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Announcement
PubHTML5 Scheduled Server Maintenance on (GMT) Sunday, June 26th, 2:00 am - 8:00 am.
PubHTML5 site will be inoperative during the times indicated!

Home Explor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Published by chow chee wai, 2022-03-10 03:13:45

Description: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Search

Read the Text Version

经济 299 笔者认为当中国通过媒体大力使用线上的营销推广方式来推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这会大幅度提高不同 年龄层的中国人认识国内网络教育资源的机率,而推销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广告能够吸引观看过广告的 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引导人们报名上网络课程或付费使用网络学习平台。 2. 新中两国人民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对比 首先,图3显示在新加坡的受访者当中,只有53.3%的人认识新加坡所开发的网络课程,但是在中 国的受访者当中,却有82.5%的人认识中国所开发的网络课程。其次,数据也显示只有29.5%的新加坡 人认识新加坡所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而有此认识的中国受访者则有70%。数据清晰地突出了中国的网 络教育资源在国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三)新中两国网络教育资源使用者的广泛程度对比 1. 新中两国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对比 图4显示新中两国都有大量的人曾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笔者认为这隐约地说明了网络教育模式在 两国已逐渐普遍化。这意味着网络教育资源的市场已逐渐扩大,同时体现出教育模式也正在变化。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经济 300 图5显示,在新加坡,上过网络课程的用户有一半的年龄介于13岁至24岁之间。而有13.2%的新加 坡用户是的年龄则是在25岁至44岁的范围之间。只有8.8%的新加坡用户是在45岁至64岁的年龄范围之 间。通过这些数据,笔者能够看出在新加坡所上过网络课程的用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在疫 情的影响下,新加坡教育部实施“居家学习”,让青少年在家中上学校的网络课程,因此青少年所占 的比例自然较高。而在中国,上过网络课程的25岁至44岁和45岁至64岁的用户相对都比新加坡用户更 多。笔者认为这反映出两国人民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网络教育资源市场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除 了取决于人民的认识,也取决于人民的接受程度。 2. 新中两国网络课程的多元性对比 表1:您上网络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请说明) 普遍的原因 新加坡 中国 - 居家学习/工作 - 丰富知识 - 补习 - 学校学分 - 提升技能 表1显示新中两国人民上网络课程的普遍原因都围绕着学业的要求。但是相对来说,中国人民上网 课的目的更多元。通过调查,许多35岁至54岁的用户都表示自己曾通过市场上的网络课程来探索自己 感兴趣的领域并继续学习。中国国内所开发的网络课程五花八门,而新加坡的网络课程仅包括学校所提 供的必修课程和公司所提供的课程。笔者认为这突显出中国在线市场的创业节奏比新加坡快许多,而这 造成了两国课程在多元性的差异。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 301 (四)新中两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市场规模对比 表2:请列举您所使用过的网络学习平台 新加坡 中国 - Zoom - Classin - Google Classroom - Zoom - 新加坡学生学习平台(SLS) - 学而思 - Google Meet - 腾讯会议 - Wizlearn Technology Asknlearn Learning - 慕课 Management System(LMS) - MCOnline - 腾讯会议 - Udemy 表2显示新中两国的网络教育平台市场。笔者从数据中分析出,在新加坡,有一部分的网络教育平 台只是限于学生使用,例如新加坡学生学习平台(SLS)和Marshall Cavendish Online(MCOnline)。 Wizlearn Technology Asknlear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LMS)是新加坡所创办的网络学习 平台,而Wizlearn Technology也是新加坡最大的网络学习资源公司。这家本地公司为国内和国外的不 同政府部门、商业机构和学校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网络学习方案。与此同时,笔者也观察到大多数的新加 坡用户使用的是国外所创办的网络学习平台。Google Meet,Google Classroom和Zoom都是由美国公 司创办的。数据显示,许多中年新加坡工作人士都使用Zoom、Google Meet或者中国所创办的腾讯会 议来进行在线教育。这意味着国外的科技市场已渗入新加坡的网络教育资源市场。相反的,中国用户所 使用的网络学习平台基本上都是由中国的公司创办的,而这对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独立发展极为有利。 图6显示,有18.3%的新加坡人认识中国所设立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调查中,除了美国所设立的网 络学习平台,新加坡人的回复也包括了中国慕课,腾讯课堂,VIP Kid等中国学习平台。相反的,笔者 未能从中国回收的调查问卷中收集到任何新加坡所设立的网络学习平台。由此可看出,中国的网络学习 平台在国际舞台的知名度比新加坡的学习平台更高,而笔者认为这能够体现出中国网络教育资源营销推 广的广泛性,从而使中国所开发的平台能够传到新加坡。因此,这显示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程度 与新加坡相比较高。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经济 302 (五)小结 1. 新中两国人口规模的差异 笔者认为两国人口规模的差异有两方面,一为两国用户规模的差异,二为两国网络教育人力资源 规模的差异。首先,笔者认为中国拥有大约14亿人口是推进国内线上教育资源市场的主要因素。由于 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对网络教育资源有巨大的需求,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迅速扩大。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在 线教育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701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517亿元。笔者认为中国市场的发展是由于人 们对升学就业和技术创新的需求增加。因此,国内庞大的用户规模给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带来了发展的生 机。新加坡人口仅约580万,而笔者认为在这弹丸小国,在线教育市场的规模必定会较小,而这会减缓 新加坡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除此之外,把新加坡的在线教育企业扩展到国外的创业家可谓凤毛麟角, 因此新加坡的在线教育市场只限于满足国内一部分人民的需求。 其次,新中两国的网络教育人力资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教育人力资源指的是具备开发、建 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能力的个体。9一些中国网络教学机构因为缺少专业英语教师,所以便聘请 国外英语教师,形成完整的全球教育供应链。10笔者认为中国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促进了跨国网络教育, 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在线教育市场的实力。新加坡的网络在线市场的主要用户还是学校,而国内多数开发 的网络教学资源,例如Student Learning Space和MCOnline,都是专门给学生使用。笔者认为这使新 加坡的网络教育资源用户范围缩小许多,因此会减少开发其他网络教育资源的企业,导致新加坡网络教 学人力资源需求受到影响。笔者认为这会使新加坡网络教育资源的发展受到局限,并减缓在线教育市场 的发展。 2. 新中两国技术支撑的差异 科技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加速转向线上模式提供了支撑。由于中国网络环境教育资源先进,在疫情 的影响下,很多地区都使用了AI技术、大数据手段等信息化工具实现在线教育。中国的在线市场甚至 发展到跨国的广泛程度。中国的技术支持分别由云服务、网络通信、工具开发等技术更新迭代加快, 为网络学习平台提供技术支撑。11中国5G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善直播课程的质量,提升教学和学习体 验。K12教育、新东方在线、中公教育等领域平台纷纷采用直播课程的形式。12直播技术的运用弥补了 录播课程互动性弱的缺点,实现在线实时交流并促进教学场景化。笔者认为通过先进技术支撑,这能够 提高用户对在线教育的满意度,并提高人们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相反的,由于新加坡的在线市场还未 发达,AI技术辅助教育也未发展,笔者认为这会减少新加坡国内愿意开发网络学习平台的企业,而这会 导致新加坡的在线教育市场面临停滞不前的局势。正如笔者的调查问卷数据所显示,新加坡人所使用的 网络学习平台大多数都是国外所开发的网络学习平台。 9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站 , http://jpkc.gdou.com/jyjs/Chapter/Study/500004.html?SessionID=10012。 10 邱丽芳 《混合学习成趋势,在线教育不“下线”》 , 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 年 10 月15 日), 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20-10/15/c_1126612281.htm。 11 徐玲玲、徐牧 《在线教育调查洞察报告》 , 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0 年 4 月 28 日),https://www-file.huawei.com/-/media/ corporate/pdf/ilab/2020/online-edu-insights-report.pdf。 12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艾媒咨询》,(2020 年 2 月 14 日)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930344。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经济 303 3. 新中两国网络教育资源营销推广方式的差异 中国在线教育企业的营销推广方式非常多样化,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投放广告、电视节目植入式广 告、邀请知名度高的社会名人来广泛推广网络课程或学习平台。近年来,中国的在线教育企业纷纷在抖 音集中投放信息流广告。13相反的,新加坡教育培训机构的产品与服务推广模式除了口碑相传的方式, 其他的推广方式也只是停留在地铁传单、户外广告等传统模式。笔者认为中国所使用的媒体公关、电视 节目植入式广告、百度竞价的营销推广方式在新加坡不普遍,而这也导致新加坡在线教育市场的营销推 广规模远远落后于中国。结合上文所分析的两国营销推广程度,笔者认为这清晰地突显出一个国家所采 取的营销推广方式对市场发展的影响力。 四、局限 笔者在新加坡收回的调查问卷不能完全代表新加坡全体人民的看法。因疫情影响,笔者无法到中国 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因此调查无法尽可能更多地涵盖不同地域和年龄层的人。对于数据所反映出的中国 网络教育资源市场发展,与实际情况难免存在一定的偏差,笔者的分析因此不足以代表中国在线教育市 场的最新发展情况。 五 、 结 语 综上所述,从新中两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市场化程度,笔者认为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因为庞大的用户 市场、更大规模的营销推广方式和中国在线教育企业也运用了先进的5G技术来支撑网络教育资源的发 展,使得中国的在线教育市场发展领先于新加坡的在线教育市场。 教育是社会的刚需,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在线教育随着技术的进步,已逐渐成为一种强大 的趋势。笔者认为新中两国必须持续推动国内的在线教育市场并提高在线教育讲师的教育水平。与此同 时,中国也必须确保在线教育市场在农村和城市区域的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共享与开放的教学模式。 13 黄莞、田鹏 《在线教育营销模式分析:企业如何做好获客、转化、留存?》,《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报告》 , 2020年,页7,http://pdf.dfcfw. com/pdf/H3_AP202005131379645741_1.pdf。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经济 304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黄莞、田鹏 《在线教育营销模式分析:企业如何做好获客、转化、留存?》,《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报告》, 2020,页5-25,http://pdf.dfcfw.com/pdf/H3_AP202005131379645741_1.pdf。 2. 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网站 , http://jpkc.gdou.com/jyjs/Chapter/Study/500004.html?SessionID=10012。 3. 刘甜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巨头入局加快行业洗牌》 ,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0 年 11 月 5 日,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01105-ff0119f2.html。 4. 邱丽芳《混合学习成趋势,在线教育不“下线”》 , 见《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10月15日 ( 第 1 版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0/15/c_1126612281.htm。 5. 徐玲玲、徐牧 《在线教育调查洞察报告》 ,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20年4月28日 ,https://www-file.huawei. com/-/media/corporate/pdf/ilab/2020/online-edu-insights-report.pdf。 6.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开设开放式网络课程》 ,见《新加坡教育网》, 2015年4月 2日 (第 1 版 ),http://www. iedusg.com/show-23-10317-1.html。 7. 《新加坡推出100多个线上课程,Python编程、区块链、PS免费课》 ,见《新加坡眼》, 2020年4月11日 (第 1 版 ),https://www.yan.sg/zhizongpingjia0411/。 8. 赵国庆 《“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光明日报》 ,2015年6月9日(第 1 版 ),http://theory. people.com.cn/n/2015/0609/c40531-27124144.html。 9. 《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艾媒咨询》 ,2020 年 2月14日,https://zhuanlan.zhihu.com/p/106930344。 10. 《2019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未来3000亿市场规模,资本纷纷布局进入火爆期》,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9年8月5日,https://bg.qianzhan.com/trends/detail/506/190805-37840088.html。 11. 