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49 (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与作用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自1887年落成以来,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经历多次重大维修。目的是为了让博 物馆和岛国共同发展、与时并进,在国家的历史变迁中以崭新面貌继续承担国家历史文化教育的责任。 博物馆的重修代表了地点、时间和时代之间的动态互动及相互影响。4这样的互动推动了发展,确保博 物馆在网络时代对青少年文化与历史观的塑造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经过改造的国家博物馆强调艺术品与环境、空间、程序设计的融合。其中包括当代艺术与数字探索 的相关性及叙事、故事、口述历史和记忆的相互作用。呈现方式不再以传统的文物与文字说明为主,而 是重新塑造了当代历史场景及3D人物塑像与影像来给予访客更真实的体验。这些传统与科技的结合更 好地展现了新加坡200年的发展史,吸引更多青少年参观。2015年维修以来,参观博物馆的人数逐年增 加,从2015年的77.4万增加至2019年的109.9万。5 此外,新加坡历史课纲的重新编写让国家博物馆在青少年的历史文化学习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力。2014年,新加坡中学低年级历史教材进行了改编,新教科书更仔细讨论了14世纪的新加坡发展 史,全面概括新加坡700年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本地历史进程更了解。6这和国家博物馆一楼的展 厅——新加坡历史馆的展品内容更契合。此外,国家博物馆推出一系列供中学生参与的历史活动,如博 物馆学习计划、由导览员带领参观新加坡历史美术展览、历史调查与学生档案项目。这些活动都为学生 提供更新颖有趣的课外历史学习体验和更客观学习本地历史的机会。7 可见,现在的国家博物馆提供了促进对话、鼓励对话、进行对话的空间,为不同家庭与文化背景的 学生提供相互分享自己故事的空间。在博物馆,观看不再是主要的感知方式,也不再局限于展示的艺术 品,它具有鼓励与互动性,多维内容的画廊设计及有独特意义的编程空间,更充分地展示了它在塑造青 少年历史观的贡献与价值。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对比两家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图1:学校历史课程是否与博物馆挂钩 4 Sharon Lim, Shihui Ong and Stephanie Yeo, Dome in the City: The Stor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2016), 147 & 111. 5 R. Hirschmann,“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visitor numbers 2019,”Statista, March 2, 2020, retrieved 21 October 2020, https:// 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25584/national-museum-of-singapore-visitor-numbers/. 6 Ng Jing Yng,“New history syllabus covers Singapore's very early years,”Today, February 6, 2014, retrieved 22 October 2020, https:// www.todayonline.com/singapore/new-history-syllabus-covers-spores-very-early-years. 7 “Secondary,”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retrieved 22 October 2020, https://www.nhb.gov.sg/nationalmuseum/shared-content/ exploremuseumtopmenu/school-programmes-top-menu/secondary.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50 图1显示,只有22.6%的两国的青少年认为学校历史课程和所调查的两家博物馆相连接,更多的青 少年(中国:51.6%,新加坡:60.4%)认为学校历史课程与博物馆有联系,但关系不大。小部分的青 少年(中国的25.81%和新加坡的17%)认为学校历史课程与博物馆并无联系。 多数青少年认为学校历史课程与博物馆有联系,但关系不大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两国历史课程的安排 没有把博物馆参观与教育列为编排课程与学习内容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更多时候,博物馆资源的运用 是“顺便”带入的,并不是课程安排有意而为之。这种作法使丰富的博物馆资源不能得到充分运用,也 因此让学生觉得历史内容的学习无法很好与博物馆展览内容衔接在一起。 笔者也认为,参观博物馆的确只能帮助两国青少年对一部分学校所教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两 国中学历史课程都分为两个部分:一、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二、世界历史和战争。然而,两间博物馆 的常驻展览都只与两国中学历史课纲的第一部分有关,与第二部分唯一的联系就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历史与文物。而且,据笔者观察,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偏重古代艺术文化,而不是中国的历史,这 也许是造成较多中国青少年认为学校历史课程与博物馆没有关系的原因。此外,两间博物馆的特别展览 也鲜少展出与世界历史或战争有关的文物或资料。因此,这些或许都成为了两国青少年认为历史教材与 博物馆展出内容联系不大的一些原因。 图2:中学生参观了博物馆是否从中获益 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 了解国家早期的 加深对当时代 我没有获益 发展情况 文化风俗的理解 图2显示,在所调查的两国青少年中,几乎所有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都从中获益。与中国的青少年相 比,更多的新加坡青少年觉得他们参观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后有助于增加对新加坡发展历程的认识—— 69.4%的新加坡青少年相较于50%的中国青少年认为参观博物馆加深了他们对国家历史的认识,69.4% 的新加坡青少年相较于65%的中国青少年认为参观博物馆让他们更加了解国家早期的发展情况。这也 许是因为两家博物馆展览的重点不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侧重展示国家的发展历程,把文物融入到展览 中,而上海博物馆则是注重古代历史文化的展示,将国家的发展历程融入到文物展览中。认为参观博物 馆能深化对当代文化风俗的了解的两国青少年几乎同等。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51 图3:两国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目的 学校让我们必须去 了解国家文化历史 喜好 研究学习 打发时间 图4:两国青少年认为参观博物馆的好处 图3显示,39.6%的新加坡青少年和30.4%的中国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是因为学校让他们必须参观。 令人欣慰的是,更大部分的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是为了了解国家文化历史——虽然中国青少年71.7%的数 据大幅度地高出新加坡青少年的49.1%。中国是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尽管经历了历史进 程中的种种考验,例如秦朝的焚书坑儒、民国时期的文化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传统文化依然得 以保存并源远流长。这是一个民族的奇迹,同时也凸显了中国文化的顽强生命力与历史人物所做出的伟 大贡献。因此,中国青少年渴望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的好奇心及对发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或许让 他们意识到学习华夏悠久文化历史与传统的重要性,并更加主动地探索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较 少新加坡青少年持有这个观点,也许是因为新加坡相对于中国是个非常年轻的国家,整个国家的发展史 只有短暂的200年,让新加坡青少年觉得自己国家的历史太短,没有什么精彩有趣的历史事件,能看到 的文物也较少。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新加坡社会以英语为第一语言。虽然政府极力推行双语政策,但 母语在新加坡社会的地位还是较为次要的。对母语的不够重视,已经侧面影响了新加坡青少年的国家认 同。一个国家的身份认同须从各族的丰富文化中汲取养分,而日常使用的英语仅是冰山一角。因此,母 语的学习有助于巩固新加坡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建立有新加坡特色的国民身份意识。相反的,独尊英 文,不够重视母语,长期不但将削弱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更会让新加坡在自然地理和心理地理之间造 成撕裂。8或许正因如此,新加坡青少年的文化与国家认同才没有那么强烈,并还未意识到了解自己国 家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中国青少年那么主动地参观博物馆。图4中的因素或许也是推动两国青少年 参观博物馆的原因之一,多数的两国青少年都认为参观博物馆可以让他们了解文物背后精彩的故事(中 国:73.2%,新加坡:92.5%),同时认识历史人物所犯的过失与他们的伟大事迹(中国:63%,新加 坡:86.8%)。 8 <社论:加强母语教育巩固国家认同>,《联合早报》,2019年2月26日(第一版)。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52 图3也显示,将近半数(45.7%)的中国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是研究与学习,有些(47.8%) 甚至把参观博物馆视为他们的喜好之一,明显高出新加坡青少年的28.3%和26.4%。相反的,有相当一 部分的新加坡青少年(30.2%)——中国青少年的两倍,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为了打发时间。中国的历史 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土地面积较大,因此拥有更多的博物馆来展现她独特的历史文化。反观 新加坡,她有限的土地面积与较短的历史(仅700年)都是她拥有较少间博物馆的原因之一。截至2019 年,中国各类博物馆的数量为5535间,9而新加坡则为50间。10中国相比于新加坡拥有更多的博物馆, 代表中国青少年相比于新加坡青少年有更多内容可以研究、学习,因为每间博物馆所着重展现的内容都 有所不同,各有千秋。相比之下,由于新加坡的博物馆较少,新加坡青少年可能认为能够学习到的内容 不多,在某种程度上也较为单一。这也许是中国青少年比新加坡青少年更加主动想到博物馆学习、做研 究的原因之一。 图5:博物馆在两国青少年眼中的作用 图5显示,多数青少年认为博物馆的作用在于收藏文物(中国:76.1%,新加坡:88.7%)和记录 历史(中国:91.3%,新加坡:88.7%),体现两国青少年拥有对博物馆为 “藏宝阁” 的基本认知。 的确,博物馆从古至今都扮演着“藏宝阁”的角色。这是因为博物馆具有收集及保存,甚至修复文物的 空间、专业人才与设备。博物馆中的温度与潮湿度也都能够被控制在最适合长久保存文物的范围内。同 时,高达96.2%的新加坡青少年认为博物馆的作用在于文化教育,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89.1%,表示 很大一部分的新加坡青少年都认识到博物馆在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而中国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认知 就较为弱一些。这些数据也体现了两国青少年对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的看法的转变。博物馆是特殊的社会 教育机构和文化基础设施,具有收藏、研究、教育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 式。11令人鼓舞的是,经过博物馆近年的努力,它们在两国青少年心中扮演的角色渐从“藏宝阁”转变 为学习场所。 9 《2019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博物馆接待人次及博物馆参观量排名分析》(2020年6月23日)[2020年11月6日],https://www.chyxx.com/ industry/202006/876632.html.。 10 Gayathiri Chandramohan, “Museums in Singapore,” Roots, accessed 6 November 2020, https://www.roots.gov.sg/learn/stories/ museums-in-singapore/story#:~:text=Today%2C%20Singapore%20herself%20is%20home,Kong%20Chian%20Natural%20 History%20Museum. 11 《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2020年10月22日],https://www.xzbu.com/7/view-11130087.htm。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53 图6:两国青少年不愿意参观博物馆的原因 虽然博物馆为学习场所的认知已开始在两国青少年中普及,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不愿意参观 博物馆。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图6显示,多数青少年认为他们身边的朋友不愿意参观博物馆是因为他 们对文物、历史、地理没兴趣,63%的中国青少年和88.7%的新加坡青少年持有这个看法。这也许是因 为两国的许多青少年依然无法理解历史文化对他们身份认同建设的重要性。此外,随着城市迅速发展, 两国生活节奏加快,人民因此不认识艺术和文学的重要性也是青少年认为他人不愿意参观博物馆的原因 之一,52.2%的中国青少年和81.1%的新加坡青少年持有这个看法。持有这两种看法的新加坡青少年明 显高于中国青少年。这或许是因为新加坡社会及其教育体系较少强调历史文化对于个人成长与国家长期 发展的重要性。早期新加坡政府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强调科学、机械技能等教育,忽略了文化历史教 育,造成今天新加坡社会较为轻视历史文化、青少年对历史文化较不感兴趣的局面。其次,两国青少年 也认为博物馆展览宣传力度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最后,网络科技带给今天青少年的便利或许也是他们认 为没必要参观博物馆的原因之一。现今社会,网络资讯的发达使青少年能随时随地查阅有关自己国家或 世界历史文化的资料。只要把想了解的内容输入搜索引擎,有关世界各国文化历史的文献近在眼前,其 中不乏专家学者对历史事件或发展的看法。这些给青少年带来了便利,使他们不需特地到博物馆参观就 能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到相关知识,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此外,专家对历史发展的学术评论更具针对性 与批判性,因此对青少年课业的帮助也许大于实地参观博物馆。 以上的种种原因都是两国博物馆发挥其教育价值的绊脚石,或多或少是所调查的上海博物馆与新加 坡国家博物馆无法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的原因之一。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54 (二) 两家博物馆的优缺之比较 1. 展览方式 图7:两国青少年对两间博物馆的印象 图8: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历史馆展览厅12 图9: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展览厅13 图7显示,多达10%的中国青少年认为展览内容缺乏吸引力,该数据是新加坡青少年的两倍。这也 许是因为上海博物馆的展示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文字说明和陈列出来的文物展示为主(图9)。青少 年好玩、喜欢寻找新鲜感,而博物馆传统的展览方式是博物馆对中国青少年较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相较于上海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方式更为新颖、有创意。以图8中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中的 新加坡历史馆为例,展品的呈现不再以传统的文字说明为主,而是重新塑造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及3D人 物塑像与影像来配合文物展示与文字说明,给予参观者更加真实的体验,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是 仅有小部分新加坡青少年(5.7%)觉得展览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2. 环境、设施与服务 图7显示,多数青少年都觉得博物馆环境美观,氛围安静舒适,也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魅力。虽然 这个数据说明更多的新加坡青少年对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持有较好的印象,但笔者觉得,新加坡国家博物 馆与上海博物馆各有千秋,以不同方式为访客带来便利及难忘的参观体验。 上海博物馆的基础设施相当齐全,为访客提供极大的便利。其中包括华语智慧导览系统。智慧导览 通过语音讲解、视频介绍、手绘故事、动画解析、游戏互动等方式帮助访客立体了解文物背景、趣味解 读历史瑰宝,且仅需30元的租借费。14博物馆善用科技化所带来的优势,为访客提供量身定做的导览服 务,使访客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丰富了访客的参观体验,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教育价值。相比之下,新 加坡国家博物馆在导览服务方面缺乏先进、人性化科技的运用,也是它发挥教育价值的有待进步之处。 12 【探索新加坡700年历史】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历史馆/生活馆/吴声梓展厅(提供电子音频视频向导+多视角展现),https://huodong.ctrip. com/ottd-activity/dest/t20798740.html。 13 同[3],页23。 14 上海博物馆,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visit/index。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55 此外,上海博物馆内的茶室与艺术品商店让疲劳的访客有落脚之处,稍作休息后又继续参观。上海 博物馆艺术品商店服务周到,所提供的外币兑换、托运、保险等服务项目都为访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解决了他们的顾虑。此外,馆内设有的餐馆让访客到餐点时就近用餐,享受中国特色餐点。对于来自西 方国家的访客,餐厅的西餐能让他们重温家乡的味道,有宾至如归的感觉。15当然,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内的基础设施也相当齐全,不亚于上海博物馆。