈 對 比 。這 是漢初與民休息的明證。 © 為 了 控 制 諸 侯 王 國 • 漢 高 祖 規 定 由 中 央 派 太 傅 輔 佐 諸 侯 王 ,派 丞 相 主 管 王 國 政 務 並規定若無中央虎符不得發兵。

西漢中央權力 的重整 o t漢景帝平定吳楚 :國之亂 x i 之 治 ,繼 續 與 民 休 息 。而 面 對 諸 侯 王 國 坐 大 的 問 題 ,亦 着 手 削 藩 ① ,平 定 查 羞 七 國 之 亂 ,初 步 調 整 了 中 央 政 府與地方封國的關係。 為甚麼會發生晷莖七國乏亂? Q tm 4.5__________ ( I) 責 行 削 落 :主 量 時 期 ,諸 侯 王 勢 力 日 盛 ,如 吳 王 劉 吳 '楚 七 國 之 亂 示 意 圖 譬潮 (公 元 前 1 5 4 年 ) i 富 比 天 子 ,而 且 驕 横 跋 扈 。景 帝 採 納 大 臣 晁 錯 削 藩 的 建 議 ,削 滅 了 一 些 諸 侯 的 封 地 。 ( 2 ) 平 走 叛 亂 :諸 侯 王 不 滿 景 帝 削 藩 ,吳 王 便 聯 合 楚 等 六 國 以 「诛 晁 錯 , 清 君 侧 」為 名 ,起 兵 叛 亂 ,是 為 「吳 楚 七 國 之 亂 」⑦ 。景 帝 派 名 將 周 亞 夫 率 軍 迎 擊 ,亂 事 不 到 三 個 月 即 告 平 息 。隨 後 , 景帝乘勢收回諸侯王任免官吏及治理人 民 的 權 力 。從 此 ,諸 侯 王 只 能 收 取 封 國 租 税 ,勢 力 大 為 削 弱 。 ① 漢 文 帝 曾 參 照 賈 誼 「眾 建 諸 侯 而 少 其 力 」的 建 議 ,分 齊 國 為 七 國 , 淮 南 國 為 三 國 。不 過 ,這 只 是 封 國 問 題 的 局 部 解 決 。 ② 吳 楚 七 國 之 亂 發 生 於 景 帝 三 年 (公 元 前 154年 ) ° 七 國 ,除g 、莖 外 ,還 有 M 、星 S 、 膠 西 、遴 直 和 遥 in °

第二節 西漢中央權力的重整 .c ft漢武帝頒佈r推恩令j 4 為 甚 麼 「推恩令」能 有 效 削 弱 諸 侯 王 的 勢 力 ? 查 、皇 七 國 之 亂 平 息 後 ,諸 侯 王 的 政 治 和 軍 事 力 量 雖 史料速遞 被 削 弱 ,但 仍 擁 有 邊 闊 的 領 地 和 巨 額 的 税 收 ’還 是 有 一 定 實 諸侯推恩分封子弟 力 。漢 武 帝 繼 續 推 行 景 帝 的 削 藩 政 策 ,採 納 主 父 偃 的 建 議 ’ (漢武帝)使 諸 侯 得 推 恩 分 子 弟 國邑……大 國 不 過 十 餘 城 ,小 頒 佈 「推 恩 令 」 ,容 許 諸 侯 王 把 王 國 的 土 地 分 封 給 嫡 長 子 以 〇 侯 不 過 數 十 里 。(司馬遷《史 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外 的 子 弟 為 列 侯 ,而 新 封 侯 國 地 位 相 當 於 縣 ,隸 屬 於 郡 ,受 【3】 ) 中 央 直 轄 。結 果 王 國 越 分 越 小 ,諸 侯 王 的 勢 力 大 減 ,不再對 語譯: 漢 武 帝 讓 諸 侯 王 可 以 推 恩 ,把封 中 央 構 成 威 脅 ,中 央 集 權 大 為 加 強 。 國 的 土 地 分 給 王 族 子 弟 ……結果 大 的 王 國 僅 有 十 多 個 城 邑 ,細小 侯國的面積則不超過數十 里 。 觀點對對碰 我不認為逶窩祖重行封達窆錯誤的» g 漢高祖重行封建是個錯誤嗎? 知 . 窩泪是啦取7 秦朝窒室撖立铤墦而亡 的教釗才重行勃建的 < 設 8 渲 些 封 國 ’苟 我認為逶窩祖■行赵建羞 力地鞏固根§ 东 穩的漢室胶權。说 莖 錯 誤 的 。_ 始 窒 在銃一疋 孓後 < 讁 立 0 屯 集 權 制 • 七 國 之 亂 < Q 消不S 三個0 诿 罕 恝 了 ’可 g 封國釣中屯的威胬苟皤。 尔 s 不 再 朽 封 •mmtm rrr 铤疑窆走◎頭路|結果諸 侯王_坐7^^威胬中虫跤 權 <而削藩闼憩1也©擾 了 之 、& ' 遗 三 代 室 蒂 。 有 人 認 為 ,漢高祖重行封建為繼後的統治者造成困擾,故 此 舉 是 錯 誤 的 ;也有人認為此舉在蓬初 對屏藩 皇 室 有 一 定 作 用 ,無 可 厚 非 。你較認同哪一方的看法?為 甚 麼 ?

100') 課 題 四 西 漢 國 力 的 統 整 張 弛 ® 技能訓練 推恩令能有效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嗎? 漢 文 帝 時 ,大 臣 夏 簠 已 有 類 似 「推 恩 令 」的 削 落 建 議 。細 閲 以 下 賈 誼 與 文 帝 、主 父 偃 與 武 帝 的 對 話 ,然後 回答有關問題。 如粜想妥下e 定 1 一定蓉杷 諸侯王的领地朽成眾多小 國 * c( 朽散他們的力量:© 為力輋小兢容舄_之以義- 封國小就不會超異心。 貝 sa 陛石司規定諸误王推恩|將 勃地幻絵© 3 6 ^ 1 ? 揉\"而封 他 們 為 侯 。這 樣 < g 義上是 窒上施行德胶 > 實礤上窆將 諸侯王國Tfc整為零•封國的 力量铤形削弱。 漢武帝 1 . 賈誼 與 主 父 偃 的 建 議 有 哪 些 相 似 的 地 方 ? 請 在 正 確 的 □ 內 加。/(可 選 擇 多 於 一 項 )國 □削減諸侯土地 □增加諸侯數目 □遷徙封國位置 □廢除封國制度 2 . 漢 文 帝 並 未 全 力 推 行 賈 誼 的 削 藩 之 策 ,這 是 甚 麼 原 因 呢 ?S i r 答題策略 3 . 你認 為 漢 武 帝 是 否 有 必 要 削 藩 呢 ? 理 由 是 甚 麼 ?H M 題 2 及 3 :可從兩位皇帝面對的政治環境 作出分析。

第三節 西漢國力的擴■ 張 F 〇 從無為到有為的轉變 產 初 奉 行 i 圭 思 想 ,無 為 而 治 ,經 過 六 七 十 年 的 休 養 生 〇tft4.7 息 ,經 濟 復 趑 ,國 力 增 強 。漢 武 帝 上 承 文 景 之 治 ,意 氣 風 發 , 積 極 進 取 ,一 改 i 圭 無 為 的 治 術 ,採 用 儒 家 思 想 治 國 ① ,變 漢武帝畫像 「無 為 」為 「有 為 」 。處 生 在 位 五 十 多 年 間 (公元前1 4〇年一前 8 7 年 ) ,文 治 武 功 燦 然 可 觀 ,西 漢 的 國 勢 達 到 高 峯 。 S 漢武帝的文治 漢 武 帝 銳 意 興 革 ,除 徹 底 解 決 了 產 初 封 國 問 題 外 ,在治 國 思 想 、學 校 教 育 、選 舉 制 度 以 及 經 濟 政 策 等 方 面 ,都 有 所 更 新 ,以 加 強 中 央 集 權 ,提 升 政 府 管 治 的 素 質 。 漢 武 帝 有 哪 些 措 施 與 「獨尊儒術」相 應 ? 1. 定儒學於一尊 漢 武 帝 時 ,儒 生 董 仲 舒 強 調 君 主 受 命 於 天 ,主 張 天 下 「大 一 統 」 ,而 用 儒 家 思 想 作 為 統 一 的 治 國 思 想 。他 建 議 漢 武 帝 出 「罷 黜 百 家 ,獨 尊 儒 術 」 : 武 帝 採 納 他 的 建 議 ,定 儒 學 於 一 尊 ,奉 儒 家 學 説 為 正 統 思 想 。 ------------------------------------------------------- -- ① 漢 武 帝 的 治 國 思 想 ,兼 用 刑 法 ,即 史 家 所 評 説 的 「儒 表 法 裏 」 。

課題四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_灘 麵 ! 2 . 興辦太學育才 ifI: 漢 武 帝 在 長 安 興 辦 太 學 ,設 置 《詩 》 、《書 》 、《易 》 、 《禮 》 、《春 秋 》五 經 博 士 ,傳 授 這 五 部 儒 家 經 典 ;從 各 地 挑 秦 、漢 時 期 ,博士是個學術官 選 優 秀 青 年 跟 隨 五 經 博 士 學 習 ,稱 為 「博 士 弟 子 負 」 ,名額 員 的 官 名 ,掌 經 學 傳 授 。現代 為 5 0 人 ,每 年 考 試 一 次 ,成 績 中 等 以 上 的 用 為 官 吏 。 的 教 育 制 度 借 用 其 名 ,指在學 士 、碩 士 之 上 ,由 高 等 院 校 和科學研究機構頒發的最高等 學位。 3 . 推行察舉制度 漢 武 帝 推 行 察 舉 制 ,規 定 郡 國 每 年 薦 舉 孝 子 、廉 吏 各 一 人 到 京 師 ,經 實 習 後 授 予 官 職 ,藉 以 提 高 官 員 素 質 。 「士人政府」有 甚 麼 特 色 ? 4 . 建立士人政府 中 央 及 地 方 各 級 文 官 多 來 自 太 學 生 員 及 孝 廉 ’漢 武 帝 還 拔 摧 儒 生 公 播 弘 為 丞 相 ’打 破 了 漢 初 以 來 功 臣 封 侯 拜 相 的 慣 例 。官 員 之 中 以 儒 士 佔 多 數 ,政 權 不 再 由 皇 室 私 親 和 功 臣 壟 斷 ,逐 漸 形 成 了 「士 人 政 府 」 。 歷史 百 竇 鐵 中國最早的國立大學— 太學⑴ 「太 學 」一 詞 ,早 於 西 周 時 期 已 出 現 ,指一所專門向貴族子弟教 授 禮 樂 的 學 院 。酉 漢 時 期 ,董仲舒建議漢 武 帝 「興 太 學 ,置 明 師 ,]i 養天下之士」 ,獲得接納* 武帝命公孫弘制定師生選取標準及課程- , 於建元五年_ 元 前 _ 年 )置 五 經 博 士 ,元朔五 年 年 置博士 弟 子 ,_ # 才建立了具備國立大學性質的太學。 此 後 歷 朝 多 有 設 置 太 學 ,但 名 稱 有 所 變 更 ,例 如 國 子 監 、國子學 等 ;歷朝的選録標準和A 數 雖 有 差 異 ,太學所屬的部門亦時有更改; 但 有 一 點 不 變 ,即 太 學 一 直 以 儒 家 經 典 為 主 要 教 材 。這是儒家思想 O 漢代太學授業晝像磚拓片 長期處於正統地位的重要標誌。

