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Announcement
PubHTML5 Scheduled Server Maintenance on (GMT) Sunday, June 26th, 2:00 am - 8:00 am.
PubHTML5 site will be inoperative during the times indicated!

Home Explor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Published by chow chee wai, 2022-03-10 03:13:45

Description: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Search

Read the Text Version

社会 149 图6显示两国青少年的自信心如何被朋友在社交平台的受欢迎程度而影响。完全不在乎朋友受欢迎 度的中国青少年高于新加坡青少年:中国青少年为28%,新加坡青少年则为18%。这说明了新加坡青 少年往往会和朋友攀比在社交平台上的受欢迎程度,自信心会受到这些肤浅的统计数字的影响,时时刻 刻都将自己受欢迎程度与周围的人进行比较,希望获取一定的胜利感和优越感,而不是懂得以内在或其 他踏实的东西来衡量自身价值,建立自信心。 根据图6,选择6到10分的新加坡青少年人数比例比中国青少年高出大约两倍,百分之二的新加坡 青少年非常注重朋友的受欢迎程度,而中国青少年没有人选择非常重视。通过这方面的数据分析,笔者 了解到更多新加坡青少年对朋友在社交平台的受欢迎程度存在攀比的心理。这些青少年看到朋友比他们 有更多的点赞、留言、追随者等统计数字时,会进行细致的比较。如果自己的受欢迎程度比朋友低,顿 时觉得自己不符合主流社会的理想形象,于是感到孤单,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朋友,缺少支持,盲目地 相信没有人会关怀他,自己已被朋友和社会抛弃。就因为这种不良的比较心理,许多青少年感到忧虑, 情绪变得低落,自信心降低。一旦自信心降低,这些青少年就会开始怀疑自我,负面地看待自己,认为 自己的外表不够理想,思想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甚至贬低自我价值,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产生极端 的想法。青少年找不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途径,而是陷入反复与他人比较受欢迎程度的恶性循环,这 只会使他们的自信心持续受到打击,最后一蹶不振、万念俱灰。 因此,比起中国青少年,新加坡青少年更易因为使用社交媒体而产生攀比心理,容易丧失自信心, 失去正确的自我认知,也放弃了应有的自我爱护。 (五)对社交媒体如何影响自信心的总体看法 图7: 对比新中两国青少年如何看待社交媒体对信心的影响 图7显示两国青少年对微博和Instagram如何影响自信心的整体看法。基本上,大部分的青少年认为 这些平台对于自信心没有什么大影响,这个现象令人欣慰。但是,有一部分青少年觉得社交媒体对青少 年建立自信心的影响弊大于利,而且持这种看法的新加坡青少年人数比例高于中国青少年:新加坡青少 年高达16%这样认为,中国青少年则只有10%持有相同观点。 这个数据显示,比起中国青少年,更多新加坡青少年因过度关注微博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的动 态而降低了自信,尤其是和朋友攀比受欢迎程度更会打击自信,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这将对青少年 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次调查研究也让我们看到社交媒体平台对新加坡青少年自信心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中国青少年。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50 认为社交媒体对建立自信心是利大于弊的中国青少年高过新加坡青少年大约三倍。可见,相对于新 加坡青少年,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认为接触社交媒体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可让人受益,因此认为社交媒体 对于树立自信心有着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青少年相比新加坡青少年,对如何善用社交媒体增强 自信心持有更乐观的想法。 (六)小结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两国青少年的自信心会因为在社交媒体上受到负面评价而 削弱,但这个问题在新加坡表现得更加明显。新加坡青少年相对于中国青少年会更受点赞率、欢迎程度 等统计数字的影响,从而产生攀比心理。因此,新加坡青少年比中国青少年更会受到社交媒体动态的负 面影响而感到自卑,失去自信心。整体上,社交媒体对于中国青少年的自信心带来的影响比较正面,而 对新加坡青少年带来的则是负面影响。 同时,笔者也观察到新加坡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比起中国青年更为活跃,从而得出了此结论:花 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与自信心受到打击的程度有直接关系。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越高,自信心越容易因 社交媒体动态的负面影响而降低。 综合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新加坡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使用的频率高于中国青少年。同时,新加 坡青少年相对于中国青少年更重视网络形象,更会与他人攀比,结果自信心被削弱。本文得出的结论是 社交媒体频率与自信心降低有着直接联系,在社交平台上所花的时间越高,自信心越容易受到影响。因 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各方面必须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加以管控和教育,正向引导和适时纠正 相结合。 四、建议 (一) 新加坡方面:管控青少年社交媒体的使用 新加坡青少年比起中国青少年更会因为社交媒体而失去自信心。两国之间的差异在于中国学校比新 加坡学校更严格地管控手机使用,因此中国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较少。 新加坡学校可以借鉴中国在这方面的做法。学校能够制定更加严格的条规,允许学生们只能在某 日携带手机上学,或完全禁止学生们把手机带去学校。这样一来,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会 较短,渐渐的,社交媒体对于新加坡青少年的重要性将降低。他们就不会那么注重自己在社交媒体上 的形象,不会以追随者、点赞率等肤浅的指标为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反之,他们会把这些数目看待成 数字而已。笔者认为,如果新加坡学校像中国学校一样,更严格地管控学生们的手机及社交媒体的使 用,社交媒体对新加坡青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不断减少,本地学生也不会因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 妄自菲薄,感到寂寞、忧虑,并能通过正确的途径促进身心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加有信心。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51 (二)两国方面: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加以引导 家长和学校可以通过交流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外在的肤浅、内在的优雅,让他们了解 自信心与自身价值不是来自他人的认可,而是来自自我爱护及尊重。他们应该提醒孩子无需羡慕他人理 想化的生活或与别人攀比,过度在乎虚无飘渺的网络世界。重要的是,他们要从增加内涵和素养获取自 信心,正面地看待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为将来成就伟业做好准备。另外,家长与学校也应该注意孩子 们的心理健康,若察觉到孩子情绪低落,就应主动询问孩子,关怀他们,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五、结论 综上所述,新中两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以及自信心所面对的负面影响有相同之处也有地区 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差异。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上频率越高,时间越长,自信心越容 易受到消极影响。整体上,新加坡青少年相对于中国青年更会因为社交平台的负面评论而削弱自信心。 如今,数码化已席卷全球,在未来的日子中,社交媒体对两国青少年生活的影响力只会有增无减。因 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教育和心理疏导和重建,来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充满自信地积极面对网络生活 所带来的各种挑战。 笔者在新加坡所回收的调查问卷仅来自几所中学,并不能全面代表所有新加坡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 的情况。与此同时,笔者在中国所回收的调查问卷只来自四个一线和二线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宁 波与苏州。因此,调查问卷中所收集的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全体新中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及所受到的影 响,而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也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偏差。 除此之外,本研究只针对微博和Instagram这两个主要社交媒体平台来进行调查。虽然笔者尽量以 最受欢迎的社交平台为例,但所收集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所有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影响新中青少年的自 信心。因此,所分析的结论可能不够准确及全面。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52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 开 学 了 , 还 能 愉 快 地 玩 手 机 吗 ? 》 , 每 经 网 , 2 0 1 9 年 9 月 1 2 日 , h t t p : / / w w w . n b d . c o m . c n / articles/2019-09-12/1371252.html。 2. 《新媒体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页76。 3. 《英调查显示社交媒体易引发青少年自卑》,搜狐新闻,2016年1月13日,http://news.sohu.com/20160113/ n434451049.shtml。 4. 战永利《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知乎(博客)。2020年5月10日,https://zhuanlan.zhihu.com/p/139545674。 5. 《自信》,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自信/5798800。 6. 《自信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青少年励志教育培训学校,2019年10月18日,http://www.zhiyezigeedu.org/m/ view.php?aid=721。 英文文献 1. Jacobson, R.“Social Media and Self-esteem: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Youth. Singapore, ”Child Mind Institute, May 21, 2020,https://childmind.org/article/social-media-and-self-doubt/. 2. Jiang,S.H., Ngien, A.“The Effects of Instagram Use, Social Comparison, and Self-Esteem on Social Anxiety: A Survey Study in Singapore, ”Singapore: SAGE Journals, May 6, 2020,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 full/10.1177/2056305120912488. 3. “Scientists find link between digital media use and depression in Chinese adolescents,” Sciencedaily, May 9, 2019, accessed October 20, 2020,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5/190509092726.htm. 4. “Social media and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May 2017, Young Health Movement,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https://www.rsph.org.uk/static/uploaded/d125b27c-0b62-41c5-a2c0155a8887cd01. pdf. 5. “Suicide Facts and Figures,” Samaritans of Singapore (SOS), accessed October 19, 2020 https://www.sos. org.sg/learn-about-suicide/quick-facts. 6. “Suicide top cause of death among young Chinese, ”Chinadaily, April 24, 2017, accessed October 19, 2020, https://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17-04/24/content_29054979.htm. 7. Trifiro, Briana.“Instagram Use and It's Effect on Well-Being and Self-Esteem (2018),” Master of Arts in Communication, Paper 4. Accessed May 10, 2020, https://digitalcommons.bryant.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 e=1003&context=macom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53 探讨新中中学生眼中的新中关系 作者:梁嘉恩 学校:南洋女子中学校 责任编辑:曹敬华老师 内容摘要 2020年是新中建交三十周年。三十年来,两国关系走过了风风雨雨,但总体上保持了非常友好的关 系,在众多领域密切合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新中两国的学生是新中关系未来的主导者,将在促进新中关系 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新中关系的看法将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新中学生对新中建交了解多少?他们如何 看待新中关系?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文献资料分析等形式,比较新加坡与中国中学生对新中关系的了解和 看法,并展望新中关系的未来。 一、引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新加坡与中国开展了非正式的双边关系,但因为地域因素,直 到1990年10月,新加坡才与中国正式建交。在1992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表示,中国应该向新加坡学 习。1新中两国建交后,陆续签署了有关自由贸易、教育、外国投资和科技的协议。新加坡与中国之间 的贸易迅速地发展,双边贸易总额也不断攀升。2010年后,新加坡非常支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 倡议,协助中国筹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项目所需的资金。中国连续五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 伙伴,新加坡则是中国的最大投资来源国。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新加坡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中国了解和联系世界的桥 梁,同时也搭上了中国经济的顺风车。新中两国是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相信未来的新中关系会更上一 层楼。 1 许通美 〈许通美:邓小平与新加坡〉, 《联合早报》, 2018年11月12日。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54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今年正值新中建交30年,笔者对新中关系的未来很感兴趣。而学生是两国关系未来的主导者,他 们对新中关系的了解和看法将影响到未来新中关系的走向。