《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未来多方面齐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 2020年 3月11日,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200311-cbb5c6e6.html。 英文文献 1. Cen Ziyuan.“China's online education industry witnessing 'golden age' amid pandemic.”CGTN. October 10, 2020, https://news.cgtn.com/news/2020-10-10/China-s-online-education-industry-witnessing-golden-age- -UtGZJ0fEpG/index.html.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经技济 305 对比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的印 象 作者:罗可竣 学校:公教中学 责任编辑:黄承鸿老师 内容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改变,电子竞技逐渐大众化,甚至成为一些人在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目前,电子竞技的结构和规模已成熟,成为急速发展的大型产业之一。不过,新中两国的电子 竞技发展速度和情况不一样,年轻一代对其看法也有所不同。为了比较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现今电子竞技的印 象,笔者向两国青少年发出了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做出中立的研究分析。 一、引言 电子竞技指的是电子游戏达到了“竞技”层面的体育项目,早在2003年已经被中国国家体育总局 正式列入正式体育赛项。1随着科技越加发达普遍,电子竞技很快地以直播和视频等方式走进了人们的 生活,让多数人对电子竞技的看法也逐日改善。年轻一辈因思想开放,对电子竞技也有着一定的认知, 所以对这个产业产生了不同的印象。自从罗伯特·克拉夫特在2017年以2亿美金买下守望先锋联赛名额 后,这打响了电子竞技商业化的号角。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了一项正在急速成长的产业,吸引其他产业的 大型公司进行投资,比如来自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金州勇士和休斯顿火箭以1.3亿美金买下英雄联盟联 赛名额。在2018年,电子竞技总共获得了高达45亿美元的投资。2而在2019年,第一个电子竞技协会在 新加坡成立,2018年的亚运会和2019年的东南亚运动会首次让电子竞技同中国和新加坡两国的参赛队 伍和传统体育竞技一同亮相。3 越来越多青少年愿意放手一搏,尝试这个新行业。但也有人因为电子竞技是一项新型产业,对当中 的不确定因素存有顾虑。本论文将通过比较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的认知、对行业的看法、对电子 竞技的潜力以及电子竞技和传统竞技的观点,分析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的看法和印象,以及探讨 电子竞技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1 《电子竞技》,见《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5%E5%AD%90%E7%AB%9E%E6%8A%80 2 Adam Stern,“Is Franchising The Future For Esports?”The Esports Observer, November 11, 2019, https://esportsobserver.com/franchsing- esports-feature/。 3 《“创造历史!电子竞技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见《腾讯体育》,(2020年12月16日),https://sportsqq.com/a/20201216/021887. htm。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06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比较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的印象 2. 对比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市场的认知和接纳程度 3. 研究两国可如何在电子竞技这个市场中取得改善并获益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 资料收集:笔者通过阅读网络相关文献和网络报章收集资料。 2. 问卷调查:向中国大陆发出40份问卷,收到有效调查问卷38份;向新加坡发出60份问卷,收到有效 问卷52份。 3. 研究对象:调查问卷的对象是新中两国的青少年,年龄大多数在13至18岁之间,少数受访者的年龄 在19至25岁之间。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对电子竞技的认知 66.7% 53.1% 43.8% 28.2% 3.1% 5.1% 图1显示,两国大多数的青少年都了解并熟悉电子竞技这个领域,超过一半的新加坡青少年与将近 一半的中国青少年对此概念表示非常熟悉。笔者认为,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线上活动变得越来越 普遍,而电子竞技也从中受益。近年来,许多线上活动越来越受大众们的喜爱,比方说直播行业,如 西方的“Twitch”和中国的“虎牙直播”这些大型直播媒体都在近年来为电子竞技带来巨大的影响。就 拿英雄联盟2017全球总决赛来说,仅仅5个小时的直播,在“快手”平台上的在线观看人数已突破2500 万。4西方数据统计机构Esports Charts也透露,在2018年有超过两亿人收看当年全球的总决赛。随着 电子竞技开始在手游上亮相,手机的方便和短暂的竞技对局吸引了更多人,尤其是休息时间有限的学生 和青少年。 4 《2017英雄联盟赛事数据发布,总决赛观众比去年多了近1500万》,见《游戏葡萄》,(2017年12月20日),http://youxiputao.com/ articles/13684。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07 电子竞技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率领的电竞代表队伍在2019年雅加达亚运会获得金牌 后,电子竞技已成为中国的一种软实力,成功融入大多数青少年的生活里。快速轻松的对决也让手游类 的竞技游戏成为青少年的首选娱乐方式,而所属的电子竞技赛事也替代了传统的电视剧和电影。在新加 坡,虽然电子竞技文化没有那么普及,但大多数青少年还是会选择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竞技类游戏并且关 注电子竞技赛事,因此他们对这领域也有一定的理解。 大多数受访者对这项课题有着一定的理解,能够更加轻易准确地明白问卷中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 反馈。因此,笔者能提供更精准的分析和更实际的建议。 (二)对比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作为职业的看法 1. 职业电子竞技行业的未来 65.6% 66.7% 28.2% 34.4% 5.1% 0% 图2显示新中两国青少年对电子竞技作为职业的看法有差异。65.6%的中国青少年认为电子竞技是 个比较有前途的行业,而且没有人觉得电子竞技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行业并不看好它。相反的,新加坡的 青少年并不太看好电子竞技这个行业,只有28.2%的人认为电子竞技是一个有前途的行业;而大部分的 人保持中立,5.1%的人则不看好电子竞技这个行业。 笔者认为造成这差距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子竞技为职业的成功案例远超过新加坡的成功案例。在中 国,电子竞技受国家认可,开始有许多学府开设电子竞技这项专业,而这在新加坡却很难看到。若能被 任何俱乐部选中,就可以享受与其他行业一样公平的待遇。此外,一旦能够展示自己的能力,便可出人 头地,享受更优厚的待遇,受到各大媒体关注的同时也能赚到高薪,甚至可以在世界级体育赛事上代表 自己的国家为国争光。例如英雄联盟玩家简自豪,在2017年成功上榜《2017中国运动员影响指数排行 榜》。他在中国电子竞技领域不光拥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工作,即使退役之后,也会有许多直播平台提供 合约,高价邀请选手直播。如哔哩哔哩娱乐当初就试图以4000万人民币的合同邀请选手明凯签约。 电子选手的黄金年龄介于17岁到22岁之间。可在这个年龄段,新加坡的男性青少年需要去服兵 役,会错过这个黄金时段,因而造成优秀的电子竞技选手少之又少。在新加坡,电子竞技并不被看好, 不像中国的代表队在亚运会夺得冠军,新加坡代表的电竞队伍在2019年的东南亚运动会中遗憾落败,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08 而关注新加坡本地的电子竞技的人数也屈指可数。比起电子竞技,新加坡青少年认为本地有更多其他有 前途的职业供他们选择,因此电子竞技很难在新加坡取得成功。 2. 是否会鼓励身边有潜力的好友/他人去从事这个职业 数据显示,相对更加看好电子竞技的中国青少年并不会主动向他人推荐电子竞技;而并不怎么看好 电子竞技的新加坡青少年却有大多数人选择会向那些有才华的好友推荐电子竞技。中国的青少年认为, 这个职业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小众化,当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失败率比其他行业高。加上这项行业十分 考验一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如果在一定的年龄内仍无法成功的话,那他将浪费青春。而那些会鼓励他人 去从事这个职业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向他人推荐电子竞技是因为这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空 间更多,在不久的将来也不会受人工智能的影响。 新加坡的青少年则是抱着一种“如果你有能力,那你就去做”的态度。大部分表示会推荐电子竞技 给他人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个人有天赋并且十分热爱这份工作,那他就应该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新加 坡青少年觉得能做一件自己热爱、享受的事并且能够赚到钱是难能可贵的机会。而那些表示不支持的受 访者则认为新加坡的环境不适合电子竞技这行业,所以不会推荐给他人。这是因为电子竞技在新加坡正 处于萌芽阶段,许多人对它没有全面的理解,不太了解当中的风险,才会更加偏向于不推荐他人从事这 个行业。 以上调查显示,两国青少年对这种新兴行业的看法有差异。中国青少年大多以考虑职业的利弊以及 前途为标准,从而看出他们在潜意识里已把电子竞技当作一份正经职业,和其他的行业进行比较。这项 数据也显示,即使中国的青少年整体上认可电子竞技这份行业,但在拥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对这 份新兴行业始终保有顾虑,使很多人不敢冒险,因为他们知道电子竞技的竞争激烈,要在这个行业里出 人头地并不简单。新加坡青少年考虑较多的则是自己对这份职业的热情。若拿兴趣与前途相比较,他们 会优先考虑自己是否会享受这份职业。同时,这也说明许多新加坡青少年曾想尝试这行业,可是因为机 会和时间都十分有限,便放弃了这种想法。 作者认为造成这种思想差异的原因是两国不同的背景和文化所致。中国的青少年在成长到求职的过 程中所面对的竞争比新加坡更激烈,在职场上的机会也比新加坡少。在中国,只要走错一步,几乎就没 有“返回重来”的机会。电子竞技的黄金年龄正是青少年上大学的年龄,中国青少年一旦在这过程中失 败,那他就可能葬送自己的未来。可是新加坡青少年思想更加开放,他们大多数认为自己拥有不同的选 择,并不局限于主流的想法,所以可更大胆地尝试。但可能因机会有限,所以并没有很多人从事电子竞 技这个职业。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09 3. 对电子竞技选手薪水的看法 66.7% 65.6% 23.1% 21.9% 9.4% 3.1% 7.7% 2.6% 图5显示了受访者对电子竞技选手月薪的估测。两国的青少年都觉得电子竞技选手平均每月可获得 中上游的月薪。薪水是对一份职业的一种评价,可以显示这份职业的难度和在大众心中的地位。这份数 据显示,与其他职业相比,两国的青少年心中对电子竞技选手的定位不会比医生、律师这些职业来得 高,但也不是最底层。电子竞技这份职业在两国的青少年眼中只能说是个中规中矩,相当于其他专业的 职位。 (三)对比电子竞技商业化的看法 1. 对电子竞技市场的看法 37.5% 43.6% 31.3% 25.6% 21.9% 10.3% 20.1% 9.3% 图6以及图7显示了两国青少年认为目前电子竞技会有市场的原因。两国受访者的观点有许多共同 点。有些受访者认为随着科技发达,家家户户拥有一台电脑的情况已经很普遍,而且现在也有很多人都 有手机以及无线网络,竞技游戏能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风靡全球是很自然的事。科技及其普遍性形成 了人们对电子竞技比赛的需求,所以一旦有电子竞技,无数的玩家便会被其所吸引。当一个市场有着极 大的需求时,就会有为利益而来的厂商,尤其是像中国这种庞大的市场。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10 但数据中有一项不同的是,中国青少年认为对游戏的热爱也是电子竞技产业化的原因之一。因为人 们对电子竞技的热爱,电子竞技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软实力,这不但保证了电子竞技在中国能够持续 发展,在未来甚至可能还有增长的可能性。 2. 传统体育竞技和电子竞技有什么不同 中国 新加坡 相同点: 相同点: 都是竞技活动 训练精神和技术 为国争光 都花费许多精力 团队活动 都是竞技活动 不同点: 不同点: 一个消耗精力另一个则消耗体力 体力上限不同 线上和线下 线上和线下 训练方式不同 使用电子设备和身体体能 新中两国青少年在比较传统竞技和电子竞技时,观点大致相同。两国青少年都认为传统和电子竞技 皆属于一种竞技活动,只是训练和比赛的方式不同。唯一不同的是,中国青少年认为电子竞技可以和传 统竞技一样,选手能代表国家为国争光。这很可能是因为中国电子竞技获得了许多的荣誉。这也代表电 子竞技在中国青少年眼中已经和传统体育竞技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电子竞技在中国的影响力会越来越 显著,在经济与其他方面的发展上也会大大提升。 四、小结 (一)带动经济 电子竞技自从受到关注后,这个行业已渐渐壮大。无论是产业链已近成熟的中国,还是依旧试图发 展其行业的新加坡,都直接或间接地享受了这产业所带来的经济甜头。笔者认为,新加坡可以向国外组 织和中国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发展这项新兴产业,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人才培养 随着电子竞技越来越受欢迎,更多青少年愿意冒险尝试这个新行业。新加坡的青少年更勇于尝试, 可是缺少崭露头角的平台。中国青少年则因外在因素而缺乏尝试这新行业的勇气,生怕因一个失误而葬 送了自己的前途。我认为两国之间可以相互探讨如何解决各自所面对的问题,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 给予青少年更多发展空间和职业选择。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11 (三)文化差异 两国之间对电子竞技这行业的看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对中国青少年来说,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了一个 主流的工作,并且能够和传统体育竞技相提并论。反观在新加坡,电子竞技更像是一个也许能成为职业 的爱好。目前中国的电子竞技行业有着充满热情的选手,但有可能过几年会因为利益而成为一项只为赚 钱的产业;新加坡的电子竞技文化有兴起的可能性。笔者认为,只要过了探索阶段,新加坡的电子竞技 将会迎来一个高峰期,并能从中获得许多利益。因此,如何度过现阶段的探索期将是新加坡所面临的一 项挑战。 四、建议 (一)中国 笔者认为中国若想要在电子竞技方面维持可持续发展,需培养人才并且鼓励有天赋的青少年大胆从 事这份行业。首先,中国政府应降低青少年对这份行业的危机感,保证这份行业的持久性,如保证电子 竞技选手退役后仍可以有稳定的收入。中国可以多举办、推广一些像新加坡所举办的社区比赛,让怀梦 的青少年亲自体验这种文化。 由于中国的电子竞技包含着许多利益交换,他们需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性,杜绝作弊、打假赛等, 这样选手才会对这个行业保持信任。若电子竞技牵扯太多的利益也会逐渐消磨选手和人民对这份行业原 本的热情,若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软实力和文化因此被金钱所击垮,那将会十分可惜。 (二)新加坡 新加坡不缺勇于冒险创新的青少年,但却缺少让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新加坡可以尝试建立电子竞 技学院或者专业以培养更多这方面的人才,或者让男生在服完兵役之后再进行相关训练。除了现有的社 区比赛,官方也可以举办一些全国级别的比赛。 作为联系世界各地的重要中间人,如果新加坡不能直接从电子竞技行业中获益,也可作为主办方, 邀请世界各地的俱乐部前来参与比赛。像2014年的英雄联盟总决赛和2019年的刀塔2邀请赛就是在新加 坡举办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粉丝和游客,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带来贡献。 