第三節西漢國力的擴張 ......... . —.〜 屬 ' ^ 5 . 實施新經濟政策 漢 武 帝 推 行 一 系 列 的 新 經 濟 政 策 ,其 主 要 内 容 列 表 説 明 如下: 項目 內容 資料4. 8 史料速遞 (丨)统 一 鑄 幣 ( 2 ) 國營專賣 由 政 府 統 一 鑄 造 「五 銖 錢 」® ,並 禁 止 民 間 私 造 。 徵收財產蜕 ( 3 ) 行均输法 將 鹽 、鐵 、酒 定 為 國 營 專 賣 事 業 ,嚴 禁 民 間 私 自 經 營 。 最 厲 害 的 是 財 產 税 ,不管是動 產 或 不 動 產 ,慨由物主報價照 ( 4 ) 創平率制 在 各 地 設 立 「均 輸 官 」 ,把 郡 國 貢 品 直 接 運 到 附 近 市 價 較 抽 。如 果 報 得 不 實 ,一經他人 (5)徵財產税 高 的 地 方 出 售 ,藉 此 滅 輕 運 費 ,增 加 國 家 收 入 ,稱 為 「均 吿 密 ,就 會 充 公 ,吿密的人可 輸法」。 〇 獲 重 賞 。 (黎 東 方 《細 説秦 漢 》 【5】 ) 在 京 師 設 「平 準 官 」 ,收 購 各 種 貨 物 ,價 高 時 賣 出 ,價低 時 買 入 ,以 調 整 供 求 及 平 抑 物 價 ,是 為 「平 準 制 」 。 向 商 人 、手 工 業 者 徵 收 重 税 ,並 嚴 懲 瞒 税 的 人 。 〇 資 料 4 . 9 ______________ 〇 ift4.1Q 五 銖 錢 (上)及 五 銖 錢 範 (下) 漢代鹽場畫像石拓本 漢 代 五 銖 錢 是 先 用 青 銅 或 夾 沙 陶 模 鑄 成 範 ,然 後 用 範 鑄 錢 。 這幅畫像再現了漢朝鹽場作業的情 景 。 0 漢武帝的武功 漢 武 帝 不 但 文 治 輝 煌 ,而 且 武 功 鼎 盛 ,擊 敗 匈 奴 ,並經 略 四 方 ,在 秦 朝 的 基 礎 上 ,開 拓 了 產 的 疆 域 。 y ' 漢武帝的武功與秦始皇有哪些相似乏處? ① 五 銖 錢 因 其 重 量 為 五 銖 (約 3.33克 )而 得 名 ,錢 幣 表 面 亦 鑄 有 「五 銖 」二 字 。

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 丨)北 伐 皇 ^ : 漢 初 對 北 方 的 匈 奴妥 協 ,採 取 「和 親 」政 策 ® ,但 匈 奴 仍 然 不 斷 侵 擾 邊 境 ,使 里 室 不 得 安 寧 。漢武帝 改 變 對 匈 奴 的 忍 讓 政 策 ,先 後 多 次 派 大 將 衛 青 、霍 去 病 等率 領 大 軍 ,深 入 匈 奴 腹 地 ,给 予 沉 重 的 打 擊 。結 果 匈 奴 退 到 大 漠 以 北 ,漢 朝 北 面 邊 境 自 此 得 到 長 期 的 安 定 。 資料4.11 年 份 (公元) 戰役名稱 將領 戰果 前 1 2 7 年 漠南戰役 漢武帝征伐匈奴的三次主要 前 1 2 1 年 河西戰役 衞青 收復河套一帶土地,置朔方郡。 戰役簡表 前 1 1 9 年 漠北戰役 打通了通西域的道路,置 武 威 、張 掖 (粵音 霍去病 液)' 酒 泉 、敦煌四郡。 衞 青 、 匈奴單于敗退到大漠以北。漢取得菏套以 霍去病 西大片土地,徹底戰勝匈奴。 議 史 事反思 匈 奴 未 滅 ,何 以 為 家 ?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代討伐匈奴的名將。在他打 通 西 域 道 路 後 ,重 莖 曾 要 賞 賜 他 一 座 豪 華 的 府 第 , 但 他 堅 決 辭 謝 不 受 ,認 為 「匈 奴 未 滅 ,無以家為」 量 將 蜜 ’你 征 伐 匈 奴 . 打通西域渣 路 苟 功 - 0^ 窩賜你一所丈宅。 1 . 漢 武 帝 曾兩次賞賜霍 去 病 ,為甚麼霍 去 病 要 到 第 二 次 才 肯 接 受 ? 2 . 從 這 個 故 事 之 中 ,你 認 為 霍 去 病 有 甚 麼 優 點 值 得 我 們 學 習 ? 請 在 正 確 答 案 的 □ 內 加 / 。 (可 選擇多於一項) □驍勇善戰 □先國後家 □有使命感 □聽從教誨 ③ 蓮 初 國 力 未 足 ’故 對 匈 奴 採 取 「和 親 」政 策 ,即 把 宗 室 的 女 兒 嫁 給 匈 奴 單 下 ( 麈 音 嬋 余 ’包 座 首 領 的 稱 號 ) ,每 年 還 贈 送 許 多 絲 綢 、糧 食 和 酒 等 禮 物 。

第 三 節 西 漢 國 力 的 擴 張 (J 05) ( 2 ) 開 枯 疆 土 : 漢 武 帝 一. 方面對匈 奴 用 兵 ’另 方 面 派 遣 —刻 張 騫 出 使 西 域 ® ,開 闢 了 西 域 交 通 ,溝 通 與 西 域 各 國 的 聯 繫 ; 後 來 更 設 置 西 域 都 護 府 管 轄 西 域 諸 國 ’這 是 西 域 被 納 入 中 原 漢武帝是怎樣經麵域的? 政 權 管 治 範 圍 的 開 始 。同 時 ,武 帝 又 派 兵 征 服 東 北 面 的 朝 鮮 、南 部 的 南 越 (今廣東地區) ,以 及 遣 使 通 西 南 夷 ® ,分別 設 置 郡 縣 管 治 。從 而 ,莲 代 的 版 圖 ,比 垄 代 更 加 廣 大 。 © 邁 代 所 稱 的 「酉 遵 」 ,是 玉 門 關 與 陽 關 以 西 地 方 的 總 稱 。其 含 義 有 廣 狹 兩 種 :狹 義 指 葱 嶺 (今 帕 米 爾 高 原 與 喀 喇 昆 侖 山 ) 以 東 而 言 ,主 要 是 指 今 新 疆 地 區 ; 廣 義 則 指 從 莖 查 向 西 所 能 到 達 的 地 區 。 ( 有 關 張 騫 通 西 域 的 內 容 ,中 二 乙 部 課 題 2 第 二 節 「邁 產 時 期 的 史 外 陸 路 交 通 」將 有 較 詳 細 的 説 明 。) © 西 南 夷 為 漢 時 對 分 佈 在 今 甘 肅 南 部 、四 川 西 部 與 南 部 、 、貴 州 一 帶 少 數 民 族 的 總稱。

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資 料 4 . 1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漢 武 帝 的 陵 墓 — 茂陵 茂陵在今陝西省興平市 東 南 ,為西漢帝王陵中最大的一 座 。 資 料 4 . 1 4 :中 料 诔 搋 ©昭宣之治 漢武帝與秦始皇差別不大 漢 武 帝 之 後 ,昭 帝 及 宣 帝 在 位 皆 有 政 績 ,維 繫 了 國 家 興 盛的局面。 (漢武帝)窮 奢 極 欲 ,繁 刑 重 斂 , 內 侈 宮 室 ,外 事 四 夷 ……使百 (丨)式 查 補 遴 :漢 武 帝 雄 才 偉 略 ’有 多 方 面 建 樹 ’但 他 姓 疲 敝 ,起 為 盜 賊 ,其所以異 好 大 喜 功 ,大 事 建 設 ,不 斷 對 外 用 兵 ,因而! 量 時 期 的 儲 積 於 秦 始 皇 者 無 幾 矣 。 (司馬光 消 耗 淨 盡 ,在 他 的 晚 年 ,府 庫 空 虚 ,民 生 困 乏 ,國 家 元 氣 有 《資治通鑒•卷二十二》 【6】) 所 虧 損 。就 在 漢 武 帝 臨 終 前 幾 年 ,他 對 以 往 施 政 的 失 誤 已 有 語譯: 所 警 覺 ,下 詔 悔 過 ,一 意 與 民 休 息 。 漢 武 帝 極 端 奢 侈 貪 慾 ,刑 罰 繁 重 , 橫 徵 暴 斂 ,對 內 大 肆 興 建 宮 室 , 對 外 征 伐 四 方 蠻 夷 ……使百姓疲 勞 凋 敝 ,被 迫 淪 為 盜 賊 ,這和秦 始皇差別不大。 ( 2 ) 成 世 楚 續 :漢 昭 帝 年 幼 繼 位 ,由 外 戚 霍 光 輔 政 ,繼 續 落 實 武 帝 末 年 與 民 休 息 的 政 策 ,經 濟 逐 漸 好 轉 ,社 會 穩 定 發 展 。及 後 宣 帝 即 位 ,他 年 少 時 曾 經 流 落 民 間 ,深 知 民 生 疾 苦 ,故 為 政 注 重 實 效 ,以 農 為 本 ,輕 徭 薄 赋 ,慎 選 官 吏 ,信 賞 必 罰 ,政 治 比 較 清 明 ,社 會 重 見 繁 榮 安 定 。二 帝 被 譽 為 「中 興 之 主 」 ,史 稱 「里 直 之 治 」 。

第三節西漢國力的擴張 3 D 轉 技 能 訓練 1 0 漢 武 帝 與 秦 始 皇 功 過 的 1:匕較 0 資 料 一 :位 於 內 蒙 古 和 林 格 爾 漢 墓 中 的 壁 畫 0 0 C 〇 壁 畫 反 映 出 漢 代 時 ,受 郡 國 舉 薦 的 孝 子 廉吏乘公車前往京師的情況 資 料 二 :樊 樹 志 《國 史 概 要 》 【7】 Q Q 漢 武 帝 劉 徹 是 秦 始 皇 以 來 又 一 位 雄 才 大 略 的 皇 帝 ,他 的 主 要 貢 獻 在 於 •把 秦 始 皇 創 建 、蓋 Q 高 祖 重 建 的 中 央 集 權 體 制 進 一 步 強 化 、完 善 ,建 立 起 空 前 強 大 的 統 一 的 中 央 集 權 大 帝 國 。 o Q j 資 料 三 :鄒 紀 萬 《秦 漢 史 》 【8 】 g Dc 武 帝 一 生 興 高 彩 烈 地 進 行 開 拓 偉 業 ,論 時 間 翁 範 圍 都 要 比 秦 始 皇 的 加 倍 ,費 用 自 然 也 要 加 l 1 . 資料一情景的出現與漢 武 帝 哪 項 措 施 有 關 ? 這 項 措 施 反 映 他 的 哪 種 治 國 思 想 ?M o o 2 . 資料二及三分別從甚麼角度比較漢武帝與秦始皇的治績? _ l 3 . 有 人 批 評 漢 武 帝 與 秦 始 皇 一 樣 ,任 內 的 施 政 危 及 到 國 家 的 長 治 久 安 。你 同 意 這 種 説 法 嗎 ?試 抒 己 見 。 l Kaa 答題策略 [\\\\\\>.. a 題 3 : 可思考武帝施政的正面和負面影響,繼而作出評價 o

〇_lft4 J_6 o 西漢後期的局勢 王莽畫像 漢 宣 帝 之 後 ,從 元 帝 開 始 ,鱼 墓 國 力 走 向 衰 落 ,社 會 危 機 曰 益 加 深 ,朝 政 則 為 外 戚 所 把 持 。 (丨)社 會 危 機 :西 漢 後 期 ,土 地 兼 併 激 烈 ,造 成 貧 富 懸 殊 ,富 者 廣 佔 良 田 沃 土 ,貧 者 無 立 錐 之 地 。失 去 土 地 的 農 民 , 有 的 被 迫 賣 身 為 奴 ,有 的 被 迫 流 亡 他 鄉 ,社 會 問 題 日 益 嚴 重 。 ( 2 ) 外 戚 專 政 :漢 元 帝 及 其 後 的 君 主 ,大 都 貪 圖 玩 樂 , 庸 碌 無 能 ,政 權 逐 步 落 入 外 戚 手 中 。友 全 時 ,皇 后 王 政 君 一 家 受 到 寵 信 ;成 帝 時 ’王 政 君 為 太 后 ,外 戚 王 鳳 及 諸 弟 相 繼 執 政 ,造 成 玉 氏 家 族 根 深 柢 固 的 政 治 力 量 ,為 後 來 王 莽 篡 漢 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S 王莽篡漢 西 漢 末 年 ,王 莽 利 用 其 家 族 久 握 朝 中 大 權 的 身 世 ,成功 篡奪了產室政權。 < -王----莽---- 成 功 篡-漢--- 與 他 的 身 世 有 甚 麼 關 係 ? ( 丨)轨 拿 朝 政 :王 莽 是 王 太 后 的 姓 兒 ,年 青 時 即 有 謙 恭 好 學 的 名 聲 ,深 得 太 后 和 成 帝 寵 信 。成 帝 末 年 ,王 莽 繼 諸 伯

