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Announcement
PubHTML5 Scheduled Server Maintenance on (GMT) Sunday, June 26th, 2:00 am - 8:00 am.
PubHTML5 site will be inoperative during the times indicated!

Home Explore 中史F1 第一冊

中史F1 第一冊

Published by Paul TEST, 2020-06-14 23:20:18

Description: 中史F1 第一冊

Search

Read the Text Version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 - » #— 2 . 生活概況 (丨)石 器 類 型 :包 也 文 化 時 期 有 各 種 磨 製 石 器 ,有 的 經 過 特 殊 加 工 而 成 ,相 當 精 細 。農 具 屬 大 型 石 器 ,數 量 甚 多 , 白 有 石 耜 、石 鋤 及 雙 孔 石 刀 等 。 ( 2 ) 陶 器 製 作 :陶 器 分 為 泥 質 陶 和 夾 砂 陶 兩 種 ,均 為 手 吹 製 ,多 用 作 容 器 和 炊 煮 器 。紋 飾 極 具 特 色 ,以 「之 」字 形 線 紋敢為哭出。 〇 資料1 .42 石耜 紅山文化掘土用的農具。 ( 3 ) 玉 石 雕 刻 :玉石 雕 刻 有 玉 龍 、玉 豬 、玉 龜 、玉 鳥 等 各 種 造 型 。有 的 玉 器 加 以 穿 孔 ,可 能 是 作 為 飾 物 佩 帶 的 。玉 雕 工 藝 精 巧 ,是 紅 山 文 化 一 大 特 色 。 (4) 農 書 # 獵 :經 濟 活 動 以 農 業 為 主 ,畜 牧 業 為 輔 ,人 們 飼 養 豬 、牛 、羊 等 家 畜 ,兼 及 狩 獵 及 採 集 。 〇 資料1 .43 「之 」字紋陶深腹罐 資料1.44 o 綠松石魚形墜 a 資料1.45 玉 豬 龍 (左)與 白 玉 豬 龍 (右) 豬首龍身是紅山文化一種特有 玉器 造 型 。玉豬龍反映出紅山 文化時期已產生對龍的崇拜。 〇 瞀料1 .46 玉号鳥(粵咅嚣)

196 課 題 一 遠 古 時 期 的 文 化 © 珠江流域的幾何印紋陶文化 、十一 £ 考古遺址 大 約 距 今 三 千 五 百 年 ,珠 江 流 域 一 帶 , — 馨量界 包 括 今 日 的 廣 東 、廣 西 和 香 港 地 區 ,出現了 Q 資 料 1 . 4 7 ___________ 一 種 新 石 器 時 代 的 文 化 。這 種 文 化 的 主 要 特 幾何印紋陶文化發現地點 省界 徵 是 陶 器 表 面 印 有 幾 何 形 花 紋 圖 案 ,因此稱 為 「幾 何 印 紋 陶 文 化 」 ,其 中 以 廣 東 省 曲 江 縣 馬壩 鎮 (今屬韶關市曲江區)西南的石峽遺址 最具代表性。 (丨)陶 器 印 纹 陶 器 的 質 料 多 為 夾 砂 陶 ,有 罐 、盆 等 不 唱 同 種 類 ,色 澤 分 灰 色 、褐 色 和 紅 色 。陶 器 上 印 有 不 同 的 幾 何 葵 形 花 紋 ,如 菱 格 紋 、米 字 纹 、水 波 纹 、避 纹 、夔 紋 等 ,變化 多端。 ( 2 ) 石 .1'. : 石 器 種 類 甚 多 ,磨 製 精 細 ,具 備 切 割 和 鑽 孔 的 技 術 ,其 中 石 斧 、石 翁 能 裝 上 木 柄 ,便 於 使 用 。 〇 g i !i- 1 . 4 8 ...... ( 3 ) 漁 獵 農 書 : 珠 江 流 域 水 產 豐 富 ,禽 獸 繁 多 ,人們以 香港東灣出土的石斧 打 漁 、狩 躐 為 生 ,並 已 懂 得 種 植 水 稻 ,以 及 飼 養 家 畜 。 幾何印紋陶器的紋飾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M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Q 資料 1 . 4 9 1 . 5 0 ..... Qm 1 . 5 1 廣東杏花鎮出土 香港屯門沙洲出土 香港東灣出土 iit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M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miiiiiiiiiiMiiiiiiiiiiiiii

第 二 節 新 石 器 時 代 的 文 化 19? 圖例 虔渚鎮 gf〇 4 1 , 5 2 ______________ 仰韶文化範圍 ,江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佈圖 龍山文化範圍 良渚文化範圍 福 舞1 地圖閱讀 » 紅山文化範圍 1. 留意各種文化的分佈範圍及 幾何印紋陶文化範圍 禹G ® 東 £ 考古遺址 杳港 附近的河流位置。 — 疆界 2. 比較各種文化分佈範圍的大 省界 海南 小〇 3. 留意香港的位置及它所屬的 文化名稱。 4. 各種文化的特色見下頁資料 1.53。地 圖中各種文化範圍 的 顔 色 與 表 中 的「文化名稱」 顔色相同。 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進化 〇 在 新 石 器 時 代 ,人 類 懂 得 磨 製 石 器 ,製 作 更 多 從 了 解 植 物 的 生 長 規 律 ,到 懂 得 耕 不同的工具。 種 ,有 了 穩 定 的 糧 食 來 源 。 從用手捏到用陶輪製作'陶器成為 人 類 的 生 活 逐 漸 穩 定 ,開 始 過 着 定 居 生 活 。 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198 課 題 一 遠 古 時 期 的 文 化 距今 黃河流域 長江流域 東北地區 珠江流域 7.000 年 6.000 年 仰韶文化 (距 今 約 7,000至 6,000 年 ) 5.000 年 良渚文化 紅山文化 4.000 年 3.000 年 (距 今 約 5,300至 (距 今 約 5 , 0 0 0 年) 4,200 年 ) 龍山文化 (距 今 約 4 , 5 0 0 年 ): 幾何印紋陶文化 (距 今 約 3 , 5 0 0 年) 2.000 年 文化名稱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良渚文化 紅山文化 幾何印紋陶文化 ______ ___ . 仰 韶 村 、半 坡 村 龍山鎮 紅 山 、牛 菏 梁 馬 壩 、番 禺 、香 港 考古遺址 良渚 •紅色和紅揭 •黑色的陶器, •顏色漆黑光 •女神廟遺址和 •表面印有幾何 色的手製陶 璧薄如蛋殼, 亮 、造 形 規 整 女神頭塑像。 形花紋圖案的 器 ,表 面 繪 有 外表漆黑光 '的陶器。 陶器。 代表遺物 圖 紋 ,故 又 稱 亮 ,故 又 稱 「彩 陶 文 化 」 。 「黑 陶 文 化 」 。 •部分刻有人獸 面紋的玉器。 生產工具 •磨光的石斧、 •磨製石器及可 • 磨 製 精 緻 ,且 • 打 製 、磨 製 的 •石器製作已具 經濟活動 石 鏟 、石 磨 盤 裝上木柄的石 表面光滑的石 石器和細石 備切割和鑽孔1 和磨棒。 鐮和蚌鐮。 器。 器9 技術。 •精緻的骨器。 •雙齒木耒。 •農業和飼養業 •以漁獵為生。 為主。 •懂得種植水稻。 •種植粟為主。 •- 辰曲 栗柴 爲知 土十 n •以種植水稻為 •也有飼養猪、 •開始詞養牛、 主。 •採集和狩獵為 輔。 狗等家畜。 羊 ' 雞 、馬 。 •有詞養家畜及 打漁狩獵。 Q t i 4 1 . 5 3 _______________ 新石器時代各種文化特色一覽表

第二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 ---- ■ 勘 技 能 訓練 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時期人類的生活 資料一:仰韶文化時期的文物 〇 陶盆 〇 除殼和搗碎穀粒的石臼 資 料 二 :龍 山 文 化 時 期 的 兩 種 農 具 〇 農 具 一(復原圖) 〇 農 具 二 (實物照片) 1 . 試 從 資 料 一 的 文 物 ,推 想 仰 韶 文 化 時 期 的 人 類 過 的 是 怎 樣 的 生 活 。E I M 2 . 從 資 料 二 兩 種 農 具 的 形 狀 ,可 推 測 它 們 分 別 有 甚 麼 用 途 ?這 反 映 了 龍 山 文 化 時 期 的 人 類 已 懂 得 進 行 甚 麼 經 濟 生 產 活 動 ?E M 3 . 從 資 料 一 及 二 所 涉 及 的 經 濟 生 產 活 動 看 來 ,新 石 器 時 代 人 類 的 生 活 ,與 舊 石 器 時 代 相 較 ,有何進步的 表 現 ?I S 0 Eiar 答題策略 : 題 3 : 留 意 題 1 及 題 2 的 答 案 是 甚 麼 ,並從遠古人類的飲食和起居方面考慮。

自 1 9 2 0 年 代 開 始 ,考 古 學 家 在 香 港 展 開 了 田 野 考 古 發 掘 工 作 。考 古 學 家 在 產 丫 島 深 灣 、香 港 島 舂 坎 灣 、屯 門 龍 鼓 灘 等 地 亦 發 現 了 新 石 器 時 代 中 期 (距今約六千至 四千五百年)遺 址 ,發 掘 出 繩 紋 粗 陶 器 、易 碎 軟 陶 器 及 漁 獵 用 的 磨 製 石 器 ,可 見 海 灣 、 沙堤是先民的聚居地點。 考 古 學 家 在 南 丫 島 深 灣 、屯 門 龍 鼓 灘 及 大 嶼 山 東 灣 等 新 石 器 時 代 晚 期 (距今約 四千五百至三千二百年)遺 址 出 土 的 陶 器 中 ,發 現 一 種 新 的 幾 何 印 紋 和 刻 畫 紋 ,磨製石 器 也 裝 上 柄 子 ,這 與 南 方 古 越 族 所 用 陶 器 類 似 。此 外 ,考 古學家亦在部分沿海的山岗上發現原始的火耕和製船捕魚 的 痕 跡 ,從 中 可 得 知 這 個 時 期 居 民 的 活 動 範 園 ,已擴展至 沙堤附近的山崗 龍鼓灘fi 新界 O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彩陶盤 赤鱲角 屯門 〇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刻畫波浪 紋繩紋夾砂陶釜 沙螺灣e G 掃管笏 e 馬灣 G蟹地灣 大嶼山 香港島 e ■e 舂坎海& 圖例 東灣 大 浪 灣 長 洲 深灣 蒲 台 島 e |3,考古遺址 m丫 〇 新石器時代香港考古遺址分佈

元謀人 •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首tr人 ; 門齒形態近似古猿,使用打製石器。 藍田人 •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距今約八+萬罕六+ 五 萬 年 ;體菅澴有較多原始桦, 如頭蓋骨骨璧較厚、前 額 低 平 、眉骨粗大及嘴部突出;懂得打製砍砸器、 刮 削 器 、尖狀器及石球。 北京人 •在北京周□店發現,距今約六十萬罕五十萬年;頭部保留了現代德頟的恃 徵 ,而四肢與現代人差別不大,能夠直立行走,可以進行勞動;懂得打製 赚 石 器 及 狩 獵 ,並 用 火 取 暖 、照 明 和 烤 熟 食 物 ,過 着 羣 居 生 活 。 遠 古 仰韶文化 • 分 佈 於 黃 河 中 下 游 地 區 ,距 今 約 七 千 至 六 千 年 ,最典型的村落遺址在陝西 時 省 西 安 市 半 坡 村 發 現 ;文物以手製紅陶為主,繪 有 花 紋 ,闵此▽稱「彩陶 期 文化」;人們使用磨製石器,如 石 斧 '石 鏟 、石 刀 等 ;種 植 粟 、蔬 菜 ,並飼 的 養家畜。 文 化 •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四千五百年;使用 陶 輪 製 陶 ,以素面無紋 的磨光黑陶最有特色,因此又稱「黑陶文化」;飼 養 豬 、狗等多種牲畜,並 龍山文化 發明了水井。 新石器時 良渚文化 •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約五千二百年至四千_ 百 年 ;人們使用磨製石器及 通 輪製陶器,而陶器以造形規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為代表;種 植 水 稻 , 也詞養家畜陶器和打漁狩獵;製作精美的玉器,並生產絲織品。 紅山文化 • 在 東 北 地 區 出 現 ,主 要 分 佈 於 內 蒙 古 東 部 與 遼 寧 省 西 部 一 帶 ,距今約五千 年 ;精巧的玉石雕刻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畜牧 業 為 輔 ;有宗教活動。 幾何印紋 • 在 珠 江 流 域 一 帶 ,距 今 約 三 千 五 百 年 ,主要特徵是表面印有幾何形花紋的 陶文化 陶 器 ;人 們 以 打 漁 、狩 獵 為 生 ,並已懂得種植水稻,同時詞養家畜;磨製 的石器已具備切割和鑽孔的技術。