五、结语 由于笔者的能力和时间有限,本文还有一些不足之处。笔者从中国每个地区收到的问卷数量不平 均,因此所反映的调查结果可能偏向于有效问卷较多的地区和一些拥有主办场地的俱乐部所在的城市 (如:北京)因此不足以反映全国的真实情况。 随着电子竞技越来越普遍,新加坡和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以从中获取利益。两国青少年也对此行 业有不一样的认知。他们对此行业的不同看法及印象会给两国的电子竞技发展带来不一样的结果。笔者 认为,新中两国需合作与互相学习,才能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12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电子竞技》,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5%E5%AD%90%E7%AB%9E%E6 %8A%80 2. 《“创造历史!电子竞技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见《腾讯体育》,(2020年12月16日),https:// sports.qq.com/a/20201216/021887.htm。 3. 《2017英雄联盟赛事数据发布,总决赛观众比去年多了近1500万》,见《游戏葡萄》,(2017年12月20日),http:// youxiputao.com/articles/13684。 英文文献 1. Adam Stern.“Is Franchising The Future For Esports?”The Esports Observer, November 11, 2019. https:// esportsobserver.com/franchsing-esports-feature/.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13 从新冠病毒爆发看在大数据时代对抗 传染病的契机与挑战 作者:罗菲 学校:南洋女子中学校 责任编辑:杨碧凤老师 内容摘要 2020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散至全球各地,给各国造成严重打击。而大数据及 其衍生技术,能够在对抗传染病的不同防控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个人采访,分析了中国 在此次新冠疫情中面临的契机和挑战,为未来在大数据时代对抗传染病提供参考意义。笔者研究发现,大数 据可以在传染病爆发初期对人口流动以及传染病扩散走势进行精确统计和预测;在中期确保医疗资源的合理 分配、保证民众工作及学习质量和社会的基本运转、侧面推动政府的行事透明度。然而,种种时代特征也在 中后期加大了民众的焦虑情绪和抗拒心理,使抗疫难度加大。因此,大数据技术在抗击疫情各个节点虽可起 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其所存在之弊端也有待解决。 【关键词】大数据、云技术、新冠病毒、传染病 一、引言 大数据,顾名思义为大量的数据化信息,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 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的产生基于信息数字化的迅速发展以及被社交媒体的盛行所降低的 信息发布门槛。其主要特点包括巨大的数据体量、多样的数据类型、极快的处理速度和较低的价值密 度。 1纽约时报中文网在2013年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大数据被认为是重新发现和认知这个世界的新型 分析工具,基于对于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模式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以及思维模 式也因之改变。2大数据时代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但由于学术界以及科学界尚 未对“大数据时代”的定义达到共识,本文暂且将“大数据时代”广泛地定义为以大数据及其衍生出的 相关技术(包括云计算、统计分析、模型预测等)为基调的时代,以方便本文后续对于在大数据时代对 抗传染病的相关讨论。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无疑是对中国乃至于全球抗击传染病能力的一大考 验。不同于2003年同属冠状病毒的非典型肺炎(SARS),此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新冠爆发虽给中 国抗击疫情带来了棘手的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现在及未来利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遏制疫情扩散的 更大潜力。本文将以疫情爆发前、中、后为三个主要时间节点,从政治、社会和医疗三个方面为切入点 进行讨论,旨在分析传染病在大数据时代爆发本身的隐患,以及发掘合理利用大数据并将其运用到疫情 防控相关环节的方式,以提高中国在未来抗击传染病的能力。 1 《大数据》,见《MBA智库百科》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大数据#。 2 师北宸《大数据如何颠覆我们的行为》,见《纽约时报中文网》(2013年6月15日),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30615/ cc15shibeichen/。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14 二、文献综述 迄今,越来越多文献已意识到大数据技术在对抗传染病之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及其潜力。其中,大 数据在对于传染病的监测预警环节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焦点。诸多学者相信以大数据技术所支撑的算法 模型能够有效预测传染病的扩散路径和趋势,在对抗传染病的努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部分学者也 指出了该手段在现阶段的局限性,例如较高的推广成本和低效的数据共享系统,以及爆炸性增长的庞大 数据量所带来的潜在隐患等问题。然而,目前针对该课题的相关研究都集中于较为学术化和科研性的领 域,较少的学者选择研究大数据技术如何在传染病爆发期间维持社会整体的基本运转。值得注意的是, 此次因疫情封闭期间而实行的“网课”不仅与大数据息息相关,也逐渐成为了热点研究问题。 三、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以新冠疫情为案例,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对抗传染病的挑战与契机 2. 针对如何将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有效地应用到疫情防控环节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 参考、借鉴与分析已有调查与文献 2. 人物访谈 (三)研究对象 1. 张庆园: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公共关系、公共外交、危机传播管理。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疫情爆发前期 1. 疫情爆发前的监测预警 自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盛行,人类社会每日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呈指数增长。而大数据及云技术的 应用则能让我们对于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地存储和分析,将原本无用的数据变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 有意义的宝贵资源。而在重大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大数据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则更是变得不可或缺。该 系统能够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及时、全面并具有科学保障的参考。32009年谷歌开发出的谷歌流感趋势 (Google Flu Trend)能通过对用户搜索趋势的分析,先于疾控中心一周时间对流感的爆发进行预测, 且预测结果与官方统计数据相关性高达97%。4虽然该算法模型在美国2013年流感季出现一次重大的预 测偏差,导致谷歌最终将该项目终止,但它让我们看到了大数据应用在疫情预测阶段的价值和潜力。然 而,这次新冠疫情爆发的初期却反映出了大数据在中国抗疫监测预警和协同防控等关键阶段的缺失。 3 孙昊鹏《大数据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和缺失》,见《郑州师范教育》,2020年,第9卷第3期,页92。 4 Bryan Walsh, “Google’s Flu Project Shows the Failings of Big Data,”TIME, last modified March 13, 2014, accessed 30 Oct 2020, https://time.com/23782/google-flu-trends-big-data-problems/.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15 大数据在疫情扩散的初期并未能发挥监测预警的作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更是因此低估了该病毒 的传播能力。PAREXEL International首席科学官Sy Pretorius表示,大数据模型可以有效支持大流行病 爆发的预测,而我们遏制和应对该流行病的能力也取决于早期的成功预测和对于已有病情数据的合理利 用。5然而,中国政府并没有在疫情爆发初期采取与病毒危害能力相匹配的防控手段,不仅造成病毒在 社区内的大肆传播,更是导致大批人流从武汉涌出到世界各地,为随后的世界性新冠爆发埋下伏笔。 大数据在传染病预警阶段的缺失,主要源自于社会主体较低的大数据素养。中国部分地方领导未能意识 到大数据应用在对于传染病趋势的预测中起到的显著意义,尤其是对于具有极强传染性的新冠病毒。更 甚,大数据也没有被用于分析计算疫情扩散的趋势和蔓延的范围,因而无法为医务人员提供对于该病毒 清晰准确且全面的认知、无法协助政府部门制定防控相关决策。 钟一苇教授在疫情爆发后发布的论文则提出了大数据在重大疫情防范控制环节的应用所应包括的 三个层面。6第一、大数据“疫情监测层”。通过对国家、社会、网络等层面海量数据的收集,整合各 部门信息资源,提升国家对于疫情的监测能力。为达到该目的,政府应以统一标准有效整合不同部门 的数据并将其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和数据的互动程度。该系统类似于全球新兴传染病监测系统(Global Emerging Infectious Surveillance)。社会数据和网络资料,包括当地居民行动通信资料和民众在互联 网上对于某关键词的搜索趋势也可以协助相关机构建立数据模型,达到预测并监测疫情扩散趋势的目 的。第二、大数据“疫情预警层”。将疫情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判断 该次传染病的风险阈值,并对不同预警级别采取不同措施。决策者也可根据大数据所计算出的风险阈值 为依据来制定防控措施。第三、大数据“疫情发布层”。有效避免在中国政治制度下疫情信息逐级上报 所浪费的抗疫时间,在保证上级有机会快速应对疫情的同时,提高国家公信力,加强民众配合度。7 理论上,有效并具有系统性的大数据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在疫情防控阶段,尤其在初期,起到了几 近于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果能利用大数据和云技术对于还未爆发的传染病进行预警,这将会给在未来面 临类似的公共卫生危机的医护人员和政府部门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拥有更加强大的遏制传染病 扩散的能力,在传染病初现苗头时便将其遏制,有效延迟或避免中后期的大爆发,也更大程度地保障了 民众的安全。 (二)疫情发展中期 1. 疫情爆发中的医疗保障 大数据技术能让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在海量数据中被挖掘出来并被进行分析,为医疗人员和政府机构 提供有效情报。疫情期间所产生的大量数据,包括民众身份信息数据、交通出行数据、被感染人数、被 感染群体分布、感染症状等,因数据范围之广及数量之大难以被人工系统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正因如 此,在疫情防控阶段中,大数据的最大能力得以被彰显。如果采取传统的人工统计调查方式,防控政策 的落实不仅缓慢,还可能出现程度不一的偏差,加大疫情防控的难度。因此,大数据在疫情期间可以被 用于对于感染个体的排查和定位追踪,利用出行历史、支付数据、基站数据、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和身份 信息,精准推测出被排查对象的出行轨迹以及是否有过疫区出行的经历。风险人群感知大数据分析平台 5 Randy Bean.“Big Data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COVID-19),”Forbes, last modified March 30, 2020, accessed 30 Oct 2020, https:// www.forbes.com/sites/ciocentral/2020/03/30/big-data-in-the-time-of-coronavirus-covid-19/?sh=28fe41b958fc#46f3e55a58fc. 6 钟一苇《大数据在我国重大疫情治理中的应用》,见《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年,第18卷第4期,页13-16。 7 同上。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16 “密切接触者测量仪”在2020年2月8日上线,可以利用大数据融合分析的技术寻找与已感染者时间和 空间上存在重叠的人群,从而识别出被已感染者接触过的群体,进一步实现高风险人群的定位追踪,让 民众在关键时刻及时采取自我隔离的手段,让防控工作的贯彻更加顺利。平台上线两周内,通过该平台 自我发现与新冠肺炎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者高达9万人。不仅如此,利用大数据排查感染人群也可以大幅 度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降低病毒扩散的速度。 此外,在此次疫情中,多方机构之间存在沟通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物资分配环节出现 漏洞,加大防控工作的难度。针对该问题,政府可以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物 资供应方与医院之间的实时沟通,达到智慧调配资源的效果,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资源能被合理运用并提 升防疫收益。该平台可以通过人口迁徙数据、物资库存信息预测高风险地区,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 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提高防控工作的效率。 2. 疫情爆发中对于教育系统的维持 云技术与大数据的有机结合在当下已被应用到诸多领域,包括职场与教育。其中,教育云逐渐成为 教育信息化市场的核心之一,平台与数据的共享性也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教育云是一个面向 教育的行业云平台,向相关人群提供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云通常包括面向服务的教育即时通 讯、教育共享资源库、学生学习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应用。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包括了基础设施服 务(IaaS)、通用平台服务(PaaS)、教育平台服务(EPaaS)、教育应用软件服务(EASaaS)和教 育数据服务(EDaaS)。8立足于云计算的大数据教学实训平台架构模型由五部分组成,其中包含数据 源、数据处理和存储、数据分析和管理、应用服务、云终端。有效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在线 教学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以及教学方式创新,也能给师生提供更加高效的云服务。9换言之,云技术 和大数据的结合大幅度提升了在线教育的水准和质量。 10 8 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见《教育学》,2013年,第2期,页102。 9 陈海平《云计算和大数据教学实训平台的设计分析与研究》,见《大众文艺》,2020年,第13期,页66-67。 10 资料来源:百度指数。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17 11 然而,这样的教学平台和模式却在疫情前并没有得到合理且有效的应用。类似于“网课”的字眼 仅仅在2020年初期,国家统一在二月份实行网络授课后,开始暴露在民众视野内。此外,部分用于辅 助在线教育的网页和软件,例如MOOC(慕课)、腾讯课堂和钉钉,也在疫情爆发前拥有着相对较低 的曝光率和使用率。MOOC是由网易与高教社携手推出的在线教育平台,采用在线教学模式向大众提 供中国知名高校的MOOC课程。