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十分宽敞,充满现代艺术设计。它的画廊结构相当良好,内容丰富, 有故事、图片和多媒体插图供路过的访客欣赏。同样地,新加坡博物馆内设有具本土特色的咖啡座与欧 式餐馆。明亮、安静、舒适的用餐场所是享受宁静下午茶和一本好书的最佳选择,让访客能在参观之 余,品尝到富有本土风味与异国风情的美食。因此,以上两家博物馆齐全的基础设施与良好的服务都有 助于吸引更多人参观,从而更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五、结论 (一) 研究局限 本次调查收到了99份有效问卷,但这些回复不能完全代表两国青少年的看法。从中国收到的回复来自 多达13个地区,大多来自山西省的中学生——离上海博物馆较远的省份。这些学生也许因为路程遥 远,多数没有参观过上海博物馆。从新加坡收到的回复大多来自特选学校,尤其笔者所在的学校。特选 中学生对此课题的看法也许和其他中学生有异,不能代表全体新加坡青少年对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教育价 值的看法。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本文的调查结果分析与对比。 (二) 结语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在发挥其教育价值方面确实已有一定的成就与贡献。两家博物馆都 尝试打破传统的传播与展览方式,努力让展览形式更生动有趣,并尽力把科技与更人性化的服务融入到 访客的体验中。然而,它们在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目前两国中学的历史教育中还没有广泛利用博物馆资源的理念,中学历史教育也还没形成一个较完 备的博物馆资源利用互动机制。学校依然以课堂教学来传授学生历史知识为主,青少年通过课堂活动来 学习、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认知思维。16 总体而言,本文所调查的两家博物馆与众多博物馆面对相同的难题——博物馆对青少年缺乏吸引 力,他们往往在参观一两次后就再没再去的欲望。反观两国的中学历史教育,在历史教育的课程中也缺 乏到博物馆学习的机会,两者都在自己范围内“闭门造车”。中学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堂依然是缺乏实际 体验的教育方式,而作为第二历史课堂的博物馆也缺乏与中学在历史教育方面合作的主动性,更缺乏创 新的展览方式,因此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中学历史教育作用。 15 同[3],页78-79。 16 吴成义《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页5。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56 如今的青少年越来越有独立的思想品格,他们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因此,博 物馆应与时并进,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一些创意展览,用青少年习惯的语言,讲述他们所关注和渴求的内 容,使展板上的文字不只是对文物和历史的刻板讲述,而是成为促进年轻观众学习和思考的指南针;用 青少年喜欢的形式,表现展品内在的魅力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展品所承载的文化和科学内涵。此外, 客观来讲,参观一次博物馆、浏览一场展览的确很难记住很多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白来了,因为可能 收获了更重要的内容:在博物馆感受了文化的浓郁氛围,见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藏品,体验了日常 生活少有的与藏品之间进行的思维碰撞。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与熏陶,远比简单地记住几个知识点 更为重要,这才是走进博物馆的要义所在。让青少年用一种轻松的心态走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才能 最终让他们爱上博物馆,让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的教育价值显著提高。17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侯同佳<抓住青少年的心,博物馆“活起来”>,《光明日报》,2017年8月22日(第1版)。 2. 黄燕<博物馆与教育超级连接>,《中国教育新闻网》,2018年5月18日(第5版)。 3. 鹿豹座 <十大国家级博物馆参观人数数据统计>,《看点快报》,2018年3月28日(第1版)。 4. 《浅谈博物馆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2020年10月22日],https://www.xzbu.com/7/view-11130087.htm。 5. 上海博物馆,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seum/frontend/visit/index。 6. 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7. <社论:加强母语教育巩固国家认同>,《联合早报》,2019年2月26日(第一版)。 8. 【探索新加坡700年历史】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历史馆/生活馆/吴声梓展厅(提供电子音频视频向导+多视角展现), https://huodong.ctrip.com/ottd-activity/dest/t20798740.html。 9. 吴成义《博物馆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10. 《2019年中国博物馆数量、博物馆接待人次及博物馆参观量排名分析》(2020年6月23日)[2020年11月6日],https:// www.chyxx.com/industry/202006/876632.html。 英文文献 1. Gayathiri Chandramohan. “Museums in Singapore.” Roots. Accessed November 6, 2020. https://bit.ly/3p5MYlk. 2. Ng Jing Yng. “New history syllabus covers Singapore’s very early years.”TODAY online, February 6, 2014. 3. R. Hirschmann.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visitor numbers 2019.” Statista, March 2, 2020. Accessed October 21, 2020.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25584/national-museum-of-singapore-visitor-numbers/. 4. “Secondary.”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Accessed October 22, 2020. https://www.nhb.gov.sg/ nationalmuseum/shared-content/exploremuseumtopmenu/school-programmes-top-menu/secondary. 5. Sharon Lim, Shihui Ong and Stephanie Yeo. Dome in the City: The Story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Singapore: National Museum of Singapore, 2016. 17 侯同佳<抓住青少年的心,博物馆“活起来”>,《光明日报》,2017年8月22日(第1版)。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57 新中两国青少年的电影素养教育对比 研究 作者:杜爱琪 学校:南洋女子中学校 责任编辑:薛兰芳老师 内容摘要 电影,除了它本身的娱乐价值,也具备了传播文化、学习历史和了解社会问题与现象的作用。由于网络 科技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青少年有更多观赏电影的机会,电影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具备更高的 电影素养意味着青少年能有意识地选择电影,批判性地观赏电影,充分地把握学习机会。具备电影素养同时 能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电影教学是一个常见的教学模式,但 在新加坡与中国却是较少见的。笔者认为以电影为教材的教育模式对新中两国都有益处,值得探讨,而实施 的方式则取决于两国学生目前的电影素养以及他们对电影教材的看法。本论文将分析新中两国青少年的观影 习惯、电影素养以及他们对电影教材的看法,并从中探讨之间的差异。笔者也将通过文献分析论证具备电影 素养的好处,以及提供如何在各国实施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引言 电影,除了它本身的娱乐价值,也具备了传播文化、学习历史和了解社会问题与现象的作用。由于 网络科技和经济的蓬勃发展,青少年有更多观赏电影的机会,电影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专 家指出,“电影素养包括对电影的理解程度;对电影的选择有意识与好奇;批判性地观看电影并分析其 内容。”1因此,可以说具备电影素养的人在观影前、观影时以及观影后都会对电影进行积极解读。具 备电影素养将有助于青少年在决定要看哪一部影片时更有意识地选择而不是随意地跟风。此外,具备电 影素养也意味着青少年观赏电影时会更深入地探讨一部电影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及电影所揭露的社会现象 或所探讨的不同话题。此外,具备电影素养也会促使青少年在观影后依然持续思考电影的内容,对电影 背后的真义进一步地反思。在这整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仅仅把电影当成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也将电 影视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借此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以电影为教材”指的就是在课堂或校内利用电影作为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活动。有学者将世 界上的以电影为教材的教育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大众素养模式,以电影观赏为主;第二种是校本课 程模式,各个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自主开设,比如看电影学英语、历史、地理等内容;第三种是 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模式,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得以统一的课程方式进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中。2在 课堂上引入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学生能从电影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电影为教材 的教学模式同时能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历史及社会课题。这将带领学生跨越时空的局限,走入不同 的电影世界,了解各文化的异同、内涵与精髓。 1 潘雨《以奥地利为例阐述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2018年9月19日), https://www.chinafilm.com/qszx/6248.jhtml。 2 刘军、陈圆圆《我国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2018年3月19日), http://www.camtec.org.cn/index.php?id=118。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58 至今,不少国家实际上已实施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在加拿大,所有6-17岁的学生务必参与 一项必修的电影素养课程。3纽西兰也开始实施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可见,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 模式在世界上已经逐步推展开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这还得归功于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的益 处——通过提升学生的电影素养,加强他们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新中两国应该探讨如何将此教 学模式融入课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并提升他们的电影素养。由于文化、教育系统的不同,新中两 国的青少年对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可能会持有不同看法和观念。因此,本论文针对青少年的观影习 惯、电影素养及对以电影为教材的教育模式的看法展开调查,以了解两国青少年的差异并提供如何在各 国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建议。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调查与分析新中两国青少年的观影习惯和电影素养,以及新中两国青少年 对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的看法并通过相关的文献分析来论证具备电影素养的好处。笔者会为如何实 施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及采访。资料来源包括书籍、专题学术论文及网络 资源。本论文的调查对象是年龄为十三至十六岁的青少年。笔者从中国五个城市的八所学校收回了142 份有效问卷,从新加坡的19所学校收回了342份有效问卷,多数来自南洋女子中学校和辅廉中学。笔者 也采访了新跃社科大学的符诗专博士和一名南洋女子中学校的英语老师,以对此课题获得进一步的了 解。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观赏电影的习惯 图一:你多常看电影? 3 Carolyn Wilson and Barry Duncan,“Implementing Mandates in Media Education: The Ontario Experience,”Comunicar 16, no. 32 (2009): 97-107.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59 图一显示青少年观赏电影的频率相当高。各国将近60%的青少年大约每个月平均观赏电影一次或 两次及以上。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化,世界各地几乎都有网络连接,再加上电影票的低廉化,青少年何 时何地都能观赏电影,并接触它。由于青少年经常观赏电影,具备电影素养将有助于让他们更深入地探 讨与理解电影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对青少年而言,具备电影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这个图表也说 明了青少年对电影的熟悉程度,这点对实施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极为关键。在课堂中,老师引用学 生平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电影,就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图二:你喜欢哪国制作的电影? 图二显示两国青少年大多数倾向于观赏美国制作的电影。美国的确拍了不少重头电影,如《星球大 战》和《加勒比海盗》等。但若青少年仅观赏同类电影,他们对其他国家及种类的电影便会感到陌生。 这是令人担忧的一点,因为观赏不同国家拍摄的电影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到世界的大小事——如其他国家 的文化、历史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过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能让青少年更加明白观赏不同种类的电 影是让他们开拓视野的重要因素。同时,关注国产电影也相当重要。图二也显示14.80%的中国青少年 常观赏中国电影,而新加坡的青少年仅有1.80%常观赏新加坡电影。新加坡青少年不常看新加坡电影可 能基于新加坡出产的电影数量不多,而且新加坡出产的电影多数围绕“家庭”这个范畴,可能对青少年 来说缺少新鲜感。不可否认的是,新加坡也有不少探讨新加坡社会问题的影片,如获得金马奖的《热带 雨》和《幻土》,都提及一些值得青少年加以关注和理解的社会课题。笔者认为观赏国产电影对青少年 来说相当重要,这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自己的国家的认识以及对国家的社会问题的了解。通过以电影为 教材的教学模式能让青少年更加明白这一点。 图三:你看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图三显示两国多数青少年观赏电影的目的是为了娱乐。当然,电影确实能够提供娱乐,为观众带来 欢乐。但是,电影在更大的层面上是一个导演用于传达不同信息的文化工具。因此,电影本身也涵盖了 传达信息、传播文化及教育观众的功用。其次,对于第二多的选项,有50%的新加坡青少年选择以电 影增进与家人朋友的关系,而62.70%的中国青少年则选择以电影增广见闻、开拓视野。这显示中国的 青少年或许对于电影的功用有更深的理解,懂得如何从电影中吸收其精髓。这也表现了中国青少年有非 常强的学习动机,想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管道与方式去提升自己。新加坡的青少年则是把电影当成联络感 情的媒介。可见,两地的青少年对电影有相当不同的观念。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60 (二)青少年的电影素养差异 专家指出“电影素养包括对电影的理解程度;对电影的选择有意识与好奇;批判性地观看电影并分 析其内容”。4本论文将通过对比新中两国青少年选择电影、观影时和观影后的情况来了解青少年是否 具备电影素养。 图四:你是如何选择自己要观赏的电影? 从青少年选择电影的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他们是否有意识地选择要观赏的电影。图四显示选择观看 当时最热门的电影的新加坡青少年占80.70%,多于中国的62%。这显示较多数的新加坡青少年可能是 根据他人的评语或看法来选择所要观赏的电影。他们大多数更倾向于跟随众人的选择,没有意识性地思 考与判断自己要观赏那部电影的目的。这意味着新加坡的青少年在选择电影方面有待加强。同时,这也 符合图三所表明的现象——多数新加坡青少年把电影当成了消遣娱乐的途径。除了最热门的电影之外, 新加坡青少年也较多选择观赏能让自己解压的电影,这也让我们更加肯定了新加坡青少年观赏电影是为 了娱乐的主要目的。中国方面则有50%的青少年选择观看有学习价值的电影。中国青少年的选择方式 和他们观赏电影的目的息息相关(见图三)。中国的青少年对电影的选择是有意识性的,也知道要观看 怎样的电影才能达成学习的目的。在选择电影方面,中国的青少年的电影素养会比新加坡青少年高。 图五:你观赏电影时会注意什么细节? 青少年若有较高的电影素养,会在观赏电影时不仅关注电影的情节发展,也会留意导演的拍摄手 法及其所揭露的主题。新跃社科大学的符诗专博士在访谈中提到“青少年应该通过导演的拍摄手法, 深刻了解一部电影。因为导演是通过拍摄传达信息。”每部电影都有它要传达的独特信息,而这正是 导演要让观众看到的。若观众仅仅想要知道电影的情节发展,他们将忽略电影导演真正要传递的信 息。从图五中,我们发现中国青少年(42.30%)比新加坡青少年(38.60%)在观赏电影时更加留意 电影的拍摄手法。