嫌 概孟串聯 舊石器 人們使用比較粗糙的打 時代 製石器。 工具 仰韶文化 黃河流域 讓 工具 龍山文化 良渚文化 1N 人們使用比較精細的磨 製 石 器 ;並 廣 泛 使 用 陶 紅山文化 長江流域 器。 幾何印紋陶文化 新石器 東北 時代 地區 人們逐步過着定居生活。 證 珠江流域 青銅器時代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以大量使用青銅禮器和生產工 具 、兵 器 為 特 徵 ;在 公 元 前 2 0 0 0 年 左 右 形 成 , 至 曼 愁 戰 國 時 期 ,經 歷 了 1 5 個 世 紀 。

fl自我評估 完全做到 部分做到 未能做到 □ □ □ 試 在 適 當 的 空 格 內 加 上 / ,檢 查 你 學 習 完 本 課 題 後 的 表 現 。 □ □ □ □ □ □ 1 分析元謀人發現的意義。 □ □ □ 2 認識元謀人和藍田人的猿類特徵。 □ □ □ 3 比較北京人與現代人體質的異同。 □ □ □ 4 理解北京人的生活情況。 □ □ □ 5 認識仰韶文化半坡村落遺址的面貌及其居住形態。 □ □ □ 6 評述龍山文化製陶的特色。 □ □ □ 7 認識良渚文化農業及手工業的發展概況。 □ □ □ 8 了解牛梁河紅山文化遺址的特別建築及其用途。 9 分析幾何印紋陶文化與香港的關係。 10 反思人類面對大自然威脅時應有的態度。 f禮.话動圜地 編製北京人資料冊 寬集有關北 京 人 的 圖 文 資 料 ,編 成 資 料 冊 。 活動提示: 1. 五至七位同學一組。 2 . 同 學 可 上 網 或 到 圖 書 館 嵬 集 有 關 北 京 人 的資 料和圖片。 香港公共圖書館的網站: http://www.hkpl.gov.hk/cindex.html 3 . 分 為 發 現 情 形 、體 質 特 徵 、使 用 石 器 、居住 環 境 、主 要 食 物 等 項 目 ,編 成 資 料 冊 。 4 . 同學可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5 . 由 班 上 同 學 和 老 師 選 出 冠 、亞 、季 軍 。資料 冊可放在課室內供大家翻閲。

(204 延伸學習 書籍間讀 《原 始 社 會 — 東 方 的 曙 光 》 作 者 :趙 春 青 、秦 文 生 香 港 :商 務 印 書 館 ,2 0 0 1 年 。 香 港 公 共 圖 書 館 索 書 號 :621 4955 人 類 起 源 於 哪 裏 ?人 類 如 何 從 使 用 石 器 ,到 懂 得 耕 作 、製 陶 和 紡 織 ?本書 講 述 了 自 冰 河 時 代 起 ,中 國 先 民 如 何 告 別 蒙 昧 ,走 進 文 明 時 代 。 錄像欣賞 《闖 出 我 未 來 :考 古 索 今 》 香 港 :香 港 電 台 電 視 部 ,2 0 0 1 年 。 香 港 公 共 圖 書 館 索 書 號 :790 7225 通 過 這 集 節 目 ,觀 眾 將 與 鄧 聰 博 士 同 走 一 段 考 古 之 路 ,去 到 四 川 、珠 海 和 曰 本 ,看 看 國 內 外 對 考 古 學 的 不 同 態 度 。為 何 在 香 港 備 受 忽 視 的 一 門 學 術 ,在 內 地 卻 是 一 級 重 點 學 科 ,在 日 本 也 是 媒 體 焦 點 ? 同 學 看 完 本 集 後 , 相信能得到答案。 網絡遊蹤 西安半坡博物館 http://w w w .bpmuseum.com/ 介紹 西 安 半 坡 博 物 館 的 概 況 和 文 物 精 華 。 (瀏 覽 日 期 :2 0 1 1 年 1 0 月 3 日) WawaJ WaMBoj *— - - 」 i__ __ _ 檔案(F) 編輯(FJ 檢視<V > 我的最愛(A ) 工具m 説明(H )

文 字 是 一 種 符 號 ,用 來 紀 錄 語 言 和 傳 達 訊 息 。邁 字 的 起 源 1 文字的起源 可 追 溯 至 遠 古 時 代 ,約 有 六 千 年 歷 史 ,是 世 界 上 最 古 老 的 文 字 之 一 ,也 是 世 界 上 最 多 人 使 用 的 一 種 文 字 。 ① 認識文字的起源及有關 M 字 俗 稱 「方 塊 字 」 ,它 起 源 於 圖 畫 ,象 形 ' 指 事 、會 意 都 的 傳 説 。ESM 和 圖 晝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而 佔 蓮 字 總 數 百 分 之 八 十 以 上 的 形 聲 字 , 其 形 符 也 是 在 象 形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起 來 的 。因 此 ,蓮 字 的 形 體 非 常 ② 認 識 「六 書 」的 造 字 及 獨 特 。蓮 字 的 書 寫 稱 為 「書 法 」 ,是 一 門 獨 特 的 藝 術 ;好 的 書 法 藝 術 ,極 具 欣 賞 價 值 。 用 字 方 法 。Eitef 自 古 以 來 ,有 一 些 關 於 文 字 起 源 的 傳 説 ,其 中 尤 以 「倉 頡 造 ③ 辨別不同蓮字的結構。 字 」之 説 最 為 流 行 。當 然 ,邁 字 的 創 造 ,肯 定 是 在 實 際 生 活 應 用 中 逐 漸 演 化 而 來 的 ,不 可 能 為 一 人 一 時 之 作 。古 代 文 字 學 家 總 結 隨 出 蓮 字 造 字 及 用 字 的 六 種 方 法 ,稱 為 「六 書 」 。 2 漢字的發展 商 遇 時 期 的 古 文 字 ,有 甲 骨 文 、金 文 兩 種 形 式 ,而 大 篆 則 是 比 較 規 範 的 古 文 字 書 體 。奎 代 以 小 篆 統 一 全 國 文 字 ,為 邁 字 發 展 0 認識文字形體的演變。 奠定了基礎。 Eilf 皇 邁 時 期 ,文 字 形 體 繼 續 演 進 ,小 篆 變 為 隸 書 、蓮 字 由 古 文 字 階 段 而 進 入 今 文 字 階 段 。其 後 ,隸 書 又 演 化 出 草 書 與 楷 書 ,並 ①辨別繁體字與簡體字。 有 行 書 出 現 。各 種 書 體 並 存 並 行 而 不 是 互 相 取 代 ,而 楷 書 則 成 為 邁字的正體。 mm 當 代 中 國 ,提 倡 簡 化 邁 字 ,在 大 陸 統 一 使 用 簡 體 字 ,但 台灣 ® 從王獻之的故事領會刻 及壅邊地區則仍用繁體字。 苦學習的精神。

文古字 爾 .諫常教修 霍 极 寺 ?、•! 左• 上 街 廣 f銀t 騰表 ㈧ t, 新石器時代 商代 小篆祀秦隸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 出 現 「甲骨文」和 「金 秦代 M 的陶器上的刻 文」。「甲骨文」是刻 秦始皇時統一文字I 斟 酌 「大篆」字 畫 符 號 ,可能就是 在 龜 甲 、獸骨上的文 形 ,改 作 「小篆」 ,頒行全國。M 代 原始階段的文字。 又出現「隸書」 ,是 為 「秦隸」。 字 。「金文 」是鑄在 西周 青銅器 上 的 銘 文 ,又 宣王時 太史籀整理文 稱 為 「鐘鼎文」。 字 ,根據西周的金文加 以 變 化 , 規 範 ,稱 為 「大篆」,又稱「籀文」。 古文字

漢隸祀草書 東漢末年 「揩 書 」從 「隸書 」演變出 漢代 來 ,筆 畫 工 整 ,字 形 方 正 , 「星隸」演進為「■隸」,消除了篆 成為中國文字的正體。 體 痕 跡 I成為古支字與今文字的 分 水 嶺 。民間又流行「隸書」的草 寫 和 減 筆 ,逐漸形成「草書」 ,分 為 章 草 、今草及狂草三種。 東漢末年 「行書」出 現 ,寫法介乎「楷 簡化字 書」與 「草書」之 間 。行書 現代中國 分為行揩及行草兩種。 1 9 5 6 年 以 來 ,1 華人民共和國推吞 金5 奸欠W 走A5 利洚h i •子 ^ 文 字 改 革 ,簡化M it v k 字 的 形 體 ,稱 為 「簡 t^ M n 化字」。 峨 f , » i*. 气、$ 〈杳 S t l f …iH 〇 内介r. 之 紙 丹 f t 之 水 *仗•―他 今文字

©文字出現前的記事方法 中 國 遠 古 的 人 類 ,在 使 用 文 字 之 前 ,曾 經 以 不 同 方 法 來 記事。 4 你認為女字的起M 與甚麼事物有關? (丨)结 繩 記 事 :據 説 遠 古 人 類 以 結 繩 的 方 法 來 記 事 ,遇 到 大 事 就 打 一 個 大 結 ,小 事 就 打 一 個 小 結 ;並 以 打 結 的 多 少 、繩 子 的 長 短 和 顏 色 來 表 達 不 同 的 意 思 。其 實 ,像 結 繩 記 事 這 類 使 用 實 物 幫 助 記 憶 的 方 式 ,並 不 等 於 文 字 ,它 與 文 字 的起源沒有甚麽關係。 (2) 圖 畫 記 事 :遠 古 時 代 的 人 有 時 通 過 繪 圖 來 紀 鍊 事 情 。這 些 圖 畫 包 含 了 特 定 的 意 義 ,所 以 有 人 稱 之 為 「圖畫文 字 」 。後 來 人 們 把 圖 畫 逐 漸 簡 化 ,便 成 為 最 早 的 象 形 文 字 。 現 時 人 們 使 用 的 產 字 ,當 中 就 有 不 少 是 象 形 字 。 (3) 刻 畫 記 事 : 陝 西 省 西 安 市 半 坡 村 的仰 韶 文化遣址 中 ,發 現 了 一 些 六 千 多 年 前 的 陶 蛛 ,上 面 刻 有 大 約 三 十 個 不 同 的 符 號 ,文 字 學 家 認 為 這 些 符 號 可 能 就 是 原 始 的 產 字 。

第一節 文字的起源 Q 2 . 1________ 0 m2.2______________ 古人結繩記事意想圖 寧夏中衞大麥地描繪狩獵及 放 牧 情 景 的 岩 晝 (距今約三千至 一千八百年) i 歷 史 百 竇 _ :續 漢孛的最早雛形— 陶文m 在 中 國 的 史 前 期 以 及 有 史 早 期 ,蓬 字 產 生 前 ,最近似文字的符 號 就 是 「陶文」。所 謂 陶 文 ,是 指 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被 認為是漢字的最早雛形。 仰 韶 文 化 半 坡 遺 址 發 掘 的 重 要 發 現 之 一 ,是陶缽□沿外部刻畫 〇 刻 有 「戊 」字 的 大 汶 口 文化 灰陶 尊 的 各 種 不 同 符 號 。這 類 符 號 的 標 本 共 發 現 1 1 3 個 ,多 為 碎 片 ,完整 尊 上 的 「戊 」字是由農具斧的形象演 器 物 只 有 兩 件 。郭沫若說 •「彩陶上 的 那 些 刻 畫 記 號 ,可以肯定地說 化而來的。 就 是 中 國 文 字 的 起 源 ,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奴隸制時代》) 此 外 ,山 東 省 日 照 市 莒 縣 (莒音舉) ' 濰 坊 市 諸 城 市 等地發現了 一批大汶□文 化 時 期 的 陶 尊 ,上 刻 有 各 種 圖 像 。其中一部分陶尊上 的 「符 號 」已被古文字學家視為原始圖形文字。不少學者認為它們是 中 國 最 早 的 文 字 ,中國文字的起源因此可由青銅時代的商代甲骨文 提前到新石器時代的大汶□文 化 時 期 (約公元前4500 - 前 2300年 ) 。 O 刻有特殊符號的 O 刻 有 「旦 」字 的 大 汶 口 文化 灰陶 尊 仰韶文化陶缽 由 「日 、雲 、山 」組 成 的 圖 像 大 字 「旦 」 ,象 徵 日 出 。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IPm 百竇箱:© © ® 陶寺朱書早於甲骨文t 1 9 8 4 年 ’山 西 省 襄 汾 縣 陶 寺 村 以 南 的 「陶寺遺 址 」 ,出土了一個殘破的陶製扁壺,上面有兩個朱砂 書 寫 的 符 號 ,經 專 家 認 定 ,這是早於甲骨文的成熟 文 字 ,距 今 四 千 年 左 右 。 這 兩 個 符 號 ,不 少 專 家 認 為 其 一 是 「文 」字 , O陶 寺 殘 破 扁 壺 :(彳方晝) 對 另 一 個 符 號 的 理 解 則 有 較 大 分 歧 。有些專家認為 是 「堯 」字 ,而 「文 」 、「堯 」二 字 可 能 是 當 時 人 們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考 古 研 究 所 所 長 王 巍 認 為 ,這兩個 對 堯 帝 的 稱 頌 。但 也 有 專 家 認為那個符號是「命 」 、 符號可能還不是成熟的文字'而是較為原初階段的 文字 「昜 」 、「邑 」或 「唐 」字 。另 外 ,亦 有 專 家 認 為 ,這 些符號不一定是文字。 轉 技 能 訓練 古人造字有法 細 看 以 下 的 古 文 字 字 例 ,然 後 解 答 所 附 問 題 。 1 . 以 上 是 甲 骨 文 與 金 文 中 的 「山」 、「羊 」 、「桑 」 、「馬 」 、「魚 」 、「鳥 」 、「象 」和 「蠢 」字 ,試將它們 a 辨 認 出 來 。E M I 0 □ 2 . 以 上 的 文 字 是 如 何 被 創 造 出 來 的 ?你 認 為 用 這 樣 的 方 法 造 字 有 甚 麼 優 點 ?又 有 甚 麼 局 限 ?E S T