第四節 西漢國力的衰弛 —~ 叔 後 出 任 大 司 馬 (掌管軍權的大臣)。 時 玉 家 一 度 失 勢 。土 帝 時 王 莽 復 任 大 司 馬 ,號 「安 漢 公 」 ,取 得 軍 政 大 權 。 ( 2 ) 收 攬 民 心 :王 莽 執 政 期 間 ,表 現 得 禮 賢 下 士 ,並擴 充 太 學 ,博 得 一 些 儒 生 的 擁 護 。王 莽 還 表 現 得 樂 善 好 施 ,如 捐 錢 獻 地 賑 濟 貧 民 ,因 而 朝 野 稱 頌 ,聲 望 日 高 。 (3) 篡 鱼 立 斬 :漢 平 帝 死 後 ,王 莽 立 年 僅 兩 歲 的 孺 子 婴 為 太 子 ,自 為 「假 皇 帝 」 ,又 稱 「攝 皇 帝 」① ,授 意 親 信 偽 造 各 種 符 瑞 ,力 證 漢 朝 的 氣 數 已 盡 ,自 己 是 「新 聖 人 」 ,理 應 「再 受 命 」為 天 子 。公 元 8 年 ,以 「禪 讓 」為 名 ,慶 孺 子 婴 , 正 式 稱 帝 ,改 國 號 為 盘 ,史 稱 「新 莽 」 ,查 里 滅 亡 。自高祖 建 國 至 王 莽 篡 位 ,西 漢 享 神 2 1 0 年 (公元前202年 —公 元 8 年)。 ① 「假 皇 帝 」和 「攝 皇 帝 」都 是 代 理 皇 帝 的 意 思 。

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王莽假造符瑞 西 漢 末 年 ,社 會 風 氣 迷 信 。百 姓 眼 見 天 災 頻 生 的 現 平 帝 去 世 後 ,有 人 奏 稱 發 現 一 塊 白 石 ,刻 着 「告g f 便 相 信 重 室 快 將 滅 亡 。王 莽 的 黨 羽 遂 利 用 這 種 思 漢 豆 莽 為 皇 帝 」 。王 莽 以 此 事 迫 王 太 后 許 其 攝 政 • 潮 ,偽 造 符 命 。 M 早 號 為 「居 攝 」 。 後 來 ,又 有 人 自 稱 得 到 上 天 的 使 者 報 夢 ,説 「攝 一 名 太 學 生 偽 造 了 「承 自 天 命 」的 銅 匱 和 文 皇 帝 當 為 真 」 ,自 此 王 莽 號 令 天 下 時 1 不 再 言 「攝 」 。 書 I稱 「王 莽 為 真 天 子 」 。王 莽 拜 受 銅 匱 後 便 自 立 為 真 天 子 ,改 國 號 為 「M 」 。 ^ 歷史百竇 箱 :@ 0 0 © 王太后怒摔傳國璽m 秦始皇下旨製作的傳國、玉 璽 ,被歷朝統治者視為皇權的 重 要 信 物 。王 莽 纂 漢 時 ,玉 璽 在 至 太 后 手 中 ,他派人到後宮 向 太 后 索 取 。然 而 ,至 太 后 並 沒 有 輕 易 交 出 這 件 賨 器 ^ 王 太 后 作 為 王 莽 的 姑 母 ,雖是至氏家族政治力量的奠基 O 王太后摔崩傳國玉璽意想圖 者 ,但 她 援 引 親 族 只 為 輔 政 ,並 非 要 其 篡 位 ,因此初時不願 交 出 傳 國 玉 璽 ,更 大 罵 王 莽 對 漢 室 乘 人 之 危 。儘管她最終被 迫 交 出 玉 璽 ,卻 把 它 摔 到 地 上 ,狠 狼 地 罵 道 :「有你們這樣的 子 弟 ,至 家 要 滅 族 了 !」據說玉璽因此崩了一角。

第四節 西漢國力的衰弛 ©王莽托古改制及其失敗 M 4 - 1 8 _ _ :史料速遞 王 莽 篡 漢 後 ,為 了 達 到 他 個 人 的 復 古 理 想 ,以 及 化 解 當 王莽並不虛®愚蠢 時 的 社 會 危 機 ,實 行 「托 古 改 制 」① 。其 改 革 措 施 ,維 有 泥 古 不 化 的 偏 向 ,但 有 一 部 分 還 是 能 針 對 時 弊 的 ,然 而 終 歸 全 盤 美 國 歷 史 學 家 畢 漢 斯 (Hans 失敗。 B ie le n ste in ) 指 出 ,王 莽 不 是 班 〇 固 《漢 書 》 所 説 的 那 個 無 能 、 1 . 托古改制的措施 狡 猾 、偽 善 和 妄 自 尊 大 的 蠢 人 ,從 積 極 方 面 衡 量 ,王 莽 是 機 智 而 能 幹 的 ;從 消 極 方 面 衡 量 ,王 莽 不 過 是 一 個 過 分 依 賴 古文經學的有點迂腐的儒生。 (樊 樹 志 《國 史 概 要 》 【10】 ) ^ 王莽的改革措施與漢武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王 莽 托 古 改 制 的 措 施 ,其 内 容 略 如 下 表 : 項目 內容 (丨)土 地 收 歸 國 有 全 國 土 地 改 稱 「王 田 」 ,不 得 買 賣 。男 丁 八 口 以 下 的 家 庭 ,佔 田 不 得 超 過 9 0 0 敌 ;無 田 的 成 年 男 子 一 人 可 分 得 100畝 。 ( 2 ) 嚴 禁 販 賣 奴 碑 奴 婢 稱 為 「私 屬 」 ,嚴 禁 買 賣 ,並 限 制 富 家 擁 有 奴 婢 〇» # 4 . 1 9 _________ 的數目。 新莽始建國元年方斗 ( 3 ) 國象專營事紫 把 鹽 、鐵 、酒 、銅 冶 (辞錢)、開 採 山 澤 資 源 、五 均 賒 容 量 為 一 斗 的 銅 量 器 (新 莽 貸 ® 等 六 種 事 業 ,全 部 收 歸 國 營 ,稱 為 「六 莞 」(查音 時期一斗折今2 公 升 )。 管)。 〇» 4 . 2 0 ( 4 ) 多次改革貨帑 廢 五 銖 錢 ,四 度 更 改 貨 幣 制 度 ,另 鑄 多 種 新 幣 ® 。 新莽銅環權 ( 5 ) 仿 故 古 代 制 度 仿 效 ! 代 甚 至 屋 以 前 的 制 度 ,恢 復 古 代 的 官 制 ,更改 新莽時期的衡 器 。 地 名 ,並 把 天 下 分 為 九 州 萬 國 。 © 王 莽 以 《周 禮 》的 記 載 為 理 論 依 據 ,進 行 改 革 ,恢 復 古 代 的 制 度 ,希 望 藉 以 挽 救 當 時 的社會危機。 ③ 政 府 在 長 安 ' M M ' I® ( 皇 音 寒 丹 ) 、里 遥 (塵 音 支 ) 、莖 、成 都 各 置 五 均 官 ,管 理 私 營 工 商 業 和 平 抑 物 價 | 稱 為 「五 均 」 。人 民 遇 有 祭 祀 、喪 事 或 需 要 用 錢 應 急 時 , 可 以 向 政 府 貸 款 ,稱 為 「賒 貸 」 。 © 新 莽 時 期 ,貨 幣 曾 出 現 五 物 (幣 材 ) 、六 名 (名 稱 ) 、二 十 八 品 (面 額 ) 。

課題四西漢國力的統整張弛 錢 探穷— 貨 幣 種 類 繁 多 ,會對人民的生 活造成甚麼影響? 〇 ^ 4 . 2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莽時期曾經出現的貨幣 王莽時禁用漢代的s 蛛 錢 ,另 造 大 錢 、契 刀 、錯刀 幾 種 新 貨 幣 。後 來 又 以 金 、銀 、龜 、貝 、銅五 種 物 料 造 幣 ,分 稱 黃 金 、銀 貨 、龜 貨 、貝 貨 、錢 貨 及 布 貨 ,合 共 2 8 種不同的面 額 。 為 甚 麼 説 有 關 土 地 、奴婢等政 2 . 改制失敗的原因 策措施的立意是好的? ( 1) 各方 反 對 :土 地 、奴 婢 等 改 革 措 施 ,立 意 雖 善 ,但 影 響 官 绅 權 貴 及 豪 強 商 賈 的 利 益 ,遭 到 抵 制 ;而 幣 制 多 次 改 變 ,新 舊 幣 之 間 的 兑 換 價 不 合 理 ,造 成 金 融 混 亂 ,人 民 利 益 受 損 ,對 新 朝 貨 幣 失 去 信 心 。 ( 2 ) 推 行 失 當 :新 政 欠 缺 周 詳 計 劃 ,政 令 繁 複 瑣 碎 ,而 且 往 往 朝 令 夕 改 ,官 吏 實 際 上 無 法 執 行 。王 莽 企 圖 以 嚴 刑 苛 法 強 制 推 行 ,更 導 致 人 心 不 安 ,社 會 動 盘 。 資料4.22 丨由 料速遞 ( 3 ) 吏 治 不 濟 :王 莽 自 以 為 是 ,只 顧 發 號 施 令 ,而 忽 視 吏 治 ,用 人 不 當 ,如 負 責 「六 莞 」的 官 吏 大 都 辦 事 不 力 ,甚 王莽的「書生政治J 或 營 私 舞 弊 ,使 新 政 變 成 擾 民 的 秕 政 。 王 莽 政 治 失 敗 ,約 有 數 端 : ( 4 ) 言 目 托 古 :王 莽 托 古 改 制 ,帶 有 很 大 的 盲 目 性 ,如 一 、失 之 太 驟 ,無 次 第 推 行 計 ^ 官 制 與 幣 制 等 在 名 目 上 、形 式 上 變 來 變 去 ,迂 腐 固 執 而 不 通 劃 。二 、奉 行不 得 其 人 …… 。 實 情 ,令 人 無 所 適 從 ,因 此 難 免 在 實 踐 中 失 敗 。 三 、多 迂 執 不 通 情 實 處 。王莽 的 政 治 ,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 治 。 (錢 穆 《國史大綱》 m 】)

第四節西漢國力的衰弛 ©新莽滅亡的經過 玉 董 改 制 失 敗 ,加 深 了 人 民 的 苦 難 ,加 上 國 内 連 年 發 生 旱 災 和 蝗 災 ,終 於 激 起 民 變 ,其 中 勢 力 較 大 的 有 「赤 眉 兵 」® 和 「綠 林 兵 」® 。西 漢 宗 室 劉 縯 、劉 秀 兄 弟 也 在 舂 陵 (今湖北省 棗陽市南 ) 起 兵 ,並 與 綠 林 兵 結 合 ,於 昆 陽 (今河南省葉縣) 大 敗 王 莽 軍 隊 。公 元 2 3 年 ,綠 林 兵 攻 佔 長 安 ,王 莽 被 殺 ,鱼 盤 僅 15年即告滅亡。 武關 資 料 4 . 2 3 _________ 新朝末年民變形勢圖 圖例 (約公元17 —23年) 龜 首都 m 郡治 € 地圖閱讀 城鎮 1. 留 意 舂 陵 的 位 置 ,這 是 關隘 縯 、劉 秀 起 兵的 地點 。 起事地點 主要戰場 2. 找 出 昆 陽 的 位 置 ,劉秀在 綠林兵進軍路線 擊敗王莽軍隊。 __ ✓ ⑤ 赤 眉 兵 用 赤 色 染 眉 作 為 標 記 ,他 們 是 山 東 瑯 琊 人 樊 崇 所 領 導 的 饑 民 團 ,公 元 1 8 年 在 泰 山 一 帶 起 義 ,聚 眾 數 萬 人 。 © 綠 林 兵 是 公 元 1 7 年 由 湖 北 新 市 人 王 匡 、王 鳳 (不 是 王 莽 的 伯 父 ,而 是 另 一 個 同 名 同 姓 的 人 )領 導 的 饑 民 團 ,他 們 在 綠 林 山 起 義 ,因 以 為 名 。綠 林 兵 後 來 分 為 兩 支 :一支 入 南 郡 ( 今 湖 北 省 荊 州 市 一 帶 ) 活 動 ,稱 為 「下 江 兵 」 ;另 一 支 入 南 陽 ( 今 河 南 省 南 陽 市 )地 區 。