因此,笔者认为研究中学生对新中关系的看 法,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笔者主要通过对网络文章与新闻报道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也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新中中学 生如何看待新中关系。笔者共发出了150份问卷,回收了134份有效问卷。其中,73份问卷来自新加坡 学生,61份则来自中国学生。本论文的调查对象是新加坡和中国的中学生和高中生,年龄为13-18岁。 因为中学生和高中生会上文化课,他们会对新加坡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对新中关系有些认 识和看法,这会让研究结果更充实和具有针对性。此外,高中生即将受高等教育,为新中两国做出贡 献,他们对新中关系的看法,将影响两国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如何看待新中关系 图1显示新中学生如何看待目前的新中关系。大部分的新中学生认为新中关系好,只有16%的学生 一致认为新中关系一般。这说明学生了解新中关系,知道新中关系的起伏,但认为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 关系。学生们是如何得出以上的结论呢?大多数的新加坡学生是从传统媒体(73%)和学校(64%) 得到对新中关系的认知,而大多数的中国学生是从社交媒体(68.9%)和传统媒体(65.6%)得到对新 中关系的认知。可以看出,新加坡学校开设的文化课与进行的中国浸濡活动,提高了学生们对新中关系 的认识。而两国媒体经常报道关于两国的新闻,也能让学生通过可靠的来源关注新中关系的进展。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55 (二)对新中政治关系的了解 图2显示,大多数的新加坡(88%)和中国(82%)学生认为新中的政治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 不是竞争对手关系。这说明学生们了解到,两国的密切政治交往是为了得到互信和互利共赢。30年以 来,两国持续努力,不断加强双边合作和深化伙伴关系。2004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问中国,2009 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新加坡。在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新加坡,新中双边关系升级 为“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2双方在2018年也因为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推动双边互利 共赢的关系。因此,两国学生认为新中两国是战略伙伴关系。 图3显示两国学生认为新中是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97%的新加坡学生认为是因为两国高层的交往 频繁,而只有49%的中国学生这么认为。61%的中国学生和40%的新加坡学生认为两国政府互信,才 会成为战略伙伴。新加坡学生认为两国的高层交往频繁可能是因为他们知道建国总理李光耀一生访问中 国33次。为了肯定与感谢新加坡李光耀和新加坡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所做出的贡献,中国政府在2018 年颁发了“中国改革友谊奖章”给李先生。3在2018年,新加坡接待了三位中国高层领导人,他们是国 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和国家副主席王岐山。新中高层定期的交流让两国领导人保持频繁 和密切的沟通,并促进双方在符合各自发展重点的新领域上展开合作,两国之间也建立了牢固的互信关 系。 2 张志贤 〈张志贤:新中友谊——携手共进世代相传〉, 《联合早报》,2019年4月08日。 3 〈中国颁授李光耀“改革友谊奖章” 李总理: 李光耀很早就预见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并影响世界〉,《联合早报》, 2018年12月30日。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56 图4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清楚新中两国是否在受到国外批评时帮助对方,但也有少数学生答 “有”。例如,在2020年,中国武汉发生冠状病毒传播时,新加坡与中国紧密合作,提供了一万支检 测棒给中国,帮助中国遏制疫情。4此外,中国人因疫情受到排斥和指责,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表示,这 是错误的行为,希望大家了解这不是一个国籍甚至是种族的问题,而是公共卫生问题。5 (三)对新中经济关系的了解 图5显示新中学生对两国经济合作项目的了解。新加坡学生对新中的合作项目比中国学生有更深的 认知,在五个项目中都有较多新加坡学生知道。两国学生最熟悉的合作项目是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 城,这是新中两国的首两个合作项目。 苏州工业园区是新中政府合作的第一个项目。在1994年正式启动,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是李光耀 对邓小平1992年南巡时呼吁“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积极回应。6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两国合作的成功范 例,它积极借鉴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坚持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 并进发展路径,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7在商务部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 评中,苏州工业园区连续四年位列第一,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新加坡学生到苏州浸濡 时一般都会安排参观苏州工业园区,所以印象深刻。 4 “Singapore to work closely with China to battle coronavirus threat: DPM Heng,” Channel News Asia, February 7, 2020,https://www. 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wuhan-coronavirus-singapore-work-china-heng-swee-keat-12404784. 5 黄小芳, 邓玮婷 〈武汉肺炎疫情 李显龙总理:这是公共卫生事件 因疫情排华愚昧且不合逻辑〉, 《联合早报》, 2020年2月2日。 6 杨丹旭〈新加坡经验成功转移 苏州成企业赴华拓展起点〉, 《联合早报》, 2018年11月12日。 7 《园区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20年 5月28日, http://www.sipac.gov.cn/zjyq/zxhz/201904/t20190409_1013754.ht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57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三月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连续五年成为新加坡最大的贸易伙伴,新加坡则是中 国的最大投资来源国。8图6显示,大部分的中国(83.6%)和新加坡(64%)学生认为新加坡成为中国 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是因为新加坡信任中国投资市场。学生们这样认为是合理的,新加坡是个小岛国,却 在中国的投资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额的85%,9 积极支持“一带一路”的建设。但也有很多新加 坡学生(68%)也认为是因为新加坡想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 可是,学生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新加坡也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新加坡具有成熟的金融系统也是 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为中国提供海外金融支撑。其次,新加坡是连接东南亚至亚太市场的重要枢纽, 对中国对外发展有利,也具有双语人才优势,是中企投资东南亚市场的桥梁。最后,新加坡拥有优越的 商业环境,让中国企业“走出去”。这说明新加坡不是只想要搭中国经济的顺风车,反而通过贡献新加 坡的潜能,为中国制造新的合作机会,获得双方共赢。 8 〈借助新加坡优势 浦发银行新加坡分行打造跨境金融桥梁〉, 《联合早报》, 2019年5月09日。 9 《新加坡机构投资巨擘看好中国投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19年7月15日,http://sg.mofcom.gov. cn/article/ydyl/201804/20180402731385.shtml。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58 图7显示,多数新中学生认为新加坡把大量的资金投进中国将会获得良好的回报,但有些学生认为 新加坡这样做却是在冒风险。因为中国市场前景可能因中美对立局势而承受很大压力,这会影响新加坡 的投资回报,带来一些不确定性。新加坡把大量的资金投进中国,可能被有些人视为“把鸡蛋放在同一 个篮子里”,认为新加坡经济可能过度依赖中国。笔者与学生们有同样的观点。不过,新加坡通过多元 投资,降低投资风险。虽然新加坡在中国市场投进了大量的资金冒着亏损的风险,但新加坡经济在整体 上还是会收益。 (四)对新中文化关系的了解 图8显示,新中学生对两国的文化交流不陌生,大多数的学生知道两国的学者互访和文学艺术的交 流。从1996年两国文化部签署了《中新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后,两国文化交流项目每年逾200起。双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59 方在文化艺术、图书馆、文物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10例如,至今已举办25年的新中两国春节 庆祝活动“春城洋溢华夏情”,每逢农历新年就会把中国舞台艺术表演和工艺品展览带到新加坡11,这 已是新加坡人熟悉的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两国之间的民间文化艺术桥梁。 近十几年来,新中两国中学的交流也不断深入。图9显示,大多数新中学生认为与两国的教育交 流的好处是可以了解对方国情、教育体系、文化习俗、建立友谊和互相学习。83.6%的新加坡学生和 93.4%的中国学生认为交流能够建立友谊,87.7%的新加坡学生和90.2%的中国学生通过交流可以互相 学习。学生可能是因为经历了学校的浸濡活动,这是新中两国促进文化交流的另一方面。新加坡在近几 年支持和资助学生到中国学习和体验当地风俗文化,让学生们与当地学生交流,互相学习,从中建立友 情。可见,新中两国学生的浸濡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五)展望新中关系的未来 10 《中新关系简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2014年10月24日,http://www.chinaembassy.org.sg/chn/zxgx/gxgk/。 11 李熙爱〈春城洋溢华夏情 是增进新中交流平台 王乙康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联合早报》, 2018年2月01日。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60 图10显示,63%的新加坡学生和67.2%的中国学生认为新中合作会更紧密,在更多领域上加强合 作。9.6%的新加坡学生和16.4%的中国学生认为新中关系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出现波折。气候变暖 走向不可逆、中美博弈升级、2019冠状病毒等,使得世界经济和区域安全出现更多不确定性,给未来 的新中关系带来新的挑战。面对当前世界格局,两国加强双边关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新中建交的三十 年以来,虽然两国关系经历了不少挑战,但是因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互信互助,两国才能克服挑战,保 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未来两国可以在更多领域上加强学习合作,如教育、人工智能、智慧国等领域,让 双边合作带上更高水平。 图11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新中两国应该继续互相尊重和理解,加大贸易合作力度。在世界格局出 现动荡时,两国互相尊重和理解至关重要,双方必须了解彼此的观点,才能经得起世事变化的考验。学 生们意识到互相尊重理解的重要性,说明他们对目前与未来的新中关系有了正确的认识。 当被问到怎么为促进新中关系做出贡献时,两国学生的答案相似。多数的新中学生说他们会到对方 国家旅游和参加文化交流,提高对对方的认识和文化的了解,也希望能与对方国家的学生建立友谊,为 未来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些学生也表示他们希望未来能为促进新中其他方面的合作做出贡献。此 外,一些新加坡学生表示自己会学好中文和提高对新中关系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为新中关系付出努力。 中国学生们则想要加入促进新中关系的组织,成为两国之间的桥梁。可以看出,两国的学生们清楚自己 是两国未来的主导者,将在新中关系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也愿意促进新中关系,让两国未来的关系更上 一层楼。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61 五、建议 怎样才能使两国中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新中关系,并为新中关系做出贡献呢? 笔者认为首先两国学生应该学好华语和英语,才能有效地沟通,保持联系。其次,学生们应该保持 对新中关系的积极态度,时刻关注两国关系的进展。再来,学校要继续推行两国学生的浸濡活动,让两 国学生从小接触,实地考察,互相了解,并建立友谊。最后,两国政府能够通过政策吸引学生们到对方 国家留学,培养未来外交、商贸、文化等方面的优秀人才。 六、结语 调查结果显示,新中两国的学生对新中关系的了解相当深,对新中的主要三个合作领域——政治、 经济与文化,有自己的看法。两国学生对新中关系有正面的态度,整体上认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友好,也 对新中的各方面合作表示支持。但是两国的学生在有些方面缺乏了解。这可能是因为虽然学生们对新中 关系有了基本的认知,但是学生的学业繁重,没有紧跟着两国的交流,所以对新中关系没有全面的理 解。 新中建交的三十年来,两国关系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两国都秉承着两国互惠的原则,互相理解与尊 重,在不同领域的密切合作,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作为下一代,中学生们意识到两国互相理解尊重的重 要性,也希望在不同领域为促进两国关系付出。未来的新中关系,将落在这一代的年轻人的手中。学生 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新中关系的认识,通过浸濡活动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建立友谊,为未来的新中关 系做出自己的努力,让新中关系更上一层楼。 本研究有以下局限:笔者在对比新中两国学生眼中的新中关系时回收样本有限,回收的数据无法反 映整体新中学生对新中关系的看法。此外,笔者只是一名中学生,对新中关系的了解不深,所以结果分 析可能不够全面恰当。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62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黄小芳、邓玮婷〈武汉肺炎疫情 李显龙总理:这是公共卫生事件 因疫情排华愚昧且不合逻辑〉,《联合早报》, 2020年2月2日 (第1版)。 2. 〈借助新加坡优势 浦发银行新加坡分行打造跨境金融桥梁〉,《联合早报》, 2019年5月9日 (第1版)。 3. 李熙爱〈春城洋溢华夏情 是增进新中交流平台 王乙康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联合早报》,2018年2月1日 (第1 版)。 4. 《新加坡机构投资巨擘看好中国投资机会》(2019年7月15日)[2020年10月1日],http://sg.mofcom.gov.cn/article/ sxtz/201907/20190702881612.shtml。 5. 许通美〈许通美:邓小平与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8年11月12日 (第1版)。 6. 杨丹旭〈新加坡经验成功转移 苏州成企业赴华拓展起点〉,《联合早报》, 2018年11月12日 (第1版)。 7. 《园区概况》,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2020年 5月28日)[2020年10月1日],http://www.sipac.gov.cn/zjyq/ zxhz/201904/t20190409_1013754.htm。 8. 张志贤〈张志贤:新中友谊——携手共进世代相传〉,《联合早报》,2019年4月08日 (第1版)。 9. 中国颁授李光耀“改革友谊奖章”李总理:李光耀很早就预见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并影响世界〉,《联合早报》, 2018年12月30日(第1版)。 10. 