第一節文字的起源 S 育關文字起源的傳説 關 於 文 字 的 起 源 ,歷 來 有 伏 羲 氏 作 八 卦 和 倉 賴 造 字 的 傳 説。 倉頡造字的傳説應怎樣理解? v (丨)伏 義 良 畫 八 补 : 相 傳 中 國 在 黃 帝 之 前 的 「三 皇 時 代 」 ,有 伏 羲 氏 繪 畫 「八 卦 」 ,他 利 用 線 條 符 號 表 示 八 種 自 然 現 象 和 事 物 ,包 括 天 、地 、雷 、風 、水 、火 、山 、澤 。後 來 這 些 符 號 逐 漸 發 展 成 為 文 字 。這 是 傳 説 中 關 於 文 字 的 最 早 起 源。 揭 〇 資料2.3 八卦圖 ( 2 ) 倉 頡 凌 孛 : 還 有 一 個 廣 泛 的 傳 説 ,就 是 「倉 頡 造 八 卦 是 《周易》中的八種基 字 」 。據 説 倉 頡 是 黃 帝 時 的 史 官 ,他 整 天 四 處 察 看 ,見 到 大 本 圖 形 ,以 ■—(陽 )及國《 (陰)這 兩 種 符 號 組 成 。每 如 山 川 河 嶽 的 形 狀 、小 如 鳥 獸 蟲 類 的 足 跡 ,由 此 受 到 啟 發 , 卦包括一組三種陰或陽的 符 號 。卦名依次是乾、兑 、 創 造 了 文 字 。事 實 上 ,文 字 的 形 成 是 需 要 一 個 相 當 長 的 歷 史 離 、震 、巽 (粵音信)、坎 (粵音砍)、艮 (粵音靳)、 時 期 的 ,不 可 能 由 倉 頡 一 人 創 造 ,倉 頡 可 能 只 是 對 當 時 已 經 坤 ;所象徵的八種自然現 象 和 事 物 為 天 、澤 、火 、 出現的文字進行一番整理。 雷 、風 、水 、山 、地 。 钋 冰■ f ^ ./.s' ^ ^ 崎 11古 1Tr J.^ .f ^ ->J4?^火-f v 於 + 傳説中的兩位文字創造者— 伏羲氏(左)和倉頡(右)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1 頡造字的篇説 倉 頡 根 據 世 間 萬 物 的 不 同 形 狀 ,加 以 描 摹 繪 寫 I於是造 倉 頡 造 字 成 功 ,驚 動 了 天 地 I 日 間 竟 然下 粟 如 雨 1鬼怪在夜裏哭S 。 出了象形文字。 ft文獻記載的造字及用字方法— 六書 _____ :史料速遞1 哪種 造 字 法 可 以 造 出 最 多 新 字 ?為 甚 麼 ? 六書的先後 文 字 的 創 造 ,初 期 並 沒 有 特 定 的 造 字 原 則 ,而 是 在 實 際 生 活 應 用 之 中 逐 漸 演 化 而 來 。古 代 文 字 學 家 分 析 產 字 的 結 因 為 漢 字 是 起 源 於 圖 畫 ,象 構 ,歸 納 出 產 字 造 字 及 用 字 的 六 種 方 法 ,即 象 形 、指 事 、會 形 、指 事 、會意都和圖畫有着 意 、形 聲 、轉 注 、假 借 ,稱 為 「六 書 」 。六 書 之 中 ,前 四 種 密 切 的 關 係 ,所 以 圖 畫 在 前 ; 是 字 形 構 造 方 法 ,後 兩 種 是 字 義 滋 生 轉 變 的 方 法 ,稱 為 「四 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 體 二 用 」 。舉 例 説 明 如 下 表 : 在象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標音的文 字 發 展 規 律 的 ,所以形聲字在 〇 後 ;假借則只是有讀音上的聯 繫 ,與 字 義 毫 不 相 干 ,所以放 在 最 後 。 (左 民 安 《漢 字的結 構 》 【3 】 )

第一節 文字的起源 ^ 3 ) 性質 六書 説明 字例 象形 描 畫 實 物 形 狀 的 造 字 法 。 卷 — 0 (日) ⑦ 一 J) (月> 指事 在象形的基礎上加上指事符號表示某個 赛 二 (上 ) 審 二 (下 ) 字。 造字 會意 集 結 兩 個 或 以 上 的 象 形 字 ,综 合 它們 的 之法 明 :结 合 「日」 、 「月 」兩 字 而 造 出 的 字 。 意思而造出另一'個字。 形聲 將 形 符 (表示意義)和 聲 符 (譬沈讀音>複 合 成 秧 :形 符 是 「禾 」 ,表 示 字 的 類 屬 ;聲 符 是 為一字的造字法。 「央 」 ,譬 況 字 的 讀 音 。 轉注 屬於同一部首而意義可以互為解釋的 考 、老 :二 字 均 屬 「老 」部 ,意 義 都 是 年 紀 大 字。 的 人 ,即 為 一 對 轉 注 字 。 用字 之法 原 本 沒 有 這 個 字 ,而 要 借 用 同 音 字 來 紀 令 :借 號 令 的 「令 」作 為 縣 令 的 「令 」 ; 假借 鍊和表示。 長 :借 長 久 的 「長 」作 為 縣 長 的 「長 」 。 © 技能訓練 河 六書辨識 1 . 試 指 出 下 列 單 字 分 別 屬 於 六 書 中 哪 一 種 。E M 刃男人 2 . 在 六 書 中 ,共 有 四 種 造 字 方 法 。哪 一 種 是 最 原 始 的 造 字 方 法 ?原 因 何 在 ? EM 3 . 相 對 於 上 題 答 案 中 的 造 字 方 法 而 言 |另 外 三 種 造 字 方 法 各 有 甚 麼 優 點 ?試 分 別 加 以 説 明 。_ n 麵r 答題策略 「 題 2 及 3 :先弄清楚六書中有哪幾種是 i 造 字 方 法 ,然後再 解 答 題 2 及 題 3 。

® 商同時期的古文字 直 週 _ 時 期 的 古 文 字 主 要 有 甲 骨 文 與 金 文 兩 種 形 式 ,並由 此而引發出比較規範的大篆書體。 1. 甲骨文 I____ 史丨料;觸職 B# 為 甚 麼 説 中 畳 文 經 是 一 種 相 當 成 熟 的 文 字 ? 甲骨文是有嚴密規律的文字 (丨)由 來 中 國 最 早 一 套 比 較 完 整 而 有 系 統 的 文 字 叫 做 系統 「甲 骨 文 」 ,出 現 於 商 代 及 西 周 初 年 。當 時 流 行 把 占 卜 的 紀 鍊 用 青 銅 鑄 造 的 刻 刀 刻 在 龜 甲 或 獸 骨 上 ,這 類 紀 鍊 稱 作 「卜 單 以 甲 骨 文 而 論 ,已經是具有 辭 」 ,文 字 則 稱 作 「甲 骨 文 」0 。 嚴 密 規 律 的 文 字 系 統 。後 人 所 (5 謂 「六 書 」……在 甲 骨 文 中 都 可 以 找 出 不 少 的 例 證 。文法也 和 後 代 的 相 同 。 (郭 沫 若 《古 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 【4】) ( 2 ) 形 體 :甲 骨 文 是 用 刀 刻 在 骨 板 上 的 ,因 此 筆 畫 較 細 , 多 是 直 線 ,曲 線 較 少 ,字 形 逐 漸 降 低 象 形 程 度 而 增 加 抽 象 成 分 。甲 骨 文 已 經 使 用 了 象 形 、指 事 、會 意 、形 聲 的 造 字 法 , 而 在 字 義 上 也 已 用 了 假 借 方 法 ,顯 然 是 一 套 相 當 成 熟 的 文 字 ,文 字 學 家 可 藉 以 研 究 產 字 的 源 流 及 演 變 。 0 W 4 2.7 — 刻有文字的龜甲 ① 到 目 前 為 止 | 殷 墟 及 陝 西 周 原 等 地 出 土 的 甲 骨 達 十 五 萬 片 之 多 ,所 發 現 的 單 字 ■ 經 過 專 家 整 理 後 ,大 約 有 四 千 六 百 個 ■ 能 讀 得 懂 的 有 一 千 七 百 多 字 。

第 二 節 漢 字 的 發 展 215 甲 # 文 展 示 7 商 代 的 钍 會 生 活 ? 【5 】 幸士 S +斗 r 墨 遽 出 土 的 甲 骨 文 ,內 容 多 是 産 代 王 室 占 卜 的 卜 辭 ,涉及商代社會生 寄玉 活 的 各 個 領 域 。根 據 甲 骨 文 ,可知® 人 非 常 重 視 宗 教 生 活 ,他們相信鬼神 小 對 人 世 有 強 大 的 支 配 力 量 。菌 人 崇 拜 的 對 象 包 括 天 帝 、自 然 界 的 大 地 、山 碎 川諸神和祖先。 兄子 彳木 甲 骨 文 中 有 從 一 到 十 和 百 、千 、萬 的 十 三 個 記 數 單 字 ,使用十進制記 在学 數 ,已 有 奇 數 、偶 數 、倍 數 的 概 念 ,可 見 壘 人 已 掌 握 初 步 的 運 算 能 力 。在 乂象 天 文 曆 法 方 面 ,有 日 食 、月 食 等 記 載 ,用 天 干 地 支 記 日 ,也 有 「十 三 月 」等 月隻 閏 月 材 料 。農 業 方 面 ,有 黍 (璺音鼠)、稷 (皇音即)、麥 、稻等各種農作物的 名 稱 ,靈王十分關心農業收成的豐歉及風雨等對收成的影響。畜 牧 業 方 面 , ,炎 有 馬 、牛 、羊 、雞 、犬 '豕 等 記 載 。漁 獵 方 面 ,有 鹿 、麋 (豐音眉)、豕 (皇 音 商 始)、象 、虎 、狐 、魚 類 和 鳥 類 的 獵 物 ,也 有 田 、狩 、逐 、阱 、射等不同的 我 狩 獵 方 法 。由 此 可 見 ,甲骨文為史學家研究商代歷史提供了賨貴的資料。 t玉t % 六玉 把 多 , 〇 宰豐骨匕上的刻辭 刻辭記載了帝乙或帝辛 時 ,宰 豐 受 到 商 王 賞 賜 之 事。 2 . 金文 (丨) 由 來 :在 直 、屋 時 期 的 一 些 青 銅 器 ② 上 也 鑄 有 文 字 ,因 為 古 人 稱 銅 為 金 ,所 以 這 些 文 字 稱 為 「金 文 」® ,又因 為 常 鑄 在 鐘 鼎 上 面 ,所 以 也 叫 做 「鐘 鼎 文 」 。| 代 金 文 的 字 數 很 少 ,有 時 一 件 器 物 上 只 有 一 兩 個 字 ;屋 代 的 金 文 則 較 多 長 篇 記 事 ,例 如 毛 公 鼎 ® 的 銘 文 。 ① 青 銅 器 是 M 、遇 時 期 鑄 造 技 術 很 高 的 一 種 合 金 器 具 ,主 要 是 把 銅 、錫 及 鉛 放 在 一 起 冶煉而成。 ③ 金 文 鑄 造 的 過 程 是 先 將 文 字 寫 在 軟 陶 範 上 ,再 加 上 雕 刻 ,然 後 澆 注 銅 液 ,冷 卻 後 文 字便會附在青銅器上。 ® 毛 公 鼎 是 西 周 晚 期 周 宣 王 時 的 青 銅 器 ,銘 文 長 達 4 9 7 字 ,內 容 主 要 是 周 宣 王 告 誡 與 勉勵其大臣毛公。