教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宗凯指 出,在2019年下半年,MOOC在高校课程中的普及率不到5%,突发的疫情却在半年内将普及率提升到 接近于40%。12更甚,杨宗凯表示,线上线下教育结合将在疫情过后成为常态。可见,疫情的爆发对于 中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力。 疫情中线上教育的实际应用也在实行疫情防控手段之大规模隔离的同时保障了学生群体的学习质量 与效率。疫情期间,教师们采用MOOC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录播课、直播教学、线上答疑辅导等多种在线教育形态,运用多种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了教学模式的创 新,实现了教师的弹性教学。从学生层面看,生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与00后构成了学生群体的绝大部 分,他们对于在线学习的积极性和适应能力似乎随之成就了他们在网课阶段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云在 在线教育的运用也增加了协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创新性的学习模式,开阔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教 育部高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教指委副主任徐晓飞提到,许多学校利用在线教育平台的功能实施 在线实时跟踪教学质量,并进行督导和质量的大数据分析,13保障了在线教学的质量。抛开在线教育的 益处,中国的数字鸿沟却给在线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极大的阻碍。网络便利在隔离措施实行期间变成了工 作学习的必需品,然而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缺少在线教育所需的基本硬件,包括但不限于智能设备和无线 网络。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相对简陋的条件更是难以保证他们在疫情期间的教育质量。因此, 新冠疫情在教育板块上的打击对于这一部分群体来说颇显严重。此外,疫情的爆发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于 学生群体的情感态度造成了影响。调查显示,疫情期间学生学习缺乏控制、时间压力增大、缺乏适宜的 人际关系和心理上的焦虑状态能使其产生学习倦怠,容易出现迟到、旷课、开小差等行为。14学习倦怠 将会使学习质量和效率显著下降,也将会妨碍疫情后线上线下教育的衔接与切换。 11 同上。 12 《疫情下 线上线下教育如何优势互补》,见《新华网》,(2020年7月24日)[2020年10月3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 07/24/c_1126278414.htm。 13 刘杨《教育部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0年5月15日) [2020年10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824.htm。 14 苏友利、张伟、姜新峰、李丽丽、邓赋菊《新型冠状沟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生网课学习倦怠研究》,见《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年,第22卷第4期,页310-311。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18 综上所述,在疫情爆发中期,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在医疗层面保障医疗资源的高效分配,避免不同 地区出现资源过剩或不足的情况,从而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提高防疫工作进展速度。同时,大数据时 代下的在线教育模式与疫情存在一种相互推动的关系。疫情爆发导致国内学校被迫采用线上教学模式, 顺势推动了在线教育体系的完善、质量的提高以及老师在线教学的信心。教育云可以实现平台服务生态 化、资源汇聚共享化、知识创建协同化以及学习自主个性化。在线教育和工作利用云平台等载体在公共 卫生危机时让民众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生活运转,减少了疫情隔离措施对于国家的综合负面影响。虽然诸 如此类的线上系统仍然拥有很多可完善之处,线上系统的全国性普及也因数字鸿沟和经济差距依旧面临 着巨大的困难,它所能带来的全新的生活模式却能让我们在未来面临大型传染病爆发时拥有更好的社会 运作能力和意识,并具备更好的遏制传染病扩散的能力。 (三)疫情爆发后期 1. 疫情爆发后的舆论氛围 第一、信息轰炸和假信息泛滥 张庆园博士指出,新闻的形态和信息传播的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下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相较以往, 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获得所需信息。然而即使网络上每一条信息都属实,被混杂在一起的大量信息却未 必能够反映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再者,大量信息的产生导致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轰炸现象屡见 不鲜,假信息的泛滥也在这个时代中逐渐变成常态。当被暴露在人们接收范围内的信息呈指数性增长, 而人们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未曾得到提升,大数据时代本身的时代特征将会让在这个时代遏制传 染病扩散的过程变得更为困难。 15 15 许琦敏《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见《澎湃》,(2020年1月31日),https://www.thepaper.cn/ newsDetail_forward_5706545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19 今年二月份,网络盛传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当该消息还未被证实,双黄连口服液就已被 售罄,有些网友还购买了兽用双黄连和双黄莲蓉月饼,甚至连双黄连牙膏的销量也在短时间内暴增。然 而,双黄连口服液对于抑制新冠病毒的效果并未被证实,也未经过人体试验。北京世纪坛医院副主任药 师金锐也指出,虽然双黄连口服液可以被认为是清热解毒的苦寒药,却不建议正常人通过服用双黄连口 服液来预防新冠病毒。 其他假信息也包括参加英国首个疫苗试验志愿者的死亡讯息(图4)、新冠病毒为中国所研发的生 化武器、在微波炉加热三分钟即可消毒口罩(图5)、可卡因可杀死冠状病毒等。 大数据时代中所产生的海量信息随着信息发布门槛的降低变得鱼龙混杂。许多心怀不轨之人以个人 利益为出发点在网络上散布多种虚假信息。据BBC所发布的报告,肺炎疫情中制造传播假消息的七种人 包括以疫情谋私利的骗子、为强化自己政治影响企图将疫情政治化的政客以及阴谋论者等。16这些个体 在大数据时代下拥有了更多发布假信息的平台甚至加大这些假信息影响力的手段。联邦公共卫生局更是 指出,在突发情况或危机中,未经验证的信息要比经科学验证的信息传播得更快。在疾病流行期间产生 大量亦真亦假的信息的情况为卫生应急反应加大了难度,该现象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信息疫情”。世 卫组织也在2020年中旬相继举办了几场会议,强调“信息疫情”现象已经上升到需要进行协调应对的 程度。17张庆园博士指出,人们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对于权威的感觉产生了变化,权威也渐渐被各种渠 道的消息所消解。然而在面临公共危机的当下,权威的医疗建议反而更加重要。因此,对于拥有自成体 系的判断标准的民众而言,说服他们将会变得更加困难。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过去整齐划一的公众危 机管理更加难以实现,政策和措施干预则变得更为乏力。与此同时,在假信息呈指数性增长并快速扩散 的同时,被动接受这些未经处理、非权威性的海量信息的民众却未必具备足够高的媒介素养来有效辨别 信息的真伪,导致大量的民众被既不敢相信权威、又容易假信息所误导,从而被灌输错误的抗疫观念并 做出非理性的举动。由此可见,传染病在大数据时代爆发面临着严重的疫情信息过载,以及缺乏有效的 权威性引导的问题,为防控疫情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16 奥尔加·罗宾逊《肺炎疫情中制造传播假消息的七种人》,见《BBC新闻》,(2020年5月6日)[2020年9月10日],https://www.bbc.com/ zhongwen/simp/world-52544327。 17 《世卫组织首次信息流行病学会议》,见《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6月30日)[2020年9月9日],https://www.who.int/zh/news-room/ events/detail/2020/06/30/default-calendar/1st-who-infodemiology-conference。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20 第二、民众焦虑情绪总体提升 传染病在大数据时代爆发所产生的信息爆炸以及假新闻泛滥不止在医疗防控方面给国家带来了极 大的挑战,更是在社会层面产生了程度不一的负面影响。一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研究公众媒体暴露 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文献指出,过多的媒体暴露会导致公众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理不 适。18在高强度的媒体暴露中获得的信息可信程度不一,人们无法在“信息疫情”下找到可靠的信息来 源,可能会加重公众的情绪甚至导致抑郁。此外,许多民众选择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面对疫情的消极 情绪,这些情绪在网络上被大肆传播,间接影响了更多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可以发现,在此次疫 情爆发的初期,民众的初始焦虑情绪便非常之高。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即使在消 息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大家也愿意疯狂购买双黄连口服液。民众焦虑情绪的总体提升是传染病在大数据时 代爆发时几乎无法避免的一个现象,这将会造成民众对于政府的后续防疫政策产生本质上的不信任和一 定程度上的抗拒心理,因而不愿意积极配合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手段,导致防控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抛开 假消息对于民众情绪的负面影响,张庆园博士则指出:“假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正向功能,可以安 抚社会情绪,让人在惶恐无措的慌乱环境中找寻那么一点点确切的因素。我们应尊重这种不断认识、加 深和推进的客观过程,不能一味批判。” 2. 疫情爆发后的社会管理 政府和相关机构的行事透明度 大数据时代中的新技术在不同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对于社会治理和政府监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因 此,大数据也被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变量,19大大促进了信息公开化,加快了中国政府从封闭 管理转为开放治理的脚步。从中国2007年提出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可以看出,中国政府逐渐意识 到了社会公众知情权、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以及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及为推动其实现所作出的相应努力。目 前,在重大疫情期间,政府信息公开存在公开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够全面和准确,以及政府垄断式危机 处理与信息发布的问题。回顾此次新冠疫情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武汉当局虽在疫情爆发初期被 指责存在不作为甚至漏报及瞒报等非透明行事作风,却随着疫情的发展而逐渐开始系统化地公开疫情相 关信息以协助多方抗疫努力。这一转变背后的一大推动力有可能来自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爆炸以及随 而产生的多方社会舆论。基于上述对于信息爆炸和民众情绪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海量数据 和信息中所混杂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能够影响群众对疫情防控形势的判断,并导致部分群众感情化用事, 拒绝配合政府工作,干扰抗疫进展。在民众与政府之间出现信任危机的情况下,如果政府继续对民众的 不满情绪置之不理并拒绝采取补救措施,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陷入混乱的危机。 因此,政府无论是出于安抚民众负面情绪,还是出于维持社会安定,都需要透明与公开,及时通过官方 渠道发布权威可靠的信息。通过逻辑倒推法,可以初步发现该部分群众形成的舆论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 迫使政府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行事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化,以重新取得民众的信任,并加强政府与社会层面 的凝聚力,从而更有效地取得防疫成果。此外,在大数据时代下经历了变革的开源情报相比于过去具备 了更高的质量和更强的指导性,起到了指导全民统一的防控传染病行为、构建灵活的信息发布渠道的作 用,有效推动了疫情防控工作。20 18 王一、高俊岭、陈浩、毛一蒙、陈苏虹、戴俊明、郑频频、傅华 《新冠肺炎期间公众媒体暴露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见《复旦学报(医 学版)》,2020年,第47卷第2期,页178。 19 栗燕杰《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见《中国法学网》,(2020年9月9日),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 aspx?id=5263。 20 洪磊、朱晓峰、蒋勋《大数据时代开源情报在重大疫情中的作用分析》,见《现代情报》,2020年,第40卷第7期,页39-41。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21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使得信息爆炸和假信息泛滥的情况层出不穷。在传 染病爆发后期,这种现象的弊端被无限放大,既阻碍了权威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民众已 有的负面情绪,两者的结合更使抗疫工作难以展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舆论场也能 够起到监督和压迫的作用,令政府及相关机构加大行事透明度,以取得民众的信任和配合,提高防疫效 率和防疫进度可视化。 五、结语 在与不同传染病的对抗过程中,人类始终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多次传染病的肆虐也让人类社 会失去了成千上万的人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具备更高级的医疗条件的同时,逐渐开始有抗 生素耐药性的病毒,因此这些疾病也更难以被普通医疗手段所遏制。而全球社会的逐步国际化无疑给传 染病和病毒创造了更良好的扩散条件。值得庆幸的是,逐渐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也让我们在这条道路上看 到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大数据技术在初期监测预警阶段的应用,例如对于海量数据的整合与分析、 建立数据模型预测疫情发展,能在疫情爆发最关键的初期就进行有效遏制,避免在后期造成更严重的后 果。其次,大数据在中期协同防控阶段的应用,包括追踪被感染人群以及医疗物资的智能分配,都能够 在疫情爆发后大幅度提升疫情防控的效率。与此同时,大数据与云技术的结合在疫情期间在很大程度上 维持社会各层面的生活规律,在隔离措施落实的同时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可否认, 大数据时代下的时代特征,例如信息爆炸和假信息泛滥,确实会在公共危机中后期给社会各层面造成大 范围的恐慌情绪,也因而在政府落实抗疫政策的过程中带来障碍。但在大数据时代下得以形成的巨大舆 论场也能够迫使政府行事更具效率和透明性,促进了信息公开化,提高抗疫效率。由于本论文的所有调 研准备工作和撰写完成于新冠疫情期间,出于研究条件和调研时间节点的局限性,以上结论无法全面涵 盖代表此次疫情在真正意义上的“前、中、后”阶段。大数据时代对遏制传染病有利有弊,如何能将大 数据技术优势最大化并扬长避短,是今后值得探索的重点。