《中新关系简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2014年10月24日)[2020年10月1日],http://www. chinaembassy.org.sg/chn/zxgx/gxgk/。 英文文献 1. “Singapore to work closely with China to battle coronavirus threat: DPM Heng,” Channel News Asia, February 7, 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wuhan-coronavirus-singapore-work-china-heng- swee-keat-12404784.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63 探讨娱乐网红对新中青少年身心发展 的影响 作者:姜文婕 学校:南洋女子中学校 责任编辑:倪青老师 内容摘要 过去十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显著。社交媒体活跃用户 的数量也呈级数的增长。当今社会,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流连、沉迷于社交媒体,其中大部分时间用来关注自 己喜欢的网红。娱乐网红已经渗透到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 响。本文将通过调查新中青少年对娱乐网红的关注度和受影响程度,探讨分析娱乐网红的现象对青少年身心 发展的利弊,并且针对娱乐网红现象给青少年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可行的改善建议。 一、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红现象应运而生。一个有关全球社交网络的调查发现,全世界有 40%的人口在使用社交网络。而在使用过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会仰视一些在社交媒体上有影响力的 网红,以指导他们的决策。社媒网红会定期在自己喜欢的社交媒体渠道上发布关于某些话题的帖子,吸 引大量积极关注其观点的热心粉丝。而这些热心的粉丝大多数是涉世未深的13-19岁青少年。1 因为这 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成型,对世界充满好奇,社媒网红就成了他们人生的风向 标。 调查显示,至少91%的青少年经常登录娱乐网站去浏览他们所关注的网红明星。2 网红由于其在网 络世界传播的广泛性和热议度,对经常接触社交媒体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当然,网红现象 对青少年影响也可能是积极的,其中的确有一些积极励志的原创内容可以从正面激励青少年,成为“正 能量”网红偶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大一部分“网红”依靠恶搞、低俗,甚至是色情暴力的内容来 获取粉丝的关注。 在中国,25岁及以下青少年网民人数达到2.87亿人,3 是各类游戏、论坛、视频和直播平台的主要 使用者,也是各种“网红”的主要关注和支持者。与此同时,青少年患有焦虑症或忧郁症的比率近25 1 《2019社交媒体内容趋势报告:市场现状、兴趣偏好及互动行为》,腾讯媒体研究院,2019年11月28日,http://www.woshipm.com/ it/3143424.html。 2 “#StatusOfMind, Social media and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May 2017. Accessed 21 Oct 2020, https://www.rsph.org.uk/static/uploaded/d125b27c-0b62-41c5-a2c0155a8887cd01.pdf. 3 周姝岑 《“网红”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危害》,2019年4月17日,http://m.fx361.com/news/2019/0417/5176064.html。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64 年来上升了70%。4 娱乐网红现象对青少年身心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各国教育部门的极大关注。 教育工作者认为应该高度重视娱乐网红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理性、客观都地去看待网红,引导青少年 群体正确、科学地找到榜样和偶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样在新加坡,娱乐网红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颇令人担忧。5 日渐泛滥的社交媒体、各式影音平台 和唾手可得的手机拍摄功能,让青少年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平台,一个不小心就会行差踏错,步了歪 道,损人利己。各种不计后果、不顾他人感受、不理社会脉络的文字、影像和影片开始为了冲高流量而 存在,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在这种文化冲击下难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鉴于此,笔者将在本文中更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娱乐网红现象对新中青少年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 对青少年发展的利与弊,并就如何减少这一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的 意见。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探讨娱乐网红对新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2. 分析娱乐网红对新中青少年带来的利与弊。 3. 提出减少娱乐网红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文运用了调查问卷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年龄13至19岁的中国和新加坡青少年为调查对象, 采集不同学校的学生对娱乐网红现象的看法,深入了解娱乐网红对他们的切实影响,如新中两国的学生 对于网红认知的异同。在分析了网红现象对新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利弊后,笔者将提出一些有关减少娱 乐网红负面影响的建议。笔者在新加坡回收了有效问卷123份;在中国回收了89份问卷。参与调查的新 加坡学生来自新加坡10所学校,包括南洋女子中学、华侨中学,圣尼各拉女校等;参与调查的中国学 生一共来自5所学校,包括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实验中学、宁波效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 笔者将在以下分析研究结果,并把图中的青少年数量折算成百分比再进行分析。 4 兰妮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排名:Instagram最负面》, YiMagazine, 2017年5月25日,https://www.cbnweek.com/articles/ normal/17567。 5 Medha Basu and Poon Yun Xuan, “Singapore move to improve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GovInsider, August 19, 2020. Accessed 25 Oct 2020, https://govinsider.asia/innovation/imh-dr-daniel-fung-singapore-moves-to-improve-young-peoples-mental-health/ .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65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对网红的关注程度和原因 图1a和1b调查显示,两国学生花费在社交媒体追星的时间平均在1-2个小时。相比之下,新加坡学 生比较克制,追星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新加坡学生高达48%,而中国学生则只有31.5%,新加坡学生在 社交媒体追星的时间平均比中国学生少1个小时。 至于两国青少年关注网红的原因,图2调查显示在新加坡学生当中,有84%是因为无聊、89%是 为了解压、91%是为了满足好奇心、15%希望从中获得知识和38.2%是因为朋友们都在关注。在中国 学生当中,52%是因为无聊、57%是为了解压、88%是为了满足好奇心、16%希望从中获得知识和 30.3%是因为朋友们都在关注。对比新中两国学生的数据,中国学生和新加坡学生大多数是为了满足好 奇心才数关注网红,其次是因为无聊或想解压。少数的青少年关注网红是为了从中获取知识。但新加坡 学生因为无聊和解压而关注网红的比例很高,这表示学生的大部分休闲时间都花在娱乐网站上追星。这 可能是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过度依赖手机,每当有时间时第一时间就是拿起手机,开始到各种社交媒体 的网站观看最新的新闻或信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样的心态很容易被网红乘虚而入,灌输一些刺 激、低俗的内容获得快感。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66 (二)网红体现出的价值观 在关于网红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的利弊权衡上,从以上的图可以看出有56.1%的新加坡学生及 56.2%的中国学生认为追星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虽然也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弊大于利”, 但这还是表示比较多的青少年还是认为网红带来的正面影响比较多,年轻人对网红的看法还是趋于正面 的。但令我们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可以用成熟、理智的心态来正确看待网红吗? 如今的一些网红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制造话题性和争议性,迎合青少年猎奇的心态。例如新加坡近日 盛传的炫富视频就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一名身穿名校校服的学生在校园栏杆处“故作潇洒”地把一 张50元钞票扔下楼,钞票缓缓地落在顶棚上,拍摄者还戏谑地在视频配上“Whoops”的字眼。另外一 段视频则显示一名男生掏出一张50新元钞票丢入马桶,再按下冲水键,最后一伙人再对着镜头比出胜 利的手势,而视频则配文“我们的厕纸”(Our toilet paper)。这些学生争相将炫富过程记录起来,并 挂上社交媒体大肆宣传,这显示了青少年对网红的负面影响缺乏判断和抵抗能力。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67 图4调查了青少年对网红体现出的人格特质的看法。从收集的数据能看出,最多新加坡学生 (89.4%)和中国学生(95.5%)认为网红体现出助人为乐、善良的个性,其次是乐观(新加坡学生有 81.3%,中国学生有90%)和感恩(新加坡学生有71.5%,中国学生有56%)。虽然好的人格特质有 比较高的数据,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认为有一些网红表现出不良好的品格特质,例如拜金(新加坡学生 有33%,中国学生有42%)和虚荣(新加坡学生有46%,中国学生有41%)。 以上的数据显示大多数的青少年对网红体现出的人格特质基本持有比较正面的看法,但是对某一些 网红所体现的负面特质也有一定认识。青少年们选择网红“拜金”的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有一些娱乐网红 的收入来自关注者的点赞率,或者透过网民购买他们推销的商品所带来的收益。经常有一些娱乐网红太 关注推销自己的商品,显得过于“拜金”,令粉丝感到失望。还有一些青少年选择网红较“虚荣”的原 因也可能是因为有一些网红因为受欢迎而变得自以为是、心高气傲。 综合两个图表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少年对娱乐网红的影响持有肯定的态度,认为网红体 现的正面特质能给自己带来好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年轻人能够判断是非,看出了某些网红所体现出的负 面特质,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图5显示,对于网红的正面影响,大多数青少年选择了“娱乐”,“减少压力”和“散播正能量”。 青少年选择“娱乐”,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的青少年从小就有手机,手机因此变成了一种方便又好使用的 娱乐工具。此外,娱乐网站跟运动或其他娱乐活动比,也不需要青少年用太多的力气来使用,因此娱乐 网站会是青少年无聊时的第一个选择。其次,青少年选择“减少压力”,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追星的当 儿容易忘了带给他们压力的事情。在娱乐网站追网红也能帮助青少年在紧张的学习中换换脑子。最后, 他们选择“散播正能量”,是因为现在很多网红都用自己的娱乐网站发送一些轻松愉快的内容让他们度 过开心的一天。这些正能量也会帮助青少年有健康的身心发展,让他们用乐观的心情享受生活。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68 图6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网红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多学生(新加坡120位,中国78位)认为 网红带来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导致青少年花太多钱买跟网红有关的东西。110位新加坡学生和73位中国 学生认为青少年会花太多时间追星;64位新加坡学生和40位中国学生认为青少年会产生不劳而获的思 想;78位新加坡学生和55位中国学生会有冲击主流的价值观;80位新加坡学生和56位中国学生表示网 红可能会传发不适当的内容,还有41位新加坡学生和23位中国学生认为网红可能会当坏榜样,教唆青 少年一些负面的行为。 从图6能看出最多学生选择了“花太多钱买跟网红有关的东西”,这是因为很多年轻人为了给喜欢 的网红一点支持,他们会购买网红所推荐的商品,例如:网红直播时所穿戴的服饰就受到很多青少年粉 丝的追捧。网红的商品通常比普通的同类商品贵得多,但偶像效应也使得青少年愿意一掷千金来应援。 因此,青少年受网红的诱使会盲目购物,养成他们乱花钱的坏习惯。有些青少年因为超前消费,甚至债 台高筑,陷入高利贷的泥潭。 (三)网红对青少年的影响 图7让我们了解到网红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1表示没有或很小的影响程度,5表示有很大的影响程 度。从图7能看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了第四个选项,其中新加坡学生有41%,中国学生有42%。这 表明新中青少年都承认网红对他们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69 现在的青少年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观看网红不断更新的视频。青少年在关注网红时,无论是 世界观,或是道德价值观,必然会不自觉地受网红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显示了网红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发 展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都包括在内。因此,调查中网红现象的影响程度能高达 4(问卷的数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网红影响力的高度重视。一旦网红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对青 少年的成长就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如由网络博主推广的“蓝鲸自杀游戏”(Blue Whale)教唆青少 年放弃生命和希望,青少年在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容易被诱导自杀,造成难以挽回 的人间惨剧。 问卷的第八题问学生或者周围的朋友有没有因为网红现象而受到负面影响而改变。从图8能看出 72.4%的新加坡学生和77.5%的中国学生表示“有”。这数字远远超过了“没有”的选项,这一结果充 分表明虽然网红现象对青少年存在一定的正面影响,但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会影响到青少年身心健 康的发展,让他们养成一些不良好的习惯或负面的思想。由于青少年心智不够成熟,认知能力有限,家 庭和学校要加强监管、引导,有关政府部门也需要对网红现象进行整顿,去芜存菁。 四、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网红现象对新加坡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大体上是相似的, 没有明显的差别。因此,以下的建议可供新中两国青少年在面对网红现象时酌情采纳。 (一)青少年要懂得控制自己 总的来说,网红现象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弊大于利。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过度关注网 红而荒废学习、作息混乱、挥霍金钱,不仅如此还因此产生焦虑、抑郁、厌世等诸多情绪问题。这对青 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也已产生偏差。因此,新中青少年应 该学习如何安排好时间,控制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的时间。