(n ?) 課 題 四 西 漢 國 力 的 統 整 張 弛 勘 技 能 訓練 不受歡迎的王莽新政 細 看 以 下 王 莽 新 政 中 兩 項 改 革 措 施 的 示 意 圖 ,然 後 解 答 問 題 。 〇 改 革 措 施 (1 ) 示意圖 O 改 革 措 施 (2 ) 示意圖 1 . 以 上 兩 圖 分 別 描 繪 了 哪 兩 項 王 莽 推 行 的 改 革 措 施 ? 試 把 代 表 該 項 改 革 的 數 目 字 填 進 方 格 內 。n _ r 土地收歸國有 ~|嚴 禁 販 賣 奴 婢 ~|國 家 專 營 事 業 ~|多 次 改 革 貨 幣 2 . 為 甚 麼 以 下 人 民 都 不 喜 歡 該 項 改 革 措 施 ?試 分 別 説 明 。g H 改 革 措 施 (1 ) 的地主 改 革 措 施 (2 ) 的菜販 3 . 承 上 題 ,兩 項 改 革 措 施 不 受 歡 迎 ,是 否 由 於 立 意 不 善 ?試 結 合 課 文 習 得 ,加 以 分 析 説 明 。® 答題策略 f 題 3 :留意這兩項改革的推行,是否與當時社會的問題有關。

第四節 _ 專題暸望 配台高中選修單元三• 時代與知識分 西漢盛世下的知識分子 時代與知識分子息息相關,不但塑造出知識分子的人格特徵,而且影響着他們人生道路的抉擇。漢武帝 時 期 ,士人政府確立,形成一個身兼學士與文吏二重角色的知識分子階層,承擔着知識傳播和行政管理的責 任 ,並成為四民之首。入仕從政自此成為大部分讀書人追求的目標。 然 而 ,在漢武帝高度中央集權的統治下,當時的知識分子在政治 上往往只能處於配角的地位,難以有突出作為。例如董 仲 舒 ,雖然對 當時及後世的影響巨大,但僅能擔任諸侯王的國相,並未能進入政治 權 力 的 中 心 。而 高 漲 的 皇 權 ,也使知識 分 子 的 言 論 思 想 受 到 箝 制 ,如 司馬遷便因為李陵辯護而獲罪,惨 遭 腐 刑 。 但西漢的知識分子繼承着先秦知識分子的批判精神,時借文學和 歷史著作議論時政。司馬遷在 受 刑 後 ,仍 發 憤 著 述 ,完 成 《史記》的 編 纂 ,表達他對當時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的看法,當中更直書對漢武 蚕政策的批評 ,表現出知識分子剛正不阿、堅毅不屈的品德,以及獨 立批判的真知灼見。 〇 司馬遷畫像 漢代士人政府的形成對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何影響? 你又認為身處 盛世的知識分子是否較難發揮其才能呢? 〇 《史 記 》

漢代香港的鹽業 產 代 人 民 視 鹽 為 「食 肴 之 將 」 、 「國 之 大 寶 」 。漢 武 帝 將 鹽 收 歸 中 央 政 府 專 賣 , 在 全 國 3 2 處 地 方 設 置 鹽 官 ,其 中 番 禺 一 地 ---- 包括香 港 ----- 由 駐 在 南 頭 的 鹽 官 督 管 。當 時 ,滿 载 鹽 產 的 船 隻 經 屯 門 進 入 内 地 ,政 府 則 派 官 負 責 徵 税 和 管 理 。 香 港 地 區 臨 近 海 洋 ,自 古 盛 產 海 鹽 ,不 少 居 民 依 靠 煮 鹽 為 生 ,故 由 蓬 代 開 始 , 香 港 鹽 政 已 具 相 當 規 糢 。早 期 的 海 鹽 ,是 居 民 架 起 大 鍋 用 柴 火 煮 熬 出 來 的 ,這 是 「煮 海 為 鹽 」的 方 法 。蓋 代 開 始 利 用 較 進 步 的 「水 漏 法 」 ,首 先 築 堤 成 鹽 田 ,再將海水引 入 ,利 用 陽 光 和 風 力 把 海 水 蒸 發 ,水 乾 後 便 會 出 現 鹽 霜 (結晶體) ,工 人 再 把 鹽 霜 煎 煉便製成鹽了。 〇 煮海為鹽方法示意圖

117 歸納 • 漢 高 祖 和 眾 大 臣 多 為 平 民 出 身 ,理 解 民 間 疾 苦 ;加 上 吸 取 了 秦 代 速 亡 的 教 訓 ,於 漢 是採用童者無為治術,與民休息。 無為而>台 初 •措施包括減輕賦役,裁減軍隊,釋放奴婢,獎勵 墾 荒 ,廢除部分酷刑。 的 •文帝和景帝時期,人民衣食充足,國庫儲備豐厚,史 稱 「文景之治」。 統 治 • 西 漢 初 年 ,地方上出現郡縣和封國並存的情況。這些封國的諸侯最初都是「異姓 王 」 ,後 來 被 高 祖 削 奪 ,改 封 同姓王於當地。 政 郡國並行 策 的制度 •諸侯王在其封國擁有任免官吏、自徵租税和鑄造錢幣等特權。 中 漢景帝平定 • 景 帝 削 藩 ,引 起 「吳楚七國之亂」,但叛亂很快即被平定;景帝乘勢收回諸侯王 央 吳楚七國之亂 任免官吏和治理人民的權力。 權 •武 帝 頒 佈 「推恩令」,容許諸侯王把封國的土地分封給嫡長子以外的子弟,而新 力 封侯國的地位相當於縣,受中央管轄。 的 武帝頒佈 重 「推恩令」 •王國越分越小,勢力 大 減 ,中央集權大為加強。 整 西 漢 •接納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建 議 ,定儒學於一尊。 國 力 •在長安興辦太學,挑選青年跟隨五經博士學習。每年按考試成績授官。 的 統 •行 察 舉 制 ,各郡國每年薦舉孝子'廉吏到京師實習,然後授官。 整 國 漢武帝的文治 •大量擢用儒士為官員,包括以儒生公孫弘任丞相,建立起士人政府。 張 弛力 •推行新經濟政策,包括統一以五銖錢作貨幣;規 定 鹽 、鐵 、酒國營專賣;行均輸 的 法 ;設平準官平抑物價;向商人和手工業者徵收重税等。 擴 張 • 派 衞 青 、霍去病等率軍征伐匈奴,逐於 漠 北 ,使北面邊境得到長期的安定。 漢武帝的武功 •在西域設置都護府;又派兵征服朝鮮、南 越 ,並遣使通西南夷。 昭宣之治 •昭帝獲霍光輔政,改善經濟民生;宣帝同樣治績卓著,被譽為中興之主。 西漢後期 • 西漢後期,土地兼倂嚴重。農民被迫流亡,甚至賣身為奴。 的局勢 • 元 帝 時 ,皇后王政君的親人得到寵信,王氏家族逐漸掌握大權。 王莽篡漢 •王莽出任大司馬,號安漢公,取得軍政大權。 國 •以禮賢下士和擴充太學來贏得儒生擁護;還救濟貧民來提高聲望。 力 • 先立孺子嬰為太子,自 為 「假皇帝」;後以禪讓為名篡位,改國號為「藍 」。 S 王莽托古改制 • 措 施 包 括 把 全 國 土 地 收 歸 國 有 ;禁 止 奴 婢 買 賣 ;把六項關乎人民日常生活的事業 及其失敗 收歸國營,即 「六莞」;多次改革幣制;恢復古代的各種制度。 •新政影響官紳豪強的利益;幣制改革又造成金融混亂,引起人民不滿。 • 政 令 繁 複 瑣 碎 ,又 朝 令 夕 改 ,官 吏 難 以 執 行 ;官 員 辦 事 不 力 ,甚 至 營 私 舞 弊 。 •新政僅是盲目地托古改制,與 實 際 情 況 脫 節 ,難 免 失 敗 。 新莽滅亡 •改 革 失 敗 ,加上天災頻生,終於激發民變,當中較大的有赤眉兵和綠林兵。公元 的經過 2 3 年 ,綠林兵攻佔長安,殺死王莽,新朝滅亡。

劉 邦 擊 敗 項 羽 ,統 一 天 為 安 定 天 下 ,尊 奉 童 下 ,建 立 漢 朝 。 奎 思 想 ,實 行 「無 為 而 治 」 ,與 民 休 息 ;並 以 諸 侯 王 國 擁 有 政 治 、經 1 郡國並行制管治地方。 濟 、軍 事 各 種 特 權 ,勢 力 坐 大 ,威 脅 中 央 。 霞 1 景 帝 削 藩 ,平 定 「星 M 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 衰 七國之亂」 ;武帝頒佈 息 ,崖 室 國 力 增 強 ; 落 「推 恩 令 」 ,進 一 步 解 至 武 莖 時 厲 行 興 革 ,變 除王國的威脅。 「無 為 」為 「有 為 」 ,國 勢鼎盛。 對 內 定 儒 學 於 一 尊 ,建 立 士 人 政 府 ,推 行 新 ------------------ ^ 經 濟 政 策 ;對 外 擊 退 匈 M ,控 制 酉 埵 ,征 服 M 自 元 帝 時 期 起 ,西 漢 國 錐 、南 越 。 力 日 漸 衰 落 ,社 會 上 土 r 王莽利用其家族久握朝 地 兼 併 激 烈 ,朝 政 則 被 中 大 權 的 身 世 ,乘 機 篡 奪了西漢政權。 外戚王氏家族操控。

fl自我評估 完全做到 部分做到 末能做到 □ □ □ 試 在 適 當 的 空 格 內 加 上 / ,檢 查 你 學 習 完 本 課 題 後 的 表 現 。 □ □ □ □ □ □ 1 認識漢初施行「無為而治」的 背 景 ,分析其影響。 □ □ □ 2 比較漢景帝和武帝削弱諸侯王國勢力方法的異同。 □ □ □ 3 理解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背景及措施。 □ □ □ 4 分析儒學定於一尊與「士人政府」形成的關係。 □ □ □ 5 析述漢武帝推行新經濟政策的目的及內容。 □ □ □ 6 認識漢武帝對匈奴的政策,評價其成效p □ □ □ 7 分析王莽成功篡漢的原因。 □ □ □ 8 比較漢武帝新經濟政策與王莽改制內容的異同。 9 分析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 10 從霍去病的事跡中學習公爾忘私的精神。 舌動圜地 製作名將檔案 西 漢 時 期 ,曾 有 多 位 著 名 將 領 率 軍 討 伐 匈 奴 ,建 立 大 功 ,從 而 名 垂 千 古 。你 對 這 些 名 將 的 生 平 有 多 少 認 識 ?試 搜 集 有 關 資 料 ,為 他 們 製 作 檔 案 。 活動提示: 西漢名將________________ 棺案 1. 約五人組成一組。 生半簡介:__________________ _ 2 . 選 取 一 名 西 漢 時 征 伐 匈 奴 的 將 領 ,以 該 將 領 為 製 作 檔 對勾奴的戦役: 戰果 案的對象。 3 . 同 學 可 從 以 下 將 領 中 任 擇 其 一 ,檔 案 的 架 構 則 可 參 考 年份 領兵數目 戰役一 右表: 戰役二 李廣 衞青 霍去病 戰役三 4 . 各組逐一向全班同學介紹該名將的事功。 5 . 由 全 體 同 學 投 票 ,選 出 「名將中的名將」 。