这显示中国青少年观赏电影的时候更注重电影背后的意义,而新加坡青少年可能会 忽略这一点。同样的,有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关注电影的中心主题。可见,中国青少年比新加坡青少年 4 同[1]。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61 在这一方面有更高的电影素养。但和其他选项相比,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学生属于少数。大多数青少年依 然在观赏电影时关注电影的情节发展与角色形象,忽略了要更深入地解读电影。因此,虽然中国的青少 年在这方面有稍微高的电影素养,但总体而言,两国青少年在解读电影方面都有待加强。 图六:观赏电影后,你是否会对电影进行分析或评价? 电影素养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能够批判性地观看电影并分析其内容。图六显示在观影后有对电影作 出评价的中国青少年占76.80%,远超过新加坡青少年(45%)。对电影进行评价与分析的前提是必须 先看懂电影,即情节发展、人物的塑造、中心主题及拍摄手法。因此,这意味着中国青少年在观赏电影 后还会积极地对电影进行解读和分析,表示他们对电影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具备较高的电影素养。对电 影进行分析能让青少年表达他们对电影的看法,同时也会激发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综合图四至图六的分析,笔者发现从对电影的选择、观影时的关注点到观影后的分析,中国的青少 年都比新加坡青少年更具有电影素养。中国青少年将电影当作一个学习平台,选择有教育性的电影,观 赏电影时也较有批判性而且还会对电影作出评析。这种积极学习的态度值得新加坡青少年学习。中国青 少年或许有参与过电影赏析的相关课程,这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电影素养。新加坡的青少年则是把电影 当成娱乐的平台。这可能基于他们对电影固有的观念,仅将电影视为娱乐和消遣的方式。新加坡青少年 或许在这一方面有必要改变这类的观念,全方面地认识电影。 (三)学生对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的看法 图七:青少年是否有上过电影赏析课程? 图七显示33.10%的中国青少年曾经上过电影赏析课程,而只有少数的新加坡青少年(6.70%)有 此类经验。新跃社科大学的符诗专博士在访谈中提到为了具备更高的电影素养,青少年可以“上专门讲 电影的课程”来达成目的。这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理解与鉴赏电影的能力,因此对培养学生的 电影素养大有帮助。既然有较多的中国青少年参与过这样的课程,就表示他们的电影素养应该比新加坡 的青少年高。之前的数据也恰恰证明了这一推论。笔者推测中国的青少年或许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电影赏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62 析课程,亦或他们对电影赏析更感兴趣。新加坡的青少年则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机会。既然开办电影赏析 课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电影素养,实行以电影为教材的教育模式时可以考虑将此类课程纳入其中。 图八:老师有用电影来教课吗? 图九:你喜欢这教学方式吗? 图八也显示78.20%的中国青少年有在课堂上通过电影学习的体验,相比61.10%的新加坡青少年来 得多。这样的课堂学习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电影素养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这也再次印证了之前的数据分 析所得出的结论,即中国青少年比新加坡青少年具有更高的电影素养。此外,在课堂上以电影为教材能 让学生将电影视为知识的来源,而不仅仅是娱乐管道。更多的中国青少年在课堂上与电影有接触,这意 味着他们可能更能理解电影传播知识的作用。这就能解释之前图三所显示的中国青少年将电影视为学习 资源。图九则显示各国都有接近90%的青少年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再加上之前图一显示青少年观赏 电影的频率高,笔者可以判断青少年对以电影为教材的概念都表示欢迎。 图十:假设一堂文学课,你比较希望 图十一:比较希望以电影为学习方式的原因。 以书为学习方式,还是观赏那部电影? 针对以电影或书本为教材的教育模式,图十显示学生的赞成与反对比例大约50%比50%。对于那 些比较想以电影为主要教材的学生,图十一显示较多的学生认为这样的做法能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娱 乐,并对文章有更深刻的印象。其他同学则认为这样的教法让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和集中精神。与一名 南洋女子中学校的英文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电影能让人更轻松地观赏和理解,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电影 来感知它传递的情绪和情感。因此,以电影为教材的教育模式的好处是它能让一篇文字变成学生能直接 看见的画面与影像,加深印象。 不过,在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并不同意这样做的学生来说,笔者推测以电影为教材可能会夺走文字 所给予他们的想象空间。新跃社科大学的符诗专博士便提到“电影有自己的局限,书也有自己的局限,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63 而电影和书有稍微的不同之处。对文学有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比较偏向于通过小说文本来进行分析 与学习。因为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比较想要看原著,在看完书后,再看电影。”南洋女子中学校 的英文老师也认为“电影是媒介文本,是电影导演和演员对文学的文本的理解。文学文本,也就是原版 的文章是最基本和主要的文本,最能与读者交流。分析电影,尤其是对文本的改编只是在了解已经编辑 了的文本。”笔者认为两者各有千秋,如果学校能在保留以书本为主要教材的同时,推展以电影为教材 的教学方式,将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与最佳的学习体验。 图十二: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以电影教学吗? 图十二显示73.90%的中国青少年和90.40%的新加坡青少年支持和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电影。既 然青少年对这方面有着积极的态度,笔者可以推测出总体而言,两国的青少年对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 式都持有开放的态度,并愿意将它纳入课堂学习中。这也表示两国的学校更应该将以电影为教学模式的 教育模式纳入课程当中,好让青少年通过培养电影素养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具备电影素养的好处 具备电影素养有不少好处,包括开拓视野并同时培养青少年的同理心、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能力以 及让青少年更有想象力与创意。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好处为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新加 坡的教育技能框架也将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纳入其中(图十三)。5中国教育也强调以批判性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因此接下来将会针对这两点展开讨论。 图十三:二十一世纪技能框架(最下方) 5 “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yllabus Prima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Singapore, https://www.moe.gov.sg/docs/default-source/ document/education/syllabuses/character-citizenship-education/files/character-and-citizenship-education-(primary)-syllbus-(chinese). pdf.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64 首先,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环环相扣的相关问题的意识、在适当时机提出关键问题并积极地解 答。6在培养电影素养的同时,青少年以批判性思维的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 力。当代人观赏电影时,常会产生对电影的种种疑问。培养电影素养时,青少年会对电影的关键问题有 所意识,思考电影中隐含的信息,提出疑问并为自己的疑惑寻找答案。二十一世纪当中,批判性思维是 一个必备的技能。 具备电影素养也能激发观众的创意。新跃社科大学的符诗专博士就提到教导电影时的确可以培养学 生的创造性思维。他认为学校可以通过教导电影从不同角度拍摄的效果来体现创意的成果。除此之外, 学校也可以通过对比当代电影和古代电影的差异来汲取创意的点子。青少年也可以从导演在电影中呈现 的奇思妙想得到启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就如1931年的电影《科学怪人》提及的基因改造至今也使 人类在科学界开启全新的篇章。1990年出产的电影《全面回忆》阐述了无人驾驶的技术,如今激发了 人类的发明,实现了电影中的构想。7同时,青少年可以在观赏电影时理解导演如何以与众不同的拍摄 方式传达电影隐含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五)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具备电影素养能带来培养创 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好处,笔者认为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绝对值得各大学府去探讨与开展。此 外,现在的青少年的电影素养普遍处于较低的程度,因此他们的电影素养有待加强。两国的青少年对以 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也表示欢迎与期待。接下来笔者将为两国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 四、建议 图十四:新加坡层次性的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 第三种 是开办 电影赏 析课程 第二种是将电影带入 课室教学中 第一种是大众素养模式, 以电影观赏为主 笔者在前文中提到有学者将世界上的以电影为教材的教育模式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大众素养模式; 第二种是校本课程模式;第三种是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模式。8笔者认为分层次的课程模式可以为两国 的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提供适当的框架。 6 天阑之蓝《<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思考》(2020年5月14日),https://blog.csdn.net/qq_34069667/article/details/106112007。 7 Gibbs, A, “Movie-inspired inventions come to life,” CNBC, last modified March 6, 2015, https://www.cnbc.com/2015/01/14/back-to- the-future-inventions-how-movies-inspired-todays-technology.html. 8 同[2]。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65 (一)中国方面 由于中国青少年的电影素养比新加坡青少年的高,笔者为中国提供的建议会直接将电影带入课室和 为他们开办电影赏析课程,这属于第二和第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表一:在中国实施的具体建议 第二层次 原因 第三层次 第二层次属于在课堂上以电影为教材。将电影带入课室中,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国青少年的电影素 养。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教育部可为教师专门开办培养电影素养的课程,学习如何选片、分析其 内容以及如何在观影后进行反思,以便教师在这方面有认识。 第三层次包括为学生开办电影赏析课程。中国青少年曾经上过电影赏析课程,这对提升他们的电影 素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为青少年开办电影赏析课程将让更多青少年借此提升他们的电影 素养。此外,中国也可为青少年提供电影行业的实习机会。中国青少年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电影相关 的技能与知识。学校可以尝试与电影公司合作,让青少年体验当导演、编剧、幕后工作人员等。青 少年可以认识到拍摄电影的过程并以创意的方式进行拍摄。 (二)新加坡方面 教育部曾在2006年于O水准的课程中加入媒体课程,包括与电影相关的内容。但却因为各方面的考 量,在2017年停办了这个课程。9目前,新加坡教育部正强调学习的过程而非成绩,对于实施以电影为 教材,笔者认为无须将赏析电影列为考试科目。 表二:在新加坡实施的具体建议 第一层次 原因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第一层次是为全校开办的。学校可以在早晨集会中播放影片给学生观看。由于新加坡青少年观赏的 电影种类不广,学校可以专门为学生播放他们不怎么会接触的电影,尤其是本地电影,好让他们更 能了解新加坡导演要传达的信息。这有助于开拓青少年的视野。 第二层次是教师在不同科目的课程中融入观赏电影的活动。这有助于打破青少年对电影仅作为娱乐 平台的固有观念,了解电影也可以成为学习平台。教育部可为教师开办培养电影素养的课程,学习 如何选片、分析其内容以及如何在观赏电影之后进行反思,让老师在这方面也具有相关的知识。 第三层次是在校内举办的电影赏析课程,也是为有兴趣的新加坡青少年开办的。调查显示,较少新 加坡青少年上过这类课程,而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缺少这样的机会。基于电影赏析课程有助于 提升电影素养,在校内开办电影赏析课程能大大提升新加坡青少年的电影素养。笔者建议学校与新 加坡各大理工学院的视觉艺术与动态影像系合作,为青少年提供相关的课程。 五、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电影以它独有的生动影音传播方式,成为人类社会用来传达信息、教 育民众、提供娱乐的文化工具。笔者在本论文中为如何实施以电影为教材的教学模式提供具体的建议, 望两国学府参考以上的模式,从三个不同层次将电影引入教学内容中,提升青少年的电影素养。笔者相 信培养青少年的电影素养对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希望两国青少 年能在选片、观影和分析电影的过程中更有意识性,借由电影这个媒介增广见闻,拓宽视野。 5 Eisen Teo, “O-level students study the fun way,” ASIAONE, last modified March 12, 2010, https://www.asiaone.com/News/Education/ Story/A1Story20100310-203704.html.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66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刘军、陈圆圆《我国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2018年3月19日), http://www.camtec.org.cn/ index.php?id=118。 2. 潘雨《以奥地利为例阐述欧盟儿童与青少年电影素养教育》(2018年9月19日), https://www.chinafilm.com/ qszx/6248.jhtml。 3. 新加坡教育部《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https://www.moe.gov.sg/-/media/files/primary/characterandcitizens hipeducationprimarysyllbuschinese.pdf?la=en&hash=99467939466469CE91DFE41C1C492849A8584AF3。 4. 天阑之蓝《<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思考》(2020年5月14日),https://blog.csdn.net/qq_34069667/article/ details/106112007。 5. 恽佩红《通过英语电影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 https://www.xzbu.com/8/view-1070684.htm。 英文文献 1. Alex Gay. “Creativity in the Classroom: When it Comes to Digital Literacy, Small Changes Can Have a Big Impact.”Adobe Blog. Last modified April 22, 2019. https://theblog.adobe.com/creativity-in-the-classroom- when-it-comes-to-digital-literacy-small-changes-can-have-a-big-impact/. 2. Carolyn Wilson and Barry Duncan. “Implementing Mandates in Media Education: The Ontario Experience.” Comunicar 16, no. 32 (2009): 97-107. 3. Eisen Teo. “O-level students study the fun way.”ASIAONE. Last modified March 12, 2010. https://www. asiaone.com/News/Education/Story/A1Story20100310-203704.html. 4. Gibbs, A.“Movie-inspired inventions come to life.”CNBC. Last modified March 6, 2015. https://www.cnbc. com/2015/01/14/back-to-the-future-inventions-how-movies-inspired-todays-technology.html.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67 比较新加坡、中国大陆及台湾学生在 校第二种语文的学习态度 作者:王丹莹 学校:新加坡女子学校 责任编辑:陈姵遐老师 内容摘要 华文是新加坡华族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语文,英语则是中国大陆及台湾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种语文, 在当地被称为外语。三地学生所修读的第二种语文同样为非教学媒介语的必考科目,他们的学习态度有何异 同?笔者通过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意向因素三方面来比较三地的学生第二种语文的学习态度,发现大 陆学生学习态度最为积极,台湾的积极性相对较低,而新加坡学生最为被动。造成上述结果的关键原因是情 感因素,也就是学生对该语文的兴趣程度,兴趣越高,积极性越强。