通过调查,为了提高睡眠质量,青少年在睡 觉前的30分钟不应该使用社交媒体。每天也不应该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关注网红。青少 年要广泛培养自己的兴趣,也要通过博览群书增广见识,不要把网络当作唯一的信息来源和精神寄托。 要逐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盲目跟随潮流。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70 (二)加强教育引导 根据问卷的一道开放问题,被调查者也表示青少年受到不良的影响也是因为新中青少年缺乏网络 教育。网红现象有两面性,对其加强正确的引导,对青少年产生正能量,也让他们懂得怎么分辨好和坏 的网红现象,避免产生坏的影响。根据网上的调查,现在的年轻人接触社交媒体的年纪越来越小(10 岁),而这也导致新中青少年从很小的年纪就有可能跟不良的网红现象接触,从小就有不良的身心发 展。因此,家庭、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对青少年加强教育和引导。首先,父母应该密切关注青少年使用 社交媒体的情况。如果发现青少年因为受到社媒网红的影响,产生睡眠不足、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等 问题,父母就应该尽量帮助孩子摆脱网红现象的控制,情况严重的话可以求助学校或心理医生共同寻找 解决办法。其次,鉴于网民低龄化的趋势,建议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从小学就开始教导学生们基本的网 络素养,让他们了解网红世界鱼龙混杂,网红素质良莠不齐,不要盲目相信或效仿网红的所作所为。这 将能避免青少年受到网红现象的负面影响,帮助新中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严格网络管理 让新中青少年能够有良好的身心发展也是社会的责任,政府要致力于完善严格的社交媒体审查制 度。社交媒体的平台也应该把一些有误导性的帖子从网站上删除,避免更多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动 机不良的帖子,以至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网络世界成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和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对网络的监管势在必行,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的负责人要对在自己平 台上活跃的网红加以监管,一旦发表和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内容,就要采取措施。例如,2018年“快 手、火山小视频”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出现了一些网红向青少年传播不良信息,“快手、火山小视频”负 责人立即对这些网红提出严肃的批评和警告。社媒平台对网红的发布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管理,就减少 了青少年和不良网红现象的接触机会。6另一方面,政府要对于一些社媒平台出现的违规现象,制定专 门的法律来监管和治理。不可否认,大多数社媒平台有相关的监管机制,但也不排除一些社媒平台为了 增加浏览数量而对网红发布的不良资讯采取纵容的态度。网络监管法律跟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这很容 易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散布虚假信息,教唆误导青少年。因此,呼吁政府要尽快完善网络法规并成立 专门机构来负责网络监管,取缔不法社媒和网红,净化网络空间。 五、结论 总的来说,网红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存在是长期性的。网红现象对新中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 影响是明显的,因此,网红现象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虽然网红对青少年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 响,但这也不代表应该禁止青少年关注网红,这样只会矫枉过正,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 青少年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阶段,网红各出奇招吸引青少年,满足了青少年猎奇的心理。网红现象不能 一概而论,如果利用得好,网红还能够正面地影响到青少年,但不加监管,网红的负面影响会一发不可 收拾。随着时代的进展,网红现象不只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还有低龄化的趋势,这更令人担忧。 因此,为了防止这一趋势影响到青少年及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新中青少年和儿童的网络意识和网络素 养刻不容缓。因此,笔者通过对收集资料进行的分析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及方法来减少社媒及网红的 6 许雯 《快手、火山小视频传播低谷信息被约谈》,新京报,2018年4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4/08/c_1122646522. ht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71 负面影响。总之,笔者认为新加坡和中国的青少年必须加强网络素养,两国的政府以及社交媒体也应该 想出更多的措施来监管网红现象,减少娱乐网红对新中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大多数是女性,所以笔者收集的数据可能反映出的是比较偏于女性对网红现象 的看法。虽然本调查尽可能地收集来自中国和新加坡青少年对此现象的回应,但是新加坡青少年的回应 数量相比中国学生的回应数量要多出很多。因此,笔者的总结和建议可能会更偏向于新加坡青少年对网 红现象的看法。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格雷·威廉姆斯《2020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23项惊人的统计数据》(2020年11月1日)[2020年10 月22日], https://zh.wizcase.com/blog/%E5%B9%B4%E4%BA%92%E8%81%94%E7%BD%91%E5%92%8C%E7%A4 %BE%E4%BA%A4%E5%AA%92%E4%BD%93%E7%9A%84%E9%A1%B9%E6%83%8A%E4%BA%BA% E7%9A%84%E7%BB%9F%E8%AE%A1%E6%95%B0%E6%8D%AE/。 2. 兰妮《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排名:Instagram最负面》 (2017年5月25日)[2020年10月26日],https://www. cbnweek.com/articles/normal/17567 。 3. 梅利萨·霍根布姆《这个时候绝对不要碰手机和社交媒体》(2018年1月30日)[2020年10月23日],https://www. bbc.com/ukchina/simp/vert-fut-42874896 。 4. 腾讯媒体研究院 《2019社交媒体内容趋势报告:市场现状、兴趣偏好及互动行为》(2019年11月28日)[2020年 10月25日],http://www.woshipm.com/it/3143424.html。 5. 许雯 《快手、火山小视频传播低谷信息被约谈》(2018年4月8日)[2020年10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 fortune/2018-04/08/c_1122646522.htm。 6. 周姝岑《“网红”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危害》 (2019年4月17日)[2020年10月23日], http://m.fx361.com/ news/2019/0417/5176064.html。 英文文献 1. “#StatusOfMind, Social media and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 May 2017. https://www.rsph.org.uk/static/uploaded/d125b27c-0b62-41c5-a2c0155a8887cd01.pdf. 2. Jean Holthaus, LISW, LMSW.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Awareness.” Pine Rest,assessed October 23, 2020. https://www.pinerest.org/mental-health-awareness-blog/. 3. Medha Basu and Poon Yun Xuan. “Singapore move to improve young people’s mental health.” GovInsider, August 19, 2020. https://govinsider.asia/innovation/imh-dr-daniel-fung-singapore-moves-to-improve-young- peoples-mental-health/. 4. Simon Kemp. “Digital in 2017: Global Overview.” We are social, January 24, 2017. https://wearesocial.com/ special-reports/digital-in-2017-global-overview.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72 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包 容度对比 作者:朱彦琹 学校:立化中学 责任编辑:陈晓军老师 内容摘要 当今社会,由于具有精神心理疾病的患者有所增加,精神心理卫生因此受到了更多人们的关注,青少 年群体也在此列。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依然存在,导致了社会对患者的排斥日趋恶化。此问题的根本原 因在于人们对患者的刻板印象及偏见,因此想要彻底消除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就得改变人们对于精神心理 卫生的态度。本文针对新加坡和中国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他们对于精神心理卫生及污名的认识与看 法、态度与应对方式,分析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包容度,并根据两国青少年的反馈提出相应的改进 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包容度 一、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有精神卫生疾患的青少年特别容易遭受社会排斥、歧视、羞辱(影响其 寻求帮助的意愿)、学习困难、冒险行为、身体健康不佳和人权遭受侵犯等问题的影响。12018年来自 联合早报的报道显示,心理卫生学院针对近千名14至18岁的青少年的调查发现,近半数会把心理疾病 同贬义词挂钩,反映他们普遍对心理疾病存在误解和负面的既定印象。22020年,关于中国人对精神疾 病的污名化的研究表明,公众污名化的确是患者及其家人的感知。3 由此可见,如今公众污名已经涉及到了新中青少年,让更多青少年患者受到严重的排斥,而人们对 这个课题的关注似乎没有阻挡它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污名化的问题在两国也都日益严重。因此,这不 再只是一个有关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看法的问题。青少年是否愿意踏出第一步改变他们对精神心理 疾病的偏见,终止污名化? 1 《青少年精神卫生》,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9月28日,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2 《社论:终止心理疾病污名化》,《联合早报》,2018年7月24日。 3 北 京 回 龙 观 医 院 媒 体 平 台 《 【 科 普 】 精 神 病 与 心 理 病 有 什 么 区 别 ? 》 , 搜 狐 网 , 2 0 1 9 年 1 月 2 9 日 , h t t p s : / / w w w . s o h u . com/a/292230078_108002。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73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调查青少年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的态度。 2. 比较分析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包容度。 3. 了解两国对于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的措施及其有效性,并提出可改进之处。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笔者向新加坡和中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发出了电子调查问卷,并从新加坡回收了有效问卷100份, 中国回收了有效问卷62份。网上调查对象为13到19岁的青少年,分别来自于新加坡的14所中学、初级 学院及大学,同时也从中国多所初中、高中及大学获取有效答复。本文将以百分比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名词释义 “精神心理卫生”是精神卫生及心理卫生的简称,包括精神和心理有关的疾病及疾病的污名。 “精神疾病”指的是患者出现幻觉、比较严重的思维异常、情感异常或行为紊乱,严重影响日常生 活。4 “心理疾病”是指比较轻的情绪、行为或性格改变,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5 “精神心理疾病”污名是指加诸于患者身上的耻辱标记,妨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它分为“公众污 名”及“自我污名”。“自我污名”指的是出现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内化公众消极态度形成的自我偏见和 歧视的现象,是“公众污名”所导致的结果,所以本文将专注于青少年们的“公众污名”。 4 同上。 5 《社论:终止心理疾病污名化》,《联合早报》,2018年7月24日。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74 (一)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识与看法对比 调查显示,造成“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低,对该课题的认识不 多,因此才会容易被已存在的刻板印象及偏见误导。根据图1,两国青少年基本上能够选一般比较常 见,造成精神心理疾病的原因。根据英国的一项调查,比较常见的原因有受伤或意外、情绪创伤、生活 压力、大脑功能及遗传。6这说明两国的青少年对于精神心理卫生的认识相当高,也说明他们的心理素 养较高。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两国青少年在日常生活里接触精神心理卫生的机率比以前更高。在新加坡, 根据2016年的调查,每7人当中有1个人曾经经历过精神心理疾病,其中患病率更高的年龄在18-34岁 之间。7中国方面,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理科教授王旭梅介绍,目前中国成年人精神疾病患 病率达17.5%,约有1.73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其中抑郁症是重要组成部分,不乏患者因病自杀 身亡。8这说明,精神心理卫生是一个比以往更加接近青少年生活的话题。中国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素养,在2002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 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 质逐步得到提高。9因此,青少年们有更多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精神心理卫生相关的信息,并提高他 们对这个课题的认识及意识。 6 “Mental Health Problems—An Introduction,”2017年10月 更新:2020年,Mind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https://www.mind.org.uk/ information-support/types-of-mental-health-problems/mental-health-problems-introduction/causes/. 7 Y+“Final_Y+_Mental”April 2019. 8 《全国1.73亿人患精神障碍 临床轻心理疏导重药物治疗》,环球网,2015年9月11日,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Pk7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2015年6月。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75 图2显示,至少64.52%的中国青少年不同意对精神心理卫生存有误解,而35.48%的青少年还是对 这个课题有至少一个错误的理解。图3显示,至少79%的新加坡青少年不同意对精神心理卫生存有误 解,而21%的青少年还是对这个课题有至少一个错误的理解。笔者认为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 看法比较正面,没有偏见就不会同意这些刻板印象。