Ill延傻學習 書籍閲讀 新莽》 《寫 給 兒 童 的 中 國 歷 史 5 : 西 漢 著 者 :陳 衞 平 台 北 :天 衞 文 化 圖 書 有 限 公 司 ,2 0 0 3 年 。 香 港 公共圖 書 館 索 書 號 :610.9 7521 本 書 以 故 事 的 形 式 ,分 節 敍 述 從 劉 邦 建 漢 至 王 莽 篡 漢 的 歷 史 。書中採用淺白 文 字 ,並 配 有 精 美 插 圖 和 文 物 照 片 。 錄像欣賞 《中 國 歷 史 • 西 漢 的 興 亡 》 台 北 :光 國 視 聽 文 教 有 限 公 司 。 香 港 公 共 圖 書 館 索 書 號 :622.1 5675V S1240 影 片 順 時 序 講 述 從 邁 初 奉 行 童 者 治 術 ,到 武 帝 盛 世 ,直 查 中 興 ,乃至被王莽 篡位的西漢歷史。 網絡遊縱 燦爛的中國文明 漢武帝 http://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 / cnsweb/html/0106 介 紹 漢 武 帝 的 生 平 、個 性 、施 政 和 功 過 ,以 及 當 時 的 名 臣 董 仲 舒 、司馬遷 衞 青 、霍 去 病 、張 騫 和 蘇 武 的 生 平 。 (瀏 覽 日 期 :2 0 1 1 年 1 0 月 3 日) F E V A|檔案( ) 編輯( ) 檢視( ) 我的最愛< ) 工具<T) 説明(H > iP in o O S li. | 綱址(D )|http:/7hk.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7cnsweb7iitml/0 106 H 移至

王 莽 托 古 改 制 失 敗 ,引 起 變 亂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撥亂 # 學習 重 點 二 反 正 ,建 立 東 漢 。東 漢 建 立 後 ,光武帝針對西漢末年及 新莽時期的社會政治弊病•採取了一系列的興革措施, 1 東漢政局與戚宦政治 使 邁 的 統 治 安 定 下 來 ,締造了中興局面€繼而明帝及章 莖 在 位 時 ,亦能勵精圖治,使蓮的國力再度興盛。 ① 認 識 戚 宦 政 治 的 發 展 。1 M I ① 探 討 戚 宦 相 爭 產 生 的 背 景 。m 但東漢中期之後,從 和 帝 開 始 ,外戚和宦官爭相奪 權 ,循 環 往 復 ,以致政局動盪,朝 政 混 亂 。戚宦之爭是 ③分析戚宦相爭如何導致東漢王朝 導致東漢衰亡的重要原因。直 、靈時期兩次黨錮之禍, 以及黃巾之變,都與戚宦相爭有關;而其後的州牧割據, 沒 落 。r a 更導致東漢滅亡,並演變成為三國鼎立的局面。 2 東漢的衰亡 另 一 方 面 ,東漢有不少士人崇尚氣節,重視人格操 守 ,有 正 義 感 ,敢於批評朝政,抨撃弄權擅政的宦官, ① 認 識 兩 次 黨 錮 之 禍 的 經 過 。E M 不 畏 權 勢 ,不怕 報復。這種高尚的情操,與戚宦的爭權 亂政形成強烈對比。 ② 了解黃巾之變和州牧割據的 概 況 。Eilf ③ 分 析 東 漢 衰 亡 的 原 因 。M © 從 李 膺 、陳 蕃 的 故 事 學 習 不 畏 權 貴 的 精 神 。》

漢朝终於由劉秀重建 了 。我 相 信 朿 漢 皇 堂 應 該 會 汲 取 歷 史 教 訓 ,避 免重用外戚吧? 公元25年 戚宦之爭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建立東 公元92年 漢 ;光 武 時 ,多 和帝與宦官合謀誅殺外 戚竇 憲 ,開啟了東漢後 有 善 政 ,史 稱 「光武中 期戚宦相爭的政局。 II」。 公元57年 明帝和章帝相繼在位, 皆有治績1 史 稱 「H 之治」。



第一節 東漢政局舆 戚宦政治 〇 東漢建立及其初期政局 漢 光 武 帝 劉 秀 建 立 東 漢 ,使 麗 氏 的 皇 權 延 續 下 來 ;他又 採 取 與 民 休 息 的 政 策 ,並 有 所 興 革 ,使 國 家 元 氣 逐 漸 恢 復 , 史 稱 「光 處 中 興 」 。光 武 帝 之 後 , 又 有 「里 重 之 治 」 ,中 興 氣 象 繼 續 發 展 ,形 成 盛 世 。 〇W 45.1 1. 光武中興 漢光武帝晝像 ( 丨)東 漢 建■立: 新 莽 覆 亡 後 ,綠 林 、赤 肩 等 幾 支 民 變 隊 伍 互 相 殘 殺 。而 漢 宗 室 劉 秀 ,早 在 昆 陽 之 戰 結 束 時 ,已到 过 生 獨 立 發 展 。公 元 2 5 年 ,劉 秀 稱 帝 ,沿 用 產 的 國 號 ,是為 漢 光 武 帝 ,定 都 洛 陽 ,史 稱 東 漢 或 後 漢 。光 武 帝 進 而 消 滅 各 地 割 據 勢 力 ,統 一 全 國 ,盡 有 西 漢 疆 土 。 §14 5 .2 史料速遞 ( 2 ) 光 武 善 政 :東 漢 初 年 ,光 武 帝 為 政 務 求 寬 簡 ,治國 光武帝培養良好士風 特 重 選 賢 ,採 取 一 系 列 措 施 以 纤 解 民 困 ,恢 復 國 力 。其 善 政 包 括 :減 輕 赋 税 ,把 田 租 重 訂 為 三 十 税 一 ;多 次 下 令 釋 放 奴 (光武帝1舆 尊 儒 並 行 的 (方針)便 婢 及 禁 止 殘 害 奴 婢 ;選 拔 人 才 ,整 頓 吏 治 ,嚴 厲 處 罰 貪 官 污 吏 ;善 待 功 臣 ,既 不 讓 他 們 因 功 掌 軍 執 政 ,亦 不 加 猜 忌 殺 害 , 是 表 彰 氣 節 ,這是西漢與王莽 而 讓 其 安 享 尊 榮 。他 還 特 別 重 視 興 辦 太 學 ,倡 導 儒 術 ,並表 時 代 所 未 嘗 注 意 的 。他鑒於王 莽時代士大夫頌功德獻符瑞的 無 恥 作 風 ,力 謀 矯 正 ,因此特 別尊重節行之士 傅 樂 成 《中 國通史》 【1】) 6 彰 名 節 ,鼓 勵 士 人 重 視 人 格 操 守 。

第一節東漢政局與戚宦 -… f 崩 1,1 — ^ 2 . 明章之治 漢 明 帝 繼 位 後 ,留 心 吏 治 ,慎 選 官 吏 ,不 讓 外 戚 參 政 ; 又 治 理 了 為 害 數 十 年 的 黃 河 水 患 。章 帝 廢 除 酷 刑 ,輕 徭 薄 赋 ,尊 崇 儒 術 。盤 皇 時 期 ,又 派 遣 班 超 出 使 西 域 ,擊 退 | 丝 ① 的 勢 力 ,使 西 域 各 國 再 臣 服 於 蓬 。這 時 期 政 治 清 明 ,經 濟 繁 榮 ,是 東 漢 的 盛 世 ,史 稱 「盟 芏 之 治 」 。 時期 光武帝: _ _ 明帝 響響 圖例 響 響 _ = 1千萬 職 章帝 東漢前期人口數字的變化反映 人 口 (約 數 ) 了 甚 麼 情 況 ?m best 資料5.3 東漢前期人口數字示意表 K i歷史百竇箱 生於民間的漢光武帝u 〇 光武帝祠內的光武帝像 漢光 武 帝 劉 秀 是漢景帝的 七 世 孫 ,雖 屬 漢 宗 室 ,但 血 縁 疏 遠 ,因此 他 早年都在民間生 活 ,故鄉為南 陽 郡 蔡 陽 縣 (今湖北省棗陽市) 。 劉 秀 的 父 親 劉 欽 和 叔 父 劉 良 都 曾 當 過 縣 令 。劉 欽 在 他 9 歲時已病 故 ,由 劉 良 把 劉 秀 撫 養 成 人 。劉 良 罷 官 後 ,劉 秀 回 鄉 從 事 農 耕 ,至新莽 天鳳年間(公元14 - 19年)到 長 安 求 學 ,見 多 識 廣 ,所以深得家鄉的士大 夫 器 重 。到 了 新 莽 末 年 ,天 下 連 年 受 災 ,南 陽 也 出 現 饑 荒 。當地的M 氏 豪 族 以 「復 高 祖 之 業 ,定萬世之秋」為 目 標 起 事 ,劉 秀 便 參 與 其 中 。 早 年 的 經 歷 ,使 劉 秀 深 明 民 間 疾 苦和選賢任能的重要,這與他稱帝 後頒行的種種善政是分不開的。 ① 指 北 匈 奴 。當 時 匈 奴 分 為 南 北 兩 部 ,南 匈 奴 已 附 漢 。

課題五東漢的戚宦政治 S 戚宦相爭的背景 主 蓬 中 後 期 ,君 主 多 年 幼 繼 位 ,又 多 早 夭 或 長 大 後 昏 庸 無 能 ,皇 權 旁 落 ,造 成 外 威 與 宦 官 循 環 往 復 的 相 爭 局 面 。 ^ 東漢中後期的外戚和宦官怎樣交替取得權力而 万 亂孬? ( 1) 君 主 無 力 拿 權 :漢 光 武 帝 為 了 加 強 皇 權 ,將 政 務 交 给 「内 朝 」的 尚 書 掌 管 ,並 且 委 派 親 信 出 任 ,直 接 聽 命 於 皇 帝 。 「内 朝 」近 臣 掌 握 機 要 ,參 與 決 策 ,而 「外 朝 」⑦ 的 三 公 只 負 責 執 行 ,權 力 大 為 削 弱 。由 於 君 權 過 大 ,當 君 主 幼 弱 或 昏 庸 ,無 能 力 掌 權 時 ,便 容 易 引 起 外 戚 或 宦 官 竊 權 亂 政 。 (2) 大 治 援 引 外 成 :自漢 和 帝 起 ,東 漢 的 1 1 個 皇 帝 之 中 ,有 1 0 個 是 在 1 5 歲 以 下 登 位 的 。皇 帝 幼 小 不 能 治 理 國 事 ,朝 政 便 由 太 后 主 持 ,稱 「臨 朝 聽 政 」 ;太 后 多 數 援 引 娘 家 親 屬 ,於 是 大 權 就 落 入 外 戚 之 手 。 歴 A 4 _____ 史 料 速 遞 (3) 皇 帝 倚 仗 金 含 :皇 帝 長 大 之 後 ,不 滿 外 戚 擅 權 把 持 宦官對皇位威脅較小 朝 政 ,只 能 借 助 身 邊 的 宦 官 刻 除 外 戚 ,奪 回 大 權 ;宦 官 因 功 外 戚 勢 力 龐 大 的 結 果 ,直 接 可 t 而 封 侯 賜 爵 ,政 權 由 是 被 宦 官 所 操 控 ,形 成 宦 官 專 權 。然而 以 危 害 到 皇 位 的 安 全 ;宦官勢 君 主 多 短 壽 ,當 另 一 幼 君 繼 位 時 ,太 后 臨 朝 ,新 的 外 戚 隨 之 力 龐 大 的 結 果 ,只養成政治的 貪 污 ,雖 然 終 妨 害 帝 國 的 生 興 起 ;君 主 長 大 欲 求 親 政 ,又 依 靠 宦 官 奪 權 。因 此 ,形成了 存 ,但當下並不至於直接顯現 出 來 。 (勞 榦 《秦漢史》 【3】) 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擅朝政的困局。 ft戚宦相爭的概況及其影響 至 產 中 後 期 的 戚 宦 相 爭 ,是 一 種 惡 性 循 環 ,使 產 室 的 統 治無可奈何地衰落下去。 ----------------------------------------------------------------------------------------------------------------- ©>- © 「內 朝 」與 「外 朝 」之 分 ,始 於 西 漢 武 帝 時 。武 帝 為 了 加 強 皇 權 ,削 弱 相 權 ,便 楝 選 親 信 大 臣 | 特 授 予 大 將 軍 等 職 銜 ,讓 他 們 與 幫 助 皇 帝 掌 管 文 書 奏 章 的 尚 書 令 等 組 成 宮 中 決 策 機 構 | 稱 為 「內 朝 」 ;而 原 來 以 丞 相 為 首 的 政 務 機 構 則 被 稱 為 「外 朝 」 。