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22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奥尔加·罗宾逊《肺炎疫情中制造传播假消息的七种人》,见《BBC新闻》,(2020年5月6日)[2020年9月10日],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52544327。 2. 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v2/index.html#/。 3. 陈海平《云计算和大数据教学实训平台的设计分析与研究》,《大众文艺》,2020年,第13期,页66-67。 4. 《大数据》,见《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wiki/大数据#。 5. 洪磊、朱晓峰、蒋勋《大数据时代开源情报在重大疫情中的作用分析》,《现代情报》,2020年,第40卷第7期, 页39-41。 6. 刘杨《教育部介绍疫情期间大中小学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0年5月15日)[2020年10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5/15/content_5511824.htm。 7. 栗燕杰《大数据背景下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完善研究》,见《中国法学网》,(2020年9月9日),http://www. iolaw.org.cn/showArticle.aspx?id=5263。 8. 师北宸《大数据如何颠覆我们的行为》,见《纽约时报中文网》,(2013年6月15日),https://cn.nytimes.com/ business/20130615/cc15shibeichen/。 9. 《世卫组织首次信息流行病学会议》,见《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6月30日)[2020年9月9日],https://www. who.int/zh/news-room/events/detail/2020/06/30/default-calendar/1st-who-infodemiology-conference。 10. 孙昊鹏《大数据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和缺失》,《郑州师范教育》,2020年,第9卷第3期,页92。 11. 苏友利、张伟、姜新峰、李丽丽、邓赋菊《新型冠状沟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学生网课学习倦怠研究》,《华北理工大 学学报(医学版)》,2020年,第22卷第4期,页310-311。 12. 王一、高俊岭、陈浩、毛一蒙、陈苏虹、戴俊明、郑频频、傅华 《新冠肺炎期间公众媒体暴露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 系》,《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年,第47卷第2期,页178。 13. 许琦敏《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见《澎湃》,(2020年1月31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706545。 14. 《疫情下 线上线下教育如何优势互补》,见《新华网》,(2020年7月24日)[2020年10月30日],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7/24/c_1126278414.htm。 15. 钟一苇《大数据在我国重大疫情治理中的应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年,第18卷第4期,页13-16。 16. 祝智庭、杨志和《云技术给中国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学》,2013年,第2期,页102。 英文文献 1. Bryan Walsh.“Google’s Flu Project shows the Failings of Big Data.”Times. Last modified March 13, 2014. https://time.com/23782/google-flu-trends-big-data-problems/. 2. Randy Bean.“Big Data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COVID-19) .”Forbes. Last modified March 30, 2020. https:// www.forbes.com/sites/ciocentral/2020/03/30/big-data-in-the-time-of-coronavirus-covid-19/?sh=529df95858fc.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23 新中两地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之比 较 作者:林钰恩 学校:南洋女子中学校 责任编辑:胡蓓老师 内容摘要 电子支付如今逐渐在世界各地普及,是科技发展不可忽视的潮流。此论文针对新加坡和中国推广电子 支付的成效进行评论,从中探讨两国可互鉴学习之处。鉴于调查结果,中国的电子支付在更高程度上取得成 功。因此,新加坡能从中学习到商家该如何发展电子支付平台的功能与政府该如何支持商家,并且决定如何 进行针对年长者的宣传与工作。 一、引言 电子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 转。以电子付款方式取代传统的现金、支票和信用卡交易,有望为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支付的崛起铺路。 南洋理工学院讲师李志威受访时指出,“电子支付将让商家提高生产力,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更好地 了解用户需求,打造智能化的商业模式。”1新加坡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达成智慧国的目标。因 此,电子支付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想要成功促进电子支付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消除其他支付方式。电子化的用途正是通过为人民提供 更多付款选择,提高生活素质。因此,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让电子支付在一系列支付模式选项中 脱颖而出,成为人民的首选支付方式。 在新加坡,政府为推进电子支付推出了智慧国蓝图,具体地勾勒出往无现金社会前进的发展方向。 我国已将各类服务数码化,下一步正是快马加鞭普及手机付款和网络转账。近十年,我国推出了不少 新的移动支付平台,同时也通过现金资助、网络宣传、咨询服务平台和免费课程鼓励国人使用它们。 但是,尽管社会各阶层渐渐意识到了电子支付的普及化,不少新加坡老年人仍然拒绝使用电子支付。随 着人口的老龄化,这一群体将占新加坡社会的一大部分,预期在2030年每四名国人当中就有一位。2因 此,我们不能忽视这群体所遇到的困难,反而应该坚持保持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拒绝遗弃脚步较慢 的年长群体。 1 陈婧<更多国人使用无现金付款可进一步普及>,《联合早报》,2017年12月25日。 2 <社论:短期武器祖屋符合年长者需求>,《联合早报》,2019年2月28日。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24 笔者到中国浸濡时亲身体会到当地电子支付的发达。从便利店到公共交通工具,各年龄层的消费者 普遍掏出手机,打开应用程序进行付款。消费者勇于接触电子支付,甚至习惯性地使用它。从中,笔者 看得出电子支付已贯穿了中国年长者的生活。这现象除了凸显了中国推行电子支付的成功,同时也显示 电子支付的发展潜能。既然如此,新加坡老年人不必因年龄的拘束放弃使用电子支付。 因此,本论文希望确认以上观察,并通过了解与对比两国电子支付的近况,探讨新加坡能够如何借 鉴中国的经验,好让今后推进电子支付的努力更加有效地针对老年人而达成目标。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了解新中两地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的现状。 2. 探讨新中两地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差异性的成因。 3. 提出更好协助两地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的借鉴意见。 (二)研究方法 1. 调查法:此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得到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新中老年人对电子支付的看法以及使用 或不使用无现金支付的原因。从中,笔者了解两国反馈差别,进行分析。 2. 文献法:本论文也采用参考文献资料的方法了解课题,通过网上新闻、研究论文等了解两地社会情 况与政府政策。 (三)研究对象 本调查针对新加坡与中国55岁以上的年长人士发出调查问卷,从新加坡群体回收了79份有效问 卷,从中国则回收了43份有效问卷。中国调查人群来自北京、浙江、上海、广东与辽宁等省市。两国 受访者的年龄分类如以下图表概括。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25 三、研究内容 (一)新中两地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的情况 1. 电子支付的使用 从图1、2和3可以看出,电子支付在中国更普及。图1显示,31%的新加坡老年人曾经用过电子支 付,反观中国则有88%的老年人使用过。图2则显示,在使用过电子支付的人当中,63%的中国老年人 天天使用电子支付,在新加坡只有8%。因此,电子支付在中国不但更广泛地被使用,个人使用频率也 较高。从图3可以看出新加坡老年人心仪的付款方式是现金,但中国的是电子支付。电子支付的成功取 决于它是否能够完美地取代现金、支票与信用卡。中国目前在使用电子支付方面取得了更显著的成绩。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26 图4显示,两国多数老年人在2015至2020年接触电子支付。中国则在此之前已有显著比例的老年人 开始使用电子支付。 2. 电子支付的消费途径 年长者使用电子支付的地方直接影响了他们使用电子支付的频率。图5显示新加坡年长者主要在网 上购物与转账时使用电子支付。以上消费较少进行,可解释为新加坡年长者较低的电子支付使用率的原 因之一。同时,在长期贷款方面,如水电煤、教育开销、汽车贷款、房租,新加坡年长人士不常使用电 子支付,显示他们认为电子支付不适宜用于大笔款项。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27 图6则显示,中国年长者主要在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时使用电子支付,分别为68%和74%。这些消 费较频繁,因此中国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的使用率更高。同时,中国年长人士与新加坡类似,不常使 用电子支付长期贷款。 3. 电子支付平台的使用度 图7显示绝大部分的中国年长者(87%)使用微信支付,而新加坡的电子支付使用者分散于星展银 行的“paylah”和“PayNow”之间。平台各由当地的发展商推出,符合当地用户及老年人的需求。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28 (二)促使两国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的外因 图8显示,使用过电子支付的新加坡年长人士当中,76%使用的原因是它非常方便,56%认为它付 款速度快。同样的,几乎所有中国年长人士也因电子支付非常方便而使用它。中国更高的电子支付使用 率暗示它成功将电子支付程序简化,并把它宣传为方便的付款平台。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29 (三)阻碍两地年长人士使用电子支付的外因 图10显示,新加坡老年人主要因为习惯使用现金而不使用电子支付,这符合图3所得出的结论。他 们也不知如何使用电子支付来付款。值得一提的是“缺乏手机”与“商店不收电子支付”影响不大,代 表新加坡电子支付的硬件设施俱全。 图11显示,中国年长人士也因习惯使用现金而拒绝电子支付,这与新加坡的情况相似。同时,对 于22%的新加坡年长者来说,语言障碍使他们无法使用电子支付,但毫无中国人这么认为。中国支付 平台以国人熟悉的中文开发,但新加坡则使用四大种族共用的英语。接受华文教育和在动荡年代时无法 上学的年长者无法理解支付平台中的指示语,因此使用电子支付时会感到困惑不解。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30 四、研究分析与结论 (一)新中两地年长人士电子支付情况差异之汇总 结合以上调查结果,新中在推广电子支付上取得了不同层面上的成功,导致以下差异。 1. 中国老年人比新加坡老年人更常使用电子支付 年长者因代沟难以熟悉科技产品,从而对电子支付形成抗拒与恐惧感。中国较高的使用率显示它 已妥善处理此问题,而新加坡还未。新加坡年长者的语言障碍导致以英文编写的宣传短片与文字广告无 效。因此,新加坡社会中不懂英语的年长者难以适应科技化的转变。 2. 中国老年人在所有支付方式中比新加坡老年人更加倾向电子支付 新中两国年长者同样反馈说使用现金的习惯遏制电子支付的使用。但是在中国,电子支付已取代 传统支付方式成为年长者的首选支付模式。这显示中国年长者一直以来对现金、信用卡和支票的依赖不 大,对新支付模式保持开放的态度,追求更完美的支付平台。反观新加坡年长者普遍满足于现有支付方 法并早已习惯使用它们,拒绝改变。 3. 新中老年人使用电子支付于不同消费处 中国年长者选择在更平常的消费地点上使用电子支付,有助于提高电子支付使用率。这可能是因为 他们已排除使用传统支付模式的观念。他们在使用电子支付时亲身体会到了它的便利,因此多次选择使 用它。笔者猜想新加坡年长者仍然习惯携带钱包出门,认为这样才有安全感,因此坚持现金与信用卡更 方便。 笔者认为两国年长者对电子支付平台缺乏信心,担心在网络转账时丢失大笔款项。这可能是因为两 地普遍目睹黑客行动,得知网络系统的不完善。 (二)新中两地年长人士电子支付情况差异性的成因分析 笔者认为两国在推进电子支付发展时面对的挑战能归纳为以下三方面,而新中两地的差异取决于两 地针对以下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的效率: (1)打造适合电子支付的环境,确保社区环境中具备所需的硬件设施。 (2)资助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以扩大它们的使用地点及提高支付效率。 (3)教育年长人士如何使用电子支付,帮助一代对电子支付陌生的国人跨越数码鸿沟。 1. 两国政府推行电子支付的进程差异并非主因 第一,中国的进程特点 中国年长者较高的电子支付使用率是基于当地政府努力的成效。政府首先必须鼓励年长者接触与使 用电子支付,以便推动他们之后长期使用电子支付。调查问卷显示,中国从2000年开始便鼓励人民使 用电子支付,而2010年至2015年则是高峰期。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31 笔者认为中国针对打造适合电子支付的环境,确保社区环境中具备所需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满意 的成果。2019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 61.2%,网民当中包括年长者。3笔者相信此趋势与政府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与支持有关。中国政府以华 为、OPPO、VIVO、小米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崛起,使中国加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创造了“APP经 济”的终端基础。4促进大型科技公司的发展除了能够加速创新与突破,也能够提高产品的普及度,确 保选择众多,价格合理。年长人士具备所需的科技产品,之后能轻易下载免费应用程序,使用电子支 付。同时,从中国的5G建设可以看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今,中国已建成13万个5G基站,利于稳固 5G商用信号覆盖的基础,网络建设至今是当地的重点发展方向。5因此,中国为电子支付发展创立了稳 固的基础,打造了良好的发展背景。 针对资助电子支付平台的发展,以扩大它们的使用地点及提高支付效率,主要电子支付平台供应 者——阿里巴巴和腾讯,受到政府的踊跃支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将政府对集团的支持分为三个 阶段:一,在1999年创办后的十年期间政府虽未了解阿里的运作,但给了发展空间;二,政府安排官 员参观园区,了解如何给予适当的机会;三,政府未制定管控的措施,给予阿里尝试的机会,给企业家 发展留出空间建设未来商业的基础设施。6既然政府深入了解阿里巴巴集团的时期也就是2009年后符合 图4的趋势,这现象凸显当地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面,中国努力让年长人士慢慢学会如何使用电子支付平台。比如2017年的《给父母的支 付宝入门手册》通过设计精美图案和带颜色的大号字体,教导老人使用支付宝的功能。手机出厂前也为 老人预装好了微信、支付宝等软件。上海手机公司“卡布奇诺”等其他企业也推行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 教他们使用这些软件。7量身定做的应用程序与耐心主动的教学方式互补,帮助年长人士轻易学会使用 电子支付。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年长者即便从小缺乏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也不必因年龄拘束放弃电 子化的机会,而是可以争取政府和企业所提供的机会提升自我,学习使用电子支付。 