然而,笔者发现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 有误解,认为大部分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笔者进一步调查发现,两国青少年表示自己分不 清“治疗”及“治愈”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治疗”指的是采取药物、手术等方法消除疾病,会康复却 不是永久的。10“治愈”指的是经过治疗,疾病痊愈,包含着完全康复的意思。11按照当今的研究,精 神心理疾病患者虽然不能够完全痊愈,但是如果接受了治疗,可以让患者的状态改善。虽然这个误解看 似不严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本来可以获治的患者却不愿接受治疗。这是因为这些刻板印象让患 者及身边的人,包括家人,对治疗的有效性产生质疑。甚至会有一些人觉得接受治疗是一种示弱的行为 而看不起接受治疗的患者,让患者也对接受治疗这件事感到不情愿。如果患者不及时接受治疗的话,这 会导致患者的精神或心理状持续态恶化。 10 Oxford Languages治疗的意思, shorturl.at/mHTX8. 11 Oxford Languages治愈的意思, shorturl.at/kBPRZ.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76 (二)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接受程度对比 根据图4,76.0%的新加坡青少年和51.61%的中国青少年都不认为精神心理卫生是一个敏感的课 题,并且还是具有讨论的空间。本文将“敏感”定义为容易引起强烈及负面反应,12因此不应该被讨 论。两国青少年的思想可算比以前更加开放,愿意接受并且讨论以前被视为禁忌的话题。本文调查结 果显示,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接受程度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图4显示稍微少过一半的中国青 少年仍然觉得精神心理卫生是一个敏感的课题而不应该被讨论,而只有四分之一的新加坡青少年有着 同感。笔者分析认为,新加坡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多,环境也因此随着西方自由主义变得比较开 放。而中国还是坚持着“社会保守主义”的原则,这个现象意味着中国通常会对社会环境的变迁持怀 疑的态度。两国青少年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因此造成了差异。 在新加坡,“品格与公民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同时也鼓励青少年发表自己的意见,提 高新加坡青少年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中国方面,青少年们使用各个社交平台如微博来提高他们的社会 意识。新加坡青少年从七岁开始受品格与公民教育,而中国青少年触网的年龄通常是九岁,因此,笔 者认为中国青少年比较晚开始培养社会意识,也是导致差异的一个原因。 12 Oxford Languages敏感的意思, shorturl.at/rOQR0.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77 图5与图6显示两国青少年是否愿意与患者当邻居、独处在一起、交朋友或合作。中国青少年在四 个情况里比较倾向于选择“不愿意”或“一般”,而大部分的新加坡青少年选择“一般”或“愿意”。 有58.07%的中国青少年表示自己不愿意与患者独处在一起,而只有16%的新加坡青少年有同感。笔者 发现,新加坡的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相比之下对患者的排斥心理较不严重,他们会选择尝试与患者相 处,也不介意这样的情况,相反中国青少年对于和患者相处这件事表示不同意,也不会踏出自己的舒适 圈尝试与他们相处。13根据Swindle等2000年的公众调查显示:“尽管人们对心理疾病本质的认识日益 深入,但大多数人对心理疾病患者仍持有刻板化信念。”因此这反映了即使中国青少年在思想上并没有 对患者有很大的偏见,也并不代表他们愿意和患者相处。因此,这方面有待改善。 两国的青少年在四种情况下最愿意与患者交朋友。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对青少年们而言,与患者交朋 友是在四个情况当中最轻松及从容的一个。因此笔者认为青少年认为和患者在一起会尴尬,而青少年为 了逃避尴尬就会避免这种情况里。由于其他三个情况不是有必要长期与患者相处,就是要保持专业的态 度,因此笔者认为青少年对这样的情况缺乏准备,如果遇到问题也不知道如何适当处理。 (三)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污名”认知度对比 13 李强、高文珺、许丹《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页2。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78 根据图7,80%的新加坡青少年知道“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的意思,但只有40.32%的中国青少年 知道“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的意思,说明超过一半的中国青少年对这个问题不熟悉。不过,图8显示 94%的新加坡青少年和79.03%的中国青少年认为他们的社会中存在“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笔者认为 中国青少年对污名的认知明显比新加坡青少年低。不过,通过问卷调查里笔者提供的定义及例子,两国 青少年可以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污名的存在,并且说明污名在两国的存在感还蛮高的。但是他们本来对污 名的认知有限,较大程度阻碍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了解及意识。因此,这证明了青少年对污名的基本认 知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导致两国之间的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青少年对污名的接触少了很多,表示他们 尽管做出了一些排斥或带有偏见的言行举止也毫无意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污名的存在。反而在新加 坡,精神心理疾病污名化的课题已经公开讨论过,因此如果青少年有接触到类似的信息,也有助于提高 他们对污名的认知与意识。 笔者也在问卷调查中请两国青少年对消除精神心理污名化的必要性进行评估(1为没有必要,5为 很有必要)。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评分是4.15,而新加坡青少年的平均评分是4.42。这表示两 国的青少年不仅认识到他们社会中污名的严重性,而且认识到消除污名的必要性。不仅如此,两国青少 年还打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分数,代表他们感到这个问题紧急迫切,有必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79 根据图9及图10,99%的新加坡青少年和90.32%的中国青少年在听到有关朋友精神心理状态的负 面评论时,会站出来帮助朋友打抱不平。94%的新加坡青少年和95.16%的中国青少年也表示自己在日 常生活里不会将患者排除在外。这表示两国青少年们对自己参与消除污名的态度相当正面,也比笔者预 想的积极得多。不过,12.90%的中国青少年和24%的新加坡青少年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去查与精神心理 卫生(包括疾病与污名)有关的资料。因此,笔者认为两国青少年所表现的积极态度是出于自己的潜意 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助于减轻污名,而且如果让他们主动为消除污名做出贡献,青少 年会表示不愿意。由此可见,两国青少年对患者的排斥心理病不严重,但在主动消除污名的方面有待加 强。 笔者认为新中两国青少年对于精神心理卫生都有着相当清晰的认识以及意识,也认同了精神心理 疾病污名在两国的严重性。不过在行动方面,当要与患者相处时,中国青少年会倾向于选择“回避”, 表示他们不愿意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也不希望讨论这个话题。有一些新加坡青少年也会选择在 自己的日常生活里将患者排除在外。这显示了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化还是存在的,而中国 青少年的污名化比新加坡青年的严重。虽然两国的心理健康素养高,但中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污 名”的认知及意识不够强。而两国青少年们虽然在面对污名有着相当积极的态度,但是还是可以更加主 动。结合两国面对消除青少年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的措施,笔者认为两国过于专注于增加青少年的心 理健康素养,却忽略了培养有关污名及减轻污名方法的意识。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80 四、补充建议 (一)有关精神心理卫生的正面看法及运用媒体推广相关措施 调查显示,有54.84%的中国青少年及68%的新加坡青少年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看过有关精神心理 卫生的正面评论。随着互联网在全球的崛起,两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多,而社交媒体 上的内容也对青少年关于一些话题的看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两国卫生部可以在各自的官方社交媒体 平台上发布一些有关精神心理卫生,并且与青少年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例如迷你漫画或带有流行网 络语言的帖子,有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对这个课题的关注及兴趣。这也可以更有效地改变青少年对精神 心理卫生的误解。 调查也显示,最近有更多电影和电视剧的内容涉及到精神心理卫生,提高了观众对这个课题的正 面意识,并且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因此,笔者认为,两国卫生部也可以采用这个平台,通过不同的角 色,让青少年们通过患者的视角了解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帮助精神疾病患者。 两国卫生部也可以通过电影和电视剧里推广一些消除精神心理疾病污名的方法,鼓励青少年将这些方法 也融入他们的生活。 (二)在日常教材中融入更多精神心理卫生的知识 中国在2002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 实施教育;面向全体青少年,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 质逐步得到提高。14不过,新加坡与中国不同,并没有专门提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相关固定课 程,这导致青少年对心理健康了解不足。笔者认为,学校应该将精神心理卫生教育融入进日常的课堂之 中,如在“品格与公民教育”课上进行。这会让青少年通过详细的讲解学到关于精神心理卫生及精神心 理疾病污名的知识,参与讨论,并鼓励青少年多关注有关精神心理卫生有关的新闻。 笔者认为两国也可以专注于推广精神心理疾病污名有关的知识,以及青少年可以如何积极参与减轻 污名。这可以让青少年意识到自己在消除污名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并且鼓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2015年6月。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81 五、结语 随着精神心理疾病在我们生活日益普遍的趋势,精神心理疾病的污名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将面临的 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问题,人们需要改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排斥态度,并抛弃陈规定型 的观念。但是,这取决于人们是否愿意,甚至认为有无必要改变自己的态度。青少年在接受心理健康和 对心理健康污名的看法,将决定心理健康去除污名的未来发展趋势。 笔者调查发现,虽然两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较高,但新加坡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包容度 比中国青少年的高。这是因为新加坡青少年对患者的误解比较低,他们也更加愿意接受对这个话题的讨 论;而中国青少年却还是比较保守,对精神心理卫生的误解并没有改变。两国青少年在减轻污名时表现 出了一个较积极的态度,但两国依然还有一部分的青少年对此感到不情愿,而这还会让污名严重化。因 此,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包容度还有待加强。 本文对比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精神心理卫生的包容度,但笔者在中国各个地区及新加坡采集的样本有 限,因此不能很好地代表全新加坡及中国的青少年的看法。为填补局限,笔者尽量向来自不同学校的新 加坡青少年分发问卷、既有特选中学,也包括非特选中学的青少年,以及新加坡大学的青少年,尽可能 扩大一手资料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北京回龙观医院媒体平台《【科普】精神病与心理病有什么区别?》,搜狐网,2019年1月29日,https://www. sohu.com/a/292230078_108002。 2. 《全国1.73亿人患精神障碍临床轻心理疏导重药物治疗》, 环球网,2015年9月11日。 3. 李强、高文珺、许丹《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8年第4期,页582-589。 4. 《青少年精神卫生》,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9月28日,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 adolescent-mental-health。 5. 《社论:终止心理疾病污名化》,《联合早报》,2018年7月24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2015年6月。 英文文献 1. “Mental Health Problems—An Introduction”,2017年10月 更新:2020年,Mind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https:// www.mind.org.uk/information-support/types-of-mental-health-problems/mental-health-problems-introduction/ causes/. 2. Oxford Languages治疗的意思, shorturl.at/mHTX8. 3. Oxford Languages治愈的意思, shorturl.at/kBPRZ. 4. Oxford Languages敏感的意思, shorturl.at/rOQR0. 5. Y+“Final_Y+_Mental”, April 2019.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82 对比新中两国年轻人的社会事务参 与度——以社交媒体为例 作者:魏钰雯 学校:立化中学 责任编辑:黄宇佳老师 内容摘要 现今年轻人常被称为“草莓族”,大众认为他们承受不了压力,价值观、工作观等都不符合社会规范。 即便如此,年轻人还是未来社会的重要一员,应当对社会事务有所参与。论文从三个角度,比较新中两国年 轻人的社区参与、文化参与和政治参与,并探讨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社会事务参与度的影响。本文发现,两国 年轻人的社会事务参与度都有待提高。我们应对此问题予以重视,避免培养出对社会漠不关心的年轻人。 【关键词】年轻人、社会事务、参与度、社交媒体 一、引言 “社会事务参与度”指的是社会的成员在社会中不同的方面,比如在社区、文化、政治上的参与 度和对社会的关心、了解、投入。社会有很多不同的层面,需要结合社会成员多方面的参与进而形成一 个繁荣、有效和有功能性的社会。1《中国青年研究》中提到,“青年人常常被认为对那些含有公民责 任的活动越来越冷漠和不情愿参与。在这个背景下,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开始被关注,成为青年人重新 参与公民事务的新途径。”2现今的年轻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在国外有下降的趋势,而这应当受到关 注,因为这样的趋势无疑是对国家没有利的。年轻一代加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份子,需要学习和了解 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需要真正关心、了解和参与社会的年轻人,才能确保社会良好地发展。 年轻人是国家非常宝贵的资源。唐振辉部长在演讲时说过:“年轻人充满潜能、可能性和最终的 成就。对于年轻人而言,因有充裕的时间、能量以及想象力的天赋,天空才是极限。”3年轻人可塑 造,是国家、社会的未来领导,能为社会带动良好的改变,让社会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何况,2019年 DEMOS报告指出,“近2/3的年轻人(64%)认为社交媒体平台是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超 1 《 形 成 有 效 的 社 会 治 理 、 良 好 的 社 会 秩 序 》 , 大 洋 网 新 闻 , 2 0 1 8 年 3 月 1 6 日 , h t t p s : / / n e w s . d a y o o . c o m / g u a n g z h ou/201803/16/155082_52115314.htm。 