而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则包括了语 文本身的趣味、难易度及师资。 【关键词】第二种语文、新加坡、台湾、中国大陆、学习态度 一、引言 基于地域、社会、经济、民族认同等各种因素,大多数国家大力推行双语教育,许多国家的学生因 此需要在第一语文的基础上掌握另外一门语文,当中有些可选择学习不同国家的外语,有些则学习各自 的母语等。笔者将以三个推行双语教育的地区:新加坡、中国大陆和台湾展开本论文的研究。新加坡将 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种语文称为“第二语文”。中国大陆(除一些特别区域如自治区等)及台湾在校学 习的第二种语文皆为英语,但英语在这两地不称为“第二语文”,而是“外语”。所以为避免混淆,笔 者在此以“第二种语文”来统称。 自国家独立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推行双语政策,并于1979年开办特选学校及推行“讲华语运 动”。1“讲华语运动”的目的在于鼓励新加坡华人减少方言使用,多用华语沟通,同时重拾新加坡华 人对华语的热爱与尊重。尽管如此,华语的使用频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不断减少,此现象令人堪 忧。据2019年数据显示,71%的华族家庭选择了英语作为日常沟通用语。可见华语的地位在新加坡日 渐式微。新一代的青少年能否在以英语为主导的语言环境中依然对保持对华语的热爱,值得探讨。 同样,中国也十分注重外语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后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针对英语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立下新规定。1983年起,英语正式纳入高考总分,随之在中国掀 起了“英语热”浪潮。 1 卓梅华《卓梅华:重新检视“讲华语运动”》(2017年7月20日)[2020年11月 16日], https://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 story20170720-780451。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68 台湾宣布从2019年起朝中英“双语国家政策”迈进,把英文列为官方语言,通过聘请外籍师资和 大专生为学生和各行业授课,提高市民的英文能力并营造英语友善环境。2 由此可见,三地的政府为了推广双语,积极推出一系列政策。然而,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学 习态度,这也是决定双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三地学生的学习态度,找出他们态度 上的异同,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提升第二种语文的教学成果。 二、研究问题 学习第二种语文对一名学生固然重要,但如何学好第二种语文更为关键。一名学生的第二种语文水 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学习态度。本文的研究价值在于了解不同地区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异同,并分析 其中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目的 1. 比较三地学生在校第二种语文的学习态度的异同及其原因。 2. 探讨三地对第二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提升教学成果。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文采取了抽样调查及网上资料收集的研究方法,以年龄介于13至18岁的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笔 者邀请了八所新加坡学校的学生、两所台湾学校的学生以及三所中国大陆学校的学生参与问卷调查。收 回的有效问卷为223份,新加坡学生为87份,中国大陆学生为77份,台湾学生为59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比较三地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分析原因 态度普遍定义为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简言之,指个体对待事物的看法及由此 产生的表现。态度的心理结构因素分别为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意向因素等三种成分。3笔者下面 将以这三种成分来总结学生的学习态度。4 1. 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 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2 许铭洲《今日不做明天后悔/2019台湾将朝中英「双语国家」迈进》(2018年9月1日)[2020年11月17日],https://www.peoplenews.tw/ news/d7660479-e83d-4262-9b64-142edc5e57d0。 3 MBA智库网站,https://wiki.mbalib.com/wiki/%E6%80%81%E5%BA%A6#.E6.80.81.E5.BA.A6.E7.9A.84.E5.BF.83.E7.90.86.E7.BB.93. E6.9E.84.E7.9A.84.E4.B8.AA.E5.9B.A0.E7.B4.A0。 4 同上。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69 图1、你认为有必要学习第二种语文吗? 有必要(%) 新加坡 中国大陆 台湾 没必要(%) 89.7 98.7 89.8 10.3 1.3 10.2 图1显示,三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可第二种语文的学习,认为学习第二种语文是有必要的。 图2、你学习第二种语文的主要原因或目的是什么? 图2显示,三地学生当中,每个地区都有至少二成学生选择“为了前途”为主要学习原因或目的, 这说明他们普遍认同第二种语文对于他们的未来有明显的价值和用途。英语作为国际商业和科技通用 语,掌握它是走向国际的通行证。中国的崛起,也促使华语或中文的使用日趋重要。选择“为了成绩” 选项的学生也大约均有二成。可见,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第二种语文的一大推动力。其中,台湾学生在 两项选项当中占据最多。 在所有选项中,中国大陆学生以39.40%的最高比例选择“多学没坏处”为主要学习原因或目的。 笔者推断,除了经济价值这因素,也与西方流行文化息息相关。作为新生代,走在潮流的前端是一件十 分炫酷的事。西方文化引领潮流,英语作为西方文化的根基,学生只有精通英语才能更好地了解并融入 世界流行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被父母逼迫”及“民族认同”这两个选项中,新加坡学生的比例都占据最高。 “被父母逼迫”这选项,笔者推断可能是为人父母者出于经济价值和成绩方面的考量。而成绩,不言而 喻是为了升学。中国大陆及台湾学生仅有少数认为自己是处于被迫的状态下学习,这显示了他们学习的 主动性比新加坡学生更高。而对于“民族认同”的选项,笔者认为可解读为新加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 觉意识,以及对华族身份的认同,但学生们也可能是基于新加坡母语教育政策,因为“华族”这身份而 被迫学习华文。 图3、你认为教育部或校方有必要挪用更多资源或想办法提升学生的第二种语文水平吗? 有必要(%) 新加坡 中国大陆 台湾 没必要(%) 83.9 92.5 84.5 16.1 7.5 15.5 图3显示,多数学生都支持政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第二语言水平。这可以说明两点:一是学生普遍 认可提升第二种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二是他们认为自己第二种语文水平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在这方面, 表示有必要的中国大陆学生比新加坡及台湾学生高出约10%,可见大陆学生更殷切地希望提升自己的第 二种语文水平。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70 2.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5 图4、你对学习第二种语文是否感兴趣? 图4显示,有将近一半(45.7%)的台湾学生对学习英语感兴趣,缺乏兴趣的同学只占少数 (11.9%)。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大多学生(57.5%)态度中立,缺乏兴趣的同学还比充满兴趣的同 学多出8.1%。反观中国大陆学生,当中有高达八成的学生对英语非常感兴趣,比台湾和新加坡学生分 别高出了将近一倍及三倍。与此同时,新加坡学生当中有接近二成的学生表示对华语不感兴趣,比台湾 和大陆学生高出一两成。 图5、对第二种语文感兴趣的原因(%) 从以上图表可看出,三地学生选择比例最高的原因是“语文本身有趣”。这意味着学生对第二种语 文感兴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语言本身的魅力所致,而不是因为学习语言能带来外在奖赏。笔者认为这种 兴趣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促成的内在学习动机能在长时间发挥作用,推动着学生积极学习。 对于大陆和台湾学生,比例第二高的原因是“容易上手”。这表示他们认为英语学起来难度不高, 所以会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这说明学习的难度是影响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笔者将会在之后 进行详细分析。然而对于新加坡学生,各种选项的结果皆不到两成。这结果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华语 感兴趣的学生只有17.2%,所以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大陆学生比例第二高的原因也包括“指导老师教课好”。与之相比,新加坡和 台湾学生的比例微乎其微。笔者相信,指导老师教课的效果是大陆学生对英文学习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5 同上。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71 图6、学习第二种语文很难。你同意吗? 有必要(%) 新加坡 中国大陆 台湾 没必要(%) 54 37.3 44.1 46 62.7 55.9 图6显示,新加坡有超过一半(54%)的学生认同学习第二种语文很难。在大陆和台湾,多半的同 学对学习第二种语文很难表示不认同,其中大陆学生人数更多(62.7%)。这项调查结果也对应了图4 的调查结果:82.8%的新加坡学生对于学习华语的兴趣不大,笔者推测主要原因可归咎于华语的学习难 度高,所以减低了他们的兴趣。反之,大陆和台湾多半学生不认为学习第二种语文很难,因此两地学生 对英语感兴趣的同学比例更高。但同时,学生也有可能因对英语充满兴趣,学起来更有信心,所以认为 学习英语并不难。笔者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相互交替的。 图7、学习第二种语文很难是因为(%) 图7显示,针对难度高的原因,三地比例最高的原因是“语文本身难学”。这些学生在问卷中反映 了自己学习第二种语文上面对的困难包括文法(如句式和词组搭配)、发音、词汇等,第二种语文的以 上性质都与第一语文大有不同。其中,选择这项原因的新加坡学生人数最多(26.4%),笔者推断这是 因为学习华语的难度比英语高。华语每一个字词都具有单独的语调和发音,再加上华文作为表意文字, 它并没有固定字母对应的基本单位,因此与英语相比,华语更难上手。 另外,“很少机会使用”和“没有适合的环境”也是三地学生选择比例较高的原因。当中,中国大 陆学生的比例最高。笔者相信以上两项原因互相关联,学生因为缺乏适宜的环境促使他们反复练习,所 以使用第二种语文的机会甚少。对于三地的学生,他们第二种语文的使用率往往次于第一语文,缺少日 常训练,学习语文自然会有难度。尤其对于大陆学生,过度重视应试的教育体制造成学生的英语学习缺 乏生活化的训练。 图8、学习第二种语文对你来说: 有必要(%) 新加坡 中国大陆 台湾 没必要(%) 63.2 62.7 66.1 36.8 37.3 33.9 调查显示,三地的学生们均有六成学生表示学习第二种语文有压力。这折射出一个有趣的现象:虽 然多数中国大陆学生态度积极乐观,但也免不了面对学习语文的压力。然而这些学生能在压力的影响下 依然抱着正面的态度是相当令人欣慰的,这说明压力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那些态度相对负面的新加坡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72 学生,笔者认为极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负面情绪,如对学习语言产生焦虑、厌倦感,从而影响他 们对学习第二种语文的积极性及乐观性。因此,压力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有利有弊。 图9、学习第二种语文对你有压力是因为(%) 根据图9,三地学生均有至少四成学生认为学习有压力是因为考试的因素。可见考试是学生们主要 的压力来源。 3. 行为意向因素 行为意向因素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6 图10、你会努力改善或提升你的第二种语文水平吗? 图10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愿意努力改善自己第二种语文的水平,尤其是中国大陆学生,共 97.1%。这说明他们有意识到自己语文能力的不足,并重视自我提升。常言道“态度决定高度”,学生 有意愿提升第二种语文水平,体现了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 图11、学生会努力改善第二种语文水平的原因(%) 6 同上。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73 图11显示,高达64%的中国大陆学生选择的原因是“对它充满兴趣”,比新加坡及台湾学生分别 高出41%和36.9%。自1984年英语被列入高考后,中国开始出现“英语热”现象,“狂学英语”的例 子处处可见,尤其是追捧西方流行文化的青少年。笔者在赴北京浸濡活动期间,在与当地学伴的交流中 了解到她十分追捧欧美文化,经常接触有关欧美的娱乐节目和游戏。她身边也有不少同学同样深受外界 媒体的影响,从而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据学伴分享,他们有许多同学为了跟上并参与世界的主流文 化,愿意努力学好一口流利的英语。可见,浓厚的兴趣是大陆学生努力提升英语水平的重大推动力。 除了兴趣,成绩及前途也是学生愿意努力提升语文水平的巨大动力。高达45.3%大陆学生愿意努 力提升语文水平是因为担心会影响成绩。在中国,英语自1977年被列入高考,与汉文和数学的比重相 同,直到近期的英语改革才降低英语比重。7因此,英语成为中国大陆学生重要的升学门槛,许多学生 为了考上好大学,愿意努力学好英语,提升语文水平。 新加坡学生会努力改善华文水平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成绩及前途。但百分比比中国大陆及台湾低, 也许是因为华文在O及A水准的会考成绩中,可以选择不算入积分当中。所以学生的华文只要及格,就 算是过关了。 对于台湾学生,比例最高(50.8%)的原因是“会影响前途”。笔者推断,多数台湾学生会以前 途作为主要目的与英语的社会经济价值有关。调查指出,93%的台湾企业重视发展国际人才,并且有 65%的企业会以英语测验成绩作为新进人才招募标准,筛选国际人才。8因此,为了确保自己未来前途 光明,台湾学生愿意学好英语,以符合企业对于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 (二)结论 综上所述,认知层面上,三地学生都认同学习第二种语文的必要性,但三地学生因情感层面上的分 歧而形成了不同的态度。笔者认为,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的主要关键,而行为意向 意识因素是反映学生主动性及积极性的重要指标。 图10反映出中国大陆学生是最愿意努力改善自己第二种语文的水平(97.1%),台湾次之(72.4%), 新加坡排最末(51.7%)。而图11清楚说明了造成中国大陆生最愿意付出行动的主最要原因是他们对 该语文充满了兴趣,接着是为了成绩及前途。在对第二种语文学习的兴趣调查上,中国也是名列榜首 (80.3%),台湾次之(57.5%),新加坡最末(17.2%)。所以很明显的兴趣是导致学生积极主动学 习的最佳动力。这也对应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言“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结论,中国大陆学生学习第二种语文的态度最积极主动,台湾学生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新加坡学生则显得被动。 那么产生兴趣的主因又是什么呢?从之前的调查结果我们也可看出端倪。导致大陆学生对英语有兴 趣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觉得它有趣,接着是因为容易上手及指导老师好。笔者认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 相影响、互相促成的。除了之前笔者所提到的西方流行文化的因素促使学生觉得英语有趣,笔者认为语 文容易上手与否及指导老师也是促成学生觉得英语有趣的因素之一。 7 路西<留英解析:中英高考制度均面临改革>,《BBC英伦网》,2014年9月6日。 8 林志成《调查:台湾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不及企业要求》(2013年10月23日)[2020年11 月 19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 realtimenews/20150930002867-260405?chdtv。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74 针对语文容易上手与否,之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程度与对语文的学习难度刚好成 反比。觉得语文学习难度越大的学生,其对该语文的学习兴趣就相对地降低。新加坡学生对第二语文的 学习兴趣最低,在第二种语文学习难度的调查上,它的比例最高(54%),其次是台湾(44.1%),最 后是中国(37.3%)。这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优良的师资也是因素之一。没有优良的师资及很少机会使用是继语文本身很难学之后,新加坡学生 认为语文难学的第二个原因。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有趣、容易上手与师资优良这三者是导致学生对该语文 是否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 压力方面,超过六成来自三地的学生都认为学习第二种语文有压力。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与考试有 关。而且有趣的是,在压力这项调查中,列居榜首的是台湾(66.1%),而不是新加坡(63.2%)。所 以这调查显示,学习压力与学习的主动及积极性没有很明显的直接关系。虽然如此,但是笔者认为三地 的教育部也不妨考虑通过多样化的测验方式来衡量学生第二种语文的程度,以减少因考试而产生的巨大 压力。 因此,针对第二种语文的学习,我们可推论出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主动性及积极性学习的主要关 键,而影响这情感因素的主要导因是语文是否有趣、容易上手与师资是否优良这三者。 四、针对各地第二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建议 (一)新加坡 针对以上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新加坡第二语文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 趣、减低语文学习的难度及提升师资,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上更主动积极。 首先,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华文很难的第一主因是语文本身很难学(26.4%)。