第一節東漢政局與戚宦政治 1 . 戚宦相爭的概況 戚 宦 相 爭 從 和 帝 時 開 始 。此 後 ,外 戚 與 宦 官 不 斷 爭 權 傾 黑考— 札 而 交 替 控 制 朝 政 。在 其 過 程 中 ’官 官 往 往 佔 得 上 風 ;至桓 為甚麼戚宦相爭多是宦官佔 f 時 ,宦 官 已 取 得 獨 霸 朝 綱 之 勢 。少 帝 時 ,戚 宦 最 後 一 鬥 , 上風? 二 者 勢 力 相 繼 消 滅 ,而 東 漢 政 權 已 成 殘 局 。戚 宦 相 爭 的 情 〇 W 4 5.5 沉 ,略 如 下 表 : 漢代宦官俑 皇帝 臨朝太后 戚宦相爭概況 和夺 竇太后 后 兄 竇 憲 專 權 ,和 帝 與 宦 官 合 謀 诛 除 竇 氏 勢 力 。 夫全 鄧太后 鄧 太 后 死 後 ,安 帝 與 宦 官 消 滅 鄧 氏 勢 力 。 顺帝 閻太后 宦 官 擁 立 順 帝 ,殺 外 戚 閻 顯 ,幽 禁 閻 太 后 。 靈夺 梁太后 桓 帝 與 宦 官 合 謀 诛 除 外 烕 梁 冀 勢 力 。 少夺 竇太后 后 父 竇 武 與 朝 臣 謀 诛 宦 官 ,事 敗 自 殺 。 何太后 后 兄 何 進 謀 诛 宦 官 ,事 洩 被 殺 ;而朝臣袁紹則帶兵入 宮 ,诛 除 宦 官 。 $ 觀 點 對對碰 我認為右后不應任®外眵祛肋劲主。 太后應否引用外戚扶助幼主? 對右巨而言•外戚铤疑較a 他朝臣值 得 信 任 。可 窆 © 些 外 戚 杗 必 有 S G (輔 我認為太g 應任®外戚 胶 的 s 才 實 擊 | 往 往 付 勢 丟 權 ’敗壞 铱 劬 劲 主 。君 主 年 劲 < 朝鋼 < 甚 堊 籃 權 奪 位 | 壇 行 廢 立 • 勸 須右巨臨朝聽K ' 鋪胶 g 權構成嚴重威督。 丈臣必須是Tg得右后信 賴 的 人 。々卜戚家© 優 越 < 荀機含培受良好的 教 莒 ’一 锻 _ 苟 才 幹 ’ 而 0 2 是 右 g 娘象的 人 < 埋胶時罾較其他朝 臣要顧73末g 的 想 珐 < 窖罱诖潠擇。 對於東漢後期太后引用外戚扶助幼主,你較認同哪一方的觀點?抑或另 有 一 番 見 解 ?

2 . 戚宦相爭的影響 ^ 戚宦相爭如何危R 東漢的統治? ( 丨)攪 亂 朝 政 :外 戚 與 宦 官 ,尤 其 是 宦 官 ,大 多 無 德 無 才 ,只 是 貪 圖 權 勢 ,作 威 作 福 。因 此 ,戚 宦 相 爭 ,不 管 是 哪 一 方 得 勢 ,對 朝 政 皆 沒 有 裨 益 ,而 是 攪 亂 政 治 ,使 產 室 日 趨 沒落。 ( 2 ) 引 起 爱 禍 :在 戚 宦 相 爭 的 過 程 中 ,朝 臣 與 太 學 生 往 往 較 為 支 持 外 戚 。而 桓 帝 以 後 ,宦 官 得 勢 ,朝 野 人 士 予 以 抨 擊 ,宦 官 乃 加 以 報 復 ,引 起 黨 錮 之 禍 ,摧 折 人 才 。

¥ 歷 史百竇_ : # © © © 源遠流長的學生運動W 在 近 現 代 ,中國經常發生學生運動,其 中 最 著 名 的 ,應該要 數 1 9 1 9 年 發 生 的 「五 四 運 動 」 當 時 ,北京大學等大專院校的 學 生 ,不滿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喪權辱國,以遊行示威及罷課等手 段 抗 爭 ,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改變外交決策。 其 實 ,中國學生運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東漢時代已經出 現 了 。東 漢 時 期 ,太 學 發 展 迅 速 。順帝時 ,太學生B 多達三萬餘 人 。太 學 生 聚 集 京 師 ,他 們 熟 讀 經 書 ,關 心 時 政 ,逐漸成為當時 「清 議 」的 中 心 。1 5 3 年 ,冀 州 刺 史 朱 穆 彈 劾 宦 官 和 貪 官 污 吏 , O 「五 四 運 動 」期 間 ,北 京 學 生 上 街 遊 行 的 卻 遭 到 貶 官 的 處 罰 。數 千 名 太 學生遊行到皇宮,上 書 請 願 ,結果 情況。 桓 帝 只 好 赦 免 朱 穆 。這可說是中國最早的一次學生運動。此 後 , 太學生繼續批評宦官專權,卻 招 致 報 復 ,引 發 「黨錮之禍」。 轉 技 能 訓練 從數字看東漢的歷史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北鄉侯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 即位年齡(歲) 10 不 足 1 歲 13 不 足 1 歲 11 2 8 15 12 14 9 皇帝的壽命(歲) 27 2 32 1 30 3 9 36 34 14 54 在位年數(年 ) 17 1 19 不足一年 19 1 1 21 22 不足一年 32 1 . 試 根 據 上 表 ,計 算 東 漢 皇 帝 的 平 均 即 位 年 齡 、年 壽 和 在 位 年 數 。(注 :不足一歲或一年當一計算。)腦 ® 平 均 即 位 年 齡 :___________ 歲 ;平 均 年 壽 :____________歲 ;平 均 在 位 年 數 :____________年 。 2 . 根 據 上 題 的 結 果 ,你能夠推論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相爭循環往復的原因嗎 3 . 你能提出防止外戚與宦官爭權的方法嗎? 答題策略

OmmzM 東 漢 後 期 ,士 人 議 論 朝 政 ,批 評 宦 官 專 權 ,引 起 宦 官 的 報 復 ,在 鱼 、i 二 朝 相 繼 發 生 了 兩 次 「黨 錮 ® 之 禍 」 ,忠 良 正 直 之 士 横 遭 迫 害 ,宦 官 更 加 為 所 欲 為 ,政 治 黑 暗 至 極 。 〇tfi5.7_______ y f 黨錮乏耦與戚宦相爭有甚麼關係呢? 東漢士人論經晝像磚拓本 11活 _史 1_ 1. 黨錮之禍的背景 清議 光 武 帝 表 彰 名 節 ,東 漢 士 人 因 而 重 視 品 德 操 守 ,富 有 正 義 感 。到 了 東 漢 後 期 ,士 林 中 批 評 朝 政 、 原指東漢士人對當代政治的議論及政治人物 品 評 人 物 的 風 氣 盛 行 ,稱 為 「清 議 」 。桓 帝 時 ,宦 的 品 評 。後 在 明 代 晚 期 以 及 清 代 晚 期 ,士人 官 權 勢 越 來 越 大 ,一 些 太 學 生 對 此 極 為 不 滿 ,時常 階層中清議之風亦頗為流行。 公 開 議 論 ,给 予 批 評 ,太 學 於 是 成 為 清 議 的 中 心 。 宦 官 因 此 憎 恨 太 學 生 ,製 造 藉 口 打 擊 他 們 ,太學生 於 是 聯 合 朝 中 部 分 官 員 ,共 同 抗 衡 宦 官 。宦官乃以 「朋 黨 」的 罪 名 加 以 迫 害 ,引 發 了 黨 錮 之 禍 。 ① 「黨 」在 這 裏 是 指 宦 官 及 其 黨 羽 把 持 不 同 政 見 的 太 學 生 和 朝 臣 誣 為 「朋 黨 」 > 稱 之 為 「黨 人 」;「錮 」是 指 剝 奪 政 治 上 的 一 切 權 利 ,例 如 不 許 做 官 。「黨 錮 」 , 即 把 某 一 類 人 列 為 一 黨 ,禁 止 他 們 任 官 ,並 限 制 其 活 動 。

2 . 黨錮之禍的經過 (丨)第 一 次 :桓 帝 時 ,太 學 生 與 朝 臣 李 詹 、陳 蕃 等 聯 合 匪 抨 擊 得 勢 的 宦 官 。宦 官 報 復 ,使 人 誣 告 他 們 结 為 私 黨 ,誹 镑 朝 廷 ,結 果 李 膺 等 二 百 餘 人 被 捕 。後 來 外 戚 竇 武 上 書 求 情 , 他 們 才 獲 得 釋 放 ,但 終 身 不 許 做 官 。 ( 2 ) 第 二 次 :蓋 f 即 位 後 ,竇 武 執 政 ,復 用 李 膺 等 名 士 , 資 料 5 . 8 史料速遞 並 密 謀 誅 除 宦 官 ,但 事 機 洩 漏 ,宦 官 先 發 制 人 ,竇武兵敗自 宦官完全控制朝政 殺 。李 膺 等 百 餘 人 即 時 下 獄 處 死 ,另 有 六 七 百 人 在 各 地 被 捕 殺 或 禁 錮 。經 此 兩 次 黨 錮 之 禍 ,朝 廷 人 才 摧 折 ,正 氣 消 沉 。 I(第 二 次 黨 錮 之 禍 以 後 朝 廷 善 類 一 空 ,外 朝 完 全 入 了 宦 官 的 掌 握 。 (傅 樂 成 《中 國 通 史 》 〇 r -, > 正 崖 不 R I fl?l范 瘡 范滂為官正直清廉•提拔人才|並革退不稱職的官吏。 第 一 次 黨 錮 之 禍 中 ,宦 黨 指 控 范 滂 結 黨 營 私 。范滂 面 對 酷 刑 不 單 沒 有 畏 懼 ,並 且 據 理 力 爭 。 諸 藍 先 生 留 \"F 渲Q g 逢絜丈人 來领導我們! 諉埕拿我歸窠! 藍先生為國為 民 …染 逃 命 吧 ! 范 滂 被 赦 罪 出 獄 後 ,不 想 藉 他 的 名 望 謀 求 高 職 ,而 黨 錮 之 禍 再 起 ,官 員 不 願 意 逮 捕 范 滂 ■但 范 滂 為 免 連 累 別 人 • 自 行 投 案 ,最 後 被 殺 。 i s 回鄉隱居。