2 吴世友 余慧阳 徐选国,《国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2月8日,http://www.cssn.cn/zzx/xszb_zzx/201402/ t20140208_959550.shtml。 3 “...the young are full of potential, promise and eventual accomplishment. For the young, with the luxury of having time on their side and the endowment of energy and imagination, the sky's the limit.”Mr Edwin Tong,“Working with our youths towards a more caring and inclusive Singapore”, Ministry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September 3, 2020. Accessed December 21, 2020, https://www.mccy. gov.sg/about-us/news-and-resources/speeches/2020/sep/working-with-our-youths-towards-a-more-caring-and-inclusive-singapore.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83 过一半的35-50岁年轻人(55%)同意这一说法。”4从此可看出,社交媒体对于年轻人具有一定的号 召力。因此,本论文将从社区参与、文化参与、政治参与三方面,研究对比两国年轻人的社会事务参与 度,并探讨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从社区参与、文化参与、政治参与这三方面,对比新中两国年轻人对自己国家社会事务的 参与度,分析影响两国年轻人的社会事务参与度的原因,并探讨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通过网络报章及资料的收集,分析两国年轻人的社会事务参与度。 2. 问卷调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出针对新中两国年轻人社会事务参与度的线上问卷。其中新加坡 的有效问卷为65份,中国的有效问卷为43份。 (三)研究对象 根据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MCCY)的定义,年轻人的年龄为15-35岁。5因此,本研究将 以年龄介于15-35岁的年轻人作为调查对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比两国年轻人的社区参与度 选项1为最少,5为最多 4 《DEMOS报告:年轻人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活动》,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2019年5月25日,http://www.199it.com/archives/786063. html,报告关于“Social Action on Social Media (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活动)”,分析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参与社会活动的情况。 5 Mr Edwin Tong,“Working with our youths towards a more caring and inclusive Singapore”, Ministry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September 3, 2020. Accessed December 21 2020, https://www.mccy.gov.sg/about-us/news-and-resources/speeches/2020/sep/working- with-our-youths-towards-a-more-caring-and-inclusive-singapor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84 据图1的问卷调查结果,44.6%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37.2%的受访中国年轻人表示,自己对社区 的了解程度为“中等”水平(选项3)。这说明两国的年轻人认为自己对社区的了解程度一般,或者 不确定自己有多了解社区。只有23.1%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11.6%的受访中国年轻人选择4,表示他 们对社区有较多的了解。另外,有11.6%的中国年轻人选择5,但却完全没有新加坡年轻人选择这一选 项。这说明和新加坡年轻人相比,中国年轻人对社区的了解可能稍多。但整体而言,两国年轻人多数都 还不太确定、不太了解社区,对于社区活动、事务的参与也不多。 据图2的调查结果,35.4%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44.19%的受访中国年轻人从不参加任何社区活 动。55.4%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37.2%的受访中国年轻人表示,他们只会偶尔参加社区活动。从比例 上来看,更多的新加坡年轻人曾经参加过社区活动。据中国《澎湃新闻》,“在社会参与方面,新阶层 青年群体对社区的参与程度弱化。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以上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在 参加过社区志愿服务的受访者中,其参加的频率较低,‘经常参加’的仅占9.68%。”6虽然两国年轻 人的社区参与频率都不高,但相比于中国年轻人,较多的新加坡年轻人曾参与社区活动。这或许与新加 坡教育课程包含学生参与社区活动这一点相关。比如,新加坡有“德育在于行动”计划。此计划让中学 生自主参与社区义工活动,以便更了解社区。7通过这个计划,学生能够学会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 需求,并为学校、家庭或社区的改善做出贡献。这能鼓励学生从小培养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增加学生 对社区的接触和参与。此外,新加坡政府也非常注重年轻人的社区参与。据联合早报,“全国青年理事 会从即日起向社区组织征集意见,邀请他们提出推动青年志愿项目的好点子。李显龙总理日前在国庆群 众大会宣布推出新的青年志愿者计划,鼓励年轻人为社区做出更多贡献。”8由此可见,新加坡年轻人 拥有较多平台参与社区事务,更能为社区付出他们的一份力。 6 方志大名,《这届年轻人为何与众不同?》,《澎湃新闻》,2021年1月3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39586. 7 Jolene Ang, “Values in Action programme making lasting impact on stude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Straits Times,Accessed December 21, 2020,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ducation/values-in-action-programme-making-lasting-impact-on- students-ministry-of. 8 薛之白,《青年志愿者计划征集意见》,《联合早报》,2013年12月10日,https://www.zaobao.com.sg/realtime/singapore/ story20131210-286580。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85 中国教育较重视思想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德育工作指南》列明,“教育和引导学生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 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 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 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从中可看出,中国的德育较偏向国家教 育。据《澎湃新闻》,“在校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普遍较多,但是在他们迈入社会之后,职业 压力、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导致他们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情况有所减弱。调查数据显示,超 过两成以上的受访者在毕业后没有参加过任何公益慈善活动。”10这显示中国年轻人在踏入社会开始忙 碌的生活后,对社区参与就不会那么重视,这并不是他们非常愿意花时间的地方。整体上,新加坡年轻 人的社区参与度会比中国年轻人高。 据图3的问卷调查结果,52.4%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48.84%的受访中国年轻人通过他们所关注的 社交媒体账号得到关于社区的信息。这是5个选项中年轻人获取社区信息的第二大来源。若年轻人关注 与社区事务类相关的信息,则代表年轻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接触社区事务的信息的几率将有所提高, 进而提高他们对社区事务参与的可能性,会正面影响年轻人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 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的贴文和所关注的社交媒体账号得知社区信息的比例大于中国年轻人,可见前者会 更频繁地在社交平台上接触到社区事务。这意味着社交媒体对新加坡年轻人的社区参与度影响更大。总 之,就新中两国而言,两国年轻人的社区参与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交媒体的影响。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2017年8月22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10 方志大名,《这届年轻人为何与众不同?》,《澎湃新闻》,2021年1月3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639586。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86 (二)两国年轻人的文化参与度 据图4的问卷调查,中国年轻人比新加坡年轻人较常接触艺术与文化。数据显示,共有 32.3%的受 访新加坡年轻人和44.18%的受访中国年轻人选择4(较常)和5(经常),说明新加坡年轻人相比中国 年轻人,较少接触或欣赏文化,文化参与度较低。 据图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中两国年轻人对文化参与的看法的差异。49.2%的受访新加坡年轻 人和51.16%的受访中国年轻人认为文化有趣。这个数据相当接近,差距并不大。然而,23.1%的新加 坡年轻人却表示,他们不觉得文化有趣。有类似看法的受访中国年轻人则占16.28%。这突显新加坡年 轻人对文化缺乏兴趣,而这也许是文化参与度较低的其中一个导因。新加坡的历史与文化远不如中国丰 富。相比中国年轻人,新加坡年轻人接触文化的机会较少,许多新加坡年轻人虽然读过关于新加坡历史 与文化的课程,却不能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据“亚洲新闻台”对新加坡人的调查和访问,“他们大 多的知识仅限于在小学和中学的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中所学到的。”11这说明多数新加坡年 轻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通常源于并止于课本上的知识,对国家发展历程的了解并不深入。据《海峡时 报》报道,“85.6%的受访者认为理解新加坡文史是重要的,但只有15%的受访者会进一步寻找相关资 11 “Most of their knowledge are limited to what they've learned in Social Studies clas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hey said.” Fann Sim,“Going beyond 1819: How well do Singaporeans know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Channel News Asia, November 15, 2018,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going-beyond-1819-how-well-do-singaporeans-know-the-history-of-9945420.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87 料。”12即使大多数新加坡年轻人认为文化重要,却只有少数的年轻人会主动去寻找文化信息和知识、 尝试接触或理解文化。他们对文化不太感兴趣,因此新加坡年轻人文化参与度较低。 相比之下,中国年轻人较熟悉也较常接触本土文化。比如:近期有不少与中国传统服装、古筝古 琴等相关的视频在抖音手机应用程序上火爆流传,受年轻用户追捧。“从去年开始,抖音开始以中国传 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了大量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传统手艺人,受到了广大用户 的一致好评。而在2019年4月16日,抖音还在杭州正式宣布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该计划将通过加 强流量扶持、提高变现能力、打造非遗开放平台及开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助力非遗传播,培养挖掘年轻 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好奇心,帮助发掘非遗的文化和市场价值,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13 从中可看出,中国年轻人通过受欢迎的社交媒体网络平台接触、传播和享受中国文化,并把这些文化融 入生活,让年轻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社交媒体时就可以接触到该国的文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隋岩在致辞中指出,传统文化为抖音带来内容生命力,抖音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14这说明了社交媒体能为文化传播提供很好的平台。久而久之, 年轻人能更认识、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也更会欣赏它,甚至可能间接创造出新一代的文化,从而提高 中国年轻人的文化参与度。整体而言,中国年轻人的文化参与度可以说是高于新加坡年轻人的。 据图6的调查结果,社交媒体是新中两国年轻人获得艺术与文化信息的一大来源。64.6%的受访 新加坡年轻人和81.4%的受访中国年轻人都表示他们是从社交媒体的贴文中得知艺术与文化的相关信 息。61.5%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67.44%的受访中国年轻人也表示,他们是从社交媒体所发布的贴文 中得知相关的信息。相比之下,只有46.2%的新加坡年轻人和30.2%的中国年轻人是从学校获得文化相 关的信息。这突显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非常大,特别是在中国,社交媒体对年轻人文化参与度的影响 已经远大于学校的影响力。笔者认为,由于文化是非物质的,通过年轻人所熟悉的社交媒体平台能让 他们较容易接触和认识自己国家的文化。而社交媒体的便捷性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能让他们对文化更 12 “85.6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found it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Singapore’s heritage, but only 15 per cent would seek out information about it.” Mohd Azhar Aziz, “Connecting youths with S'pore's heritage”, The Straits Times, January 27, 2014, https://www.todayonline. com/daily-focus/youth/connecting-youth-spores-heritage. 13 杨洋《传统文化短视频抖音总播放量超过164亿次》,36kr,2019年5月29日,https://36kr.com/p/1723763802113。 14 《短视频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光明网,2019年5月13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513/c70658-31082023.html。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88 有兴趣,因此文化传播者会选择把文化相关的信息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在2020年,新加坡华族文化 中心为了加强年轻人对华族文化的参与度,更是定下了“携手本地年轻人才,善用科技与新媒体”的方 针。15总的来说,社交媒体的确对新中两国年轻人的文化参与度有直接的影响。 (三)两国年轻人的政治参与度 据图7的调查结果,相比新加坡年轻人,更多的中国年轻人有关注政治事务的习惯。23.1%的受访 新加坡年轻人表示,他们没有关注政治事务,而只有2.33%的受访中国年轻人表示自己没有关注政治事 务。