〇c t 2.9________ ( 2 ) 形 體 :與 甲 骨 文 比 較 ,金 文 筆 畫 流 利 ,多 呈 現 屈 曲 「.魚 」字 的 甲 骨 文 與 大 篆 形 狀 ,其 字 形 顯 示 出 書 寫 美 ,在 青 銅 器 上 具 有 很 好 的 裝 飾 效 寫法 果。 「魚 」字的甲骨文屬於實物 上 的 象 形 ,在 大 篆 則 是 觀 船6 念上的象形。 3■大參 (丨)覌 範 趨 勢 :古 代 的 產 字 ,在 甲 骨 文 與 金 文 的 寫 法 及 應 用 的 基 礎 上 ,引 發 出 字 體 規 範 的 追 求 ,即 文 字 史 上 的 正 體 _就 需 要 ,於 是 大 篆 ⑤ 書 體 應 運 而 生 。西 周 宣 王 的 時 候 ,太史籍 對 當 時 的 文 字 作 了 整 理 ,大 體 上 保 持 西 周 金 文 的 寫 法 而 加 以 變 化 ,筆 畫 圓 曲 而 句 稱 ,字 形 有 圖 案 化 特 徵 ,這 種 文 字 稱 為 「大 篆 」 ,又 稱 為 「籀 文 」® 。 ( 2 ) 柚 象 意 去 :大 篆 是 具 有 正 體 規 範 意 義 的 古 文 字 形 骨羞,它 的 寫 法 ,標 誌 着 象 形 字 已 經 由 實 物 上 的 象 形 ,轉 化 為 觀 念 上 的 象 形 ,從 而 文 字 的 抽 象 性 進 一 步 增 強 。 ----------------------------------------- @ 3 — ⑤ 「篆 」是 銘 刻 的 意 思 。 「大 篆 」專 指 「箱 文 」 ’也 泛 指 「小 篆 」出 現 以 前 的 茴 、恩 古 文 字 , 包 括 甲 骨 文 和 金 文 在 內 (本 書 取 其 專 指 的 意 義 ) 。 © 「籀 」是 誦 讀 的 意 思 。 「籀 文 」的 名 稱 是 因 字 書 《史 籀 篇 》而 來 ,書 內 第 一 句 是 「太 史 籀 書 」 ,所 以 取 「史 籀 」二 字 作 為 篇 名 。'

第二節漢字的發展 -1 資料2 . 1 0 秦 國 石 鼓 上 的 大 篆 及 其 拓 本 (局部) S 秦漢時期文字的統一及隸變 .思考二毅 ^ — . 1 代 以 小 篆 作 為 統 一 全 國 文 字 的 書 體 ,為 里 字 的 進 一 步 甚麼原因使漢字的書體發生變 發 展 奠 定 了 基 礎 。就 在 皇 產 時 期 ,文 字 形 體 由 小 篆 變 為 隸 化? 書 ,這 在 文 字 史 上 稱 為 「隸 變 」 ,里 字 由 象 形 性 符 號 發 展 為 象 徵 性 符 號 ,成 為 古 今 文 字 的 分 水 嶺 。 < 為甚麼説小篆變為隸書是古今蔓字的分水嶺? 1 . 小篆 資料2 . 11 史料速遞 (丨)文 孛 统 一 :查 ^ 里 里 時 代 ,列 國 分 立 ,出 現 「文字 小篆字體的特點 異 形 」的 情 沉 ;相 對 而 言 ,秦 國 文 字 則 較 多 地 保 持 着 大 篆 的 傳 統 。秦 始 皇 統 一 六 國 後 ,下 令 統 一 全 國 文 字 ,由李 斯 以秦 從刻石上的秦小篆字體來看, 它一方面仍然保留着大篆字體 結構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點; 另一方面則對字體的結構進行 盟 文 字 為 藍 本 ,斟 酌 大 篆 字 形 ,改 作 而 成 範 體 ,頒 行 全 國 。 0 較 大 的 整 理 加 工 ,整理加工的 原則主要是使之規範化•… ( 2 ) 形 體 蜆 範 :統 一 後 的 字 體 叫 做 「小 篆 」 ,又稱 (林 劍 鳴 《秦史稿》 【6】) 篆 」 ,與 大 篆 合 稱 為 「篆 書 」 ,但 人 們 在 提 及 篆 書 時 主 要 是 指 _ . 料 .探究. 小篆與大篆有甚麼關係 小 篆 。小 篆 在 漢 字 規 範 上 起 了 很 大 的 作 用 。 EM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q M & 2 A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 山 刻 石 》拓 本 (局部)(左)和 《_ 山 刻 石 》拓 本 (局部)(右) 2 . 隸書 (丨)秦 隸 :1 代 的 人 為 了 書 寫 的 方 便 ,把 小 篆 圓 轉 的 筆 畫 變 成 方 折 ,並 把 部 分 字 形 加 以 簡 化 或 偏 旁 加 以 省 併 。由於 使 用 者 多 數 是 官 府 下 層 的 「徒 隸 」® ,所 以 把 這 種 較 為 簡 便 的 字 體 稱 為 「隸 書 」 ,是 為 「秦 隸 」 。 歷史百竇_ : © © © © 印章藝術m 虫 璽 印 章 有 悠 久 的 歷 史 傳 統 。自春 秋 戰 璽 起 ,印 章 已 成 為 個 人 身 份 、地 位 的 代 表 , 稱 為 「璽 」| 在 漢 代 ,朝廷開 始 實 行 官 印 制 度 , 如 諸 侯 王 用 的 印 稱 為 璽 4 ,較低級的官吏使 用 「章 」 ,再 其 次 的 使 用 f印 」 。至 元 代 ,印 章 藝 術 在 文 人 間 日 漸 普 及 ,他 們 把 詩 詞 、姓 ©胃 名 、書 齋 (古代文A 的書房)名 字 刻 在 石 頭 上 。文 人 講 究 書 法 線 條 ,筆畫盤 繞 較 多 的 篆 書 成 為 首 選 書 體 ,所以印章逐漸發展為篆刻藝術,而篆刻家須有良好的書法根基。事 實 上 ,世 界 各 地 埃 及 、 匯歷等)都 有 印 章 的 傳 統 ,但只有 中 國 把 它 與 書 法 、雕 刻 、繪 畫 、詩 詞 藝 術 融 合 ,發展成獨有的篆刻藝術 0 徒 隸 指 文 書 小 吏 或 衙 役 。有 傳 説 指 隸 書 是 秦 始 皇 時 期 的 獄 吏 程 邈 所 作 的 。

桌 —節 漢 字 的 發 展 ( 2 ) 漠 隸 :皇 隸 基 本 上 仍 保 持 小 篆 的 形 狀 。到 了 里 代 , 秦隸與漢隸有甚麼 不 同 隸 書 不 斷 演 進 並 趨 於 成 熟 ,字 形 由 圓 變 方 ,線 條 由 孤 變 直 , 筆 畫 由 繁 而 簡 ,筆 勢 則 横 向 舒 展 ,徹 底 消 除 了 篆 體 痕 跡 ,成 麵 為 當 時 流 通 的 正 體 文 字 ,稱 為 「產 隸 」 。 FIT*!一磷 他 窗取失 Irf 命 睬柙舞 » 』 I fc r 皆m m o 資料2 . 1 3 〇 資料2 . 1 4 〇 資料2 . 1 5 西 漢 《武威儀禮漢簡》(局部) 秦 詔版拓本上的隸書(局 部 ) 東 漢 《熹平石經》拓 本 (局 部 ) m 秦漢以來的今文字 I 產 以 來 ,蓬 字 繼 續 發 展 ,以 隸 書 為 起 點 ,演 化 出 草 書 與 楷 書 ,進 而 又 有 行 書 。各 種 書 體 並 行 ,而 以 揩 書 為 正 體 。 同 時 ,書 法 也 進 入 了 藝 術 境 界 ,自 成 一 個 範 W壽 ,大 放 異 彩 。 1 . 草書 (丨)章 草 :產 代 在 隸 書 正 體 化 的 過 程 中 ,也 流 行 隸 書 的 草 寫 和 減 筆 ’逐 漸 形 成 另 一 種 字 體 ,叫 做 「草 書 」 。早 期 的 早 書 仍 然 保 留 隸 書 的 形 態 ’每 個 字 都 獨 立 不 相 連 ,可 稱 為 「隸 草 」 ,通 稱 「章 草 」® 。 ® 漢 兀 帝 時 史 游 以 當 時 流 行 的 草 書 作 《急 就 章 》(原 名 《急 就 篇 》) ; 及 「今 草 」出 現 ,為 示 區 別 ,乃 稱 其 書 體 為 「章 草 」 。

(22〇) II題 二 文 字 的 起 源 與 發 展 ( 2 ) 今 草 :章 皁 逐 漸 演 變 ,到 了 皇 蓬 末 年 ,不 但 擺 脱 了 原 來 保 留 的 隸 書 筆 畫 形 跡 ,而 且 一 筆 可 以 寫 成 一 個 字 ,甚至 字 與 字 之 間 的 筆 勢 ,也 往 往 牵 連 相 通 ,稱 為 「今 草 」 ,魏 晉 以來一直盛行不衰。 •愚考夜 ( 3 ) 狂 草 :產 代 還 出 現 了 一 種 字 體 ,書 寫 時 很 放 任 ,筆 勢 連 綿 回 繞 ,字 形 變 化 更 大 ,稱 為 「狂 草 」 。不 過 這 種 寫 法 章 草 、今草和狂草等三種書體 已 成 為 一 種 藝 術 表 現 ,辨 認 則 相 當 困 難 。 的主要區別是甚麼? * t r ‘ 6 s>« 柯 <- / 九 ,三^ !•言* 思年 on潫 it十nc sl-v' ,:il. — 4 務 學 rk^ #?,/ y4 \\ 冬 辭 .rv fo 料 2. 17 -.i.^;-o-l 1 狂 草 — 唐 張 旭 《古 詩 四 帖 》(局 部 )T 章草- j 月拓松江本 今 草 一 東 晉 王 獻 之 《鴨 頭 丸 帖 》 si急 就 章 麓 局p ; 2 . 楷書 楷 書 有 甚 麼 特 微 ?這 種 書 體 的 優 點 是 甚 麼 ? 〇 資料2 . 1 9 (丨)工 整 方 正 : 東 漢 末 年 ,又 從 隸 書 演 變 出 另 一 種 字 體 ’ 筆 畫 工 整 ,字 形 方 正 ,被 認 為 是 書 法 的 楷 糢 ,因 此 稱 為 「楷 唐 顏 真 卿 《多 寶 塔 感 應 書 」 ,也 稱 為 「真 書 」 、 「正 書 」或 「正 楷 」 。 碑 》(局 部 )