学生会有这样的看法 是可以理解的。华文不像英文,可以通过读音及音标来认字。所以认字是学生学习华文及阅读华文书籍 的一大障碍。学生在生活中即使听过甚至用过一些词汇,但当它们出现在书籍中,学生还是无法直接认 出它们,而是必须通过字典才能辨识它们,这大大减低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词汇量认识不足也是导致现 今很多中学生无法读懂华文报的主要原因。所以,笔者建议教育部必须在学前时就规划学生的认字量, 通过各种方法如闪卡等,扩大学生的认字量。小学及中学也应再扩大学生的认字量,尽量降低学生的阅 读障碍。 其次,针对师资这部分,笔者认为老师们也许应试图让华文学习变得更有趣及更生活化,寓教于 乐。例如,借助流行歌曲、广告、脱口秀和影视作品进行教学华语。这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华语的兴趣, 并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及积极性。 另外,笔者建议从提高华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方面着手。调查指出,18.4%的新加坡学生认为 学习华语难度高是因为使用机会不足,也有13.8%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高是因为缺乏合适的环境。除了 特选中学,大多数学校的墙壁或布告栏的语文都是英文。其实,学校可在不同场合使用多种语文,或规 定某天为母语日,鼓励师生用母语交谈等等。在新加坡,公共场合也是英语天下:路牌、公交、地铁等 处的语言标志多数只有英语;9多数景点的解说牌也是只有英文解说。有鉴于此,政府不妨在公共场合 9 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见《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页2-11。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育 75 里的标志上或各地景点的解说牌上添加母语,如此一来能营造良好的双语环境,激发学生学好母语,提 升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笔者建议通过提供更多的资料库以及自学软件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查显示,16.1% 新加坡学生认为学习华语很难是因为学习资源有限。因此提供更多的自学平台能赋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 资源,并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学习,这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是绝对有利的。 (二)中国大陆 对于中国大陆,笔者认为学生总体的学习态度主动积极,所以第二种语文的教育在学生学习态度方 面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然而,面对如此主动的学生群体,笔者认为教育部依然可以做出一些调整。 据调查显示,高达92.5%中国学生认为教育部或校方有必要挪用更多资源或想办法提升学生的第二种语 文水平。这除了反映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二种语文水平还有可提升的空间,也说明他们认为政府在这方面 的辅助还需加强。在调查学习第二种语文很难这项目里,很少机会使用英语也是造成学生英语难学的主 要原因之一。为此,学校不妨举办更多校际研讨会、国际交流活动,或在校内举办更多英语活动,创造 亲英语的环境,制造更多机会予学生使用英语,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台湾 调查显示,虽然台湾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相对可观,但对学习英语非常感兴趣的台湾学生 (45.7%)几乎只有中国大陆学生的一半(80.3%),会努力改善英文水平的百分比也比中国大陆少 了25%。台湾学生认为英文难学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语文本身很难学(22%),其次是很少机会使用 (15.3%),第三是学习的时间不多(11.9%)。所以,针对这三点,笔者认为台湾教育部应在小学一 年级开始就加大英文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时间,并想方设法改善学校的英语学习环境,制造更多机会让学 生接触及使用英语,让英语更接近生活。笔者认为通过给予学生更多机会在生活化的场景运用第二种语 文,不仅能降低语文学习的难度,还能加快第二种语文的学习。台湾英语的学习环境与中国大陆有点类 似,人民主要是以中文或当地的方言沟通。但为何台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远不如中国 大陆呢?笔者推断这可能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迅速有关。外资的驻扎以及出口的蓬勃,导致中国大陆 面向国际的舞台空间不断扩大,这扩大了职业市场对英文的需求,间接推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五、结语 在当今社会,学习一门语文已经不足以立足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舞台。第二种语文学习因此盛 行。然而,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是决定双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即使新加坡、中国 大陆及台湾学生学习的第二种语文同样是非教学媒介的必考科目,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依然存在差距。虽 然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在于他们的兴趣、语文学习的难度及老师的指导,但无可否认的是教育 制度本身、学校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语文的兴趣及学习难度。 本论文不免存在局限性,基于参与调查的学生人数有限,所得出的结论不能充分代表三地所有学生 的看法。此外,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仅限于量化的田野调查,缺少质化的调查方式,因而无法全面了解 学生学习第二种语文的真实感受和态度。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教育 76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高春梅〈基于课堂观察视角下的台湾地区英语教育生态〉,《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33卷第12期,页 59—61。 2. 郭熙〈多元语言文化背景下母语维持的若干问题:新加坡个案〉,《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页2-11。 3. 李光耀《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 4. 林志成《调查:台湾大学毕业生英语能力不及企业要求》(2013年10月23日)[2020年11 月19日],https://www. chinatimes.com/cn/realtimenews/20150930002867-260405?chdtv。 5. 路西〈留英解析:中英高考制度均面临改革〉,《BBC英伦网》,2014年9月6日。 6. MBA智库网站, https://wiki.mbalib.com/wiki/%E6%80%81%E5%BA%A6#.E6.80.81.E5. BA.A6.E7.9A.84.E5.BF.83.E7.90.86.E7.BB.93.E6.9E.84.E7.9A.84.E4.B8.AA.E5.9B.A0.E7.B4.A0。 7. 沈林岩〈我国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改革述评〉,《经济师》,2013年11月13日,第11期,页156-157。 8. 许铭洲《今日不做明天后悔/2019台湾将朝中英「双语国家」迈进》(2018年9月1日)[2020年11月17日], https:// www.peoplenews.tw/news/d7660479-e83d-4262-9b64-142edc5e57d0。 9. 尤春芝<情感因素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影响分析>,《福建茶叶》,2019年,第41卷第6期,页124-125。 10. 张馨元〈台湾地区高中英语教学观察〉,《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页136-138。 11. 郑凌《汉英双语教育管理比较研究——以台湾地区台中第一高中与苏州某中学为例进行比较[硕士学位论文]》,苏 州:苏州大学,2008年。 12. 卓梅华《卓梅华:重新检视“讲华语运动”》(2017年7月20日)[2020年11月 16日], https://www.zaobao.com. sg/zopinions/views/story20170720-780451。 英文文献 1. Liao Wei.“A Comparative Study on Twelfth Grader's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Belief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Use between Mainland and Taiwan. [Master's Thesis].”Changchu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Last modified 2017. 2. Liang Xiaoming.“A Research o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Culture Context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Master's Thesis].”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Last modified 2016. 3. Suzuki, Yuichi & Nakata, Tatsuya & DeKeyser, Robert.“Optimizing Second Language Practice in the Classroom: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Modern Language Journal, no. 103(2019): 551-561.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教社会育 77 心病还须心药医 ——新加坡和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面 对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初探 作者:潘佩怡 学校:圣尼各拉女校 责任编辑:杜佳老师 内容摘要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迅速发展的新加坡和中国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人群都面临着种种压力,人们的身 心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新加坡的中学生和中国的初中生为调查对象,探讨新中两国的青 少年所面临的压力是否存在异同。文献综述显示目前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在进一步比较 之后,笔者发现新加坡中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的焦虑比中国京津地区的中学生更高,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欠 佳。本论文着眼于探究两国初中生面对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分析两者的差异性与优劣性,凸显其迫切性及 现实意义。笔者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的研究进一步厘清问题所在,这将有助于相关部门及群体找到缓解初中 生心理问题的良方。 【关键词】心理问题、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MHT 一、引言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指出,从2012年至2017年,儿童指导门诊每年都会增加约2400多起新病例。 1 新加坡援人协会也提到,在2018年,年龄介于10至19岁的男生的自杀率创新高,是2017年七起案件的 三倍。2中国也有研究结果表明, 77.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22.1%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较差或严重。3在北京市,教育部也越发重视在中学课堂落实的心理健康教育。4由此可见,新中两国初 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笔者认为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有其他的顾虑,即使面临心理问题, 也未必愿意寻求学校或专业机构的帮助,因此很多官方的数据中可能还不包括这些学生。若是如此这些 初中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情况如何,将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论文以新加坡和中国京津地区 初中生为主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及文献分析,进一步探究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以期能找到具体问 题所在。 1 Cheow, S.A. ,“More teens in Singapore seeking help at IMH for school stress,”The Straits Times,April 11,2019, accessed 20 May 2020,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ducation/more-teens-in-singapore-seeking-help-for-school-stress-at-imh. 2 Ang, H.M. ,“MOE, MSF ‘very concerned’ about spike in youth suicides; experts say more support and awareness necessary,”Channel News Asia,August 5, 2019, accessed 20 May 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moe-msf-very-concerned- about-spike-in-youth-suicides-experts-say-11775260. 3 张悦、姚辉 <重点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年第20期,页12及14。 4 闫阅北京市第101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调查和分析>,见《心理指导》,2018年第35期,页65-66。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78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分析新加坡及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面对的心理问题。 2. 比较新加坡及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差异性,让人们正视他们的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及其成 因的复杂性,有助于日后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探索相应措施来缓解该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笔者采取了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及文献分析三种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对象 本论文调查的对象是新加坡13岁至16岁的中学生,及中国京津地区12岁至15岁的初中生。收回的 有效调查问卷共108份,48份来自新加坡中学生,60份来自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新加坡中学生大部分 来自圣尼各拉女校、实勤中学、安德逊中学和美华中学。中国京津地区的初中生大部分来自北京市海淀 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也有小部分来自京津地区其他学校。 为了对研究对象有多层面的了解,笔者也分别访问了新加坡某中学的心理辅导员和中国北京市某初 中的班主任,了解目前初中生面对的心理问题以及其寻求帮助的现状。(因需对敏感信息进行保密,笔 者在此不提及受访者的学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状况概述 根据国际标准,心理健康的表现是:情绪相对比较稳定、认知合理、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能积极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或打击;生理健康的表现则为睡眠正常等。 若拥有学习焦虑、人际焦虑等心理问题,或在身体症状上表现异常的初中生,则可判断为心理状况 较差。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79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周步成修订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制定成《心理健康 诊断测验(MHT)》。该量表测题量适中,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5因此,笔者 采用该量表来测量新加坡及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心的理健康情况。诊断测验含100个项目,包括学习焦 虑、人际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 效度量表。每个项目都分为“是”和“不是”两个答案,凡选“是”记1分;选“不是”记0分。在每 一个内容量表中,得8分以上就是高分,得3分以下就是低分,八个内容量表的总得分即是全量表分, 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65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 碍,6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指导。笔者完成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调查结果见图1,笔者发现其 中四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人际焦虑、自责倾向和身体症状),初中生的得分偏高,在其余的内容量 表得分较少。因此,笔者选取这四个内容量表来分析对初中生影响最大的心理问题表现以及成因。通过 分别访问新加坡中学的心理辅导员和中国北京市的初中班主任,笔者也分析新加坡中学生和中国北京市 初中生面对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访谈内容详见附录) (二)两国初中生的心理情况及面对的心理问题 由图2可见,新加坡中学生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全量表分65分以上占10.4%,京津初中 生占5%。