从这样的差距可以看出,在生活中会去认识、了解和参与政治事务的新加坡年轻人并不多。 据图8的调查结果,两国年轻人都认为了解政治很重要。64.6%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62.79%的受 访中国年轻人选择“了解政治很重要”这个选项。此外,有26.2%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和46.51%的受 访中国年轻人认为,生活中有很多帮助自己了解政治的资源;另一方面,有30.8%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 和16.28%的受访中国年轻人则认为政治很难理解。这样的差异很有可能是由于两国年轻人所接受的教 育有所不同。中共教育部党组提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 15 蔡天宝《2020年新春团拜华族文化中心主席蔡天宝先生致辞词》,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2020年1月27日,https://singaporeccc.org.sg/ zh-hans/media_room/speech-by-mr-chua-thian-poh-chairman-singapore-chinese-cultural-centre-at-spring-reception-2020/。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89 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6习近平的一次演讲提到,“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 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 根人民、奉献国家。”17中国学生在学校里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让中国年轻人更加认识和明白国家的政 治体系,因此会更关注并参与政治。相比之下,新加坡学生并没有那么多机会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 到关于自己国家的政治体系等相关内容,因此新加坡年轻人对自己国家的政治背景认识并不多。 此外,更多新加坡年轻人对政治缺乏兴趣。据图8,32.3%的受访新加坡年轻人表示不想了解政 治,而只有2.33%的受访中国年轻人选择这个答案。联合早报报道,“普遍被视为‘政治无感’的本地 青年并非真的漠不关心,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兴趣的机会与平台,因为与政治和政策相关的讨论,往往 是在年轻人生活里不常接触到的平台进行,难以触及年轻人。”18新加坡年轻人的政治参与度较低是由 于政治似乎与他们没有关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因此他们对政治缺乏兴趣,不认识也不理 解政治,导致对政治的参与度较低。社交媒体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政治对年轻人不再那么遥不可 及。社交媒体是这代年轻人最常接触、最熟悉的平台,也是最容易与他们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在新加坡 2020大选中,参选的各个政党都积极在网络及社交媒体上与年轻人沟通,引起他们的关注。据Analytix Labs的分析,“调查指出,人民行动党、工人党、新加坡前进党和新加坡民主党在6月23日、哈莉玛总 统宣布解散国会后才开始活跃于社交媒体。在大选期间,他们每天在Facebook(面簿)上载内容的次 数平均比大选前多出大约七倍。”19看得出,参选政党意识到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极大,特别是能让年 轻人更关注和认识各政党。就中国而言,“社交媒体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生,借由社交媒体,唤醒了民 众参与政治的意识,提高了民主的政治参与度,社交媒体上民主议事的网络环境,加强了对政治的监 督。”20从此得知,社交媒体降低了年轻人参与政治的门槛,让他们能够更轻易地以熟悉的方式讨论、 参与政治。据问卷调查定性问题“您为什么会/不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自己对社会事务的意见/看法”, 笔者总结两国年轻人的答复,得出以下结论: 1. 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年轻人都是在遇到自己感到不公、自己热衷的话题、觉得重要或需要关注和改 变时才会发表看法。 2. 不会发表自己看法的年轻人是因为害怕自己缺乏知识,说了不正确的话,或者怕引起争端,被他人 责骂。可以看出,年轻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交媒体的影响,会使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16 《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见《求是》杂志,2020年9月1日。 17 李超越《习近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央视新闻,2018年9月10日,http://m.news.cctv.com/2018/09/10/ ARTI2IKzzlMVd8HW2TlsBPH7180910.shtml。 18 《当年轻人不再政治冷感》,《联合早报》,2020年7月19日,https://www.zaobao.com.sg/special/report/singapore/singapore-13th-ge/ analysis-and-commentary/story20200719-1070223。 19 余慧慧《调查: 本地四大政党未能从社交媒体及时掌握选情》,《8视界》,2020年10月8日,https://www.8world.com/news/singapore/ article/ge2020-use-of-social-media-by-political-parties-1274011。 20 宋佳易《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中国知网,2014年,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333602.html。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90 四、结语 就新加坡而言,政府以及社会应该多鼓励和培养年轻人从学生时代开始了解国家的文化,通过学校 教育让学生更加认识本土的各种文化。我们不应只是强调学业和成绩,也应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与文化 相关的活动。再者,新加坡教育部或家长应在孩子学习时,适当教育孩子有关社会的事务——如政治体 系的知识、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从正面的角度与孩子耐心讨论时事,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逐渐 提高自己的社会参与度。 就中国而言,人们应改变年轻人对学业过于重视的现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社区的各 种志愿活动,以便更加了解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和他们的需求,更积极地为他们服务。两国都可以加强使 用社交媒体来传播信息,通过社交媒体更直接地与年轻人产生连系,引起他们的关注。无论是新闻、时 事、活动的宣传,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平台都能提高他们对社会事务的接触与认知,让年轻人能更多地参 与社会事务。 本论文的局限包括在所收集的调查问卷中,15-24岁和25-35岁之间在新中两国方面的回复者比例 不同。中国方面的回复者年龄比例相当平均,包括48.8%的15-24岁年轻人,而新加坡的回复者包括 87.7%的15-24岁年轻人。15-24岁年轻人较多是学生,多数还没踏入社会,时间也较多花在学业上, 因此有些数据可能要受此因素影响。另外,笔者是通过网络对中国受访者发出问卷,无法得到中国各地 年轻人抽样的问卷回复,因此数据只是大略的,不能准确地代表中国所有年轻人的看法。 综上所述,新中两国年轻人在社会事务方面虽然已有初步的参与,但对社会事务的理解并不深入。 两国年轻人在各方面都有待加强,应进一步提高社会事务参与度,为社会做出贡献、改善社会。社交媒 体对年轻人的社会事务参与度有不少的影响,可帮助年轻人在更大程度上参与社会事务。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91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当年轻人不再政治冷感》,《联合早报》,2020年7月19日(第1版)。 2. 《DEMOS报告:年轻人社交媒体上的社会活动》,199IT 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网,2019年5月25日,http://www.199it. com/archives/786063.html。 3. 《短视频激活传统文化魅力》,光明网,2019年5月13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513/c70658- 31082023.html。 4. 方志大名《这届年轻人为何与众不同?》,《澎湃新闻》,2021年1月3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 forward_10639586。 5. 李超越《习近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央新闻,2018年9月10日,http://m.news.cctv.com/2018/09/10/ ARTI2IKzzlMVd8HW2TlsBPH7180910.shtml。 6. 宋佳易《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中国知网,2014年,https://wap.cnki.net/lunwen-1014333602.html。 7. 吴世友,余慧阳,徐选国《国外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年02月08日,http://www. cssn.cn/zzx/xszb_zzx/201402/t20140208_959550.shtml。 8. 薛之白《青年志愿者计划征集意见》,《联合早报》,2013年12月10日(第1版) 9. 余慧慧《调查: 本地四大政党未能从社交媒体及时掌握选情》,《8视界》,2020年10月8日,https://www.8world. com/news/singapore/article/ge2020-use-of-social-media-by-political-parties-1274011。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英文文献 1. Jolene Ang.“Values in Action programme making lasting impact on students: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Straits Times. September 18, 2018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ducation/values-in-action-programme- making-lasting-impact-on-students-ministry-of. 2. Mohd Azhar Aziz.“Connecting youths with S'pore's heritage”. The Straits Times. January 27, 2014. https:// www.todayonline.com/daily-focus/youth/connecting-youth-spores-heritag. 3. Mr Edwin Tong.“Working with our youths towards a more caring and inclusive Singapore.”Ministry of Culture, Community and Youth. September 3, 2020. https://www.mccy.gov.sg/about-us/news-and-resources/ speeches/2020/sep/working-with-our-youths-towards-a-more-caring-and-inclusive-singapor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92 从食物浪费的处理方式对比新中两国 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作者:杨頤霖 学校:立化中学 责任编辑:黄宇佳老师 内容摘要 食物浪费是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造成威胁,因此已经成为许多国 家的关注点。为了了解各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本文进行了数据调查以及资料搜集,针对新中两国在不 同层面为应付食物浪费所采取的措施,分析措施的有效性,对比两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并且 提出相应的建议。调查结果发现,两国在减少食物浪费与妥当处理食物垃圾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效。但若要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两国都有进步的空间以及相互借鉴的地方。 【关键词】食物浪费、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国家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加,国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日益富裕。在这样的背景下,食 物浪费的问题也变得更严重。据国家环境局的统计,在过去10年中,新加坡所产生的食物垃圾数量增 加了约20%,但只有18%的食物垃圾被回收。1在中国,被浪费的食物可养活3亿人,粮食浪费每年造 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00亿美元。2虽然消费者在食物浪费的问题上扮演重大角色,但新加坡环境局也提 到,商业和工业场所产生的食物垃圾约占总食物垃圾的40%,3因此国家不只应该注重减少国人的食物 浪费,也应该为减少在供应链过程中所浪费的食物做出努力。联合早报提出,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国人 生活日益富裕,浪费食物的趋势还会持续,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减少这方面的浪费。4可见,两 国均有食物浪费的现象,影响国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能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长远需要的协调发展。这包括合理利用自然资 源、重视环境保护等内容。5食物浪费会提高食物生产的需求,导致大量水、能源、土地及生产材料在 生产过程中被无效消耗,增加国家资源的压力。6除此之外,生产食物和处理食物垃圾会排放大量额外 的温室气体,给城市造成巨大的环境压力,也对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7 1 “Food Waste Management,”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May 6, 2020 https://www.nea.gov.sg/our-services/waste-management/3r- programmes-and-resources/food-waste-management. 2 《社论:避免浪费食物观念有待加强》,联合早报,2017年12月5日, https://www.zaobao.com.sg/zopinions/editorial/story20171205-816313。 3 Vanessa Liu ,“Calls to change eating habits and overhaul food supply chain to cut Singapore's food waste,”Straits Times,Nov 22, 2020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calls-to-change-eating-habits-and-overhaul-in-food-supply-chain-to-cut-singapores-food. 4 《社论:避免浪费食物观念有待加强》,联合早报,2017年12月5日,https://www.zaobao.com.sg/zopinions/editorial/story20171205-816313。 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 Languages. 6 成升魁,<食物浪费:一面折射社会文明的多棱镜>,见《笔谈:食物浪费》,2017年第4期,页530。 7 同上。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93 由此可见,食物浪费不单单对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会给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经济增长等方面带 来许多问题,威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成升魁在《食物浪费:一面折射社会文明的多棱镜》中提 出,近几年来,可持续食物系统、减少食物浪费成为联合国相关机构和世界主要国家的重大选题。相关 机构不但重视系统性研究,更重视减少浪费的政策制定和社会行动以及技术的支撑,8希望会改善在世 界各地食物浪费的情况。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以联合国的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比较标准,通过分析新中两国政府及非盈利组织在食 物浪费问题方面的举措,对比两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笔者将: 1. 