第 二 節 漢 字 的 發 展 (221 ( 2 ) 易 # 易認 :楷 書 既 書 寫 方 便 ,又 沒 有 辨 認 上 的 困 難 , 因 此 人 們 都 樂 於 使 用 。盩 量 時 期 ,楷 書 日 漸 盛 行 ;不 過 ,早 期 的 楷 書 ,往 往 還 帶 點 隸 書 的 筆 意 。 產 時 代 ,楷 書 名 家 輩 出 ,顏 真 卿 、柳 公 權 等 書 法 家 的 作 品 ,脱 盡 隸 書 痕 跡 ,直 到 今 天 ,仍 被 奉 為 楷 書 的 典 範 。 3 . 行書 東 漢 末 年 另 有 一 種 字 體 稱 為 「行 書 」 ,寫 法 介 乎 楷 書 與 草 書 之 間 ,即 把 楷 書 的 筆 畫 略 為 減 省 ,而 又 兼 採 草 書 的 筆 勢 。行 書 不 像 楷 書 那 般 工 整 費 力 ,也 不 像 草 書 那 樣 難 於 辨 認 ,所 以 成 為 一 種 流 行 至 今 的 產 字 手 寫 體 。行 書 分 為 兩 種 : ( 丨)行 楷 :筆 法 接 近 楷 書 ,寫 得 較 為 規 矩 。 ( 2 ) 行 草 :筆 勢 接 近 草 書 ,寫 得 稍 微 放 縱 。 反一 M 觀 A 歲别 漆 尤 表 f进 设 信 B守 \\ f ^: 命 焱 也在 和 p 天之 i\\l 其 3_^ ^半- 元r 济 ' 朗大 # 汝 ! 年- 目 俯 # 泠 ; 被 冷条 名 露 成 Ir 谈 敖右 乏 “ ^麴 螽 2瓜 放於读 1 tv姜 炎 搞 .\\i姝 樣 J 托 、„ td t/ 装 ■ 4 糙 ^ 焙 叙 >-^/ ; 们言 JI縣和L 卷 \\f# \\ ^ 幽 管 沭 夂 ^ # 錄 衿 竹 铴之 之 - 笑條 ^ 1-’^ 也 楚 作 0 12. 2 0 沭 行 楷 — 東 晉 王 羲 之 《蘭 亭 集 序 》(局部) 你認為楷書還是行書較適合日 O 資料2.21 常 應 用 ?M M 行 草 — 東 晉 王 獻 之 《十 二 月 帖 》

_史 事 辰 思 學 書 法 有 「铋 m j ? 王獻之與父親王羲之都 是 東 晉 時 代 著 名 的 書 法 家 ,合 稱 「二至」。小 時 候 ,王獻 之 就十分仰慕父 親 的 書 法 成 就 ,並從父親那裏求得學好書法的福訣。 1 . 從 王 獻 之 小 時 候 學 習 書 法 的 故 事 ,你 能 體 會 到 成 功 的 學 習 需 具 備 哪 些 條 件 嗎 ?請 在 正 確 的 □ 內 加 / 。(可 選 擇 多 於 一 項 ) □天才 □堅持志向 □刻苦練習 □幸運 □好父親 2 . 承 上 題 ,為 甚 麼 你 會 作 這 樣 的 選 擇 ?試 加 説 明 ,並 結 合 你 的 學 習 經 驗 加 以 印 證 。 D 當代中國的簡化漢字 1 9 4 9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後 ,為 了 普 及 教 育 ,方 便 認 字 及 書 寫 ,大 力 推 行 文 字 改 革 ,提 倡 簡 化 里 字 ,主 要 分 從 簡 化形體和精簡字數兩方面進行。

第 二 節 漢 字 的 發 展 (S ) (丨)簡 化 形 體 :簡化 鱼 字 的 形 體 ,即 減 省 里 字 的 筆 畫 , 繁體字 簡體字 方 法 包 括 :簡 化 偏 旁 ,如 「撲 」簡 化 為 「扑 」 :同 音 替 代 ,如 「後 」簡 化 為 「后」 :草 書 簡 化 ,「長 」簡 化 為 「长」 ,等 等 。簡 豐一 丰 化 後 的 字 叫 「簡 體 字 」 ,原 來 的 字 稱 「繁 體 字 」 。 漢一 汉 華一 华 ( 2 ) 精 簡 孛 數 :精 簡 里 字 的 字 數 ,即 統 一 有 幾 種 寫 法 的 字 ,如 「窗 」 、 「窓」 、 「窻 」 、 「牕 」等 只 用 「窗 」一 個 寫 法 。 異體字 正體字 選 用 的 字 叫 「正 體 字 」 ,摒 除 的 字 則 稱 「異 體 字 」 。 宏窓\\ 窗 心、 窜 一 聰 、ifi, 〇mi 2.22 簡化漢字字例表 盛行時期 星字形體 特徵 例 字 (馬) 例 字 (魚) 1 @ 屋 甲骨文 筆畫以方折而又瘦勁為主要特徵。 f 茴屋 金文 字 形 和 甲 骨 文 相 近 ,而筆畫多呈現 f 1 _ _ II_ _ 大篆 屈曲形狀。 I 舂秋戰國 形 體 像 金 文 ,筆 畫 圓 曲 而 匀 稱 。 皇代 小篆 斟酌大篆而成,形體匀圓整齊。 皇漢 把小篆圓轉的筆畫變成方折,在結 馬 \\、 漢代至今 隸書 k 東漢至今 馬 卜备、、 東漢至今 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 爲 草書 一 筆 可 寫 成 一 個 字 ,上下字的筆勢 (今草) 往往牽連相通。 楷書 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梢模。 行書 介於楷 書 和 草 書 之 間 ,可楷法多於 草 法 ,也可草法多於楷法。 當代 簡化字 筆畫簡化,較便於書寫。 马 鱼 〇 2.23 漢字形體特徵比較表

文字的起源與發展 甲骨文 大篆 41 隸書\\草書 簡化字 (箱文) v> 章 草 + 今 草 + 狂 4 金文 秦隸 行書 (鐘鼎文) I _► 行 草 、行楷 漢隸 糾 章 束 楷書 商 西周東周 秦 西漢 車\\-> (真 書 、正 書 、正楷) 東漢魏晉 現代 m〇 2 . 2 4 漢字發展示意圖 由 提 倡 簡 化 漢 字 的 初 期 ,已有學者提出瀵字形體愈來愈簡的看法,但也有人認為漢字形體的演變 其 實 是 由 簡 而 繁 的 。對 此 ,你 又 有 甚 麼 看 法 ?

IQ□ 技能訓練 字體辨識 \\〇 細 閲 以 下 三 種 書 法 作 品 ,然 後 回 答 所 附 問 題 。 a % 乙 而 必 ♦之 W江 之 省 名 竭而 也 a 旯 ; 54成上宥 開 而 子 4色 凊 部 物 IQ K>- A r'vd Jy^^x-Kc婀1 反 一 含 L J3 ^I ( ^ 肩 度 恥 4 有 何 a V> 铷 < ®N 、 | 杳 i羡 □ 山 霉 音 责 間 a 窖 4 ; la 、 耸 属 -t |a 1 —用 取 柞 JA- iJ ''' 意之 a <联. # -4V- 夂地 歲 o A B C t 1. 試 指 出 資 料 中 A 至 C 分 別 是 哪 一 種 書 體 ? a 2 . 下 面 有 1 6 個 單 字 ,可 分 為 8 組 相 對 應 的 繁 體 字 (包括異體字)與 簡 化 字 。試 加 以 分 辨 ,並 把 相 同 的 字 並 □ 排 起 來 。E M T a > 乱 云丽亂干伙麗 夥 台医乾 臺歡欢 醫 繁體字 例 :國 (異體字) 〇 簡化字 例 :国 m 答題策略 o 題 3 :思考簡化字和繁體宇各有甚麼優點與缺點,以 確 定 自 己 的 立 場 ■ o □

iS度 歸納 • 結 繩 記 事 :以繩結的大小、繩子的長短和顏色表達不同意思。結繩記事與文字的 文字出現 起源沒有甚麼關係。 前的記事 • 圖 畫 記 事 :這些圖畫包含特定意義,稱 為 「圖畫文字」。後來人們把圖晝逐漸簡化 方法 而成象形文字。 • 刻 畫 記 事 :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具有表意功能。 文字的 • 相 傳 伏 羲 氏 畫 八 卦 ,他利用線條符 號 表 示 八 種 自 然 現 象 ,後來這些符號逐漸發展 成為文字。 起源 有關文字 起源的 •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觀察自然事物的形態而創造文字。文字的形成是需要一個相 文 傳說 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倉頡可能是對當時已經出現的文字作整理,而並非他一人造 字 字。 的 六書 • 象 形 、指 事 、會意 '形 聲 、轉注 ' 假 借 ,稱為六書,分 為 「四體二用」。 起 源 • 甲 骨 文 :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筆畫方折而又瘦勁,是中國最早一套比較完整而有 與 商周時期 系統的文字。 發 的古文字 • 金 文 :鑄在青銅器上,筆畫比甲骨文流利,多呈現屈曲形狀。 展 • 大 篆 (籀文):從金文演變而來,筆畫圓曲而匀稱。 漢字的 秦漢以來 • 小 篆 (奉篆):斟酌大篆而成範體,字形匀圓整齊,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 發展 文字的 • 隸 書 :把小篆圜轉的筆晝變成方折,並把部分字形加M 簡化或偏旁加以省倂,有 演變 皇 隸 '漢 隸 之 分 。 • 草 書 :一筆可寫成一個字,上下字的筆勢往往牽連相通,分 為 章 草 、今 草 、狂草 二種。 • 楷 書 :筆畫工整,字形方正,成為漢字的正體,通行至今。 • 行 書 :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有行楷與行草之分。 簡化漢字 •減省一些漢字的筆晝,或統一有幾種寫法的字,使書寫較為簡便,在內地推廣採用。

WLii念串®k 秦代 文字 r 從茴經M 到 奉 , 小篆 由 篆 變 隸 :字 形 由 圓 變 方 ,線 條 由 弧 變 直 ,筆 是古文字的時代。 — ...: \" - 畫 由 繁 而 簡 ,筆 勢 橫 向 舒展。 麗 發生 時期 大約發生在皇漢之際, 由 皇 隸 而 邁 隸 ,為 漢 字 發展的轉捩點。 r 草楷隸行 蚩 1 曰曰奎蚩日蚩 m 從蓮直到現在, 是今文字的時代。 簡體字

mm 1_ _ 壓 史 年 代 蘭 表 朝代 年代 年數 nm 1 約公元前2070年一前1600年 夏朝 共約470年 陽 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東南) 約公元前1600年一前1046年 商朝 亳 (今河南省商丘市北•建國初期) 約公元前1046年一前256年 周朝 共約555年 殷 (今 河 南 省 安 陽 市 ,約 公 元 前 1 3 0 0 年 西周 約公元前1046年 一 前 771年 東周 公元前770年 一 前 256年 以後) 春秋 公元前770年 一 前 476年 戰國 公元前475年 一 前 221年 共約791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一前206年* 共約276年 鎬 京 (今陕西省西安市西) 漢朝 公元前202年一公元220年 共5.15年 洛 邑 (今河南省洛陽市) 西漢 公元前202年 一 公 元 8年 新 (王莽) 公元9年 一 23年** 共295年 東漢 公元25年 一 220年 三國 共255年 魏 公元220年一 265年 蜀漢 共15年 咸 陽 (今陕西省咸陽市) 吳 公元220年 一 265年 共422年 晉朝 公元221年 一 2 6 3 年 西晉 公元221年 一 280年*** 共210年 長 安 (今陝西省西安市) 東晉 南北朝 公元265年一 420年 共15年 長安 南朝 公元265年 一 3 1 6 年 共195年 雒 陽 (今河南省洛陽市) 宋 公元317年 一 420年 齊 共46年 梁 公元420年一 589年 陳 共46年 洛 陽 (今河南省洛陽市) 北朝 公元420年 一 589年 公元420年 一 479年 共43年 成 都 (今四川省成都市) 北魏 、公元479年 — 502年 公元502年 一 557年 共59年 建 業 (今江蘇省南京市) 東魏 公元557年 一 589年 西魏 公元439年 一 581年 共155年 北齊 北周 公元386年 一 534年**** 共52年 洛陽 ~ ... .......■- 公元534年 一 550年 共103年 建 康 (今江蘇省南京市) 公元535年 一 557年 公元550年 一 577年 共170年 公元557年 一 581年 共170年 共60年 建康 共24年 建康 共56年 建康 共33年 建康 共143年 共149年 平 城 (今 |西 省 大 同 市 ,398493年) 洛 陽 (493年以後) 共17年 鄴 (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 共23年 長安 共28年 鄴 共25年 長安