相比中国京津地区的初中生,新加坡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更加普遍。在图1的八个内容 变量项目中的其中六个,新加坡受试者的单项得分都高于中国京津地区中学生。由此也可以看出,无论 从总分还是单项,新加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严重。 此外,相关文献也显示,新加坡教育部和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对于2019年突升的青少年自杀人数 表示“非常关注”。7在中国方面,张悦和姚辉2018年的研究结果表明,77.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 好,但仍有22.1%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严重。8依据这些文献,可见得新加坡中学生的心理问 题更加明显,笔者通过此次调查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相比较而言,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的心理问题较 少。 5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心理学网,(2015年10月17日)[2020年5月20日],https://www.xinlixue.cn/web/xinliliangbiao/jianka ngliangbiao/2015-10-17/682.html。 6 同上。 7 Ang, H.M. ,“ MOE, MSF ‘very concerned’about spike in youth suicides; experts say more support and awareness necessary”. 8 张悦、姚辉<重点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页12及14。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80 1. 学习焦虑 如前所述,受试者得到8分以上就代表该方面的焦虑较严重。从图3可见,在中国京津地区,学习 焦虑得分在8分以上的初中生有48.3%,而在新加坡,学习焦虑得分在8分以上的中学生有77.1%。这组 数据说明新中两国接近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都面临学习焦虑,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通过比较,不难 发现拥有高度学习焦虑者,新加坡的中学生比中国京津地区的初中生超过将近30%。两国初中生整体 表现出对学习方面的焦虑最为明显,即表明他们对考试抱有恐惧心理,无法安心学习,十分关心考试分 数。9专家建议这些受试者须对自己的焦虑问题有觉察性,尝试努力通过运动、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让自 己放松。 新加坡中学的心理辅导员也认为,学习压力是新加坡中学生所面对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她也提 到,新加坡中学生面对学习焦虑时的表现包括害怕考试、害怕上学等。这和中国北京市的初中班主任所 提到的,北京市的初中生经常面对的心理问题有厌学、害怕考试等现象相同。 2. 人际焦虑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调查表明,拥有人际焦虑的初中生有以下表现:害怕与人交 往,甚至退缩。10上文提及人际焦虑方面得到8分以上就是高分。从图4可见,在中国京津地区,人际焦 虑得分在8分以上的初中生有6.7%,而在新加坡,人际焦虑得分在8分以上的中学生有20.8%,是京津 地区的三倍之多。这显示人际焦虑对新加坡中学生的影响比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更大。 新加坡中学的心理辅导员认为,同侪关系是新加坡的中学生所面对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笔者认 为,这是因为新加坡的中学生受攀比心理、怕输心理、妒忌心理等因素所影响,从而对同侪关系产生 不良观念,导致他们对社交产生恐惧感、陌生感,甚至产生人际焦虑。专家建议这些受试者不要太在 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有与人交往的能力。 9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10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81 3. 自责倾向 由图5可见,在中国京津地区,自责倾向得分在8分以上的初中生有15%,而在新加坡,自责倾向得 分在8分以上的中学生有31.3%,是京津地区的两倍。这显示自责倾向对新加坡中学生的影响比中国京 津地区初中生的影响更大。得高分的初中生自卑,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将失败、过失归咎于自己。11 专家建议这部分受试者要学会对失败和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不要盲目责怪自己。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新加坡中学生的学习焦虑较大,害怕无法达到自己和家人的期待值,或者无法对 同侪的优秀表现做出积极乐观的反应,最终会如学者闫阅针对北京市第101中学的一项调查所显示的, 出现自卑的心理状态,12导致自责倾向。因此,新加坡中学生的自责倾向会较大于京津初中生。笔者认 为不同的焦虑之间也有着复杂的联系,不能片面和单一地看成一种焦虑问题。 4. 身体症状 在MHT单项内容量表中,身体症状方面得到8分以上就是高分,表明学生在极度焦虑的时候,会 出现手上经常出汗、经常头痛、呕吐失眠、小便失禁等明显症状。13专家建议这部分受试者应该及时就 诊,及时解决问题。从图6可见,在中国京津地区,身体症状得分在8分以上的初中生有26.7%,而在新 加坡,身体症状得分在8分以上的中学生有10.4%。由此可见,在中国京津地区,拥有身体症状的初中 生比在新加坡的还要多。综合图2和图6来看,新加坡中学生虽然心理健康状况欠佳,但他们在身体症 状上无明显表现。虽然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较好,可是他们在身体症状上有明显的表现。研 究结果出现了差异,是否与两国初中生隐瞒病情有关,都尚待进一步研究。 11 同上。 12 闫阅 北京市第101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调查和分析>,页66。 13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82 (三)两国初中生面对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1. 家庭因素 如图3显示,新加坡中学生由于学习焦虑而引起的心理问题较多。相比较而言,在中国京津地区的 初中生因学习焦虑而引起心理问题的情况较少。如新加坡中学的心理辅导员所说的,新加坡中学生在达 到其家长对学业的要求这方面都面对着挑战。“不给家里人丢脸”的文化心理是压力增加的因素之一。 依据文献,家庭因素普遍成为在两国初中生面对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因此,笔者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 心理问题增加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杨健辉医生指出,精神健康问题的导因是家庭压力。14中国禚秀利学者的研究也显示家庭教 育方式不当,会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15笔者认同二人的观点,因为初中生长期受到父母耳濡目染的影 响。若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会影响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使他们无法理智地看待世界,易产生心 理问题。 新加坡中学的心理辅导员也提到,学生并非有意识,但是他们的种种表现,往往显示出他们有“自 己要比父母表现得更好”这种根深蒂固的想法。由于这是个广泛的情况,学生会倾向于以他们的成绩、 班级源流或者自己所就读的学校来自我定义。因此,当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产生自卑的想法,甚 至出现自责倾向。 2. 适应能力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毕业后需要适应中学环境的学生。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往往因不适应学校环 境而倍感压力和焦虑,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其中包括学习范围变化,难度增加,面对新老师、新同学、 新的校园文化等。闫阅针对北京市第101中学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巨大改变在某种程 度上,会让刚进入初中阶段的新生有适应性的压力,使学生出现不适应的心理状态。16Vidhya Renjan也 提到新加坡中一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科目,同时也得应付与同侪社交等, 会因而感到焦虑,需较长的 时间适应。17相对于在中国京津地区,人际焦虑在新加坡中学生中表现较为严重。 3. 网络因素 根据调查,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没了手机便会失 去安全感,甚至产生错失综合征(FOMO)。数字化的交流慢慢增加,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导致青 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的能力大大降低。 受到大环境影响的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受到网络霸凌的现象也逐年增加,有越来越多学生内心 承受网络暴力带来的伤害。亚洲新闻台的新英语时事论坛节目Talking Point进行的调查显示,在353名 14 林弘谕 《多陪伴 勤沟通 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早报,(2018年10月9日)[2020年5月20日],https://www.zaobao.com.sg/zlifestyle/ beauty-health/story20181009-897518。 15 禚秀利 <浅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见《本刊视线关注PARENTS》,2019年第11期, 页 54。 16 闫阅 北京市第101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调查和分析>,页66。 17 Vidhya Renjan, “Commentary: School transitions can be a stressful and intimidating struggle for many students and parents,”Channel News Asia, March 19, 2018, accessed May 2, 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school-holidays-transitions-stressful-struggle-10017694.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83 年龄介于13岁和19岁之间的新加坡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三的人曾遭遇网络霸凌,几乎所有受害者都没 有告知父母。18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发了一份蓝纸说明30%在中国的年轻人经历 过网络霸凌,他们之中少过10% 会告诉家长或朋友。19 4. 同侪压力 新加坡精神科顾问医生Dr Adrian Wang相信同侪压力可造成青少年有自杀的念头。20值得注意的是,在 中国,尚未有很多研究提及同侪压力。笔者认为新加坡的地理位置、老龄化现象、资源分配等因素导致 国家对人力资源的要求特别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国力和整体竞争力增强,新加坡学生面对更多的竞 争,背负父母的期望、国家和时代的需求。这也解释了为何新加坡学生比中国京津地区初中生面对更多 的同侪压力,导致他们视同侪为竞争对手,产生人际焦虑。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加坡中学生对各方面较焦虑,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欠佳。相比较而言,中 国京津地区的初中生的焦虑情况较不严重,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但同样面对心理问题。笔者认为通 过此研究,可让人们正视两国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有利于人们找到缓解问题的方法,对心理健 康较差的中学生进行科学及有效的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新加坡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明显,但新加坡中学的心理辅导员提到,在新 加坡某中学,中一至中四学生,每个年级全年平均只有约5人前来寻找心理援助,即整间中学每年就只 有1.5%的学生向学校的辅导员求助,而这与调查数据形成巨大的差距。心理辅导员也提到,实际上寻 求帮助的人数不代表所有有待心理援助的学生人数。这与北京的班主任看法相似,他也提到这些心理问 题很难解决。笔者认为这表示我们需要给予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足够的关注和专业指引。正所谓“心病 还须心药医”,我们必须明确具体的心理问题,从而对症下药。 本论文的研究局限是,虽然笔者选取了背景不同,地区不同的新加坡中学,但是所调查的四间学校 的中学生并不能代表全新加坡的所有地区、所有源流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同样的,笔者在中国选 取的研究范围仅来自九间京津地区的中学,其所采集的数据也不能代表中国京津地区的全部初中生。 五、展望 若要对本课题进一步研究,还需进行大数据统计。这样调查群体会更加全面,也提高调查的可信 度。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的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查,进一步探讨重点中学的学生所承受的 学习焦虑是否更加严重,家庭背景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所承受的人际焦虑是否更明显等。 18 Paulo, D.A, Lokajaya, E., “ 3 in 4 youngsters say they have been bullied online,” Channel News Asia, March 1, 2018, accessed 24 November 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cnainsider/3-in-4-teens-singapore-cyberbullying-bullied-online-survey-10001480. 19 China Plus,“One-third of young people experience cyber bullying,”China.org.cn,December 26, 2018,accessed 24 November 2020, http://www.china.org.cn/china/2018-12/26/content_74313683.htm. 20 Ang, H.M. ,“ MOE, MSF ‘very concerned’ about spike in youth suicides; experts say more support and awareness necessary”.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84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林弘谕 《多陪伴 勤沟通 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早报,(2018年10月9日)[2020年5月20日],https://www. zaobao.com.sg/zlifestyle/beauty-health/story20181009-897518。 2. 闫阅 <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效果调查和分析> 北京市第101中学,《心理指导》,2018年第35期,页65-66。 3. 心理学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2015年10月17日)[2020年5月20日], https://www.xinlixue.cn/web/ xinliliangbiao/jiankangliangbiao/2015-10-17/682.html。 4. 张悦、姚辉 <重点中学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 年第20期,页10-14。 5. 禚秀利 <浅析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本刊视线关注PARENTS》,2019年第11期, 页 54。 英文文献 1. Ang, H.M.,“ MOE, MSF ‘very concerned’ about spike in youth suicides; experts say more support and awareness necessary.” Channel News Asia, August 5, 2019, accessed May 20, 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moe-msf-very-concerned-about-spike-in-youth-suicides- experts-say-11775260. 2. Cheow, S.A.,“More teens in Singapore seeking help at IMH for school stress.”The Straits Times,April 11, 2019,accessed May 20, 2020, https://www.straitstimes.com/singapore/education/more-teens-in-singapore- seeking-help-for-school-stress-at-imh. 3. China Plus.“One-third of young people experience cyber bullying.” China.org.cn.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6, 2018,accessed November 24,2020, http://www.china.org.cn/china/2018-12/26/content_74313683.htm. 4. Paulo, D.A, Lokajaya,E., “ 3 in 4 youngsters say they have been bullied online.” Channel News Asia, March 1, 2018, accessed November 24,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cnainsider/3-in-4-teens- singapore-cyberbullying-bullied-online-survey-10001480. 5. Vidhya Renjan,“Commentary: School transitions can be a stressful and intimidating struggle for many students and parents.” Channel News Asia, March 19, 2018, accessed May 2, 2020,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news/singapore/school-holidays-transitions-stressful-struggle-10017694.