第二,新加坡的进程特点 新加坡年长者近五年开始使用电子支付,符合新加坡2015年宣布的智慧国家2025计划的步伐。此 计划专注于建设覆盖全岛的数据收集、连接和理解的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8即使当时电子支付仍处于实验期,新加坡仍为迈向无现金的社会立下了宏愿,采取一系列措施迈向目 标。 为建设适合电子支付的硬件设施,新加坡在2018年推出了SGQR——全球首个统一的QR码。新加 坡人可使用手机上的银行应用程序扫描QR码,确定付款的数目正确后直接从他们的银行户口付款。笔 者相信将整个电子支付付款的流程缩短成几个步骤简化了电子支付的使用,可以消除年长人士认为电子 支付不方便、难以使用的看法。新加坡也在多处设有Wireless@Sg一次性登陆热点,让用户能够随处免 费连接无线网。报告也显示,新加坡是全球智能手机普及率最高的地区,高达 87%。9本地的“年长人 3 陈静<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六成>,《经济日报》,2019年8月23日。 4 任泽平《任泽平:中国互联网崛起有五个重要原因》(2019年10月25日),https://finance.sina.cn/zl/2019-10-25/zl-iicezuev4756642.d.html 5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5G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京市5G建设进程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8月30日),https://bg.qianzhan. com/report/detail/300/200828-17ed7038.html 6 <马云在联合国谈政商关系:这是阿里巴巴跟中国政府最好的时期>,《澎湃新闻》,2020年4月26日。 7 林子恒、叶俊颖<中国支付革命:全民扫码,谁还需要钱包?>,《联合早报》,2017年8月27日。 8 新加坡文献馆《新加坡智慧国家2025计划》(新加坡:新加坡文献馆,2014)。 9 Yeahmobi《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大揭密系列之 (新加坡篇)》(新加坡:Yeahmobi,2018),页3。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32 士手机上网津贴计划”也为低收入年长者提供他们负担得起的手机配套服务。电子设备也普遍与移动网 络配套一同申请,使国民能够轻易地上网。可见,新加坡并不欠缺硬件设施,甚至可说做得比中国好。 这与新加坡土地面积小的特征有关。 从智慧国家2025的愿景也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希望与商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将新加坡智能 化。PayNow起源于政府与银行的合作项目,而平台被推出后,笔者也目睹到政府积极地通过电视广告 和海报等进行宣传。笔者认为政府与平台发展商的紧密合作有助于巩固科技化的努力,但是如马云董事 长所提到的,政府必须给发展商一定的自由空间边做边解决问题才会自我突破,长期的严谨监督只会帮 倒忙。 最后,新加坡同中国一样实行了一系列的课程帮助年长认识使用电子支付平台。比如,在数码乐龄 计划中,1000名“数字大使”被招募,深入社区帮助约10万老年人掌握数字技能、解答疑问。一对一 的课程让年长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步伐熟悉电子支付。 调查显示新中年长者同样因缺乏对电子支付的了解而不使用电子支付。中国更高的电子支付使用率 显示新加坡在教导方面做得较不完善。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新加坡政府与商家的合作过于管控性。中 国与新加坡相比则是硬件设施的不足。即使中国在发展高科技的网络系统上遥遥领先,不少地区缺乏方 便、低廉的网络系统,缺乏如新加坡存有的免费网络。 2. 两国年长人士对传统支付模式的依赖程度差异是外因 现金、支票和信用卡都是新加坡年长者熟悉的付款方式,用久了后对此形成依赖与信任。面对面的 现金交易是人们长久习用的付款方式,大家早已潜移默化地将付款与实体钱币联想在一块。之后,由于 小钞难以用于大额付款,年长人士欢迎信用卡与支票的到来。尽管概念新颖,它们仍然建立在人性化的 服务基础上,年长人无需使用电子设备,难度不大。 中国潜在制贩伪钞的问题。200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收缴10亿元人民币伪钞,当时还出现 小额钞票增多的现象。10对此,中国年长人士担心自己所持有的钞票是伪钞,对钞票缺乏信任。再说, 中国土地面积庞大,自动提款机的密集度在较落后的地区可能不足,为现金付款带来麻烦。 此外,中国当地的银行网络不够完善,导致信用卡无法如新加坡一样普及。除了服务速度缓慢,中 国的数据统计也不足。各银行之间使用的缴费卡不同,之间的个人交易记录也没有登陆一个统一平台, 导致用户难以同时使用不同的信用卡。中国使用信用卡的额外费用也较多,除了办卡时需缴付一笔利息 为担保,卡被盗刷时还须自己支付被盗刷的金额。11 最后,个人支票在中国难以普及,因为中国还未建立起系统的个人信用体系,而个人支票是正式建 立在个人信用基础上的支付工具。 可想而知,中国年长人士寻找着更可靠、轻便的付款方式,而电子支付符合他们这一需求。新加坡 则缺乏以上环境条件,从他们现今仍然坚持使用传统支付模式的现象可以看出。 10 《中国每年收缴10亿元人民币伪钞》(2009年10月23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09/10/091023_china_counterfeit。 11 洪偌馨<洪偌馨: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新浪专栏》,2020年5月2日。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33 3. 两国受欢迎平台的效率 笔者通过参考各平台成功的因素希望了解两地老年人认为电子支付应该具备的条件。两国平台付款 过程相同:在已绑定信用卡的前提下,用户只需在软件中扫描QR码,选择确认的选项就可完成付款。 微信支付有着更大的成功与以下原因息息相关。首先,微信支付起源于一个通信和社交媒体平台,用户 量高。再加上微信还推出了抢红包运动,吸引了许多新用户。随着用户量逐步增加,接受微信支付的零 售商也日益增加。 语言因素也导致了两国电子支付平台效率的差异。微信支付应用程序以华文编程,对精通华文的中 国人来说通俗易懂。PayNow却以英文为主要沟通语言,平台指示缺乏中文翻译。生长在双语教育政策 的年轻一代对此毫无问题,但不少年长者难以理解平台指示,无法独自使用电子支付。 手机支付功能(ApplePay、SamsungPay)几乎无人使用。这类平台将用户的电子钱包绑定银行 卡,提供线下和线上支付的服务。笔者相信这是因为手机支付功能对商家来说会带来比其他平台高的大 笔额外消费,导致商家拒绝接受它们。ApplePay和SamsungPay也分别在2014和2015年才推出,系统 较不成熟,难以与其他发达的支付平台竞争,引起顾客的注意。笔者认为手机支付功能因此难以发挥它 们的潜力。它其实善用手机的功能,如指纹感应器和面容ID,让用户轻易付费。它也能按照手机设备的 语言设置展现信息,不受语言障碍的影响。若与历史较悠久的平台发展上合作,相信能够打造更适合年 长者的支付平台。 五、建议 (一)新加坡方面 1. 政府与平台发展商建立更良好的工作关系 新加坡政府从研发电子支付平台时就开始与发展商紧密地合作,是值得赞扬的。但是,笔者认为由 于政府过度投入于平台的发展,导致发展商难以进行自己的市场与用户评估。新加坡政府可以模仿中国 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关系,适时地在旁提供设施与资金投入,但是将平台发展的责任留给发展商,放 松管控。 2. 以多种语言实行电子支付平台 无论支付方式多么轻便,缺乏可以读得懂的指示,年长者就不可能使用。笔者认为新加坡现有的平 台可以增加系统语言让用户选择使用中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这三个新加坡主要的母语。平台也可运用 语音系统,让视力较弱的年长人士倾听指示。 3. 广泛实行教育工作 目前的一对一课程效果良好,但是受惠的人群范围仍有增长的空间。除了招聘更多义工提高课程次 数并增加课程培训地点,家中的年轻人也可主动给父母亲传授数码知识。由感情亲密的家人进行教导工 作,年长者更加不会抗拒科技的使用,也能够更频密、更长时间地学习使用电子支付平台。这对行动不 便的年长者也有优势。年轻一代必须理解年长者所遇到的困难,耐心帮助他们。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科技 334 4. 针对传统支付模式的不足宣传电子支付的优势 新加坡必须促使新加坡年长者在包罗万象的选项中积极选择使用电子支付。因此,政府必须通过 有针对性的宣传,凸显电子支付模式与传统支付模式的区别以及电子支付脱颖而出的原因。笔者认为新 加坡人之所以依赖传统付费模式是因为他们认为现金、信用卡和支票的缺陷不足以推动他们探索与尝试 新事。但是,年长者不应该满足于现状,反而应该追求一个更加接近完美的付款模式。宣传工作可以放 大现金的不完美,以及电子支付如何填补这些不足。一,现金有益细菌的滋长和传播,对年长人士带来 健康的危害。电子支付只需使用用户自己的手机,无需触动其他平面。二,寻找准确的零钱浪费不少时 间,减缓付款效率。电子支付平台则通过手机能够轻易使用。况且,现在人出门都不可缺少手机。三, 现金丢失后如大海捞针,难以追踪。电子支付平台则清晰地列出用户的转账明细,轻易获知金钱的流 向。 (二)中国方面 1. 广泛为用户提供低价网络与手机 中国土地面积大,也曾存在明显贫富悬殊的问题。精英们在追求新的突破时不该忽略容易落在后头 的弱势群体。他们对科技的接触不多,甚至可能连电子产品都没有。既然当地的平均电子支付使用率已 经很高,政府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弱势群体身上,提供他们使用电子支付的硬件设施。 (三)电子支付平台方面 1. 巩固安全系统 从两国电子支付用户的反馈可以看出他们仍然对电子支付平台存有警惕之心。这可能来自于他们对 黑客与恐怖分子的认知以及电子支付安全系统的不足。平台发展商必须更好地完善安全系统,减少黑客 侵入系统盗取用户的个人资料和金钱的可能性。付费的过程也必须有可靠的方法确认用户的身份,以免 银行户口在丢失电话的情况下被盗取。此外,发展商必须让用户了解到平台的可靠性,消除他们对电子 支付的担忧。 2. 结合手机支付功能的特征简化付费过程 既然手机支付平台难以吸引用户,电子支付平台发展商可与手机发展商合作,结合两者的研究专长 进一步将付费过程更简化、更安全。电子支付平台无需使用密码,而是可以通过用户人脸识别和指纹付 费。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科技 335 五、总结 笔者在收集新中年长人士对电子支付的看法时回收数量有限。此外,笔者也只能以一名学生的视角 了解两地的社会动向与最新趋势展开分析。 电子支付的崛起将是未来不可忽视的趋势。但是在创造一个无现金的新加坡的同时,政府部门有义 务确保弱势群体也能享受科技化所带来的优势。因此,各方也应想方设法帮助年长人士学习并使用电子 支付,改善不足之处,让新加坡成为一个人性化的智慧国,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陈婧<更多国人使用无现金付款可进一步普及>,《联合早报》,2017年12月25日。 2. 陈静<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六成>,《经济日报》,2019年8月23日。 3. 洪偌馨<洪偌馨:1985-2020,中国信用卡大革命>,《新浪专栏》,2020年5月2日。 4. 林子恒、叶俊颖<中国支付革命:全民扫码,谁还需要钱包?>,《联合早报》,2017年8月27日。 5. <马云在联合国谈政商关系:这是阿里巴巴跟中国政府最好的时期>,《澎湃新闻》,2020年4月26日。 6. 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5G产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北京市5G建设进程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8月30 日),https://bg.qianzhan.com/report/detail/300/200828-17ed7038.html。 7. 任泽平《任泽平:中国互联网崛起有五个重要原因》(2019年10月25日),https://finance.sina.cn/zl/2019-10-25/ zl-iicezuev4756642.d.html。 8. <社论:短期武器祖屋符合年长者需求>,《联合早报》,2019年2月28日。 9. 新加坡文献馆《新加坡智慧国家2025计划》,新加坡:新加坡文献馆,2014。 10. Yeahmobi《全球移动互联网市场数据大揭密系列之 (新加坡篇)》,新加坡:Yeahmobi,2018。 11. 《中国每年收缴10亿元人民币伪钞》(2009年10月23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 china/2009/10/091023_china_counterfeit。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36 探讨新中两国的养老金制度及其影响 作者:钟幸恩 学校:圣尼各拉女校 责任编辑:刘燕燕老师 内容摘要 近年来,新中两国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养老成为当前必须应对的挑战。新中两国政府分别制 订的公积金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给予国人晚年的基本生活保障?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探讨两 国人民对本国公积金或养老保险制度的认识以及信心程度,并提出加强公积金或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笔者 的调查研究显示,在国民对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方面,两国都有待加强。而在信心程度这方面,新 加坡的情况较好。两国的公积金/养老保险有各自的优缺点,最重要的是不断改进现有的政策,让国民安居 乐业,安享晚年。 一、引言 新加坡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7月,新加坡居民总人口达570万,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 58万人,占总人口的 10.2%。1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调查显示,截至2019年末,中国居民总人口达 14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亿7千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2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不断 改革养老金制度,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担,并让老年人继续有经济能力照顾自己,成为新中两国亟 待解决的问题。 1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singstat.gov.sg, accessed May 20, 2020, https://www.singstat.gov.sg/find-data/search-by- theme/population/population-and-population-structure/latest-data. 2 张毅《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 (2020年1月19日) [2020年11月12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 t20200119_1723767.ht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政治 337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和价值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新中两国的公积金或养老保险,及其对两国人民退休准备的影 响。笔者也希望通过此研究提出改善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相关建议,让更多人民从中受益,安居乐业。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笔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了解新中两国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现状。之后,笔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 新中两国人民对自己国家的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和信心指数。研究的对象为21岁以上的工作人 士和退休人士。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一共125份,新加坡收回90份,中国收回35份。 (三)研究背景 1. 新加坡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Central Provident Fund,简称CPF),是国家依法强制所有受雇者为养 老、医疗、住房、家庭等专项资金进行储蓄的全面基金积累模式。国家强制实施个人储蓄的中央公积金 制度,连同强制性的终身保护(CareShield Life)和自愿投保的乐龄健保(Eldershield)是新加坡独具 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3 2. 