分析新中两国在不同层面为缓解食物浪费问题采取的措施。 2. 分析、比较新中两国在各层面上采取的措施的异同之处。 3. 通过比较、分析两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趋势,提出可借鉴之处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 问卷调查:笔者通过向新中两国16-60岁的国人发出电子调查问卷,了解两国政府在应付食物浪费 的题方面所进行的宣传在多大程度上减少了食物浪费。本调查共收集了88份有效问卷,其中新加 坡的有效问卷为55份,中国的有效问卷为33份。 2. 资料收集:笔者主要通过分析中国、新加坡和西方的网上资料与数据,了解两国目前已有的措施, 以及对措施的不同评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联合国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呼吁所有国家行动起来,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保护地 球。9其中,目标12为负责任消费与生产,其指标包括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10笔者从目标12的11个具 体目标中挑选了两个具可比性的目标,作为新中两国处理食物浪费对比的指标。两个目标如下: 第一,目标12.5:到2030年,通过预防、减排、回收和再利用,大幅减少废物的产生。这表示食 物浪费问题应从减少食物垃圾(即厨余)开始。两国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对环境的可持续性都会有影 响。 8 同上,页529。 9 联合国,https://www.un.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zh/. 10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http://www.fao.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indicators/1231/zh/.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94 第二,目标12.8:到2030年,确保各国人民都能获取关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自然和谐生活的方式 的信息,并具有上述意识。这表示在两国食物浪费问题的分析上,我们应了解两国如何减少食物浪费 (即食物耗损)的力度。 因此,笔者将从新中两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就食物垃圾的处理方式,及其减少食物浪费的力度两个 方面来探讨新中两国的环境可持续性问题。 (二)政府管控企业减少食物浪费的力度 1. 新加坡的措施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大力鼓励企业单位减少他们所制造的食物垃圾,并与新加坡食品局推出了三本对 应各类企业——食品零售店、超级市场和食品制造场所的指导书。11指导书就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如 何减少食物浪费及如何有效地处理多余的食物三方面,鼓励企业减少食物浪费问题。 指导书里列明了食物浪费的负面影响,以加强企业对食物浪费问题的认识,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 鼓励企业尽全力减少食物浪费。 此外,指导书里也有许多具体的案例,教导企业减少食物浪费的不同方法,比如订购适量的食材, 从而提高企业对如何减少食物浪费的认知。 为了有效处理多余的食物,指导书里提供了“食物银行”等非政府组织的联络方式,鼓励企业把 多余的食物捐给他们。非政府组织主要扮演的角色在于处理多余的食物,避免浪费,让多余的食物有其 他的用处,并且减少废物的产生。这些非政府组织通过收集企业、学校、商超、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剩余 食品,将食品免费提供给有困难的群体,从而在减少食物浪费的同时帮助他们。新加坡有不少像食物 银行一样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对减少食物垃圾方面都有显著的贡献,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 新加坡食物垃圾量在过去的10年中有上升的趋势,但这个数字在2018年下降到了763,000吨,在2019 年则下降到744,000吨。12非营利组织Zero Waste SG(零浪费新加坡)的执行董事Pek Hai Lin女士表 示,2019年食物垃圾产量下降,主要原因包括非政府组织的食品救援行动。13政府通过鼓励企业把剩余 食品捐给非政府组织,减少食物垃圾的产生,避免浪费食物而对环境造成伤害。 2. 中国的措施 在中国,习近平主席日前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 餐饮浪费行为。14北京政府对餐馆丢弃到垃圾桶的食物收取每公吨8块钱的费用,15而上海则规定,各个 单位和饮食业产生的餐厨垃圾按容量240升/桶,基数内最高60元/桶、基数外最高120元/桶的新标准收 费。16这会确保企业因不想付更多费用,减少他们所产生的食物垃圾,进而有效地减少废物的产生,从 11 “Food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May 6, 2020,https://www.nea.gov.sg/our-services/waste- management/3r-programmes-and-resources/food-waste-management/food-waste-management-strategies#strategy2. 12 “Food Waste Management,”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May 6, 2020, https://www.nea.gov.sg/our-services/waste-management/3r programmes-and-resources/food-waste-management. 13 Vanessa Liu ,“Calls to change eating habits and overhaul food supply chain to cut Singapore's food waste。”Straits Times,Nov 22,2020,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calls-to-change-eating-habits-and-overhaul-in-food-supply-chain-to-cut-singapores-food. 14 安德鲁·斯蒂尔,《国际论坛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意义重大》,人民网,2020年8月27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827/c40531- 31838231.html。 15 桑特,《中国当局采取措施减少北京餐馆的食物浪费》,美国之音,2013年4月23日,https://www.voachinese.com/a/reducing-food-waste- beijing/1646641.html。 16 《上海市单位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将实施新标准》,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年8月22日,http://www.gov.cn/gzdt/2013-08/22/content_2471748.ht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95 而对环境保护有利。这类收费的规定并没有在全国城市实施,因此整体效果有限。习近平主席发出制止 餐饮浪费的指示后,全国各地餐饮行业协会、餐饮企业也纷纷响应,以积极行动做出了表率。世界中餐 业联合,一个有中国政府批准的组织,发布了倡议书,从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引导文明理性消费、创新 经营服务方式、推动绿色厨房创建、积极发展大众餐饮、坚持诚信守法经营六方面,倡导餐饮企业坚决 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浙江、海南、河南、河北、内蒙古、武汉、 西安、郑州、信阳等十多个省市的餐饮、烹饪、美食、饭店和团餐类行业协会发文响应。17有些企业为 了减少食物浪费,推出了小份的食品让顾客选择适当的分量,并在顾客浪费食物时收取额外费用,以期 减少顾客浪费食物的情况。 3. 比较 整体来看,中国虽然鼓励企业减少食物浪费,但许多企业是从顾客着手,却没有强调让企业本身 减少对食材的浪费与耗损。就新加坡而言,政府更注重让企业本身减少食物浪费,并让企业了解如何 减少食材的浪费,提供足够资料让企业妥当处理多余的食物,避免浪费。笔者认为两国应该互相借鉴: 在鼓励企业减少食材浪费的同时,让企业鼓励消费者和顾客,减少他们对食物的浪费。如果企业能负起 这两方面的责任,就会大幅度减少食物耗损,帮助国家达到可持续发展。新加坡企业能模仿中国企业, 让顾客选择适当分量的食品,并且鼓励顾客减少食物浪费,在他们浪费食物时收取额外费用。新加坡 的非政府组织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是中国能借鉴的对象。中国上海绿洲的食物银 行在2019年就拯救了122吨总价值超过1100万元人民币的食物,直接受益人次超过50万,18非常成功。 不过,中国的食物银行数量十分有限,仅上海一家,负责把剩余食物运输至全国250家非盈利机构。19 中国也许可以考虑在更多的区域开设食物银行,扩大食物银行的所在范围,让食物银行覆盖更多区域。 这样能减少食物垃圾的产生,同时也能减少食物浪费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 利。 (三)政府鼓励国人减少食物浪费的力度 新中两国政府在减少食物浪费方面,主要是从人民及企业两个群体着手。就前者而言,政府通过相 关的宣传来进行宣导。就后者而言,政府则通过管控来减少企业所产生的食物垃圾。 1. 政府的宣传对于人民减少食物浪费的态度的影响 政府的宣传是否能对人民减少食物浪费的态度起到影响,在于其宣传的广度及有效性。 17 红餐网,《国家出面制止餐饮浪费,餐企将面临哪些挑战?》,虎嗅,2020年8月13日,https://www.huxiu.com/article/375303.html。 18 《2019年年报》,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2019年,http://www.chinafoodbanking.org/file/2019report.pdf。 19 同上。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96 第一、 政府宣传的广度 宣传的涉及面能够确保更多人接触到与食物浪费相关的知识。图1显示,82%的中国受访者曾经看 过政府所推出的宣传,而新加坡受访者当中则只有58%看过这类宣传。另外,图2显示大多数的中国受 访者在更多平台上看到政府的宣传,各项的平均百分比都比新加坡受访者更高。由此可见,尽管中国人 口多,地域辽阔,但就政府宣传方面,其涉及面比新加坡广。这或许与中国运用更多元化的平台来进行 宣传有关。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197 第二、政府宣传的有效性 图3显示,总共有74.07%的中国受访者选择了4和5,认为政府的宣传帮助他们对食物浪费有更深 的了解。而在新加坡受访者中,只有43.8%的人选择了4和5。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在食物浪费问题上的 宣导比新加坡有效。了解了食物浪费的状况,人们才会有更大的意愿去减少自己日常的食物浪费,因为 他们会了解食物浪费状况的严重性,进而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调查也显示,有31%的新加坡受访者“不记得”政府为减少食物浪费而做的宣传活动。部分受访 者也回答不出具体的宣传活动。这表示新加坡政府的宣传活动力度不足,无法让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 此宣传效率较低。而在中国,有48%的受访者提到了政府在2013年开始的“光盘行动”,显示中国政 府在推广这项宣传活动的力度相当足够,能让国人对这项宣传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 比较 相较之下,中国政府的宣传比新加坡具有更大的广度及有效性。从图4,我们能明显看到有更多 中国受访者(92.31%)在看到了政府的宣传之后,尝试减少他们日常的食物浪费。相比之下,只有 68.8%的新加坡受访者将减少食物浪费付诸于行动。可见,中国通过宣传鼓励国人减少日常的食物浪费 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效。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198 整体来看,在教育国人减少食物浪费方面,中国政府的宣传力度明显比新加坡的大,并且也更有 效。在广度与深度方面,中国目前做的也非常成功,是新加坡能借鉴的对象。 (二) 政府提高餐厨垃圾回收率的力度 餐厨垃圾若与其他垃圾混合处理,会使垃圾的湿度居高不下,导致垃圾焚烧时释放出二恶英的风险 骤增,20增加对环境的危害。垃圾分类能避免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提高回收率,是十分重要的食 物垃圾处理方式。 1. 新加坡的措施 企业方面,新加坡目前重视鼓励企业进行食物垃圾分类。如前文所言,新加坡环境局推出了一本 指导书,教导企业单位如何进行餐厨垃圾分类,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希望鼓励企业单位进行垃圾分 类,提高餐厨垃圾的回收率。21 环境局在2019年推出了资源可持续发展法(Resource Sustainability Act),规定从2021年开始, 新的大型商业和工业场所在其设计计划中必须分配并留出空间以用于现场食物垃圾处理系统;而从 2024年起,政府强制大型商业和工业场所必须将食物垃圾分类,以进行处理。环境局也设立了一个厨 余垃圾基金,让各企业单位申请10万元,协助他们进行垃圾分类与处理。22 新加坡并没有强制人民进行垃圾分类。但在2018年,环境局在新加坡的其中一个邻里区推出了厨 余分类与再循环试验计划,给居民提供相关知识以及所需要的收集袋子,鼓励居民把食物垃圾分类好, 再把食物垃圾放在他们组屋楼下的收集处。在短短的三个月内,380户家庭中有339户家庭参与了这项 计划,并成功收集、回收了超过4000公斤的食物垃圾。23虽然这是一个新的计划,但居民参与率却达到 了89%,可见这是一项值得继续推展的计划。 2. 中国的措施 中国于2019年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重点城 市正式落实垃圾分类的要求,46个重点城市需要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4目前,在46个重点 城市中,有25个城市对违反垃圾分类投放进行处罚。针对个人违规投放,多数城市最高罚款200元,而 单位违规投放或随意倾倒堆放生活垃圾者,最高则处以5万元罚款。25中国政府在垃圾分类这方面的推 行力度非常大。在46个重点城市中,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万个小区和4900万户家庭,居民小区覆盖率 平均达到53.9%。其中,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和深圳等18个城市覆盖率超过70%。26这说明 中国政府强制垃圾分类,并要求城市建立相关的系统来进行垃圾分类的举措能有效确保国人与企业配 合,取得了显著效果。 20 徐琦《世界环境日:浪费粮食也是破坏环境》,搜狐绿色,2018年,http://green.sohu.com/s2013/shijiao009/。 21 “Food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May 6, 2020,https://www.nea.gov.sg/our-services/waste- management/3r-programmes-and-resources/food-waste-management/food-waste-management-strategies#strategy2. 22 “Food Waste Fund”,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November 25, 2020, https://www.nea.gov.sg/our-services/waste-management/3r- programmes-and-resources/food-waste-management/food-waste-fund. 23 叶怡妗《厨余再循环试验计划 淡滨尼居民积极响应》,8世界,2019年3月7日,https://www.8world.com/news/singapore/article/tampines- food-waste-693291。 24 梁晨 《垃圾分类政策及现状梳理》,国开证券,2019 年 12 月 31 日,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2001061373596497_1.PDF。 25 《46个重点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新华网,2019年07月07日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9- 07/07/c_1124719389.htm。 26 《全国237个城市启动,垃圾强制分类政策落地效果如何?》,新华网,2020年1月2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0-01/02/c_1125416094.ht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The book owner has disabled this books.

Explore Others

Like this book? You can publish your book online for free in a few minutes!
Create your own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