東漢的戚宦政治 _ 史 事反思 姓名: 聲 譽 :「不 畏 強 禦 陳 仲 舉 」 E 世中的高尚士A 簡 介 :座 蓳 ,字 仲 舉 ,他 任 職 太 尉 東 漢 桓 帝 時 ,太 學 生 最 推 崇 兩 位 朝 臣 : (三 公 之 一 ) ’當 桓 帝 聽 信 宦 官 的 誣 吿 ’下 詔 逮 捕 黨 人 時 ’ 姓名:魅 他 不 肯 在 詔 書 上 簽 署 ’並上 聲 譽 :「天下楷模李 元 禮 」 書進諫 <終 被 桓 帝 免 職 。 簡 介 :生 廑 ,字 元 禮 , 出 任 司 隸 校 尉 (京 師 地 區 的 監 察 官 )時 ’曾拘 捕和處死貪賄殘暴的張朔(宦 官 張 讓 之 弟 ) ' 即使桓帝大加指 斥 ,他 仍 據 理 力 爭 。 1 . 李 膺 和 陳 蕃 為 甚 麼 得 到 太 學 生 的 推 崇 ?請 在 正 確 答 案 的 □ 內 加 / 。 (可選擇多於一項) □位高權重 □勇於維護公義 □態度強硬 □敢於抗衡權貴 2 . 假 如 你 是 當 時 的 朝 臣 ,你 會 認 同 甚 至 參 與 他 們 的 行 動 嗎 ? 3 . 如 果 你 遇 上 一 件 不 公 平 的 事 ,你 會 怎 樣 做 ? E I歡 5 空探究 I 兩漢的外戚都是壞人嗎? 漢 室 自 酉 漢 中 期 起 ,已 有 外 戚 專 權 的 情 況 。這些外 戚 多 被 指 驕 縱 跋 扈 ,例 如 王 莽 篡 漢 ,直接導致 西 漢 滅 亡 ; 東漢時專擅二十多年的梁冀,因被年幼的質帝指是「跋扈將軍」而 把 他 毒 殺 。 然 而 ,若 說 兩 漢 的 外 戚 對 朝 政 毫 無 貢 獻 ,則 屬 以 偏 概 全 。譬如西漢 武帝皇后衞氏的外甥霍去\\病,就 是 一 代 名 將 。他 的 異 母 弟 靈 龙 ,更 是 「is 宣 之 治 」的 輔 政 重 臣 。霍 光 受 武 帝 遺 命 ’輔 助 年 幼 的 昭 帝 。期間國力恢 復 ,更 曾 粉 碎 政 變 陰 謀 ;後來又選立精明的漢 宣 帝 。宣帝稱讚他的功績 足與漢初名相簫何相比。 東 漢 桓 帝 皇 后 的 父 親 竇 武 亦 屬 賢 能 。他 為 官 清 廉 ,曾把皇室賞賜的 財 物 分 給 太 學 諸 生 ,並 賑 濟 貧 民 。第 一 次 黨 錮 之 禍 時 ,竇 武 以 李 膺 等 「皆 國 之 貞 士 ,一朝之良佐」為 理 由 求 情 。靈 登 時 ’竇 武 擔任大將軍輔政,更 計 劃 誅 除 宦 官 ,雖 然 最 終 事 敗 ,但其挽救東漢政風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

©黃巾之變 東 漢 末 年 ,爆 發 了 聲 勢 浩 大 的 黃 巾 之 變 ;其 後 亂 事 雖 平 ,但 經 此 衡 擊 ,東 漢 政 權 的 根 基 大 為 動 搖 。 1. 民變爆發的原因 從 漢 桓 帝 之 朝 起 ,宦 官 操 控 了 朝 政 。宦 官 及 其 親 屬 、黨 羽 ,貪 贓 枉 法 ,大 肆 搜 括 民 財 ,為 害 鄉 里 。加 上 連 年 災 荒 , 民 不 聊 生 ,終 於 釀 成 大 規 糢 的 民 變 。 2 . 黃巾之變的始末 ■ 思 考 二 ------ ( 1) 張 角 創 太 平 道 ,率 洗 起 事 :漢 靈 帝 時 ,鉅 鹿 人 張 角 張角如何號召人民追隨他起 創 立 了 太 平 道 ,用 符 咒 替 人 治 病 ,信 徒 多 達 數 十 萬 人 。中平 事? 元 年 (1 8 4年 ) ,張 角 以 「蒼 天 已 死 ,黃 天 當 立 」① 為 口 號 , 率 領 信 徒 起 事 ,因 為 參 加 者 都 戴 上 黃 色 的 頭 巾 ,故 稱 「黃巾 之變」。 ( 2 ) 主 力 迅 即 失 敗 ,餘 部 擾 壤 :黃 巾 主 力 在 政 府 大 軍 的 園 攻 下 ,不 足 一 年 就 被 擊 潰 了 ;但 黃 巾 餘 部 繼 續 擾 攘 各 地 二 十 多 年 ,尤 以 黃 河 流 域 為 甚 。 〇 t s 5.9 黃巾之變意想圖 © 「蒼 天 已 死 ,黃 天 當 立 」 ,意 指 蒦 室 的 氣 數 已 盡 ,必 須 改 朝 換 代 。「蒼天 」喻 指 漢 朝 ; 「黃 天 」喻 指 太 平 道 。

東漢的戚宦政治 資 料 5 . 1 0 ________________ _ 黃 巾 之 變 形 勢 圖 (1 8 4 年 ) 4 地 圖閱讀 1. 留意民變遍及的範圍。 2. 留意黃巾軍的進攻及朝廷的 反攻方向。 ft州牧割據與東漢滅亡 黃 巾 主 力 雖 然 被 鎮 壓 下 去 ,但 地 方 不 得 平 靜 ;朝 廷 為 安 定 地 方 而 變 更 制 度 ,卻 演 變 成 州 牧 割 據 的 局 面 。由 是 ,東漢 政 權 逐 步 瓦 解 ,終 至 滅 亡 。 1. 州牧割據 為甚麼黃中之變後會出規州牧割摅的局面? (丨)刺 史 ? 欠 為 州 牧 :黃 巾 之 變 後 ,朝 廷 把 本 來 負 責 監 察 的 一 些 州 刺 史 改 為 州 牧 ⑦ ,授 给 軍 政 大 權 ,藉 以 鎮 撫 地 方 ; 但 州 牧 卻 乘 機 擴 展 本 身 的 勢 力 ,割 據 一 方 ,甚 至 互 相 爭 戰 , 兼併土地。 © 州 牧 即 州 長 官 。西 漢 武 帝 時 分 全 國 為 十 三 部 ( 州 ) • 作 為 監 察 區 域 | 設 置 刺 史 巡 察 。 東 漢 仍 用 舊 稱 。靈 帝 於 黃 巾 之 變 後 ,在 重 要 的 州 改 置 牧 ,不 設 牧 的 州 ,則 仍 稱 刺 史 , 但 均 掌 握 一 州 的 軍 政 大 權 |從 而 州 成 為 行 政 區 域 。

( 2 ) 置 主 之 亂 觸 發 :漢 靈 帝 死 後 ,土 f 即 位 ,外 戚 何 進 資 料 11 史料速遞 與 朝 臣 袁 紹 合 謀 ,密 召 并 州 牧 董 卓 進 京 诛 除 宦 官 。因 消 息 洩 董卓的扁禍 漏 ,何 進 被 殺 ,而 袁 紹 則 率 兵 入 宮 ,把 宦 官 消 滅 。隨 後 董卓 帶 兵 進 入 洛 陽 ,麼 少 帝 ,改 立 獻 帝 ’並 逼 走 袁 紹 。袁 紹 與各 何 進 的 死 ,雖然京城經過一番 州 郡 聯 盟 討 伐 董 卓 ,董 卓 挾 持 獻 帝 退 到 長 安 ,不 久 即 被 部 下 擾 亂 ,恰好把積年盤據的宦官 所 殺 ,而 參 與 討 伐 董 卓 的 州 牧 郡 守 則 乘 勢 據 地 稱 雄 。 b 除掉了……經歷這一番擾亂之 2 . 東漢滅亡 後 ,倒 是 一 個 圖 治 的 好 機 會 。 而 惜 乎 給 董 卓 走 進 去 ,把中央 的 局 面 弄 糟 了 。……所以論起 漢 末 的 分 裂 來 ,董卓確是一個 罪 魁 禍 首 。 (呂 思 勉 《三國史 話》 【6】) 董 卓 死 後 ,堯 州 牧 曹 操 把 漢 獻 帝 遷 到 許 ( 後 改 稱 許 昌 ,今 河南省許昌市) 加 以 控 制 。從 此 曹 操 「挾 天 子 以 令 諸 侯 」 ,用 皇 帝 的 名 義 發 號 施 令 ,把 持 朝 政 ,東 漢 名 存 實 亡 。22〇 年 , 皇 盤 去 世 ,其 子 曹 丕 廢 獻 帝 自 立 ,改 國 號 盤 ,東 漢 正 式 滅 亡 。自光 武 帝 復 興 漢 室 至 獻 帝 被 篡 位 ,直 i 國 祚 1 9 5 年 (公 元 25 — 220 年)。 t s〇 5 . 1 2 ______________ 東漢末年羣雄割據形勢圖 (199 年) 地 圖閱讀 1. 留意曹操的勢力範圍包括東 漢都城。 2. 東漢末年曹操將首都從洛陽 遷到許。 3. 留意羣雄各自的勢力範圍。

f W) II 題![ 東 漢 的 戚 宦 政 治 ^練 百 姓 作 亂 ,宦 官 之 過 ? 漢 靈 帝 在 位 時 ,以 張 讓 、趙 忠 為 首 的 1 2 名 宦 官 最 為 得 寵 ,這 羣 宦 官 被 概 稱 為 「十 常 侍 」 。以 下 兩 幅 漫 畫 ,與 當 時 一 件 史 事 相 關 ,請 細 閲 後 回 答 問 題 。 1 . 據 張 鈞 給 漢 靈 帝 的 奏 章 所 言 ,張 角 為 甚 麼 能 鼓 動 那 麼 多 百 姓 「作 亂 」 □ 2 . 從 當 時 的 局 勢 看 來 ,你 估 計 靈 帝 最 終 如 何 處 理 張 鈞 的 意 見 ?E m □ □ 3 . 張 鈞 認 為 ,若 根 據 他 的 意 見 去 做 ,「亂 事 」就 會 自 然 平 息 。你 贊 成 這 説 法 嗎 ?為 甚 麼 ?懸 0 答題策略 … □ ! 題 3 : 可 根 據 張 鈞 所 言 ,並 結 合 課 文 內 容 ,思 考 百 姓 「作 亂 」的原因 □ i 為 何 ,而 張 鈞 的 建 議 是 否 可 徹 底 改 變 有 關 的 情 況 。 □ D □ D □ □

第二節東漢的衰亡 導題暸望 /} 配台高中選修單元五: 宗教傳燔與文化交流 道教流佈R 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大 多 數 學 者 都 認 為 ,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 出 現 ,是道教正 式 形 成 的 重 要 標 誌 。當 時 朝 廷 政 事 曰 非 ,民 生 困 苦 ,人 民 心 靈 空 虛 ,紛 紛 尋 求 精 神 的 解 脫 。這時期的道教強調解厄扶危,便容易得到百姓信奉。 道教產生及流佈於中國本土,在 漢 代 及 魏 晉 南北朝的 發 展 過 程 中 , 與 中 國 固 有 思 想 文 化 和 國 人 的 生 活 習 俗 互 動 共 融 ,促 進 了 中 國 文 化 的 發 展 ,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道 教 對 中 國 文 化 的 貢 獻 主 要 包 括 四 方 面 :一 是 醫 學 方 面 ,道教重視 〇 《黃 帝 內 經 》 養 生 之 術 ,故 對 中 國 醫 學 深 有 研 習 ,推 動 了 虫 醫 學 的 發 展 ;二是信仰方 面 ,道教在中國傳統信仰的根基上發展而成,更將古代雜亂無章的神祇 道教的醫術有部分就是建基於中國 (皇音其)譜 系 重 新 排 序 起 來 ,使 中 國 的 神 仙 信 仰 更 有 秩 序 ; 三是占卜方 傳 統 的 醫 學 ,如 《黃帝內經》等理論 面 ,道 教 發 展 出 的 「杯 菱 (豐音狡)」占 卜 法 ,成為百姓入廟求簽的第一道 之上的。 程 序 ;四 是 道 教 與 傳 統 儒 教 、外 來 佛 教 在 發 展 過 程 中 ,互相吸收彼此的 義 理 和 儀 式 ,形 成 「三教融和」的 現 象 。 〇 —名婦人在廟宇內擲杯茭