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85 探讨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社交情况 的影响 作者:黄美蕙 学校:圣尼各拉女校 责任编辑:邵佩欣老师 内容摘要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遍化,中国每人每天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有增无减,尤其是青少年。青少年在日常生 活中越来越依赖社交媒体,因为它有巨大的吸引力。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并且探讨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社交情况的影响。笔者的研究显示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包 括:与朋友交流及娱乐和疏解压力。笔者也总结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如能扩大朋友圈、维持现有的 社交关系以及更了解朋友。同时,社交媒体也会减少面对面交流和弱化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引言 在2019年,中国每人每天平均花在社交媒体的时间为139分钟,比2018年多19分钟。1社交媒体 的社交功能、娱乐功能、学习功能大大满足青少年的需要,2成为中国青少年重要的社交工具。根据调 查,青少年一般使用的社交网络平台有两类:第一类用来与朋友共享照片和聊天,包括微信,人人网和 QQ;第二类是信息渠道,让人们紧跟时事,包括微博和豆瓣。3社交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少年的 社交情况。网络使社交方式更便捷,给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契机。4复旦大学学者对354名大学 生展开的调查显示,67.8%的人认为网络社交有利于形成更好的人际圈。5然而,在给青少年带来诸多 社交益处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交影响。一名学者的调查显示,沉溺与社交媒体会弱化 青少年的交际能力,导致与亲友的关系疏远。6因此,本文欲探讨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并 结合调查的结果,总结使用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社交情况的影响。 1 《英国调查:沉迷社交媒体 你的国家排第几》,BBC News 中文网,(2019年9月13日)[2020年5月24日] , https://www.bbc.com/zhongwen/ simp/world-49647889。 2 马云飞《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青少年研究网,(2015年4月25日)[2020年5月24日], http://qnzs.youth. cn/2015/0425/1136606.shtml。 3 《中国青少年是如何使用数字媒介的》,梅花网,(2012年12月25日 )[2020 年5月24日] ,https://www.meihua.info/a/46579。 4 安静、田丽〈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见《国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15期,页19。 5 吴丹丹、高隽《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17),页77。 6 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郎杰斌,《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浙江:中国计量学院,2014),页22。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86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笔者希望通过调查了解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并且分析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社交情况 的正面与负面影响。最后,笔者将针对社交媒体给中国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笔者首先参考相关资料如网络报章和文献,对 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笔者也以网络问卷的方式,给中国青少年发出了调查 问卷。 (三)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介于13-21岁的中国青少年。笔者主要对北京、天津和广州的青少年发出调查问 卷。接受调查的青少年分别来自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天津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 国语学校、南开中学和广州外国语学校。笔者共收回了86份有效问卷。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调查显示,受访青少年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平台是微信(79%),第二是抖音(56%),第三为腾讯 QQ(45%),第四为新浪微博(44%)。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87 有游客曾经戏言,没有微信,在中国大陆“寸步难行”。7微信不仅是即时通讯工具,它还提供公 众平台,如朋友圈和“摇一摇”等功能,满足了青少年的交际欲望。微信与用户的通讯录有联系,它打 通了青少年之间真实关系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帮青少年搭建更真实的关系链。此外,抖音近期也越来 越火,其中的原因是它解决掉了青少年时间碎片化。抖音推出15秒的短视频,让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 间来享受娱乐,成功地受到青少年的青睐。 图2:中国青少年在一天内浏览社交媒体的时间 调查发现,92%的受访青少年每日花超过一小时浏览社交媒体,其中44%表示一天内浏览社交媒 体的时间为2-3小时,占最高比例。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只有3%的受访者选择“我不用任何社交媒 体”。足见,社交媒体早已成为了中国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图3:中国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受访者需从选项中选出最认同的三个原因) 调查显示,受访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三个原因包括:“与朋友交流、聊天”,“娱乐和疏解 压力”,以及“与亲友保持联系”。其中“与朋友交流、聊天”占了74%。较少的青少年选择使用社 交媒体来关注新闻。由于当前社会生活节奏较快,大部分青少年面临学习、工作以及感情方面的压力, 8因此需要一个平台来释放沉重的压力。许多社交媒体平台如抖音和快手,充分满足了这一需求。在闲 暇时间观看短视频,不但能够让青少年在无聊时打发时间,幽默风趣的视频也能够消除负面情绪,进而 减少压力。9一位学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青少年中,60%以上的人使用抖音达到娱乐与休闲的目的。10 7 《英国调查:沉迷社交媒体 你的国家排第几》 。 8 傅义洲 〈浅析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抖音为例〉,见中国传媒科技编《传媒个案·传媒业态》(中国: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2019),页113。 9 同上。 10 同上。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88 另外,社交媒体是个让青少年和亲友交流的平台。即使社交对象不在身边,青少年依然可以利用社交平 台和他们沟通,在保持联系的同时也可以增进感情。 图4:以下哪些情况您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与人沟通、交流 (受访者需从选项中选出最认同的三种情况) 根据图4,受访青少年会选择通过社交媒体与人沟通的首四种情况包括:“需要祝贺、祝福朋友的 时候”;“心里难过,需要倾吐心声的时候”;“朋友不开心,需要安慰朋友的时候”,以及“有好的 事情、事物要推荐给朋友的时候”。其中“需要祝贺、祝福朋友的时候”占了77%。较少的受访者会 选择使用社交媒体来道歉、澄清误会以及向朋友“炫耀”。 在选择使用社交媒体祝贺朋友的受访者当中,58%表示会通过社交媒体祝贺朋友,因为就算朋友不 在身边,他们也能够收到祝福。另外,也有23%的受访者表示通过社交媒体发短信或制作电子卡片可 以节省时间。在选择使用社交媒体向朋友倾吐心声的受访者当中,48%的受访者认为在线上倾吐心声 比实际生活中倾吐心声更容易,也不会那么尴尬。此外,有37%的受访者认为若在群组里倾吐心声, 会有更多的朋友前来安慰。在选择使用社交媒体安慰朋友的受访者当中,51%的受访者表示使用社交 媒体安慰朋友时有时间思考如何安慰,以免说错话。另外,20%的受访者认为当不知道如何安慰时, 他们可以使用表情包来代替文字,从而避免尴尬的情况。在选择使用社交媒体推荐事物给朋友的受访者 中,69%的受访者认为通过使用社交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事物推荐给许多朋友。较少的受访者会选 择使用社交媒体来道歉、澄清误会以及向朋友“炫耀”。他们选择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原因分别为:不 会那么丢脸、减少尴尬程度,以及自我感觉良好。 (二)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正面的社交影响 图5:使用社交媒体能扩大您的朋友圈 图6:您在社交媒体上认识的朋友, 后来都能发展成关系好的朋友 在图5至图12,笔者将赞同程度分成1-5,1为非常不赞同,5为非常赞同。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89 根据图5,75%的受访者对于“使用社交媒体能扩大朋友圈”的赞同程度为4和5,可见大部分的青 少年认为社交媒体能扩大他们的人际圈。青少年在浏览社交媒体平台时能关注陌生人并成为好友,并对 其生活动态进行了解、评论和点赞。例如: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曾有的“漂流瓶”功能 可以让使用者和不认识的用户搭讪,认识之后可以把对方加为好友。启动“摇一摇”功能会将使用者匹 配到同时触发此功能的用户。“附近的人”能让用户看到离自己不远的对象,“漂流瓶”功能则可让使 用者通过扔瓶子与陌生人分享心事,使用者也可通过捡瓶子阅读其他用户的短信。因此,社交媒体能有 效地让青少年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扩大他们的朋友圈。 然而,根据图6,57%的受访者对于“在社交媒体上认识的朋友都能发展成关系好的朋友”的赞同 程度低于3。可见,超过一半的受访者不认同网络朋友都能成为关系好的朋友。这表示虽然青少年能通 过社交媒体结交新朋友,扩增朋友圈,但在社交媒体上认识的朋友未必能成为挚友,甚至有些网络朋友 从未见过对方。因此,社交媒体上建立的关系只是初浅的认识,而难以深交。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朋 友圈虽大,但这些人大多是“边缘人”,不是真正的朋友。11由此可见,社交媒体鼓励青少年拥有更大 但未必更有人情味的“朋友”网络。 图7:社交媒体协助您维持现有的社交关系 图7显示,84%的受访者对于社交媒体能协助他们“维持现有的社交关系”的赞同程度为4和5。可 见,大部分的受访青少年认为社交媒体能协助他们维持现有的社交关系。同样的,根据另一名学者的调 查,有接近60%的大学生使用在手机主要是与亲近的人交流。 12这说明青少年倾向于将社交媒体当成与 他人维持感情的工具。社交媒体支持跨境交流,有了它,朋友们可以随时聊天,交流不再受时间、空间 的限制。因此,社交媒体可以帮助青少年与朋友保持联系,从而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 11 Sam Blanchard, “Quality of friends- Not quantity - is the key to being happy and large networks on social media are no match for closeness in real life,” Mail Online, November 18, 2019, accessed 17 Nov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7698953/Quality-friends-NOT-quantity- key-happy-study-finds.html.1 12 吴丹丹、高隽 <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页77。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90 图8:社交媒体让您更了解您的朋友 根据图 8,82%的受访者对于社交媒体让他们更了解朋友的赞同程度为4和5。值得关注的是,没有 任何受访者的赞同程度低于3。因此,可以明显看出大多数的受访青少年认为社交媒体使他们更了解身 边的朋友。使用社交媒体促进青少年与朋友的交流,让他们与朋友更频繁地沟通。同时,它也能让青少 年彼此分享愉快的瞬间、美好的记忆和各种照片。这使青少年更认识朋友的爱好以及朋友的生活情况, 在提升对朋友的了解程度的同时,也拉进朋友之间的关系。根据一名学者的调查,社交媒体不但可以使 青少年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维护已有的线上社交关系, 还可以加深线下的社会交往。13正因青少年在线上 经常与朋友保持联系,线下的交流也会变得更舒畅。这会帮助青少年更自然地与朋友交往,促使进他们 对朋友的认知。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正面的社交影响包括:扩大朋友圈,维持现有的社交关系,以及 更了解朋友。 (三)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负面的社交影响 图9:社交媒体让您减少在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 根据图9,71%的受访者对于社交媒体让他们减少在生活中面对面交流的赞同程度为4和5。相比之 下,只有9%的受访者的赞同程度低于3。因此,大部分的受访青少年认为使用社交媒体会减少实际生 活中的交流。随时通过手机查看社交媒体信息已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常,这会增加他们与社交媒体的接 触,占用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使在生活中与人的实际交流反而少了。 13 姜永志、白晓丽、阿拉坦巴根、刘勇、李敏、刘桂芹、〈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见《心理科学进展》,2016年第9期,页1437。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图10:使用社交媒体让您更擅长 社会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人交流 91 图11:使用社交媒体与人交流让您更自在舒服 根据图10,71%的受访者对于使用社交媒体能让他们“更擅长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人交流”的 赞同程度为4和5。有了社交媒体,大多数的受访青少年更偏向使用社交媒体来代替面对面交流。同样 的,有一项研究显示,超过66%的青少年更愿意在网上与朋友聊天,而不是当面交流。14根据另一项调 查,有61.3% 的人认为在社交媒体上交流比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更容易。15在社交媒体上的交流并不像面 对面交流需要多样化的表情、眼神等动态。16因为社交媒体上的交流会比现实中的要简单,青少年认为 自己更擅长通过社交媒体与人沟通。 然而,经常用社交媒体来代替面对面交往会弱化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青少年在手机上使用文字 输入表达时有思考的时间。虽然这能帮助社交技能较弱的人,但回到传统的面对面人际交往时, 青少年 的表达能力会退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互动不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迫使他们愈发回归到用社交媒体与 人交流。这是个恶性循环,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衰退,让他们觉得在网上交流会比实际交流更容 易。 图11显示,68%的受访者对于使用社交媒体让他们“更自在舒服”的赞同程度为4和5。在社交媒 体发信息之前,青少年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信息的内容。在回复别人的信息之前,他们也有时间思考回复 的内容。这使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交流时更有自信。相比之下,在现实生活与别人交流时,青少年并没有 多余的思考时间,所以他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会感到自信而更舒服。再来,青少年习惯于通过一个虚拟 平台去宣泄情感,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变得被动而尴尬,让他们更偏向于回到比较“舒适”的社交媒 体。因此,笔者的结论是使用社交媒体会弱化中国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交 流的淡漠。 14 《研究显示大部分青少年更喜欢网上聊天而非线下交流》,Sina 新浪科技,(2018年9月11日)[2020年11月24日], https://tech.sina.com.cn/i/2018- 09-11/doc-ihiycyfw7795129.shtml 。 15 吴丹丹、高隽《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页78。 16 同上,页79。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92 图12:与现实生活相比,您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更好,更受人欢迎 根据图12,57%的受访者认为与现实生活相比,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更好”的赞同程 度为4和5。相比之下,只有21%的受访者的赞同程度低于3。可见,大多数的受访青少年在社交媒体的 人际关系比现实生活中的好。在社交媒体中,青少年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自我 参与到社交媒体中的角色。17青少年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他们的理想人物,以虚假的身份在网络上进行社 交,并且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一名学者的调查显示,青少年认为与网络朋友进行交往不会影响到现实人 际关系。18由于不会影响到现实的交际,也不会损失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的既得利益,与网友交往时会 有一定的安全感。受访者也表示,他们甚至更愿意将秘密告诉网友而非身边的朋友。因此,许多青少年 会认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会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好,这会迫使青少年更加依赖社交媒体与人交 往。然而,长时间的“人机式”交往会减少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面对面的交流,结果容易出现人际关系 障碍,最后破坏现实中的人际关系。