朝代 年代 年數 都城 共38年 隋朝 公元581年一 618年 共290年 大 興 (今陝西省西安市) 唐朝 公元618年一 907年 長安 共 16年 洛陽 周 (武周) 公元690年 一 705年 五代 共54年 開 封 (今河南省開封市) 公元907年一 960年 洛陽 後梁 公元907年一 923年 共 17年 開封 後唐 公元923年一 936年 共 14年 開封 後晉 公元936年一 946年 共11年 開封 後漢 公元947年一 950年 共4年 後周 公元951年一 960年 共10年 開封 宋朝 公元960年一 1279年 臨 潢 (今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巴 林 左 旗 東 南 , 北宋 共320年 938— 1007年 ) 公元960年 一 1127年 大 定 (今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寧 城 緜 西 ,1007年 共 167年 以後) 遼 (契丹) 公元916年 一 1125年 興 慶 (今寧夏省銀川市) 共219年 臨 安 (今浙江省杭州市) 西夏 公元1038年 一 1227年 會 寧 (今 黑 龍 江 省 哈 爾 濱 市 阿 城 區 南 ,至 南宋 公元1127年 一 1279年 共 190年 1153年) 共 153年 燕 京 (今北京市,1153以後) 金 公元1115年 一 1234年 和 林 (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共120年 大 都 (今北京市) 大蒙古國 公元1206 — 1271年 應 天 (今江蘇省南京市,至1421年 ) 元朝 共65年 順 天 (今北京市,1421年以後) 公元1271年一 1368年****** 明朝 公元1368年一 1644年 共98年 北京 共277年 北 京 (1912— 1927年) 南明 公元1644年 一 1662年 南 京 (1927年以後) 清朝 共18年 北京 中華民國 公元1644年一 191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元1912年一 1949年 共268年 公元1949年成立 共38年 *秦 漢 之 際 (公元前2 0 6 — 前20 2 年 )為項羽與劉邦相爭時期。 **王 莽 敗 亡 至 東 漢 建 立 前 (公元2 3 — 2 5 年 ) ■ 為 「漢更始帝」劉玄 短 暫 統 治 時 期 。 ***孫權於2 2 1 年 稱 「吳王」 ,至2 2 9 年 始 稱 帝 。 ****北魏建立於3 86 年 ,至4 3 9 年始統_ 北 方 。 *****大蒙古國於1271年 改 國 號 元 ,1279年 始 滅 南 宋 ,統 一 中 國 。

II附 錄 」 电 國 歷 代 帝 系 表 (夏代至南北朝) 夏 代 (約 公 元 前 2 0 7 0 - 前 1 6 0 0 年 ) 小乙 武 丁 (約前1250〜前1192年) 啟 祖 庚 .(約前119卜 前 1148年) 太康 祖甲_ 仲 康 (中康) 廩辛 相 少康 -(約 前 1 1 47~前 1113年 ) 杼 (予) 庚丁 槐 (芬) 武乙_ 芒 太 丁 (文丁) (約前1112~前 11〇2年) 泄 帝 乙 (約前11〇1~前1〇76年) 不 降 (降) 帝 辛 (対 ) (約 前 雷 5〜前1〇46年) 扃 西 周 (公 元 前 1 〇 4 6 年 ~ 前 7 7 1 年 ) 孔甲 武 王 姬 發 (約前1046〜前1043年) 發 成王 姬 誦 (約前1042〜前1026年) 履 癸 (桀) 康 王 姬 釗 (約前1025〜前996年) 昭 王 姬 瑕 (約前995~前977年) 商 (約 前 1 6 0 0 年 ~ 前 1 0 4 6 年 ) 穆 王 姬 滿 (約前976〜前922年) 恭 王 姬 繫 扈 (約前922~前900年) 湯 (成 湯 、太乙) 懿 王 姬 接 (約前899〜前892年) 外丙 孝 王 姬 辟 方 (約前891〜前8册年) 中壬 夷 王 姬 燮 (約前885~前878年) 太甲 厲 王 姬 胡 (約前877〜前841年) 沃丁 太康 C共和行政〕 (前84卜前828年) 小甲 雍己 宣 王 姬 靜 (前827〜前782年 ) 太戊 幽王姬 宮 涅 (前781~前771年) 仲 丁 (中丁) 外壬 東 周 (公 元 前 7 7 0 年 ~ 前 2 5 6 年 ) 河亶甲 祖乙 平 王 姬 宜 臼 (前770~前720年) 祖辛 桓 王 姬 林 (前719〜前697年) 沃甲 莊王 姬 佗 (前696~前682年 ) 祖丁 釐 王 姬 胡 齊 (前68彳~前677年) 南庚 惠 王 姬 聞 (前676〜前652 年) 陽甲 襄王 姬 鄭 (前651〜前619年) 盤庚 頃王 姬 壬 臣 (前618〜前613年) 小辛 匡 王 姬 班 (前612〜前607年) 定 王 姬 瑜 (前606~前586年) 簡 王 姬 夷 (前585〜前572年) 靈 王 姬 泄 心 (前571〜前545年) 景 王 姬 貴 (前544〜前52〇年) ■—

@ 悼 王 姬 猛 (前520年) . 年 號 : 本 始 (前73〜前70年) 敬 王 姬 匄 (前519〜前477年) 地 節 (前69〜前66年) 元 王 姬 仁 (.前476~前469年) 元 康 (前65~前61年) 貞 定 王 姬 介 (前468~前441年) 神 爵 (前61〜前58年) 哀 王 姬 去 疾 (前4 4 1年) 五 鳳 (前5卜 前 54年) 思 王 姬 叔 (前441年) 甘 露 (前53〜前50年) 考 王 姬 嵬 (前44〇~前426年) 黃 龍 (前49年) 威 烈 王 姬 午 (前425'•前402年) 安 王 姬 驕 (前401~前376年) 元 帝 劉 爽 (前48~前33年) 烈 王 姬 喜 ..(前375〜前369年) 年 號 : 初 元 (前48 〜前44年) 顯 王 姬 扁_ 前368~前321年) 永 光 (前4 3 〜前39年) 慎 親 王 姬 定 (前320〜前315年) 建 昭 (前38〜前34年) 赧 王 姬 延 (前314〜前256年) 竟 寧 (前33年) 秦 (公 元 前 2 2 1 年 - 前 2 0 6 年 ) 成 帝 劉 騖 (前 32~前7年) 年 號 : 建 始 (前32~前29年) 始 皇 帝 赢 政 (前221〜前210年) 河 平 (前28~前25年) 二 世 赢 胡 亥 (前209~前207年) 陽 朔 (前24~•前21年) 秦 王 赢 子 婴 (前206年) 鴻 嘉 (前20~前17年) 永 始 (前16〜前13年) 西 漢 (公 元 前 2 0 2 ~ 公 元 8 年 ) 元 延 (前12~前9年) 綏 和 (前8 〜前7 年) 高 祖 劉 邦 (前2〇2 〜前彳95年) 惠 帝 劉 盈 (前194〜前188年) 哀 帝 劉 欣 (前6~前1年) 髙 后 呂 雉 : 前 187〜前180年) 年 號 : 建 平 (前6~前5年) 文 帝 劉 恆 :(前179〜前157年) 太 初 元 將 (前5年) 景 帝 劉 放 (前156〜前141年) 建 平 (前5 〜前3 年) 武 帝 劉 徽 _(前 140~細 7年 ) 元 壽 (前2 〜前1年) 年 號 : 建 元 (前140〜前135年) 平 帝 劉 衍 (1〜5年) 元 光 (前134〜前129年) 年 號 : 元 始 (1~5年 ) 元 朔 (前128〜前123年) 元 狩 (前122〜前117年) 孺 子 劉 婴 (6〜8年) 元 鼎 (前116〜前111年) 年 號 : 居 攝 (6~8年 ) 元 封 (前110〜前105年) 初 始 (8年) 太 初 (前104~前101年) 天 漢 (前100~前97年) 新 皇 帝王莽(9~23年 ) 太 始 (前96~前93年) 征 和 (前92〜前89年) 年 號 : 始 建 國 (9~13年 ) 後 元 (前88~前87年) 天 鳳 (14〜19年) 地 皇 (20~23年 ) 昭 帝 劉 弗 陵 (前86〜前74年) 年 號 : 始 元 (前86~前80年) 淮 陽 王 劉 玄 (23 ~ 25年 ) 元 鳳 (前80~前75年) 年 號 : 更 始 (23~25年 ) 元 平 (前74年) 東 漢 (公 元 2 5 - 2 2 0 年 ) 宣 帝 劉 詢 (前73〜前49年) 光 武 帝 劉 秀 (25〜57 年) 年 號 : 建 武 (25~56年 ) 中 元 (56〜57年) 明 帝 劉 莊 (58~75年 ) 年 號 : 永 平 (58〜75年)

© 興 平 (194~195年) 建 安 (196-220年) 章 帝 劉 坦 (7 6 〜8 8 年 ) 延 康 (220年) 年 號 : 建 初 (76〜84年) 三 國 (公 元 2 2 0 - 2 8 0 年 ) 元 和 (84~87年 ) 章 和 (87~88年 ) 魏 (公元220-265年) 和 帝 劉 肇 (8 9 ~ 1〇5年) 文 帝 曹 丕 (220〜226年) 年 號 : 永 元 (89〜105年)_ 年 號 : 黃 初 (220~226年 ) 元 興 (.105年) 明帝 曹 馭 (227〜239年) 瘍帝劉隆(106年) 年 號 : 太 和 (227〜233年) 年 號 : 延 平 (106年) 青 龍 (233~237年 ) 景 初 (237~239年) 安 帝 劉 祜 (1 0 7 - 1 2 5 年 ) 齊王曹芳(240~254年 ) 年 號 : 永 初 (107〜113年) 元 初 (114~120年 ) 年 號 : 正 始 (240〜249年) 嘉 平 (249〜254年) 永 寧 (12C M 21年) 髙 貴 鄉 公 曹 髦 (254~260年 ) 建 光 (121-122年) 延 光 (122~125年) 年 號 : 正 元 (254〜256年) 甘 露 (256~260年 ) 北鄉 侯 劉 懿 (125年) 順 帝 劉 保 (126~144年 ) 元帝曹矣(260~265年 ) 年 號 : 永 建 (126~132年) 年 號 : 景 元 (260~264年 ) 陽 嘉 (132~135年) 咸 熙 (264~265年 ) 永 和 (136~141年 ) 漢 安 (142〜144年) 蜀 漢 (公元221-263年) 建 康 (144年) 昭烈帝 劉 備 (221-223年) 沖帝 劉 炳 (145年) 年 號 : 章 武 (221~223年 ) 年 號 : 永 嘉 (145年) 後 主 劉 禪 (223〜263年) 質帝劉缵(146年) 年 號 : 建 興 (223~237年 ) 年 號 : 本 初 (146年) 延 熙 (238~257年 ) 景 耀 (258〜263年). 桓帝劉志(147~167年 ) 炎 興 (263年) 年 號 : 建 和 (147~149年) 吳 (公元221〜280年) 和 平 (150年) 元 嘉 (151~153年) 大帝 孫 權 (221~252年) 永 興 (153~154年) 永 壽 (155~158年) 年 號 : 黃 武 (222~229年 ) 延 熹 (158~167年) 黃 龍 (229~231年 ) 永 康 (167年) 嘉 禾 (232~238年 ) 赤 烏 (238~251年 ) 靈 帝 劉 宏 (1 6 8 〜1 8 9 年 ) 太 元 (251〜252年) 神 鳳 (252年) 年 號 : 建 寧 (168〜172年) 熹 平 (172~178年) 廢帝孫亮(252〜258年) 光 和 (178~184年) 中 平 (184~189年) 年 號 : 建 興 (252〜253年) 五 鳳 (254~256年 ) 少帝 劉 辯 (189年) 太 平 (256〜258年) 年 號 : 光 熹 (189年) 昭 寧 (189年) 獻 帝 劉 協 (189〜220年) 年 號 : 永 漢 (189年) 中 平 (189年) 初 平 (19C M 93年)