中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养老制度在2015年基本建立,实现了统一的制度体系,并根据2005年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确定》实现了省级统筹制度。4中国目前的养老 保险框架由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两国人民对公积金/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 笔者认为若要让更多人民从两国的公积金或养老保险中收益,首先两国人民需要对它们有一定的了 解才懂得怎么善用公积金/养老保险,为自己的退休生活做更好的准备,同时增加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 覆盖面。 3 李熙爱《重度残障终身护保计划明年中推出》(2019年9月3日)[2020年5月20日],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 story20190903-985932。 4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8年3月28日)[2020年5月20日],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 content_2878967.htm。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38 在中国,许明指出部分劳动者缺乏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只关注打工报酬,不关注自己是否可以得到 养老保障。5由于目前养老保险覆盖的范围主要是城镇企业的正式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一些私营企业 的人员就成为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盲点”。6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受访者参加了中国的养老保险,其余的17%并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图1显 示,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是企业统一缴纳的保险(61%),其次是因为自己了解后觉 得需要(23%)。 笔者认为虽然大多数的受访者参加了养老保险,但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统一缴纳,而真正通过了解政 策和通过政府部门的宣传而参加的受访者只有23%。这个现象在图2里也能看出。图2显示人们选择不 参加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保费过高(43%),而其次是因为对养老金政策不了解(33%)。笔者认 为这带出了人们对中国养老金政策的认知还有待加强,只有加强了认知,才能更好地鼓励更多人主动参 加养老保险,增强养老金政策的覆盖面。 新加坡方面,根据民情联系组在2014年向1000名新加坡人士进行的一项调查,只有56%的受访者 知道自己就算在55岁之前没达到最低存款额也不需填补缺少的金额。这显示许多新加坡人对公积金的 认识不足,有些还对公积金抱有错误的理解。7 5 许明<中国养老保险扩面问题及对策>,见《中国市场》,2018年,第29期,页55-56。 6 王永茂、祁晓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见《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页63。 7 Andrea Ong, “Many unsure about CPF, CPF Life details,” The Straits Times, last modified July 8, 2014, accessed November 13, 2020,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many-unsure-about-cpf-cpf-life-details.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政治 339 在新加坡,受雇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都必须参与公积金计划,除此之外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 (简称CPFB)还推出了一些可选的计划,如私人医疗保险计划。私人医疗保险计划让公积金计划下的 会员可使用自己保健储蓄户头里的存款为自己、配偶和直系亲属购买政府核准的保险公司所提供的综合 性保健计划,以获取比健保双全计划更多的保障。图3显示,只有39%的受访者参加了此计划,而参与 的人主要是因为通过自己的了解后觉得需要(图4)。图5显示了大部分受访者没有参加私人医疗保险 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怎么了解此计划。因此,笔者认为CPFB需要加强宣导工作,才能让更多人了 解各项养老计划,让更多国人受益。 针对养老金政策,图6数据显示两国的受访者大多认为自己对本国养老政策的认知一般,认知水平 相似且有待加强。但与此同时,认为熟悉本国的养老金政策的中国受访者(25%)比新加坡的受访者 (14%)多。这说明了虽然整体上两国人民对养老金政策的认知水平相似,但中国人民对养老金政策的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40 认知程度普遍较深,而新加坡人民对于养老金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浅。图1至图6主要表现两国人民 对本国养老金计划的认识。尽管新加坡的公积金计划是强制性的,覆盖面会比中国高,但在宣导方面, 两国都有待加强。 (二)两国人民对公积金/养老保险的信心指数 人民对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心态应该是政府制定政策的晴雨表。除此之外,对自己国家的公积金或 养老保险有信心,两国人民才能更放心地养老。 戴翔童认为目前中国养老保险运营最大的问题是部分个人账户存在严重的空账运行现象。8由于缴 费和受益之间基本上失去了关联,国民缴费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损伤。9空账户问题给中国政府造成巨 大负担,影响国民对养老保险的信任,导致缴费积极性低。 Lim Pei Ying和Tan Shin Bin指出, CPFB为公积金设的限制让新加坡人难以动用公积金里的储 蓄导致许多国人感到不满。10笔者认为这影响了新加坡人对公积金的信心。2011年的一项调查甚至显 示,45%的新加坡受访者表示若有选择,他们会退出如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等强制性计划。11 根据图7,大多未退休的新加坡受访者通过政府养老金制度(即公积金)为退休存款(74%)。相 比之下,只有54%的中国受访者通过政府的养老金制度(即养老保险)为退休存款。83%的中国受访 8 戴翔童《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7年),页12。 9 刘允铭<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和难题>,见《中国证券期货》, 2016年,页62。 10 Lim Pei Ying and Tan Shin Bin, Saving the CPF: Restoring public trust in Singapore’s retirement savings system (Singapore: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2015), 15. 11 Sandra Eu, Lim Xin Mei and Mohammed Rafdi Rafique, “Behind the curve on CPF changes: Surveys show that the public has a disturbingly low level of awareness of changes in the various CPF schemes,” The Business Times, last modified June 9, 2011, accessed November 15, 2020,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Page/biztimes20110609-1.1.17.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政治 341 者通过个人的银行储蓄来准备退休存款。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搜狐的联合调查,人们对仅靠养老金维 持退休后的生活普遍缺乏信心。57%的人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12图7与图8的结果与文献 的调查结果非常相似。这显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养老金政策缺乏信心,与其依靠养老保险来为退休做准 备,他们也许更愿意通过自己的积蓄来为养老做准备。 图7与图8显示未退休人士和退休人士的看法一致。据图8所示,大部分已退休的新加坡受访者的退 休存款主要来源于公积金(72%),而只有57%的中国受访者的退休存款主要来源于政府管理的养老 保险。大部分的中国受访者的退休存款主要来源于个人的银行存款。笔者认为人民对政府的养老政策的 信心和退休后对它的依赖性成正比。调查显示,57%的中国人民觉得养老还得“靠自己另外攒钱”。 13而中英人寿2014年的调查显示,新加坡人民普遍通过公积金积蓄来养老。在准备为养老存款的受访者 中则有64%通过公积金存款。14从现有研究和笔者的调查结果能看出,新加坡人民对政府的养老金政策 有较大的信心,并利用它准备自己的退休存款,因此新加坡人民的退休存款大致上来源于政府的养老金 政策。同样的,因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养老金政策的信心较低,使他们退休时选择依靠自己的积蓄。 图9显示,63%的新加坡受访者认为政府管理的公积金不足以满足退休基本需要,而33%的中国受 访者认为政府管理的养老保险不足够,46%则认为政府提供的养老金额刚刚好。笔者认为这其中可能 有两个原因。首先,可能因为公积金每月入息额是根据人们退休时退休户口里的存款而定。笔者的调查 显示,60%的受访者的每月入息少于$800,不足以应对退休生活所需。其次是因为养老金是满足退休 所需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人们若要满足退休所需,就需要公积金/养老保险的帮助。但单靠公积金/ 养老保险的资金是不足以满足退休所需的。而根据之前提到的,新加坡人对公积金的依赖性较大,对积 蓄的依赖性较小,公积金在人们的眼里或许成为了“充分必要条件”,认为靠公积金就足以满足退休 的基本需要,导致63%的新加坡受访者最终发现公积金不够。而因为中国人民对养老保险的依赖性较 小,所以46%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养老保险加上他们个人的存款,金额“刚刚好”。 12 马龙生<对养老缺乏信心是个危险信号>,见《劳动保障世界》,2006年,第2期,页9。 13 同上。 14 “Majority of Singaporeans are reliant on CPF to fund retirement and medical expenses,” Aviva, accessed November 14, 2020.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42 国家 表1:对本国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满意度 新加坡 中国 满意度平均值(1为非常不满意,10为非常满意) 6.77 6.49 图10显示,两国的受访者都对于养老金/养老保险表示满意,但新加坡受访者对公积金的满意指数 比中国受访者略高(表1)。综上所述,新加坡人民对于新加坡的养老金政策较有信心也较为满意。新 加坡公积金是大多新加坡人民在退休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中国在这一方面有待加强:保证人民的利 益,以及提高中国人民对养老金政策的信心,让中国人民更好地从养老金政策中获益。 四、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为了加强两国人民对公积金或养老保险的认识,CPFB以及中国政府可以先展开更多的教育宣传活 动,让人民更好地了解所有的养老金政策,并进行有奖问答促使更多人民关注并踊跃参与。同时,给予 人民更多公共金融教育与辅导,加强人民的金融常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如何更好的善用公积金或 养老保险来准备自己的养老资金。 (二)改善公积金/养老保险制度 1. 新加坡 经过不少受访者的提议,笔者认为CPFB应该提高公积金的信息透明度。许多新加坡国民认为公积 金的信息透明度欠佳,比如6000名新加坡人在2014年举办了一场集体示威,要求提高公积金的信息透 明度。15笔者认为政府可以每6个月提供一次资讯,让公众了解CPFB是如何处理和投资公积金里的储 蓄,并且估测公积金的资金充分率。 15 “Speakers at CPF protest call for flexibility, better returns, greater transparency for CPF scheme,” The Straits Times, last modified June 7, 2014, accessed November 14, 2020, http://str.sg/DXq.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政治 343 2. 中国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笔者认为应继续阶段性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由于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大, 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员数不断增加,因此提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让人们安享晚年极其重要。中国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2020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显示从2020年1月1日 起调高基本养老金水平,16是继2016年以来连续第五年同步安排适当提高养老金水平。17笔者认为中国 政府应继续以阶段性的方式来调高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以确保政府在能力范围内适当地增加养老金, 同时给予中国人民更好的保障。 五、研究局限 由于笔者收回的调查问卷数量有限,数据难以准确反映两国人民对公积金/养老保险的普遍看法。 除此之外,中国各地回收的问卷数量不同,因此本文研究只能窥豹一斑。 六、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两国的公积金/养老保险都有优缺点,并应提高国民对公积金/养老保险的认识 程度和信心指数。《礼记·礼运篇》云:“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要求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要让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而在年轻的时候,社会应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 的未成年孩子在社会的爱护下成长,鳏寡孤独的老人及有疾病残疾的皆能有所养。因此,我们应抱着这 种理想,通过完善公积金/养老保险让两国人民在养老时有更好的保障,让人们能够安享晚年。 16 《2020年1月1日起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涨5%》(2020年4月18日)[2020年11月1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0-04/18/ content_5503738.htm。 17 《今年养老金标准提高5%左右 让退休人员共享发展成果》(2019年3月21日)[2020年11月14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9-03/21/ content_5375536.htm。15, 2020,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Page/biztimes20110609-1.1.17.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44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戴翔童《中国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基础设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财经大学,2017年。 2.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8年3月28日)[2020年5月20日],http://www.gov.cn/ 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8967.htm。 3. 刘允铭<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现状和难题>,《中国证券期货》,2016年,页62。 4. 李熙爱《重度残障终身护保计划明年中推出》(2019年9月3日)[2020年5月20日],https://www.zaobao.com.sg/ znews/singapore/story20190903-985932。 5. 