19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普遍使用会导致他们逐渐脱离真实世界,在 现实生活中变得冷漠。如果不及时纠正,青少年甚至会面临丧失社交能力的危险。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中国青少年负面的社交影响包括:减少面对面交流和弱化人际交往能力。 四、建议 使用社交媒体给中国青少年社交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绝对不可小觑。为了把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 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 中国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督及管理。有关机构可以限制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的浏览 时间,避免未成熟的青少年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导致现实社会中人际交流的淡漠。与此同时,中国政府 可以全面完善社交媒体的实名认证制度,减少网络交往的风险。这也会加强青少年对网络朋友的信任 度,并且提高网络交往的质量。 17 马云飞《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18 安静、田丽〈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页18。 19 刘斌志、何冰冰《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页13。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93 (二)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交网络观 中国政府应该更重视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并且加强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认知。教育部可以开设专 门课程,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社交媒体对他们社交情况带来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借助正反面的实例,让 中国青少年了解过分依赖社交媒体的不良后果。校方可以举办一系列的讲座,帮助青少年理性评估社交 媒体的功能,并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交网络观。 (三)打造丰富健康课余生活方式 青少年会选择使用社交媒体来打发课余时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课余闲暇活动不足。因此, 他们转向社交媒体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政府应该完善青少年经常去的娱乐场所及使用设施,丰富青 少年的休闲活动。政府可以鼓励青少年在这些场所多交流,协助他们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圈。另外,家 长也应确保青少年经常参与社交活动,鼓励他们保持网络及现实生活中社交的平衡。 五、结语 社交媒体改变了中国青少年沟通的方式。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对现实世界中的人际关系 有着连锁效应。因此,家长、老师和有关当局必须确保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上接触的内容是积极正面的。 即使社交媒体能帮助青少年扩大人际圈,维持社交关系以及促进朋友之间的了解,它也会减少面对面交 流和弱化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再来,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它缺乏传统社交方式的诸多优 点,包括肢体语言和眼神交流等更具情感性和亲和力的沟通媒介。因此,社交媒体不应该取代面对面交 流的渠道。青少年应该把社交媒体当成辅助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它来与人交流。笔者希望中国 青少年日后会合理地使用社交媒体,确保自己在社交媒体和实际交往这两方面取得平衡。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94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1. 安静,田丽〈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国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15期,页18-19。 2. 巴巴拉,纽曼〈社交媒体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 友谊,孤独感和归属感〉,特别企划编《中国青年研究》,中国: 中国青年研究,2014 ,页16。 3. 傅义洲〈浅析短视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以抖音为例〉,中国传媒科技编《传媒个案·传媒业态》,中国:新华网 股份有限公司,2019,页113。 4. 黄乔蓉,范庆瑜,曾延风,郎杰斌 <大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中国计量学院编《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浙江:中国计量学院,2014,页22。 5. 姜永志,白晓丽, 阿拉坦巴根,刘勇,李敏,刘桂芹 <青少年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见《心理科学进展》,2016 年第9期,页1435-1447。 6. 零点江湖《社交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020年5月29日)[2020年11月2日] https://zhuanlan.zhihu. com/p/144464828。 7. 刘斌志, 何冰冰《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趋势》,重庆:重庆邮电大学,2019,页13。 8. 马云飞《青少年使用社交网络情况的调查与分析》(2015年4月25日)[2020年5月24日], http://qnzs.youth. cn/2015/0425/1136606.shtml。 9. 漆亚林,高敏《问题与策展: 微媒体时代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建构》,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5,页85。 10. Rainer Bock 《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吗?》(2017年1月16日)[2020年11月2日] ,https://www. kaspersky.com.cn/blog/have-we-created-unsocial-media/5130/。 11. 王美美 <社交媒体对大学同学关系的影响研究>,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编《科技创业月刊》,浙江:浙江 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页102-104。 12. 王志昭 <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弊影响及治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编《新媒体研究》,北京: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 志社,2019 ,页61。 13. 吴丹丹,高隽《大学生手机使用习惯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17,页77-79。 14. 《研究显示大部分青少年更喜欢网上聊天而非线下交流》,Sina 新浪科技(2018年9月11日)[2020年11月24日], https://tech.sina.com.cn/i/2018-09-11/doc-ihiycyfw7795129.shtml 。 15. 《英国调查:沉迷社交媒体 你的国家排第几》,BBC News 中文网(2019年9月13日)[2020年5月24日] , https:// 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49647889 。 16. 《中国青少年是如何使用数字媒介的》,梅花网(2012年12月25日 )[2020 年5月24日] ,https://www.meihua. info/a/46579。 英文文献 1. Hootsuite, “Digital 2020 China”, last modified March 13, 2020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3-13/doc- iimxxstf8590329.shtml. 2. Sam Blanchard, “Quality of friends-Not quantity- is the key to being happy and large networks on social media are no match for closeness in real life,” Mail Online, Last modified November 18, 2019. https://www.dailymail. co.uk/health/article-7698953/Quality-friends-NOT-quantity-key-happy-study-finds.html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95 比较新加坡和广州乘客对公交车服务 的满意度 作者:葉嬣萱 学校:圣尼各拉女校 责任编辑:刘燕燕老师 内容摘要 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新加坡和中国政府都提倡绿色出行。公交车是人们常使用的交通工具,需不断改 进,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本文将以三个衡量指标(感知质量、乘客忠诚、乘客参与)来比较新加坡和广州 乘客对公交车服务的满意度。文献综述与调查问卷显示了大致上两地都对公交服务感到较满意。感知质量数 据显示,两地对一些个别运营属性的满意度有明显的相似点与差异。两地乘客都很愿意将公交车服务推荐给 他人,表现出较高的忠诚度,但具体理由略有不同。反馈平台虽足够,但两地乘客目前的参与度不足。乘客 们认为若多收集意见,将有可能提高乘客对公交服务的满意度。 一、引言 新加坡和广州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好成绩,两地人口密度也都非常高。1 2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交通发 展也须全面且优秀,以提高工作效率,让居民生活更便利。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高公交服务水平、鼓 励公交使用是必要的。无可否认,地铁是两地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地铁系统是两地公交系统的骨干。 相比之下,公交车(巴士)是辅助地铁的交通工具,为满足通勤需求,应尽量做到价格低廉、服务方 便。近几年,两地政府推出了许多政策,设法提升公交车系统,如新加坡 2012年的改善巴士服务计划 (Bus Service Enhancement Program, BSEP)与广州的广州快速公交运输 (Bus Rapid Transit, BRT) 系统。两地公交车仍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纽带,每年的运输量也和地铁不相上下,因此乘客对公交车的满 意度也会大大影响乘客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意愿。笔者认为能通过比较两地公交车乘客的满意度,以探 讨两地公交车服务的优点与不足,并提供建议。 1 “Popul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accessed November 17, 2020, https://www.singstat.gov. sg/find-data/search-by-theme/population/population-and-population-structure/latest-data. 2 《广州则是中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 新浪深圳, 2017年5月22日, http://shenzhen.sina.com.cn/news/s/2017-05-22/detail- ifyfkqks4407235.shtml。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96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 1. 比较广州和新加坡乘客对公交车服务的满意度。 2. 探讨政府、相关业者与公众的参与性。 3. 探讨两地公交服务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笔者采取了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曾在广州或新加坡居住至少一年,并 搭乘过该地公交车的乘客。收回有效的问卷共182份,广州乘客为97份,新加坡乘客为85份。广州乘客 多介于19-30岁,新加坡乘客多介于12-18岁。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两地乘客的综合满意度,笔者使用了 Huanming Wang & Dajian Zhu 提出的其中三个满意度衡量指标,即“感知质量”,“乘客忠诚” 以 及 “乘客参与” 作为问卷调查的基础。3此外,笔者根据十个运营属性,衡量乘客对公交车服务实际感 觉及期望的差异。十个运营属性为交通安全、乘客安危、顾客服务、等车时间、行驶时间、车站地点适 中、价格、舒适、可靠和服务讯息。4 衡量指标 表1:衡量指标与定义5 感知质量 乘客忠诚 定义 乘客参与 乘客对公交车服务的实际感觉和期望的差异(实际感觉分 - 期望值) 总体满意度的驱策,反映了乘客对公交车服务的态度 公交与相关政府部门让公众参与有关公交决策的过程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乘客评价:两地乘客对公交车服务较满意 为了大致了解乘客们对公交车服务的评价,受访者根据以上十项运营属性为两地公交车服务进行综 合评分。 3 Wang, Huanming and Zhu, Dajian, “Factors that impact bus transport satisfaction in Shanghai,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ICE - Transport 167, no. 3 (2013): 185-193. 4 同上。 5 同上。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 97 据图1a和1b,两地乘客对该地的公交车评价较相似。两地的平均评价分都是7.94分,众数也都是8 分,只有少部分人打了6或以下的分数。虽然如此,两地调查结果仍有一些差异。在广州,有12.4%的 乘客为公交车打了10分,但没有新加坡乘客为公交车打10分。这可能是因为新加坡人对服务素质的要 求较高。在2016年国人对生活“最满意的五件事”排名中,公共交通是其中一项。然而,2018年的一 篇报道提到政府几十年来的努力已满足了国人的基本需求,导致了国人对提高生活素质的欲望越来越 高,希望生活品质不断提升。6 (二)感知质量:两地乘客在个别运营属性上有明显的相似点与差异点 为了解两地乘客对公交车的满意度,笔者根据“感知质量”(实际感觉分减去期望值)来进一步分 析运营属性。受访者在两题中分别针对十项运营属性进行对其实际满意度及期望的排名。列在第一位的 运营属性对应分数是10分,列在第十位的运营属性的对应分数则是1分。当感知质量是0分时,代表乘 客刚感到满意,而相应的感知质量分越高,就代表乘客对该运营属性的满意度越高。以下将会重点分析 两地的相似点与差异。 6 严孟达《新加坡人“厌倦”了?》,联合早报(2018年6月2日)[2020年11月17日],https://www.zaobao.com.sg/zopinions/views/ story20180602-863928。 BICULTURAL STUDIES PROGRAMME SYMPOSIUM RESEARCH JOURNAL 2021
社会 98 表2a:广州乘客的实际感觉分与期望值 广州 交通 乘客 顾客 等车 行驶 车站地 价格 舒适 可靠 服务 安全 安危 服务 时间 时间 点适中 4.08 5.75 讯息 实际感觉分 5.05 4.68 5.61 4.43 6.98 (10) (4) 5.81 (排名) 7.24 (2) (8) (5) (9) 5.36 (2) 4.21 4.49 (3) 期望值 (1) 7.13 5.10 7.02 5.20 (6) 4.25 (9) (7) 4.07 (排名) (2) (6) (3) (5) 5.54 (8) (10) 7.99 (4) 舒适 可靠 (1) 乘客 5.20 5.08 服务 安危 (6) (8) 讯息 6.19 表2b:新加坡乘客的实际感觉分与期望值 5.24 5.92 6.01 (2) (7) (3) (3) 新加坡 交通 5.79 顾客 等车 行驶 车站地 价格 4.69 安全 (4) 服务 时间 时间 点适中 (9) 实际感觉分 5.31 4.87 4.88 5.16 (排名) 6.73 (5) (10) (9) 5.52 (7) 期望值 (1) 4.61 6.49 4.76 (4) 5.51 (排名) (10) (2) (8) 5.35 (5) 6.65 (6) (1) 首先,两地总感知质量分并无很大差异,广州和新加坡的总分分别是 -0.01和 -0.02。这再次说明 两地的乘客对公交车的满意度非常相似,而且两地公交车的十个运营属性基本上达到了乘客们的期望。 以下将会重点分析两地乘客感知质量的异同。 1. 相似点 第一、两地乘客对等车时间不满意 图2:广州与新加坡乘客对个运营属性的感知质量 据图2,“等车时间”是广州和新加坡乘客感知质量分别排名倒数第二(-1.41分)和倒数第一 (-1.62分)的运营属性。这说明了两地乘客都对这个运营属性不满意,实际感觉远低于期望。这个现 象有以下两个原因:期望较高和行驶时间较长。 主因是两地乘客都对“等车时间”的期望相对高,广州和新加坡乘客将它分别列为第三(7.02分) 和第二(6.49分)的运营属性。两地生活节奏都较快,大部分人们都以“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的 价值观来生活。因此当期望变高时,只有实际表现更好,才能让乘客感到满意。其次,“行驶时间” 2021年双文化课程研讨会论文集
Search
Read the Text Version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3
- 244
- 245
- 246
- 247
- 248
- 249
- 250
- 251
- 252
- 253
- 254
- 255
- 256
- 257
- 258
- 259
- 260
- 261
- 262
- 263
- 264
- 265
- 266
- 267
- 268
- 269
- 270
- 271
- 272
- 273
- 274
- 275
- 276
- 277
- 278
- 279
- 280
- 281
- 282
- 283
- 284
- 285
- 286
- 287
- 288
- 289
- 290
- 291
- 292
- 293
- 294
- 295
- 296
- 297
- 298
- 299
- 300
- 301
- 302
- 303
- 304
- 305
- 306
- 307
- 308
- 309
- 310
- 311
- 312
- 313
- 314
- 315
- 316
- 317
- 318
- 319
- 320
- 321
- 322
- 323
- 324
- 325
- 326
- 327
- 328
- 329
- 330
- 331
- 332
- 333
- 334
- 335
- 336
- 337
- 338
- 339
- 340
- 341
- 342
- 343
- 344
- 345
- 346
- 347
- 348
- 349
- 350
- 351
- 352
- 353
- 354
- 355
- 356
- 357
- 358
- 359
- 360
- 361
- 362
- 363
- 364
- 365
- 366
- 367
- 368