© 景 帝 孫 休 (258~264年) 康 帝 司 馬 岳 (343〜344年) f 年 號 : 永 安 (258-264年) 年 號 : 建 元 (343~344年 ) 末 帝 孫 皓 (264~280年 ) 穆 帝 司 馬 聃 (345〜361年) 年 號 : 元 興 (264~265年 ) 年 號 : 永 和 (345~356年 ) 甘 露 (265~266年 ) 升 平 (357~361年 ) 寶 鼎 (266~269年 ) 建 衡 (269~271年 ) 哀 帝 司 馬 丕 (362~365年 ) 鳳 凰 (272〜274年) 年 號 : 隆 和 (362〜363年) 天 冊 (275年) 興 寧 (363~365年) 天 璽 (276年) 天 紀 (277~280年 ) 海 西 公 司 馬 弈 (366〜371年) 年 號 : 太 和 (366〜371年) 西 晉 (公 元 2 6 5 - 3 1 6 年 ) 簡 文 帝 司 馬 昱 (371〜372年) 武 帝 司 馬 炎 (265~290年 ) 年 號 : 咸 安 (371〜372年) 年 號 : 泰 始 (265~274年 ) 咸 寧 (275~280年 ) 孝 武 帝 司 馬 曜 (373〜396年) 太 康 (280~289年 ) 年 號 : 寧 康 (373~375年 ) 太 熙 (290年) 太 元 (376〜396年) 惠 帝 司 馬 衷 (290~306年) 安 帝 司 馬 德 宗 (397〜418年) 年 號 : 永 熙 (290年) 年 號 : 隆 安 (397〜401年) 永 平 (291年) 元 興 (402年) 元 康 (291~299年 ) 隆 安 (402年) 永 康 (300~301年 ) 大 亨 (402年) 永 寧 (301~302年 ) 元 興 (403〜404年) 太 安 (302〜303年) 義 熙 (405〜418年) 永 安 (304年) 建 武 (304年) 恭 帝 司 馬 德 文 (419~420年 ) 永 興 (304~306年) 年 號 : 元 熙 (419~420年 ) 光 熙 (306年) 南 北 朝 (公 元 4 2 0 ~ 5 8 9 年 ) 懷 帝 司 馬 熾 (307~313年 ) 南 朝 (公 元 4 2 0 〜5 8 9 年 ) 年 號 : 永 嘉 (307〜313年) 愍 帝 司 馬 鄴 (313〜316年) 宋 (公元420~479年) 武 帝 劉 裕 (420〜422年) 年 號 : 建 興 (313~317年 ) 年 號 : 永 初 (420〜422年) 東 晉 (公 元 3 1 7 - 4 2 0 年 ) 少 帝 劉 義 符 (423〜424年) 元 帝 司 馬 睿 (317~323年) 年 號 : 建 武 (317~318年) 年 號 : 景 平 (423~424年 ) 大 興 (318~321年 ) 永 昌 (322~323年 ) 文 帝 劉 義 隆 (424〜453年) 明 帝 司 馬 紹 (323~326年) 年 號 : 元 嘉 (424〜453年) 年 號 : 太 寧 (323~326年 ) 孝 武 帝 劉 駿 (454~464年) 成 帝 司 馬 衍 (326〜342年) 年 號 : 孝 建 (454〜456年) 年 號 : 咸 和 (326~334年 ) 大 明 (457~464年 ) 咸 康 (335〜342年) 廢 帝 劉 子 業 (465年) 年 號 :永 光 (465年) 景 和 (465年) 明 帝 劉 或 (465-472年) 年 號 : 泰 始 (465~471年 ) 秦 豫 (472年) ■

蒼 梧 王 劉 昱 (473〜477年) 敬 帝 蕭 方 智 (555〜557年) 年 號 : 元 徽 (473〜477年) 年 號 : 紹 泰 (555〜556年) 順 帝 劉 準 (477~479年 ) 太 平 (556~557年) 年 號 : 昇 明 (477~479年 ) 陳 .(公 元 557~589年) 齊 (公元479~502年) 高 帝 蕭 道 成 (479〜482年) 武 帝 陳 霸 先 (557~559年 ) 年 號 : 建 元 (479〜482年) 年 號 : 永 定 (557~559年) 武 帝 蕭 赜 (483〜493年) 文 帝 陳 藉 (560~566年 ) 年 號 : 永 明 (483〜493年) 年 號 : 天 嘉 (560-566年) 鬱 林 王 蕭 昭 業 (494年) 天 康 (566年) 年 號 : 隆 昌 (494年) 廢 帝 陳 伯 宗 (567-568年) 海 陵 王 蕭 昭 文 (494年 ) 年 號 : 光 大 (567~568年) 年 號 : 延 興 (494年) 宣 帝 陳 項 (569~582年 ). 明 帝 蕭 鸞 (494〜498年) 年 號 : 太 建 (569~582年) 年 號 : 建 武 (494〜498年) 後 主 陳 叔 寶 (583~589年 ) 永 泰 (498年) 年 號 : 至 德 (583〜586年) 東 昏 侯 蕭 寶 卷 (499~501年 ) 楨 明 (587~589年) 年 號 : 永 元 (499~501年 ) 北 朝 (公 元 3 8 6 ~ 5 8 1 年 ) 和 帝 蕭 寶 融 (5〇1~5〇2 年) 年 號 : 中 興 (501~502年 ) 北 魏 (公元386〜534年) 梁 (公 邱 02~557年) 道 武 帝 拓 跋 洼 (386〜409年) 武 帝 蕭 衍 (5〇2〜549年 ) 年 號 : 登 國 (386~396年 ) 年 號 : 天 監 (502-519年) 皇 始 (396~398年 ) 普 通 (520~527年 ) 天 興 (398~404年 ) 大 通 (527〜529年) 天 賜 (404〜409年) 中 大 通 (529~534年) 大 同 (535~546年 ) 明元帝拓跋 嗣 (409~423年 ) 中 大 同 (546~547年) 太 清 (547-549年) 年 號 : 永 興 (409~413年 ) 神 瑞 (414〜416年) 簡 文 帝 蕭 綱 (550〜551年) 泰 常 (416~423年 ) 年 號 : 大 寶 (550~551年 ) 太 武 帝 拓 跋 燾 (424~452年 ) 豫 章 王 蕭 棟 (551年) 年 號 : 天 正 (551年) 年 號 : 始 光 (424~428年 ) 神 塵 (428~431年 ) 海 陵 王 蓄 紀 (552年) 延 和 (432〜434年) 年 號 : 天 正 (552年) 太 延 (435~440年 ) 太 平 真 君 (440〜451年) 元 帝 蕭 繹 (552-555年) 正 平 (451~452年 ) 年 號 :承 聖 (552~553年 ) 天 正 (553年) 南 安 王 拓 跋 餘 (452年) 承 聖 (554-555年) 年 號 : 承 平 (452年) 貞 陽 侯 蕭 淵 明 (555年) 年 號 : 天 成 (555年) 文 成 帝 拓 跋 濬 (452〜465年) 年 號 : 興 安 (452〜454年) 興 光 (454〜455年) 太 安 (455~459年 ) 和 平 (460〜465年)

獻 文 帝 拓 跋 弘 (466-471年) 西 魏 (公元535~557年) 文 帝 元 寶 炬 (535〜551年) 年 號 : 天 安 (466〜467年) 皇 興 (467-471年) 年 號 : 大 統 (535〜551年) 廢 帝 元 欽 (552~554年 ) 孝 文 帝 拓 跋 宏 (元 宏 ) (471~499年) 年 號 : 延 興 (471-476年) 恭 帝 拓 跋 廓 (554〜556年) 承 明 (476年) 太 和 (477-499年) 北 齊 (公元550〜577年) 文 宣 帝 高 洋 (550~559年 ) 宣 武 帝 元 恪 (500~515年 ) 年 號 : 景 明 (500〜503年) 年 號 : 天 保 (550〜559年) 正 始 (504~508年 ) 廢 帝 高 殷 (560年) 永 平 (508~512年 ) 延 昌 (512~515年) 年 號 :乾 明 (560年) 孝 昭 帝 高 演 (560〜561年) 孝 明 帝 元 詡 (516〜528年) 年 號 : 熙 平 (516〜518年) 年 號 : 皇 建 (560〜561年) 神 龜 (518~520年 ) 武 成 帝 高 湛 (561-565年) 正 光 (520~525年 ) 孝 昌 (525~527年) 年 號 : 太 寧 (561〜562年) 武 泰 (528年) 河 清 (562〜565年) 孝 莊 帝 元 子 攸 (528〜530年) 後 主 高 緯 (565〜577年) 年 號 : 天 統 (565~569年) 年 號 : 建 義 (528年) 武 平 (570〜576年) 永 安 (528~530年 ) 隆 化 (576〜577年) 長 廣 王 元 曄 (530~531年 ) 幼 主 高 恆 (577年) 年 號 : 建 明 (530-531年) 年 號 : 承 光 (577年) 節 閔 帝 元 恭 (531〜532年) 北 周 (公 元 557~581年) 年 號 :普 泰 (531~532年) 孝 閔 帝 宇 文 覺 (557年) 安 定 王 元 朗 (531~532年 ) 明 帝 宇 文 毓 (557〜560年) 年 號 : 中 興 (531~532年 ) 年 號 : 武 成 (559~560年) 孝 武 帝 元 修 (532〜534年) 年 號 : 太 昌 (532年) 武 帝 宇 文 邕 (561-578年) 永 興 (532年) 永 熙 (532〜534年) 年 號 : 保 定 (56卜 565年) 天 和 (566~572年 ) 東 魏 (公姑 3 4 ~ 5 5 0 年 ) 建 德 (572〜578年) 宣 政 (578年) 孝 靜 帝 元 善 見 (534〜550年) 宣 帝 宇 文 f (579年) 年 號 : 天 平 (534〜537年) 元 象 (538~53_9年) 年 號 : 大 成 (579年) 興 和 (539~542年 ) 靜 帝 宇 文 闡 (579〜581年) 武 定 (543~550年 ) 年 號 : 大 象 (579~580年 ) 大 定 (581年)

III附 錄 ^ _ 圓 歷 史 大 事 紀 年 (遠古至南北朝) 附 :外 國 大 事 對 照 中國大事 外國大事 遠古時期 距 今約170萬年 元謀人生活在今雲南省元謀縣一帶。 距今約150萬年 爪哇人開始出現於於印尼爪哇一帶。 距 今 約 8 0 萬年 藍田人生活在今陝西省藍田縣一帶。 距今約80萬年 海德堡人開始出現於德國海德堡一帶。 距 今 約 6 0 萬年 北京人生活在今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一帶。 距今約50萬年 早 期 智 人 (又 稱 尼 德 安 人 ) 開 始 出 現 於 歐 洲 、亞 洲 、非 洲 各 地 。 距今約7000年 仰韶文化出現於黃河中下游。 距今約7000年 古埃及文明出現。 距今約5000年 良 渚 文 化 出 現 於 長 江 下 游 ;紅山文化出現於 蘇 末 爾 人 發 明 楔 形 文 字 ;米諾斯文明出現於 距今約5000年 地中海。 遼寧省西部一帶。 距今約4700年 相傳黃帝成為黃河流域的共主。 距今約4700年 埃及開始建造金字塔。 距今約4500年 龍山文化出現於黃河中下游。 距今約4500年 印度河流域文明出現。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夏 朝 建 立 。 約公元前2000年 雅利安人開始入侵印度。 商 約公元前1600年 商 朝 建 立 。 約公元前1600年 古巴比倫王國滅亡。 約公元前1500年 幾何印紋陶文化出現於珠江流域。 釣公元前1550年 猶太人進入埃及。 約公元前1300年 盤 庚 遷 殷 。 約公元前1300年 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 西周 約公元前1046年 周 朝 建 立 ;第 一 次 封 建 。 約公元前1200年 奧爾梅克文明出現於墨西哥。 約公元前1042年 周 公 東 征 (~約 前 1039年 ) 。 約公元前1100年 特洛伊戰爭發生。 約公元前1039年 第二次封建。 約公元前1025年 以色列王國建立。 公元前841年 厲 王 出 走 ;周 公 、召 公 共 和 行 政 (~前 828 迦太基城邦建立。 公元前814年 年 ) ,中國歷史確切紀年開始。 公元前771年 申侯聯合犬戎攻入鎬京,西 周 亡 。 公元前776年 希臘首次舉行奥林匹克運動會。 東周 公元前770年 平王東遷。 公元前753年 相傳羅馬城建立。 公元前722年 《春秋》記 載 始 於 此 年 。 公元前722年 以色列王國約於此時被亞述征服。 公元前679年 齊 桓 公 和 宋 、陳 、衞 、鄭 會 盟 。 公元前682年 雅典的貴族寡頭政治形成。 公元前651年 齊桓公大會 諸 侯 於 葵 丘 。、. 公元前660年 相 傳 日 本 建 國 ;神 武 天 皇 在 位 (〜前5 8 5 公元前638年 宋 、楚 泓 之 戰 ,宋 襄 公 大 敗 。 年)。 公元前632年 晉 、楚 城 濮 之 戰 ,楚 敗 ,晉文公大會諸侯於 公元前630年 希臘雅典基倫騷亂。 公元前627年 踐土。 新 巴 比 倫 王 國 建 立 (~前 538年 ) 。 秦 、晉 崤 之 戰 ,秦 軍 大 敗 。 公元前626年 公元前623年 秦穆公稱霸西戎。 公元前621年 雅典德拉古立法。 公元前597年 晉 、楚 鄉 之 戰 ,晉 敗 ,楚 莊 王 稱 霸 中 原 。 公元前594年 雅典梭倫改革。 公元前551年 公元前565年 公元前494年 孔 子 出 生 (~前 479年 ) 。 公元前509年 佛 祖 釋 迦 牟 尼 出 生 (~前 486年 ) 。 吳王夫差大敗越王勾踐。 羅 馬 共 和 建 立 (~前 27年 ) 。