《今年养老金标准提高5%左右 让退休人员共享发展成果》(2019年3月21日)[2020年11月14日],http://www. gov.cn/zhengce/2019-03/21/content_5375536.htm。 6. 马龙生<对养老缺乏信心是个危险信号>,《劳动保障世界》,2006年,第2期,页9。 7. 王永茂、祁晓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页63。 8. 许明<中国养老保险扩面问题及对策>,《中国市场》,2018年,第29期,页55-56。 9. 张毅《人口总量增速放缓城镇化水平继续提升》 (2020年1月19日) [2020年11月12日],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2001/t20200119_1723767.htm。 10. 《2020年1月1日起 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涨5%》(2020年4月18日)[2020年11月14日],http://www.gov.cn/ xinwen/2020-04/18/content_5503738.htm。 英文文献 1. Andrea Ong.“Many unsure about CPF, CPF Life details.”The Straits Times. July 8, 2014. Accessed November 13, 2020.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many-unsure-about-cpf-cpf-life-details. 2. “Majority of Singaporeans are reliant on CPF to fund retirement and medical expenses.”Aviva. Accessed November 14, 2020. 3. Pei Ying, Lim, and Shin Bin, Tan. Saving the CPF: Restoring public trust in Singapore's retirement savings system. Singapore: 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2015. 4.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singstat.gov.sg. Accessed 20 May 2020. https://www.singstat.gov.sg/ find-data/search-by-theme/population/population-and-population-structure/latest-data. 5. Sandra Eu, Lim Xin Mei and Mohammed Rafdi Rafique.“Behind the curve on CPF changes: Surveys show that the public has a disturbingly low level of awareness of changes in the various CPF schemes.”The Business Times. June 9 2011. Accessed November 15, 2020. https://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Page/ biztimes20110609-1.1.17. 6. “Speakers at CPF protest call for flexibility, better returns, greater transparency for CPF scheme.”The Straits Times. June 7, 2014. Accessed November 14, 2020. http://str.sg/DXq.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政治 345 探讨中国如何在新冠疫情下施展并积 累软实力 作者:梁馨仪 学校:德明政府中学 责任编辑:林隽凯老师 内容摘要 软实力是个新兴概念,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把自己所欲变成他人所要,有助于推广国际形象、加深 伙伴关系、在国际组织站稳脚步等。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是个颠覆性事件,对中国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国因为 是疫情原爆点,它以何种姿态面对世界至关重要。因为疫情不是军事危机,恢复过程中,中国只能通过软实 力达成战略性目标。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在疫情之下的战略性目标和策略,探讨中国如何施展并 积累软实力。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软实力、疫情外交 一、引言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世界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除了公共卫生危机,各国之间的疫情外交也 变成了新常态,在初期尤其复杂。中国起初因是病毒重灾区而备受国际瞩目甚至是遭到排斥。在新冠病 毒疫情下,中国被迫以全新形象面对世界。因此,本文将就中国如何在疫情下通过软实力策略的施展来 维持和改变国际形象进行分析。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46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文就中国软实力进行研究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国如何施展这个新兴实力,而这方面的学术分析不 多。软实力能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对其复兴梦至关重要。毕竟比起中国的武力设备,其软实力仍处发展 阶段,在2019 Soft Power 30排行榜中仅排在第27位,美国和新加坡则分别排在第5和第21位。1新型冠 状病毒蔓延并非军事危机,因此各国必须通过施展软实力来挽救国际形象以确保长期的发展。这将考验 中国的韧性和应变能力。因此,笔者选用全球抗疫时期为本文的背景,针对疫情外交探讨中国如何施展 和积累软实力。 (二)研究问题 1. 新型冠状病毒蔓延将如何影响世界格局和中国软实力前景? 2. 中国在冠病期间的战略性目标有哪些? 3. 中国如何通过施展软实力工具达成疫情外交的战略性目标并累积软实力? (三)研究方式 本文将针对以上研究问题摘选相关的文献进行文献论述与分析,选用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和各国的官 方文章。选用西方报章除了是为了参考与中国对立的立场也是为了分析其他国家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形 象。由于疫情外交在此文撰写时仍在演变,本文将参考文献的范围限定于2020年7月31日之前的文献, 只限于探讨全球抗疫初期的事态演变。 三、有关软实力的文献论述 (一)软实力概念:源自于西方的阐释 软实力指的是通过自身的吸引力把自己所欲变成他人所要。最理想的软实力有能力促使国际框架的 改变,例如国际组织的发言权、投票权等。在学术界里,最广为使用的软实力定义是由哈佛大学政治学 教授约瑟夫·奈尔最先提出的:通过非逼迫、非胁迫的渠道获得他国的服从。2它包括了一个国家所拥 有的一切非物质和不可定量的势力——分为政治价值观、文化和外交政策三个领域。简单而言,软实力 即硬实力以外的其他实力总称,而施展硬实力是通过逼迫或收买换取的服从。奈尔的定义虽然富有权威 性,但不完全适用于今日中国的框架。 16 Jonathan McClory, “The Soft Power 30 Report 2019,” Portland, October 31, 2019, https://softpower30.com/wp-content/uploads/2019/10/ The-Soft-Power-30-Report-2019-1.pdf. 17 Nye, J. S., “Soft Power,”Foreign Policy, 1990.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政治 347 (二)中国式软实力的特点 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2006年指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 题。”3这是中国首次正式关注积累软实力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十多年来,中国施展软实力的战略性目 标包括:(1)通过分享资源和知识塑造朋友/兄长的形象,让他国更愿意和中国合作;4(2)通过不干 涉、和平崛起的原则反驳 “中国威胁论”,5使他国对中方的防御减少;6(3)通过文化输出加强他国 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和认同;7(4)通过官方媒体的国际化让中方更容易地控制涉及中国的舆论。中国软 实力框架的核心理念离不开中庸之道、8合作共赢。美国研究员科兰兹克在《魅力攻势》中写道:“北 京愿意听取其他国家的要求和意愿,据称也不要任何回报;中国将不干涉他国内政。外国会从中得益, 因为中国不对其它国家的主权、经济模式、统治方式或政治文化提出要求。中国也不会恐吓或制裁任何 国家——中国将向其他国家保证自己没有侵略的意思。”9 中国软实力和奈尔的定义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领域是否是软实力来源。“收买”属于通过可定量的 金钱渠道逼迫他国服从,因此奈尔的定义把任何关于经济的渠道划分为硬实力。但是中国以所谓的“北 京共识/中国模式”造就了经济奇迹,促使的大规模扶贫效应是较落后国家所向往的。10北京共识的独特 性在于中国能在恪守本国价值观和政策的原则上大胆并适当地接纳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经济改革。11这 种发展模式所取得的成功吸引很多国家愿意与中国合作,提升了中国软实力。再来,施展中国软实力的 代表性计划,如一带一路计划等,都建设在经济基础之上。这些计划只有在没有债务陷阱等负担时才算 软实力工具。中国政府常提倡的“文化(软实力)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将在软实力的映照下得到全 新的诠释,甚至他们之间的关系应该相反理解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12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很好的 底牌和筹码;经济领域所给予中国的软实力也是本文必须考虑的。 四、中国如何在新冠疫情下施展并积累软实力 (一)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和其为中国创造的机遇 首先,在疫情下,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下降,美国也提出了退出组织的申请。这可能造成权力真 空,也为中国造就了累积软实力的契机。国际组织的工作是统一国际行动,但各国抗疫方式不同且良莠 不齐,严重影响了世卫的威信。再来,美国在7月7日申请退出世卫。美国2019年资助世卫4亿美元,占 年度预算的15%,这将对世卫的运作造成很大的影响。13中国可能借此机会提高在国际组织的参与度, 从而得以提高话语权和国际领导能力。 3 胡锦涛《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演讲》(2006年11月10日),http://www.reformdata. org/2006/1110/5040.shtml。 4 Kalimuddin & Anderson, “Soft Power in China’s Security Strategy,”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12, no. 3 (2018): 114-141; “China’s post-covid propaganda push,” The Economist, April 16, 2020. 5 Li, M., Soft power: China's emerging strategy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anham, Plymouth: Lexington Books, 2011). 6 同[4]。 7 俞新天<中国公共外交与软实力建设>,见《国际展望》,2009 年,第3期,页17-27。 8 同[5]。 9 科兰兹克、陈平《魅力攻势:看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 10 Ramo, J. C., The Beijing Consensus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5). 11 同[5]。 12 同[7]。 13 “Coronavirus: Trump moves to pull US out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BBC, July 7, 2020.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政治 348 其次,疫情凸显了中国和世界的密切关系,强调了亚洲崛起的现象。在中国武汉开始的疫情短时间 内通过国际流动性被带到世界各地某种程度上凸显了中国与世界的密切接轨。在第100起病例确诊后的 100天内,中国和日本统计病例比其他6个西方发达国家少。中国发现第100起确诊病例40天后没有再出 现大幅度增长,平稳处于8万起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以中国的抗疫工作相对于美国和一般西方国家而言 更为成功。疫情后的年间,各国是否能有效施展软实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疫情时期的成功和当时累积的软 实力,因其直接反映政府的领导能力。15此外,因更早复工复产,中国也可能有经济优势。可以预见的 是中国将重视如何迎接和领导亚洲世纪。它可能通过推广中国制度、建立更多战略性伙伴关系和试图美 化该国抗疫故事达成目标。 疫情也促使国家通过资源分享和社交媒体的宣传作用来积累软实力。17私有企业的资金贡献愈发重 要,根据慈善监督组织“Candid”的统计,18私有企业的资金贡献占冠病期捐赠的资金总数的66%,总 额超过78亿美元。19不只机构提供资金,私有基金会也参与资源设备援助,例如马云基金会向150个国 家捐赠的医疗用品。20这也是疫情外交中公共外交的一部分。第二,根据Statista 3月份的调查,全球 44%的民众在疫情期间更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21社交媒体上跟疫情有关的讨论度有所增加,中国也利 用如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CGTN)的平台在西方社交媒体上做宣传。因此,社交媒体作为信 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成为了公共外交最直接的工具。 (二)中国如何通过施展软实力工具达成疫情外交的战略性目标并积累软实力? 1. 中国在冠病期间的战略性目标 进行了有关软实力的文献综述和分析了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后,本文将讨论中国在冠病期间的战 略性目标有哪些,并分析其将如何通过达成这些战略性目标继续累积软实力。图1改编于Kalimuddin, M 14 Max Roser, Hannah Ritchie, Esteban Ortiz-Ospina and Joe Hasell, “Coronavirus Pandemic (COVID-19),”OurWorldInData.org, https:// ourworldindata.org/coronavirus. 15 Aftan Snyder and Michelle Sindyukov, “How COVID-19 Is Changing the Soft Power Game,”Diplomatic Courier, last modified April 16, 2020, https://www.diplomaticourier.com/posts/how-covid-19-is-changing-the-soft-power-game. 16 Cinelli, M., Quattrociocchi, W., Galeazzi, A. et al., “The COVID-19 social media infodemic,”Nature, October 6, 2020. 17 同[15]。 18 同[15]。 19 Grace Sato, Supriya Kumar, Suzanne Coffman et al., “Philanthropy and COVID-19 in the first half of 2020,” Center for Disaster Philanthropy, https://www.issuelab.org/resources/37232/37232.pdf. 20 杉丽雅<肺炎疫情:援助世界的马云能否挽回中国形象>,《BBC》,2020年4月28日。 21 “Coronavirus Research | March 2020 Release 3: Multi-market research,” GWI, last modified March 23, 2020, https://radioconnects.ca/ wp-content/uploads/2020/04/GWI-coronavirus-findings-March-2020-Multi-Market-data-Release-3.pdf.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Chi)2021_FA_HR

The book owner has disabled this books.

Explore Others

Like this book? You can publish your book online for free in a few minutes!
Create your own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