窗當年香港 當 然 苟 !m 5 5 年在莩敷屋村 被發琨的星代S S S S 隨葬 厶們常説香港$在_逶時 品 < 就是有力的實物證據了 B 納入中原王朝的藐治範 園 。®瑾锐法苟沒苟實國的 證據妄持? 李鄭屋漢墓的發現 1 9 5 5 年 ,香 港 政 府 在 李 鄭 屋 村 夷 平 山 坡 ,興 建 徙 置 區 ;建 築 工 人 在 工 地 上 挖 掘 時 ,無 意 中 發 現 一 座 古 墓 。考 古 學 家 推 斷 其 大 抵 是 東 漢 中 期 某 一 鹽 商 或 鹽 官 的 墓 葬 ,距 今 約 一 千 八 百 年 。 李 鄭 屋 漢 墓 原 座 落 於 彌 海 地 帶 ,由 於 經 過 多 次 填 海 ,現 距 海 岸 已 達 數 百 米 。墓 I 室 以 碑 砌 成 ,平 面 呈 十 字 形 ,上 為 拱 形 的 圓 頂 ,内 分 羨 道 、前 室 、左 耳 室 、右耳室 及 後 室 五 個 部 分 。墓 内 一 些 磚 塊 侧 面 刻 有 「查 透 J 的 字 樣 ,説 明 當 時 香 港 是 南海郡 番禺縣的管轄範圍。 墓 室 内 沒 有 發 現 屍 體 ,但 有 5 8 件 陪 葬 品 ,包 括 陶 器 、銅 器 等 ,反 映 東 漢 時 代 _ 華 南 地 區 農 、工 業 發 展 及 建 築 藝 術 已 達 一 定 水 平 。現 時 ,古 墓 已 成 為 康 樂 及 文 化 事 務 署 轄 下 的 一 所 博 物 館 ,供 市 民 參 觀 。 O 古 墓 內 部 形 貌 (左 )及 其 結 構 圖 解 (右)

默歸納 • 漢 宗 室 劉 秀 建 立 東 漢 ,定 都 洛 陽 。 東漢建立 •光武帝多有善政,包括減輕賦税、釋放奴婢、選拔人才、嚴懲貪官污吏,使國力恢復; 及其初期 又興辦太學,倡 導 儒 術 ,表彰名節。 政局 •漢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間,對內政治清明,經濟 繁 榮 ;對外撃退匈奴,控 制 西 域 ,史稱 東 「里章之治」。 漢 政 •漢光武帝加強君權,當君主無能力掌權時,便容易引起外戚或宦官亂政。 局 •自 和 帝 起 ,君主大多年幼登位,由太后臨朝聽政;太后援引娘家親屬,大權遂由外戚 與 戚宦相爭 掌握。 戚 的背景 •皇帝長大之後,便借助身邊的宦官剷除外戚,奪回 大 權 ,宦官得以操控政權。 • 君 主 多 短 壽 ,當 另 一 幼 君 繼 位 時 ,又 有 新 的 外 戚 興 起 ;君主長大後又依靠宦官奪權, 相 戚宦相爭循環往復。 爭 •戚宦相爭從和帝時開始,期間宦官估得上風,至恒帝時更已獨霸朝綱。少 帝 時 ,戚宦 戚宦相爭 勢力才相繼消滅。 東 的概況及 漢 其影響 •擾亂政局,漢室日趨沒落。 的 •宦官不滿受太學生抨擊,引起黨錮之禍。 戚 •漢 桓 帝 時 ,宦官權勢漸大,受到一些太學生公開批評。宦官製造藉□打撃他們,太學 宦 生於是聯合朝中部分官員作抗衡,被宦官以「朋黨」的罪名迫害。 政 • 第 一 次 :桓 帝 時 ,太學生與朝臣李膺、陳 蕃 等 ,被宦官使人1巫吿他們結為私黨,誹謗 治 黨錮之禍 朝 廷 ,被捕者達二百餘人。他們經外戚竇武上書求情才獲釋,但終身不許做官。 • 第 二 次 :靈 帝 時 ,竇武執政,復用李膺等人,並密謀誅除宦官,但事機洩漏,竇武兵 敗 自 殺 ,李膺等被下獄處死,另有數百人被捕殺或禁錮。從此朝廷人才摧折,正氣消 沉。 東 •宦官把持朝政,與其親屬、黨羽貪贓枉法;加上連年災荒,終釀成大規模的民變。 衰 黃巾之變 • 漢 靈 帝 時 ,張角創立太平道,以 「蒼 天 已 死 ,黃天當立」為 □ 號 ,率領信徒起事,史 稱 「黄巾之變」。 亡 •黃巾的主力不足一年就被政府大軍撃潰,但其餘部仍擾攘了二十多年。 州牧割據 • 黃 巾 之 變 後 ,朝廷改州 刺 史 為 州 牧 ,並 授 給 軍 政 大 權 ;州牧乘機擴展本身的勢力,割 東漢滅亡 據 一 方 ,甚至互相爭戰。 •董 卓 之 亂 ,開啟州牧割據的局面。 • 曹 操 操 控 漢 獻 帝 ,「挾天子以令諸侯」 ,把 持 朝 政 。 •2 2 0 年 ,曹丕廢獻帝自立,東漢滅亡。

漢光武帝削弱三公權力,加強皇 權 ;和帝以後皇帝或幼弱,或昏庸。 I 皇 帝 年 幼 登 位 ,太后引 宦官 皇帝長大後欲收回權 用 外 戚 輔 政 ,外 戚 得 以 擅權 力 ,利 用 宦 官 誅 除 外 戚 , 控制朝政。 宦官因功而得以擅權。 1 太學生與部分朝臣批評 宦官對太學生及有清望 宦官專權。 的朝臣施以迫害。

讓 自 我評估 完全做到 部分做到 未能做到 □ □ □ 試 在 適 當 的 空 格 內 加 上 / ,檢 查 你 學 習 完 本 課 題 後 的 表 現 。 □ □ □ □ □ □ 1 認 識 「光武中興」的概況及「明章之治」的主要政績。 □ □ □ 2 了解東漢戚宦相爭的背景及後果。 □ □ □ 3 了解東漢黨錮之禍發生的背景,分析其影響。 □ □ □ 4 分 析 「黄巾之變」爆發的成因。 □ □ □ 5 論述東漢末年州牧割據與黃巾之變的關係。 6 分析東漢滅亡的原因。 7 從東漢士人的事跡,領略不畏權貴的精神。 fJS蠢 勤圜地 角色扮演 以 東 漢 戚 宦 相 爭 期 間 的 史 事 為 主 題 ,編 寫 歷 史 短 劇 ,進 行角色扮演。 活動提示: 1. 全班同學分為五至七人一組。 2. 每組從以下劇目中二選其一: (1) 跋扈將軍梁冀 (2) 何進謀誅宦官 3 . 同 學 自 行 搜 集 史 事 資 料 ,編 成 短 劇 劇 本 。每組演出的 時間不能超過五分鐘。 4 . 劇 情 應 儘 量 符 合 史 實 ,但 亦 容 許 有 一 定 的 創 意 。 5 . 同 學 可 製 作 合 適 的 道 具 用 於 演 出 ,使 演 出 者 和 觀 眾 更 能投入劇情。 漢 質 帝 指 斥 梁 冀 為 「跋 扈 將 軍 」 • 終 遭 其 毒 殺 〇

!_雜學習 書籍閲讀 《中 國 歷 史 連 環 畫 3 — 黄 巾 起 義 (漢 )》 主 編 :龔 延 明 香 港 :新 雅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2 0 0 1 年 。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610 5675 全 書 以 連 環 畫 的 形 式 ,配 合 精 簡 的 文 字 描 述 ,深 入 淺 出 地 介 紹 西 漢 初 年至東漢末年的歷史。 錄像欣賞 《三 國 演 義 》第 二 集 r 十 常 侍 亂 政 」 北 京 :中 國 國 際 電 視 總 公 司 ,2 0 0 4 年 。 《三 國 演 義 》是 一 部 歷 史 小 説 。中 央 電 視 台 改 編 這 部 名 著 ,拍攝成電視 劇 ,而 第 二 集 的 內 容 ,集 中 於 外 戚 何 進 與 宦 官 「十常侍」之 間 的 鬥 爭 。 網絡遊縱 網上中華五千年— 漢 http://w w w .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subpage4.htm 由 香 港 電 台 製 作 ,以 廣 播 劇 的 形 式 ,向 聽 眾 講 授 從 西 漢 初 年 至 東 漢 末 年 的 歷 史 事 件 經 過 。 (瀏 覽 日 期 :2 0 1 1 年 1 0 月 3 日) — i iii r i i i ' i i | 檔 案 (F ) 編 輯 <E ) 檢視(V ) 我 的 最 愛 (A ) 工具(丁) 説 明 (H ) ▼] H m. | 網址([))http:/ /www.rthk.org.hk/chiculture/fivethousandyears/subpage4.htm (獨尊儒術 (張f 通西域) (布衣天子) 漢 代 簡 介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中國人何以稱箨漢人?中文字®何又名漢字?适全因足漢朝強盛繁榮之故 劉邦逮漢 >經歷呂后和fc國之亂後•中國間始进:入一個k 期的繁硌時期•文 S 之治•漢武盛世國力空前強大■謅域版圈遼閲勢力伸展孕中亞 獨尊儒術公 元 前 124年 公 元 前 206年 | 劉邦開國 故后與櫬 文帝政續 费誼獻策 七國之亂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 古 典 小 説 《三 國 演 義 》開 宗 明 義 有 一 句 話 ,即 天 下 i f e 動占 大 勢 「分 久 必 合 ,合 久 必 分 」 。在 中 國 古 代 史 上 ,經 歷 兩 邁 的 大 一 統 後 ,跟 着 出 現 了 魏 晉 南 北 朝 長 時 期 的 分 1 三國鼎立 裂動盪。 ① 認 識 三 國 的 興 亡 。E!爾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政 治 局 勢 變 化 不 定 :首先是 (D 分 析 三 國 局 面 形 成 的 原 因 。IE隨 魏 、M 、星 三 國 鼎 立 ’接着是西晉的短暫統一 ; 「永 ③ 體 會 諸 葛 亮 「鞠 躬 盡 瘁 」的 精 神 。 蟇之亂」後 ,置 室 南 渡 ,司馬睿在 建 康 (今江蘇省南京 2 西晉的政局 宽 )建 立 政 權 ,史 稱 東 晉 ,形 成 偏 安 局 面 ;北方則陷 入 混 戰 之 中 ,內遷的匈奴、M '經 皇 ' 氐 、差等邊境 © 認 識 西 晉 初 年 的 政 治 措 施 。■ 麵 民族及漢族紛紛成立割據政權,史 稱 「五胡十六國」 , © 了 解 「八 王 之 亂 」及 「永 嘉 之 亂 」的 史 實 ° 期間前秦曾一度統一北方大部分地區。 ③探討晉武帝施政與西晉喪亂的關係。 東晉在淝水之戰中得勝,前 秦 瓦 解 ,北方再陷入 分 裂 狀 態 ,南方的東晉繼續偏安。東晉被權臣劉裕所 m 篡 後 ,南方經歷了苤、釐 、M 、堕四 朝 的 更 替 ;北方 先 有 北 魏 重 新 統 一 ,其 後 分 裂 為 東 魏 與 西 魏 ,再演變 3 東晉偏安 成北齊與北周。最 後 ,隋朝取代北周,攻 滅 南 朝 陳 , 結束南北朝對峙的局面。 0 認 識 東 晉 的 偏 安 局 面 。E H ① 分 析 東 晉 屢 次 北 伐 無 功 的 原 因 。B ⑦探討淝水之戰與南北對峙形勢的關係。 4 南北朝對峙 ①認識南朝政權的興替。 ① 了 解 北 朝 政 權 的 變 動 和 分 合 。E M ③ -評 鑑 北 魏 孝 文 帝 漢 化 改 革 的 得 失 。


Like this book? You can publish your book online for free in a few minutes!
Create your own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