中國大事 外國大事 公元前482年 吳王夫差大會諸侯於黃池。 公元前490年 希 臘 、波 斯 發 生 馬 拉 松 戰 役 。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踐滅吳。 公元前478年 雅典海上同盟形成。 公元前453年 晉 大 夫 韓 氏 、趙 氏 、魏 氏 同 滅 智 氏 。 公元前431年 伯 羅 奔 尼 撒 戰 爭 爆 發 (~前 404年 ) 。 公元前403年 周 天 子 正 式 冊 封 韓 、趙 、魏 三 家 為 諸 侯 。 公元前399年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迫自殺。 公元前386年 蘇 格 拉 底 的 弟 子 柏 拉 圖 於 雅 典 設 立 「學 公元前356年 齊大夫田和自立為齊侯。 公元前387年 苑 」 ,講 授 數 學 及 哲 學 。 公元前350年 公元前333年 秦孝公首次任用商鞅變法。 公元前330年 亞歷山大征服波斯。 公元前328年 商 鞅 第 二 次 變 法 ,秦 國 遷 都 咸 陽 。 公元前323年 印 度 孔 雀 王 朝 建 立 (〜前184年 ) 。 公元前260年 蘇 秦 組 織 六 國 「合縱」 。 公元前273年 孔 雀 王 朝 的 阿 育 王 在 位 (〜前232年 ) 。 公元前256年 秦以張儀為相。 羅 馬 與 迦 太 基 爆 發 第 一 次 布 匿 戰 爭 (〜前241 公元前237年 秦 、趙 長 平 之 戰 ,坑 趙 卒 四 十 多 萬 。 年) 。 公元前221年 周赧王入秦獻地•東周亡。 公元前264年 公元前220年 公元前215年 秦王贏政罷免相國呂不韋。 公元前227年 羅馬開始設置行省。 公元前214年 秦 公元前213年 公元前210年 秦統一中國。 公元前222年 羅馬統一北意大利。 公元前209年 公元前207年 修築馳道。 公元前218年 第 二 次 布 匿 戰 爭 爆 發 (~前 201年 ) 。 公元前206年 秦將蒙恬率兵攻打匈奴。 公元前216年 坎 尼 戰 役 ,迦 太 基 大 破 羅 馬 。 公元前202年 秦 朝 攻 南 越 ,置 南 海 郡 、桂 林 郡 及 象 郡 ;開 羅 馬 與 馬 其 頓 發 生 戰 爭 (~前 205年 ) 。 公 元 前 188年 公元前215年 公 元 前 179年 公 元 前 154年 始修築長城。 公 元 前 138年 公元前136年 秦 始 皇 下 令 焚 書 ;次 年 ,於咸陽坑殺儒生和 迦太基軍一度迫近羅馬城。 公元前134年 公元前211年 公 元 前 127年 方士四百六十餘人。 秦 始 皇 死 ,趙 高 、李 斯 矯 詔 擁立秦二世。 公元前210年 羅馬將軍西庇阿攻打西班牙。 陳 勝 、吳 廣 起 義 ;項 梁 、劉 邦 分 別 起 兵 。 公元前209年 敍 利 亞 王 連 敗 帕 提 亞 (安 息 ) 。 項 羽 大 敗 秦 軍 於 鉅 鹿 ;趙 髙 殺 秦 二 世 ,立子 羅馬截擊從西班牙來的迦太基援軍,大 勝 。 公元前207年 嬰 ;子 嬰 殺 趙 髙 。 子 嬰 向 割 邦 出 降 ,秦 亡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 箕準為朝鮮王。 公元前206年 … 一 …. 王 ,封 劉 邦 為 漢 王 。 第 二 次 馬 其 頓 戰 爭 爆 發 (~前 197年 ) 。 西漢 —— 劉邦建立漢朝。 公元前200年 漢 惠 帝 去 世 ,呂 后 奪 權 。 公 元 前 194年 燕 人 衞 滿 推 翻 箕 準 ,自立為朝鮮王。 文 景 之 治 開 始 (~前 179年 ) 。 公 元 前 168年 羅馬滅馬其頓。 周 亞 夫 平 定 吳 、楚 等 七 國 叛 亂 。 公 元 前 146年 羅 馬 征 服 迦 太 基 、希 臘 。 張 騫 第 一 次 出 使 西 域 (~前 126年 ) 。 公 元 前 138年 西西里奴隸起義。 董 仲 舒 提 出 罷 黜 百 家 ,獨 尊 儒 術 ;設置五經 博士。 實行郡國歲舉孝廉制度。 公 元 前 133年 羅馬提比留•格拉古出任保民官。 下 「推恩令」 ;衞 青 出 擊 匈 奴 ,置 朔 方 郡 。 公元前129年 羅馬設立亞細亞省。

© 中國大事 外國大事 公 元 前 124年 公 孫 弘 做 丞 相 ;置 博 士 弟 子 員 五 十 人 。 公元前123年 羅馬蓋約•格拉古出任保民官。 公 元 前 121年 蓋約•格拉古為貴族所殺。 霍 去 病 大 敗 匈 奴 ,控 制 河 西 地 區 ,打開了通 公 元 前 119年 公元前121年 羅 馬 發 動 朱 古 達 戰 爭 (〜前105年 ) 。 西西里再次爆發奴隸起義。 公元前118年 西 域 的 道 路 。. 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 公 元 前 115年 羅馬吞併巴勒斯坦。 公元前104年 衞 青 、霍 去 病 分 擊 匈 奴 ,匈 奴 北 徙 漠 北 ;張 羅馬鎮壓高盧諸部叛亂。 公元前60年 騫 第 二 次 出 使 西 域 (~前 115年 ) ;實 施 鹽 、 公元9年 鐵國營政策。 相傳耶稣基督遇害。 公元23年 羅馬城大火。 鑄五銖錢。 公元前in年 羅馬軍毀滅耶路撒冷。 公元25年 郡國置均輸官。 意 大 利 維 蘇 威 火 山 爆 發 ,龐 貝 等 城 市 被 淹 公元57年 沒。 公元73年 司 馬 遷 開 始 撰 寫 《史記》 。 公 元 前 104年 羅馬削減各地駐軍人數。 公元79年 羅 馬 「五賢君」 時 代 開 始 (〜180年 ) 。 公元92年 設置西域都護。 公元前27年 公元97年 羅 馬 皇 帝 哈 德 良 巡 視 不 列 顛 ,在不列顛北部 公 元 105年 王 莽 篡 漢 ,改 國 號 新 ,西 漢 亡 。 公元6年 築長城。 公 元 121年 割 秀 大 敗 王 莽 兵 於 昆 陽 ;綠 林 兵 入 長 安 ,新 巴 勒 斯 坦 猶 太 人 起 義 ,反 抗 羅 馬 統 治 (〜135 公 元 126年 公元21年 年) 。 公元132年 朝亡。 羅 馬 、波 斯 爆 發 戰 爭 (~165年 ) 。 公 元 141年 羅 馬 、安 息 爆 發 戰 爭 (~165年 ) 。 公 元 159年 東漢 相傳日本邪台馬國女王卑彌呼約於此時 公 元 166年 在 位 (~248年 ) 。 公 元 167年 割 秀 建 立 東 漢 ,定 都 洛 陽 。 公元30年 公 元 169年 羅 馬 皇 帝 科 摩 達 斯 在 位 (~192年 ) 。 公 元 184年 日本倭奴國遺使入貢。 公元64年 公元188年 羅 馬 軍 人 皇 帝 時 期 (~284年 ) 。 公 元 189年 班 超 出 使 西 域 (~102年 ) 。 公元70年 公 元 190年 日本入侵朝鮮半島。 公 元 196年 章 帝 會 諸 儒 於 白 虎 觀 ,討 論 五 經 異 同 。 公元79年 羅馬帝國自由民獲得公民權。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和 帝 和 宦 官 鄭 眾 合 謀 ,誅 竇 憲 。 公元88年 甘 英 出 使 大 秦 ,至 安 息 西 界 而 還 。 公元96年 蔡倫改良造紙術。 安 帝 與 宦 官 李 閏 、江 京 等 合 謀 ,消滅鄧騭及 公元121年 其族人。 安 帝 死 ;宦 官 孫 程 等 迎 立 順 帝 ,幽 禁閻太 后0 張 衡 造 地 動 儀 ,次 年 造 渾 天 儀 。 公元132年 張陵創立五斗米道。 桓帝用宦官單超等殺梁冀。 公元161年 第 一 次 黨 錮 之 禍 ;羅 馬 使 臣 到 訪 。 公元162年 外 戚 竇 武 與 朝 臣 陳 蕃 等 密 謀 驅 除 宦 官 ,事洩 公元167年 被殺。 第二次黨錮之禍。 黃巾之變。 公 元 180年 改州刺史為州牧。 袁 紹 引 兵 入 宮 ,殺 宦 官 二 千 餘 人 。 董卓挾持獻帝專政。 公 元 193年 曹操迎獻帝至許。 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 赤壁之戰。 公元212年

中國大事 外國大事 三國 羅馬皇帝被禁衞軍殺死。 1 波斯薩贊王朝滅安息。 公元220年 曹 丕 篡 漢 ,建 立 魏 國 ,都 於 洛 陽 。 西西里再次爆發奴隸起義。 公元221年 公元229年 劉 備 稱 帝 於 成 都 ,建 立 蜀 漢 :孫 權 稱 吳 王 。 公元222年 公元263年 孫權稱帝。 公元227年 公元266年 魏滅蜀。 公元263年 公元280年 西晉 公元272年 西哥特人約於此時進入今羅馬尼亞一帶。 公元291年 司 馬 炎 篡 魏 ,國 號 晉 。 百 濟 人 王 仁 帶 同 纺 織 工 匠 ,以 及 《論語》 、 《千字文》到 日 本 。 公元311年 晉 滅 吳 ,統 一 中 國 。 公元285年 羅馬下令改革幣制及固定物價。 公元316年 賈 后 亂 政 ,八 王 之 亂 開 始 (~306年 ) 。 公元301年 羅 馬 皇 帝 君 士 坦 丁 在 位 (~337年 > 。 公元317年 匈 奴 人 劉 聰 攻 陷 洛 陽 ,擄 懷 帝 ,史 稱 「永嘉 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 公元306年 公元354年 公元356年 之亂」 。 公元369年 公元376年 劉 曜 攻 陷 長 安 ,擄 愍 帝 ,西 晉 亡 。 公元313年 公元383年 公元399年 東晉 公元402年 公元410年 司 馬 睿 在 建 康 稱 晉 王 (次 年 稱 帝 ) ,建立東 印 度 笈 多 王 朝 建 立 (~約 520年 ) 。 公元417年 公元320年 公元420年 晉 ;祖 逖 北 伐 開 始 (~321年 > 。 公元439年 公元479年 桓温第一次北伐。 公元330年 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493年 高句麗王接受前燕封號。 公元502年 桓温第二次北伐。 公元365年 佛教由前秦傳入高句麗。 公元534年 桓温第三次北伐。 公元372年 中亞的匈奴人約於此時進入歐洲。 公元550年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 前秦統一北方。 公元374年 羅 馬 帝 國 分 裂 為 東 、西 兩 部 。 公元557年 羅馬軍隊撤出不列顛。 淝水之戰。 公元392年 羅馬城被西哥特人攻陷。 公元577年 公元395年 西 哥 特 王 國 於 髙 盧 建 立 (~711年 ) 。 法 顯 赴 天 竺 取 經 (~412年 )c 東 羅 馬 與 波 斯 立 約 ,向 波 斯 納 貢 。 東晉桓玄發動政變。 公元407年 歐 洲 匈 奴 王 阿 提 拉 在 位 (~453年 ) 。 西羅馬帝國滅亡。 劉 裕 北 伐 ,滅 南 燕 。 公元410年 東 哥 特 王 國 於 意 大 利 建 立 (~555年 ) 。 法蘭克人征服髙盧。 割 裕 北 伐 ,滅 後 秦 。 公元419年 東 羅 馬 皇 帝 查 士 丁 尼 在 位 (〜565年 ) 。 中國蠶種傳入東羅馬。 南北朝 J 劉 裕 篡 東 晉 ,國 號 宋 ,南 朝 開 始 。 北 魏 統 一 北 方 ,北 朝 開 始 。 公元422年 公元435年 蕭 道 成 篡 宋 ,國 號 齊 。 公元476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493年 蕭 衍 篡 齊 ,國 號 梁 。 公元507年 北 魏 分 裂 為 東 魏 、西 魏 。 公元527年 髙 洋 篡 東 魏 ,國 號 齊 (北 齊 ) 。 公元552年 宇 文 覺 篡 西 魏 ,國 號 周 (北 周 > ; 陳霸先篡 東羅馬征服東哥特王國。 公元555年 梁 ,國 號 陳 。 北 周 滅 北 齊 ,統 一 北 方 。 公元571年 伊 斯 蘭 教 先 知 穆 罕 默 德 出 生 (~632年 ) 。


Like this book? You can publish your book online for free in a few minutes!
Create your own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